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山行
山之道 X 小山舍_阿丹 山行訪談__Ⅲ 早已排定的登山行程,是哈格比颱風劃過臺灣東北上方的隔天,看著手機的氣象 APP,多希望衛星雲圖裡的鋒面,可以在不斷刷新整理後,突然的消失或遠離。但無論如何,似乎都很難改變計畫前往的山區,降雨率依舊高達百分之九十的事實,就連臨時更換地點都不是辦法,因為全臺皆有雨。就是這麼湊巧,六十九年來首次的七月無颱後,八月第一個生成的颱風雖僅從島嶼的近海掠過,卻硬生生的在我的入山行程上登陸。 帶足了齊全的防雨裝備,即便下著雨,只要不是那種滂沱大雨,穿著雨衣還是可以行走在那種難易度不是那麼高的步道上,出發前就已這麼做好與雨水共行的心理準備。抵達登山口時,天空的雲層仍厚,但望向山的輪廓線,卻有一抹微微亮光橫掛,於是,山的顏色呈現出一種因為背光的墨綠色。雖然只是輕輕飄落著雨滴,但卻可以感受到雪山延脈,昨天像是整座泡在水裡似的,清晨七點多,空氣中有著淡淡的氣味,是雨水濕潤草木後的味道,在空氣中飄散瀰漫著。 站在原地深深的吸一口氣,嗅覺瞬間擾動了記憶,如漣漪般的陣陣化開,閉上眼彷彿就能回到第一次走入山林的經驗。那是好幾年前的冬天,一個偶而登山的朋友,邀了一群沒什麼登山概念的朋友,包括我在內,計畫走一趟兩天一夜的奇萊南華路線。當時爬山經驗值還停留在「森林遊樂園」等級的我,對於第一次要來回走個將近四十公里山路,不免感到些許的緊張,那種感覺來自於對山林環境的陌生與想像,也來自於對自己身體信任與否。 還記得當時臺灣的上空剛走了一波冷氣團,起登不久後,眼前的高山就被一整片的雲霧給籠罩住,高山濕冷的空氣穿透鼻腔進入身體,不免讓人全身顫抖。一路緩緩陡上,下山的山友告訴我們,昨夜的山莊以及周圍的幾座山都下雪了,提醒我們沿路小心。走在能高越嶺古道上,地面上的積雪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厚,步道兩旁的植物漸漸被白雪覆蓋。隨著海拔不斷攀升,我們幾乎進入了一個完全雪白的世界,那對生長在南國的我們,是個相當震撼也難以想像的畫面。踩踏的步伐不知道是因為積雪的關係,還是身體適應高度的問題,變得愈來愈沉,我們彼此沒有太多的交談,山裡面一片靜謐,偶而傳來遠處融雪滑落的聲音,伴隨著自己的呼吸與腳步,僅此而已。 這趟哈格比颱風走後隔天的步道健行,雖然沒有過往那些登山行程來得困難,但因為持續飄雨,一走入成群柳杉林裡,步道變得更加泥濘,一不小心就有滑倒的可能,走起路來得格外留意。路線從古道切往主峰,林相從杉木換成杜鵑,在濕滑的石塊及樹根盤屈的地形上持續攀爬,手腳並用的使盡力氣來維持平衡。行走於幽暗林間,一個不經意抬頭望向樹梢,竟然是一片青空,心中突然明白,當身體的節奏與山裡的生息同步時,便能從繁雜的思緒中抽離,即便山中微雨。 無論是行走在山林,或是夜宿在山中,雖然面對的是野地裡的種種未知,但身體卻能在與祂產生連結時,得到釋放並且感覺自在,或許是心靈在與自然共處的狀態下,被一股強大能量包覆的感受:「自我」於此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也更深刻瞭解,一樣身為萬物的我們是如此的渺小。特別是二零二零年對全體人類來說,無疑的更是一個重新反思的契機,曾以文明建構了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但卻因為一場疫情的蔓延,而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性,同時也失去「主宰」一切的能力。倘若人能更接近自然多一點,試著去傾聽祂所傳達的訊息,同時學習尊重自然多一點。我們所需要的,也許並不是再次建構出什麼樣的秩序,而是找到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那肯定也會療癒、撫慰失序後的人心。 當天的步道健行,天氣意外的由雨轉晴,在杉木參天的林道下,聽著姬春蟬鳴忽大忽小,氣流隨著地形緩緩上升,成了陣陣微涼的風,拂著面而來,再次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閉上眼,慢慢吐氣。 攝影|小山舍_阿丹 小山舍_阿丹 喜歡照顧植物,時常在山裡、溪邊,感謝自然給予的巨大能量及包容。 Facebook|小山舍 Instagram|mhousestudio
從清香甘活到飛機餅乾
很甜香。有曬乾的蜜棗香,甜得很純粹。但卻又有一點 ……,嗯 …..,大麥香?有一點 …..什麼呢?「怎麼好像有王子麵的味道?」我還沒捕捉到腦中那一閃即過的印象,自小在茶行中長大的年輕傳人,爽朗直白的說道。「欸,為什麼我覺得是肉乾的味道?」我認識多年的年輕調酒師聞言插嘴道。哈哈哈,真的呢。 聊了半天的主角,帶一點微弱鹹甜的焦香感,是這一杯:來自花蓮的蜜香紅茶,所帶著的小個性。非常有趣。我們都偷偷瞄了一眼泡茶的主人,怕這樣的描述,太大逆不道。但那種「對耶,肉乾的香味呀」的共鳴,在腦袋上方盤旋不停,誠實不欺。 我好喜歡跟愛喝茶的年輕茶人也好、甜點師、調酒師,葡萄酒界的好朋友也好,咖啡師也好,一起分享手中喜愛的茶。他們口中豐富獨特的描述,都會讓我覺得好獨特、會心,好振奮,很有共鳴感。 我喜歡的傳統做法:發酵得足一些、焙得完整一些的杉林溪高山烏龍茶,特別是金萱種的茶樹,傳統上通常會用奶香,帶一點果香,來形容。我覺得很籠統,並不盡然貼切。 「飛機餅乾……是飛機餅乾的味道。」結果我泡完和大家分享之後,可愛甜美的咖啡師,不太有自信的脫口說道。我眼睛一亮,哇,那個奶油香味,賓果說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耶。「是小林煎餅的味道。」另外一位接著說道,同席的大家開始頻頻點頭同意。對,那種青綠本質的杉林溪高山烏龍茶滋味,但帶上焙火香,用海苔口味的小林煎餅來形容,蠻有感的呢。好有趣。 鹹食口味是偶然才出現的啦,柑橘香、紅蘋果、海苔味……和相異於傳統愛茶人士的圈外,分享台灣烏龍茶大約兩年以來,我得到了好多有趣又貼切的詞語,每次都讓我覺得更貼近了自己喜歡的茶,當天那獨一無二的滋味。很有收穫。 當然我也是傳統愛茶用字的支持者。傳統上,好茶的評判標準,脫不了清香齋解致璋老師引用天遊觀道士靜參的看法,所提出的:「清甘香活」四字。澄澈的清滋味,當然最高;回甘的韻味,是烏龍茶令人著迷之處。香不用說了,東方美人的蜜香、包種茶的白花香、佛手的柑橘香,都讓人未喝先笑,好醉人啊。但那「活」是什麼意思呢? 我自己喜歡的,是高溫沖泡下的台灣烏龍茶,騰轉萬變的鮮活感。才入口一秒,一會兒遒勁帶硬朗的線條,一會兒化成一股輕妙的香甜味,飄起來了。我喜歡這種變化感,覺得是:「活」的真諦。但也有朋友引述前輩的妙喻,解釋好喝的茶,「活」的秘密,在於礦泉水與R.O.逆滲透水的差別。也就是豐富的內含物質,所帶來有層次厚度的滋味。也棒。 「醇」也是愛茶人士喜歡的傳統標準字。朋友再次妙喻,是全脂牛奶和脫脂牛奶,在舌上豐潤與否的差別。哎呀,這樣很容易了解。醇厚的茶,當然是令人低迴再三,喜歡的滋味。不過愛喝紅茶的朋友,口中說的「醇柔」,隱隱帶著不夠過癮的暗示,沒有紅茶應有,跌宕奔騰、收斂然後嘩地回甘的爽快。換作是喜愛高山烏龍茶的朋友,則是不錯的形容詞了。這對照也相當有趣。 我不是風味輪的信徒,也難以被傳統的形容詞關著。最喜歡與身邊的大家,同時細細品嚐,然後迸出腦中最直覺、最無需多思考的那個詞語。在那個瞬間,傳統用語也好、新派詞彙也不錯,因為誠心品嚐,忠於心中最喜歡的那個點,就是好詞。即使是解致璋老師,也曾為席上同學們誠實冒出的一句「肉粽味」,拍案不已。 我覺得有趣的,是在品嚐的過程中,不因循既有的窠臼,不會在活潑的茶裡面,找刻板的味道;而是靈活敏銳的,遵從與相信自己的感受,這最重要。咖啡師朋友,和自然酒圈的好多朋友,啟迪了我這一點。今後我也將新舊夾雜地,用有趣或老派的字眼,描繪出心中的茶滋味,希望和大家擊掌分享。 圖/文 盧怡安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
從美麗的失敗開始-楊欣怡
「如果每天醒來,不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或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即便是卡夫卡筆下的甲蟲,仍覺得那樣的生命型態很棒,可以安心感受每一天新的氣息,那就是最好的一天了。」- 楊欣怡 如果城市裡有一片開放的野林 在台中市區,熙攘繁忙的北屯路上,有一道紅磚牆,圈圍著千坪面積的荔枝森林。對比一旁呼嘯密集的車流,這片沉默的園林猶如一個平行時空,塵囂如波濤,再怎麼洶湧也干擾不了絲毫。 「這裡以前是中廣電台的訊號發射基地。這片從日治時代開始就存在的果樹林,推估至少有百年歲月的歷史。中廣遷出以後就閒置荒廢著,直到市政府擬建社會住宅才引起了公民團體的關注。」 早上陽光炙豔,秋老虎氣呼呼地發威著。楊欣怡(熟悉的朋友都叫她小名丫丫)像在分享一個無比鍾愛的故事般,一面引領著我們的腳步,一面娓娓細述這個地方的今與昔。兩隻小黑狗,一見人來,立刻機警閃跑。她說,牠倆平常就在這兒出沒,熟門熟路的,一隻叫阿如,一隻喊作美女。 整個園子由四十七顆老欉荔枝樹組成,還有芒果、楊桃、龍眼、檸檬、芭樂、土蓮霧等果樹,加上其它如茄苳、苦楝、榕樹、火焰木等喬木,林林總總高達八十多棵。飽滿豐富的林相生態,在擁擠的城市難得一見,格外珍貴。「有專家老師曾說那棵榕樹是這裡的老大哥,可以說是鎮地之寶。」隨著丫丫指點的方向望去,便看見一棵樹冠闊茂、幹身粗寬且樹鬚密垂如簾,氣宇非凡的挺拔榕樹。 當初「搶救百年荔枝森林」運動在幾乎算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下,順利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社會住宅案撤了,自然園地保留下來了,但真正的課題與挑戰卻才正要開始。 「這裡爭取到了預算,但我們不想便宜行事直接變成公園。在相關的法規條例下,孩子不能自由體驗攀樹,有些樹要面臨移植的風險,單車也不能騎了 ⋯⋯ 禁止的比可以做的事多,等於斷送環境結合實驗教育的機會。圍牆拆掉後,我們希望大幅降低人為涉入,以最少的維運管理讓森林有機地長成『自己的樣子』。如果城市裡有一座開放的原始野林,任何社會階層、社經地位或身體狀態的族群就能不受條件限制,隨時在生活中走入大自然,而大自然也可以真正進駐生活。『都市林』其實是很民主的事情。」明年二月就要施行簡易綠美化的工程,丫丫與夥伴們在縝密多慮的擘劃中期許理想的未來。 荔枝森林 空拍照片提供:台灣護樹協會 北屯楊小姐 雖然前一年荔枝樹群遭逢天敵樁象危機,但總算有驚無險,安然渡過。今年,荔枝結實纍纍大豐收,附近居民都收到了甜美的果實。「荔枝森林除了以頑強又旺盛的生命力照顧自己,還用『果樹外交』滿足了鄰里們的口福呢!」丫丫打趣道。 離開這塊北屯的「肺地」,轉往「HOME WORK 家務室」(環保友善雜貨店)前,丫丫還帶我們去看看搶救運動期間,大家在鐵皮外牆上齊心協力完成的塗鴉。那大大繪寫、字體頗具童趣味道的「就地保留樹木、我要食物森林」標語,彼時是宣言,而今已是鄭重的諾言了。 是人妻也是人母的丫丫,剪著平眉的瀏海,齊耳的短髮,就像個高校女學生,然而她一開口,思路敏捷,邏輯清晰,又明明白白不是個毫無歷練的人。 屬於行動派的丫丫有著活躍的好奇心,不太害怕失敗,對於有興趣的事一定追根究柢。那種不斷地、反覆地去嘗試,近乎偏執的堅持精神,她比喻就像樂團槍與玫瑰(Gun N’ Roses)翻唱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版本中,B 段副歌重複達兩分鐘的那句「Knock, Knock, knockin’ on heaven’s door」一樣。而她喜歡,也總是聽著那首歌。 兩年前,她為了實踐主張而代表地方媽媽(女性公民)去參選縣市議員選舉,儘管最後沒有如願進入議會,卻至少用力發聲過。當初選區的選民到現在都還記得她是「北屯楊小姐」(參選時自取的稱號),碰見了也會熱情地探一聲:「下擺閣有欲出來選無?」 「我不認為自己是個極端或熱切的環保份子,也沒刻意傾向環境議題,只不過絕大多數的社會問題,到頭來其實就是生活、生態與環境的問題。讀高中時關注『蘇建和案』,大學參與學運,後來就是社運了。我一直覺得任何體制外的努力都是重要的,只要我有能量的話,都會想要去做。」只要持續社會運動,終究會是環境運動。就像她很喜歡的吳明益,尤其他的小說《複眼人》讓她建立了更完整的生態史觀。有人問他寫的是環保小說、環境文學嗎?但那是無法獨立分割,標籤分類的,因為關懷的核心一致不變,無論透過任何情境或形式,其發展都必然殊途同歸。 「其實一個真正強韌的社會就是每個人不用被保護也可以過得很好。」就像森林哪裡需要誰保護?森林比人強大,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人類不搞破壞就謝天謝地了。丫丫繼續引申了吳明益曾在訪問中表達過的觀念,「好好注視過自然的人,就不會講出守護自然那樣傲慢的話,自然真的比人剽悍多了!」 失敗也能如此美麗 若「搶救百年荔枝森林」是丫丫所參與過最和緩而溫暖的社會運動,那麼當年的三光巷(長安新村)保留活化運動無疑是最慷慨激昂,且刻骨銘心的了。 「雖然三光巷保存失敗了,卻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失敗。那個失敗蓄積了很多能量,那是成功的運動不一定有的。三光巷是我很喜歡的經歷,不論結果如何,我都獲得了夥伴。」霎時心頭一熱,泫然的丫丫微紅了眼眶,頓了頓才接著說,「對我來說,要不是在街頭遇到一些患難與共過的夥伴,以『地球事就是家務事」為宗旨的『家務室』就不會成立,大家也沒機會一起去做超越社會運動的事情。現在我反而對荔枝森林比較擔心,因為順順的就水到渠成了,要怎樣讓它變得更有活力,是難度更高的功課。」 看著一點也不掩藏情緒波動的丫丫,我想起開頭便問了的「妳曾有過的 A Better Day 是什麼模樣?」她說,「可以放心流淚哭泣的那個瞬間。」那個瞬間,對她而言,是知道自己還有能力去心疼別人,去感應帶有負能量的事物。若把範圍擴大成什麼是她「理想中的 A Better Day 呢?」她回以,「如果每天醒來,不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或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即便是卡夫卡筆下的甲蟲,仍覺得那樣的生命型態很棒,可以安心感受每一天新的氣息,那就是最好的一天了。」如此彷彿魔幻卻又寫實的答覆。 關於社會運動的參與,即便是過來人,丫丫並不以為有志於環境保護的人都要上街頭,獻身第一線。「如果清楚自己的才華或能力,最理想的就是待在那個領域裡適當發揮,但永遠記得植入環保的 DNA。千萬別一窩蜂移動到同溫層,而是要在自己的異溫層做得好、做得快樂,但卻比身邊的人更關注環境議題,那樣的效應擴散才會快,也相對不會太辛苦。」有時打群架,不如散兵游擊戰,才能遍地開花。 用情歌灌溉 過中午,家務室二樓餐廳的食客漸漸多了。周遭低語堆疊成浮盪的聲浪,一波一波在耳畔來回拍拂。 無論當妻子或母親,丫丫總是保持自在的學習心態。而作為一個夥伴與朋友,經過許多社運的洗禮,做生意的考驗,她脾氣收斂了,身段放軟了,更理解衝撞不一定就能爭贏,商業或組織上的運作除了務實的態度,也都需要不同的機緣、技巧與空間。 對人對環境總是情意綿綿的丫丫,聊起自己譜寫了一首叫做〈森林的孩子〉的乃基(nāi-tsi)之歌送給荔枝森林,當作真摯的祝福之外,也像是在用一句句暖暖的情話灌溉它 —— 你講的彼款清芳 若親像日頭行過荒野 樹林的清芳 一百年啊 你講的彼款溫暖 若親像囡仔烘燒就入眠 樹林的溫暖 一百年啊 (節錄) 文字/攝影 陳冠良 「A Better Day 封面人物」_楊欣怡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暨外文系雙修畢業,英國蘭開斯特社會學碩士畢業。HOME WORK 家務室環保友善雜貨共同創辦人。關心環境,關懷人,以教育、演講等積極行動實際參與社會公共議題。 Home Work / 家務室 友善環境生活雜貨 粉絲專頁 搶救百年荔枝森林 粉絲專頁
從香港小臺北到臺北小香港
走進「窩窩」,像走進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掉漆的門板、走到停下的時鐘,每張沙發椅都舊得像從磨石子地板長出來,老式牆紙在暈黃燈光下更顯歲月,店長Vivian 應該是這空間內最有光澤的存在。 位在具有歷史感的大稻埕碼頭旁,窩窩也有段前世今生的故事,那得從Vivian 說起。 Vivian 來自高雄,就讀醫務管理的她憑著天生發達的美感,在平面設計業走跳近十年。初期,她是逐咖啡店而做的自由接案人,後期,她是出版社的苦勞美編,「十二點前回到家都算早。」她苦笑。二〇一三年夏天,她鐵了心為人生洗牌,買了張飛往香港的機票,寄住朋友家,展開一個月的 long stay。 美食沙漠長出臺灣之花 隨身攜帶電腦的她本還打算找些有情調的咖啡店工作,不出兩星期就發現,像樣的咖啡店比限量球鞋還稀有。即使在餐廳指南 Open Rice 按圖索驥,也只找到隱身工業大廈裡的家庭式咖啡店,咖啡是喝到了,但詭譎氣氛根本難以久待。 或許是同類相吸,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在火炭經營零售業的生意人 Kevin。「他常來臺灣出差旅遊,很喜歡臺灣美食。」Vivian 說。 如果從九龍半島最南端出發,必須換乘一至兩次地鐵線、近四十分鐘車程才會抵達火炭。這個位處新界的工業區長年被視為美食沙漠,但在地人也沒得選。Kevin 在此辦公十年,就他不客氣的說法,是「垃圾都能賣得好。」對臺灣味情有獨鍾的他,正好計畫在火炭開一間臺式料理兼咖啡店「衝擊一下香港人」,就邀 Vivian 擔任顧問,從規劃菜單開始。 刷新港人三觀的臺菜時光 「我在香港發現,他們會賣『臺灣牛肉麵』配炸雞,這樣很奇怪!」 其實,Vivian 早發現香港飲食有不少怪奇物語:「像是忌廉雞肉飯,只有一碟白飯和一坨奶油醬汁勾芡雞胸肉,連蔥花都沒有。」她憐憫的口氣讓人好像可以看到那片慘白。 「我告訴他們,除了主菜和飯,還要有三樣小菜,這樣才是一個(臺式)便當。又比方,麻醬麵就可以配貢丸湯;飲料不能只有珍珠奶茶,也要有水果茶、青茶不同的品項。」彷彿現代史懷哲,她不只指點臺灣飲食的正確觀念,也貢獻自己平素搜集的古董舊物,為店內加值臺灣味。三十天的簽證很快就到期,設計人斜槓踩進餐飲業,以三十天為單位往復港臺。 「Fooody 伙食工業」在一座工業大廈內的百坪舖位大器開張,很快便造成轟動,最具革命性的特色就是沒有用餐時間限制。開店之初曾有路過阿婆語重心長對 Vivian 說:「小妹妹,我們香港人沒那種喝咖啡的時間!」事實證明,對的空間可以為人爭取暫停的時間。第一間店的成功,讓 Kevin 順理成章繼續執行「要開就要開到五間店」的生意版圖。 二〇一四年,依舊主打臺灣 style 的「小時光 scoool」在觀塘開幕,排隊人龍連續三個月從工廈三樓排到一樓,Kevin 後來索性把二樓也租下,成立洗碗部門與中央廚房,甚至有臺灣的百貨業者來詢問展店意願。彷彿飛黃騰達的食神,到了二〇一七年,他在全港已有五間餐廳。 香港,居大不易;臺北,創業大不易。 此前,窩窩原址曾是南北貨貿易行,屋主對於租客相當謹慎,Kevin 親自懇談時詳細報告了營業用途與裝修風格,才取得屋主信任。但後來光是開業前的準備就花了一年時間。「開頭遇到的問題是,很難找到裝修師傅耶!」Kevin 不可置信地說。其實,他心中的怪奇物語也不遑多讓:「像是電力問題,我都不曉得原來臺灣電力這麼弱。」「還要跑不同政府機關(申請文件)我也比較不明白。」「起初找員工也是,很難找到會港式料理的人哪。」「還有一些進口食材,一磚一瓦都要報關報稅,好奇怪啊。」「對外來人開公司沒太容易跟友善,很多關卡,稅項也滿高這樣子。」 Kevin 的語音訊息從香港傳來,背景像是在急駛的轎車內,真有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氣場。這種香港 style 的行事作風,Vivian 早在從顧問轉為正職時就心懷警惕:「不快點跟上會被他們幹掉的!」當香港開始有更多人得到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她反而墜入沒日沒夜的工作裡頭。儘管不在一線端盤子,但有時餐廳都打烊了,她還在為店內活動畫海報。 漸漸,Vivian 開始同理香港人的生活壓力。茶餐廳內零服務,是因為租金高,老闆給員工壓力,快速出餐、快速讓客人離開才能提高翻桌率,香港人每天喝的不是鴛鴦奶茶,而是逼自己提神返工的高劑量咖啡因。 點一碗少一碗、流一滴少一滴的功夫 Kevin 坦言, 臺灣的確比較「休閒」──「因為生意沒這麼多,成本也相對低,所以能做些自己比較喜歡一點、或小眾一點也沒關係。賺得不會很誇張,虧也不會很厲害。」有時,香港一間餐廳一天的午餐營業額,就能抵過窩窩開店一星期。巨大的回收落差,讓 Vivian 一度都想放棄:「我每次都以為老闆在亂搞,但他最後都會成功,所以我還是順著他的意思,從中也學習很多。」 去年底,Vivian 全職回臺坐鎮。從未進廚房的她,以顆粒花生醬改良西多士,為滿足臺灣人對食物的視覺期待,兩層增為四層,不同飲品以不同杯器上桌。即使是看似平凡的餐蛋麵,配色也不馬虎。又好比要價三百六十元的干貝麵、鮑魚麵,選用香港老牌壽桃麵,麵體本身就吃得到海味,再加上三顆真材實料,有種低調奢華的享受。 店內供應的甜品「桃花淚」最是特別,在此之前的燉奶、芝麻糊與龜苓膏都因不易保存而淘汰。桃花淚由桃膠製成,素有平民燕窩之稱。桃膠需先浸泡一日,再搓洗挑去其中的渣滓,然後與紅棗、枸杞、蓮子、桂圓、蘋果一起燉煮,耗時三日才有八碗,限量供應,點一碗少一碗,難怪沒有保存問題。 窩在窩窩,圖個小確幸 有時,客人點了麥皮(麥片粥)或通粉(通心麵),一看到餐點上桌卻是一臉失望。Vivian 有感而發:「香港庶民的日常真的是吃這些啊!他們薪資所得好像很高,但物價也高,並不是所有人都在金鐘上班,天天吃高級義大利麵的。」 我突然明白 Kevin 所說:「西多士就是把好像很厲害的法國菜變成香港 local 的料理。」高級料理家常吃,港式小食的核心精神原來也是圖個小確幸。 我問 Kevin,開餐廳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他的口氣多了笑意:「香港很簡單,就是金錢回收囉,很多人喜歡你的餐廳,讓你覺得成功;但也很累囉,每天要算得很精確、要保持很好!臺灣就不一樣,可以享受跟客人互動,跟周邊店家做朋友,香港很難出現這種感覺囉!」 Vivian 告訴我,回臺後,她某天終於得空坐在太陽下,喝杯咖啡,感受微風吹。難怪,窩窩的特調飲品「落日餘暉」,像極了大稻埕碼頭的風景。 文/ 鄭淳予 圖/ 陳育陞 /旅讀雜誌 ↓↓↓ 本文摘自《旅讀》No106|2020年12月號 【美食,在台灣!亞洲通吃30+】 本期看更多: https://www.orchina.net/product/308 博客來隨刊贈《伊日生活誌》:https://is.gd/4mJ91A
我願是那片種下願望的土壤
「我覺得 A Better Day 就是 A Better World 吧。如果這世界有因為我而變好一點點,彼此不對立,多一些了解,環境也能被更友善地對待 ⋯⋯ 那每天都會是更棒更好的一天。」 —— 蔡祐庭 「不是,那是山澗野花,沒有名字,我卻記得樣子。」 「不是沒有名字,是人類還沒發現。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有了陽光就有植物生長,植物餵養了人類。人類到世界各個角落,為各種植物命名。」—— 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 山腳下的農場 豔陽天,攝氏三十四度的燒灼感,麻辣燙膚。 虎豹獅象毗鄰而成四獸山,既隱蔽又開闊的「象山農場」沉靜偎在象山腳下的自然保護區裡。漫長光陰,幾番輾轉,從最初名噪一時的人體模特兒與舞蹈家林絲緞老師,到現在掌事的「園藝治療師」蔡祐庭提倡下,才完整了如今提供身心障礙者、藝術統合教育、生態農場與教學功能互為經緯的型態樣貌。該如何定義這樣一個場域?說治療,其實更似安撫慰藉;稱庇護嘛,讓人自主獨立又才是圭臬。就像給你一條魚,不如教你懂得釣一池魚。 鬧騰騰的蟬唧蟲嘶,響徹滿山間,密密無一絲歇喘縫隙。 藤編帽,絳衫亞麻褲,夾著人字拖的蔡祐庭,說話聲線鬆軟,大笑時丹田飽滿。跟隨他閒逸腳步,我們一路相逢被他視為工作夥伴的植物同事們。剛離開「藝統中心」供作自閉症兒童身體開發課程的舞蹈教室,就碰見一籃新鮮油亮的青辣椒,祐庭問頂著斗笠的採收大姐是會辣的嗎?得知屬辣,便嘟噥起可以製成辣椒醬。經過一叢綠,他伸手扭下一片邊緣鋸齒狀的葉,指間搓揉,湊近鼻尖嗅出百香果氣味,那是芳香萬壽菊,徑旁一排林,拉起黃色水管,旋開水龍頭就水花四濺地澆灑起來。緊接著,紅藜之後,是台灣特有種的天然穀物,台灣油芒,它可是大有機會名列世界自然遺產呢,陸續而來的還有香藥草紫蘇、斑蘭葉與左手香 ⋯⋯ 來到一塊茂盛豐饒的菜圃前,「這些菜是我們這裡的九位學障青年分組栽種的。他們都是屬於看不出明顯差異的臨界狀態,在職場上易受挫,想領身心障礙補助又相對能力太好而資格不符。雖然賺錢是重要需求,但以他們的狀況,工作的意義不應只是如此,而是每天都有想做的事,生活有重心,感到自己有被需要。這些年輕孩子在這裡種菜勞作,不必成天躲在家,也可以有事情將身心投入,與人互動,過程中,菜園的生機就是他們付出的回饋與體認被需要的價值。現在其中兩個已經是農場正式的工讀生了。」 為自己找一棵樹朋友 步程繼續推前,石板路上,夾道的仍是濃烈的勃勃盎然。祐庭像在介紹家族成員般這裡指指咖啡樹、野薑花與刺蔥,那裡點點葡萄、洛神與金銀花,一見傍園的民居後院裡蹲著熟悉身影,他揮手高喊,「陳媽媽在摘苦瓜啊!」而直到出了「王母區」(藝統中心現址原是供奉瑤池金母的宮廟)的矮柵欄門,還有一株過山香在那兒等著被引見。 越過一個岔路口,我們就進入了農場位於「王爺區」(自然就是其處有座王爺廟)內的「園療中心」。較與「王母區」以服務人們為主的規劃,這裡則將空間還給大自然,維持著植物的高密度與多樣性。 祐庭站定一棵榕樹之下,抬頭望去,仰之彌高,他敞開雙臂,說這棵樹是腳下土地的守護神,大大張開而延伸的枝幹多像一個兼容並蓄的懷抱。面對兩年「疫情生活」以來方方面面的彈性疲乏,從園藝治療的角度,除了蒔花弄草怡情養性,他建議可以就近找一棵健康的、直徑約莫二十公分以上,與自己心靈相應的樹木當朋友。與樹互動,保持連結,祂吸收來自「地水火風空」的五大元素,能夠安定、補充並提升內在的力量。 「樹是有能量圈的,只要靠近了就會對人產生影響。」亦步亦趨祐庭身後,他對植物待以溫柔呵護,咀嚼它們的名字就像在輕喚心愛之人的小名,肖楠牛樟落羽松、茶樹黃荊穗花棋盤腳 ⋯⋯ 看著聽著浸沐著,即便不過初來乍到這片幽林卻倍感親近而自在。那就是一種療癒的感覺了吧! 同理心是一條雙向道 春天時候落成的「象小屋」是進行深層療癒課程的場所。坐在屋裡,外面洶湧的野性氣息,如遠遠退潮的海岸線,剩下無垠的平靜。桌几上,擺著農場自釀的梅酒、梅醋與發酵的康普茶,還有一壺泡著祐庭順手摘回的草葉的水。 很難想像眼前爽朗常笑,對自然與教學侃侃而談的祐庭,曾經否定自己、蔑視自己,不知道怎麼做自己,受困於輕鬱的泥淖。 天生對內在關注大於外界的「內傾人格」,讓他從小就陷在對什麼都格格不入的夾縫之中。當然那時他並不清楚癥結點。直到經過台大心理系被傾聽被溫暖的滋養,才明白了他在想要討好身邊人事又不願委屈自己之間傾斜失衡。經過心理學的訓練,竟使得他對一切保持開放態度,不妄下結論,那也等於釋放了自己——將貼在身上所有「應該怎樣」或「不應該怎樣」的標籤一一撕去。一如成熟樹身上終究會龜裂剝離的老皮。 困難成長的過程,很沉很疲憊,後來被祐庭珍視為孕育的土壤,那賦予他強壯的同理心,「建立有意義的關係是療癒工作很核心的部分。也就是說,當你之於對方是有意義的,對他才會發生影響力。」若同情是一條單向道,同理別人才能達成溝通,那是一名稱職的治療師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祐庭說的話,乍聽教條,實卻充滿溫度。一段有厚度的關係,並不總是相對等的累積,若非信念,何來堅固基礎。「我覺得 A Better Day 就是 A Better World 吧。如果這世界有因為我而變好一點點,彼此不對立,多一些了解,環境也能被更友善地對待 ⋯⋯ 那每天都會是更棒更好的一天。」我這才發覺那分溫度是從何燃起的。 不算治療,而是扶持 學有專精,祐庭卻全然無心學以致用。不涉入心理臨床工作,主要是排斥問診間裡被規限而隔閡的醫病關係。那樣定時定點「噓寒問暖」的互動,醫者始終旁觀,患者畢竟依附藥物。 不想再作學生,所以不考研究所。當完兵,兜轉一陣,他確定了與孩童相關的工作方向。除了喜歡孩子單純的靈魂,還另有跡可循。大學參加的「手足連心工作站」社團,服務家中有心智障礙兄弟姐妹的一般生。他們可能被忽略,也許被過度期待,社團支持性的輔導,讓他們可以彼此陪伴長大,有些孩子後來甚至也獻身於助人的工作。那時埋下了因,成為兒童雜誌編輯就是長出來的果。平時編務龐雜,而負責的自然科學主題,讓他也必須去上課、聽演講與大量閱讀資料,花費的時間與心力,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基礎,而真正與大自然產生緊密連結,始於登山時的一個難忘體驗。 第一次爬山,便是海拔三千公尺,布農語稱「月亮的倒影」的嘉明湖。就在第一天下午,陡坡後上了稜線,祐庭卸下十幾公斤背包,走近崖邊,眺望山谷,遠方有浪搖的鐵杉林,倏忽間,一張密不透風的膜,裹住他,世界靜默,就連十三歲時意外摔破耳膜而從此住進耳裡那隻聒噪的蟬都噤聲了。他閉上眼,生命只容許也只需要這一刻,直到樹林的波濤奔來,時間才又緩緩流動。那天,他止不住地掉淚,感覺自己被大地洗滌成一個乾淨而全新的人。 後來結束出版社職務時,在總編輯引薦下,祐庭成為了剛從美國學歸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老師的助手。他們除了一起學習成長,同時也一邊開創園藝治療。「透過植物夥伴特性所研發的教學活動,目的在於讓我們的服務對象對它們有感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因為喜歡而願意帶回家,然後形成一種良好的彼此照顧、相互支持的關係。」 園藝治療非根治,而是一種更近於輔助性的陪伴扶持。植物有異同,就像人,所需各有不同。了解植物的照料方式,一如要懂得人有族群、年齡與能力,甚而身障、視障、聽障與精障等分別。治療師居中橋接植物與人之間剛好的相處模式,使植物獲得生長的驅力,讓人在創造幸福感的生活經驗中,重拾生為一個人的重量。 我願是一片土壤 「帶有生命訊息的植物與大自然非常巧妙地處理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張力,它們提供了一個緩衝。就像帶著議題或挫折來的人,我們將治療設定的目標藏在相關任務底下,看似無關連、也不直接接觸問題,直到那個人從心有感而發了,我們再回應。」不論私下委託或單位機構,都經歷不少案例的祐庭從不把自己當神,他清楚自己的限制,做得到與辦不到的界線。這也是他一直以來不過度承擔,亦不使對方過分期待的不二法門。 人心是肉做的,祐庭身為一個園藝治療師,長年來,也為許多服務的個案所療癒。那些故事,有的離奇曲折,有的哭笑不得,心酸或沉甸,喜怒或哀樂,都是他人無可迴避的生命現場,所以難免觸動,總是有慨。憂鬱或焦躁,自閉或暴力,無論是否身不由己,祐庭以為茅塞的關鍵,往往不是迷失自己,就是不認識自己,就像他當年循著心理系的幫助而頓開,現在他所從事的,無論透過園藝或其它媒介的治療,無非都是在協助人專注地「找到他自己原本的樣子」。 我以為,祐庭乃至於每一個為園藝治療努力的人,其實都是在為教案對象的人生在種一個願望,但他卻說:「每個人自己就是一枚種子,只是有沒有適當環境去萌芽。我在做的工作比較像是在培育土壤,任何落在這片土壤裡的種子,都有機會長成自己真正的模樣。」就像所有存在地球上,且被命名的植物那樣。我暗自想著。 訪問告一段落,祐庭聊到日本榮格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某次在村上春樹的專訪中:「現代人普遍缺乏一種能力:安靜而深入地投入他人的能力。這話為我指出了一條道路,我做得到這件事,所以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可以一直做下去!」 祐庭金絲圓鏡框後的一雙眼神裡,光芒清澈,而我聽見的是:我願是那片種下每一個願望的土壤! * 文字、攝影 / 陳冠良 「 種一個願望 SEED OF HOPE 封面人物」_ 蔡祐庭 園藝治療師,目前擔任「象山農場」管理人。 台大心理系。曾任兒童雜誌編輯。喜歡植物,喜歡人,臉書的自我介紹寫著:照顧好自己就是在照顧別人,共好人間就是天堂。 FB|象山農場 FB|臺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IAEA Taipei 象山農場│台北市松山路650巷21弄18-1號
擁抱—蔡昇達
圖/文 蔡昇達 身上的外套、毛帽、睡袋、手套都還夾雜著些許的煙燻木質調的香氣,鼻腔裡帶有一點點松脂的滑膩感,指甲縫夾藏著泥土與青草的香氣,從海拔 1800 公尺回到家裡,把森林與老人家的擁抱一起帶回來了。「關門古道」是台灣丹社群布農族由西向東遷徙的路線,一趟十天九夜的旅程,從花蓮逆著走,翻越中央山脈回到南投丹大社的舊部落,可以說是一趟時光隧道之旅。 沿途超過千年的紅檜神木,總會在濃霧散去之時,倏然的闖入眼簾,偶有一些太認真找著食物的獸,忘記打開自己鼻子的嗅覺開關,讓我們有機會只差一個呼吸的距離就能觸碰。無論白天走了多少小時的路,當夜幕垂降時,在寒冷潮濕的東部山林之中,獵人們會很有默契的快速分工打理營地,像我們這樣年紀的青年,必須帶著刀到附近找尋乾燥的倒木,準備升起煮食與取暖的小營火。 從辨認木材就是一門古老的智慧,帶有豐富油脂的成為火種,乾燥的細枝成為中層蓄熱的燃料,密度高的木種烘烤後燃燒成為火炭可以降低木材的浪費,老獵人們總說:「大自然裡的東西只取剛剛好就好。」 冉冉升起的煙,無論我怎麼換位置,祂總是跟著我,燻得我眼淚直流。「哦!不要一直閃,這是山林裡的老人家擁抱你的方式,將氣味沾染在你身上,大家才會知道你是誰的孩子。」 氣味不只是氣味,在我們的世界裡,那是不曾逝去的愛。 「下一次旅行」想打包的隨身小物 分食小刀與肖楠木刀鞘、防潑水隨身包、打火機、AirPods、相機 蔡昇達— 身份總在雜誌主編、攝影師、導演、策展人、創業家中不斷轉換,是名深入地方生活的自由工作者,擅資源整合與創意策略企劃執行 。 二十周年特別企劃_氣味自遊人 x 20【自遊人旅行專欄】 本期主題,特別邀請 4 位文字創作者,打開嗅覺記憶,書寫連結「氣味」的旅行風景,在文字與氣味之間,歡迎嚮往遠方的自遊人,來趟紙上行旅。 伊日誌 Yiri Living Zine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粉絲專頁
新竹大遠百 盛夏蛻變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cosmescents 新竹大遠百 盛夏蛻變 美好的生活正持續蔓延 伊聖詩帶著對氣味的堅持 延續著大江購物中心改裝開幕,新竹大遠百將成為蛻變的第二站 氣味閱讀新空間,正持續蔓延 繼伊聖詩芳療生活館大江專櫃改裝開幕。「新竹大遠百」也將成為蛻變後的第二站。以褐色木裝搭配靛藍色磁磚,營造出宛如十七世紀歐洲典雅書房,在此提供各式身體洗沐浴、保養品,及一處舒適購物環境與全新體驗平台,誠摯地邀請各位來一同共享屬於自己的芳療新生活。 以芳療生活為基礎的保養品牌 2001 年,伊日生活 YIRI LIVING 引進加拿大知名品牌 ESCENTS,以芳香療法為基礎的沐浴保養集合品牌,在台灣誕生出「伊聖詩芳療生活館」。而從 2019 年的夏天,英文名稱將轉變為 cosmescents,我們希望拓展心中對美好生活想像的可能,帶來更多元而豐富的香氛品牌,退去了洗沐浴品牌的框架,新增加針對臉部保養的項目,除了以六茶為基礎的臉部保養品牌 TEAORY一日茶道外,還有來自韓國濟州島的時愛珂婕 ACCOJE,而我們始終沒有放棄那份對美學生活的堅持理想。 新竹大遠百改裝開幕體驗活動 ACCOJE 以濟州島特有的純淨基岩水為基底,萃取五種特殊海藻精萃,給予肌膚源源不絕的澎湃活力!是海洋送給肌膚最美的時光禮物。低調簡約的包裝,以濟州島特殊的地形為發想,設計出獨一無二的瓶蓋造型,成為 ACCOJE 別出心裁的品牌辨別。 臉部護膚新品體驗|線上預約請點選連結 前 30 名線上預約新品愛珂婕臉部護膚體驗,完成體驗再加贈「愛珂婕濟州之花」面膜乙片。 苔玉球 DIY課程 前 100 名線上預約報名者,可享免費參加 DIY 課程乙次。 *主辦單位保有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 *更多優惠詳情請參照伊聖詩新竹大遠百官方粉絲頁 開幕時間|2019 / 06 / 29 專櫃地點|新竹大遠百 4F (新竹市東區西大路 323 號 4 樓) 營業時間|平日 11 : 00 至 21 : 30 假日 11 : 00至 22 : 00 聯絡電話|( 03 ) 620 2920 媒體聯絡人 伊日生活 品牌關係部主任|邱翰中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akefc0be4d587e63341527efbe2a7a4a40').innerHTML = ''; var prefix = 'ma' + 'il' + 'to'; var path = 'hr' + 'ef' + '='; var addyefc0be4d587e63341527efbe2a7a4a40 = 'brown.chiu' + '@'; addyefc0be4d587e63341527efbe2a7a4a40 = addyefc0be4d587e63341527efbe2a7a4a40 + 'ms' + '.' + 'yiri' + '.' + 'cim' + '.' + 'tw'; var addy_textefc0be4d587e63341527efbe2a7a4a40 = 'brown.chiu' + '@' + 'ms' + '.' + 'yiri' + '.' + 'cim' + '.' + 'tw';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akefc0be4d587e63341527efbe2a7a4a40').innerHTML += ''+addy_textefc0be4d587e63341527efbe2a7a4a40+'';
日常美術館:丹尼爾.賽維勒斯.范弗 EVERY DAY MUSEUM:DANIEL SUEIRAS FANJUL
月份:
2020 January - February
主題ㄧ標題:
丹尼爾.賽維勒斯.范弗
主題ㄧ:
靈長類人科動物圖鑑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431-2019-12-31-07-58-19
主題二標題:
Cultivate The Soul
主題二:
Time gives from to everything beautiful in life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437-2020-01-15-04-00-54
主題三標題:
費里尼也瘋狂的愛情神話
主題三:
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25-yiri-foundation/435-2020-01-09-10-10-53
主題四標題:
餐桌上的日常藝術「默默」
主題四:
伊日好物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goods/436-2020-01-14-02-14-22
主題五標題:
冬天喝鐵觀音
主題五:
一日茶事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438-2020-01-30-02-28-22
主題六標題:
蘇健霖:順著它,跟它對話
主題六:
伊日美學講堂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19-yiri-class/440-2020-02-12-10-17-16
藝術家丹尼爾一直都喜歡自然界,尤其喜歡動物,是丹尼爾最大的啟發跟樂趣的來源。其實我們不能沒有自然,因為我們也是其中一部分。藝術家認為人類太晚發覺自己也是動物,也太快就忘了這個事實。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界格格不入,使我們認為自己是分開的。丹尼爾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社會意義的。自從當畫家開始後,所有的系列都和存在主義有關,思考人類在自然界的定位,以及人類真正的本質 – 本能與理性的衝突。就柏拉圖所說「人類是同時被兩匹互相拉扯的馬拉著的馬車」,我也總是試著讓觀看者從不習慣的角度去觀看自己。藝術這份工作獨特的地方就是不斷的改變,嘗試新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當藝術家。
日常美術館:時永駿 EVERY DAY MUSEUM:Shih Yung-Chun
月份:
2020 November - December
主題ㄧ標題:
日常美術館|時永駿
主題ㄧ:
私領域裡的公開劇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497-2020-10-30-09-50-46
主題二標題:
伊日好物
主題二:
顏石蠟筆,撿起一顆大自然作畫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goods/506-2020-12-11-03-58-48
主題三標題: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三:
植物的五感世界-視覺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03-2020-11-30-02-03-57
主題四標題:
伊日生活
主題四:
離島旅遊,如何玩得環保又盡興?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09-2020-12-18-01-40-03
主題五標題:
伊日書屋
主題五:
覺知,從紮根大地開始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books/511-2020-12-25-02-09-00
主題六標題: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六:
結合在地青草花果保養力量的禮物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04-2020-12-01-10-29-29
時永駿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對時間流逝的滄桑感的表現力,不但在二維平面上巧妙地鋪陳出三維立體空間的向度,同時以擦拭、拼貼、暈染或磨損等手法,來製造一種第四度空間的聯想。他捨棄華麗鮮明的現實表象,刻意去挖掘人性深處所恐懼的許多不確定的記憶,那種不明就裡的模糊,深藏在每個人午夜夢迴的夢魘中,不能自主地浮現,卻又無法完全記憶,更不可能去掌握全貌。時永駿以他獨特的視角,表達各種荒謬、怪誕的生活百態,以繪畫作為一個逃避現實的出口,將一切的不可思議、荒唐虛構都合理化了。他那貼近平淡題材中出人意表的駭人情節,更像是推理恐怖片裡的故弄玄虛,比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所表現的夢境更遠離了現實。
日常美術館:邱君婷 EVERY DAY MUSEUM:CHIU CHUN TING
月份:
2020 May - June
主題ㄧ標題:
邱君婷
主題ㄧ:
日夢之境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460-2020-05-04-01-38-10
主題二標題:
響起生命之歌的春天
主題二: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468-2020-06-15-01-54-52
主題三標題:
最療癒手作
主題三:
伊日美學講堂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19-yiri-class/464-tiger-milk
主題四標題:
以茶會友|聯名茶酒、甜品
主題四:
一日茶事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467-feat-fairy-taipei
主題五標題:
讓陶作成為家裏最美好的存在
主題五:
伊日好物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goods/463-2020-05-18-01-51-54
主題六標題:
準備好迎接社會崩潰了嗎
主題六:
伊日生活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465-2020-06-01-02-09-45
踏入婚姻以及成家階段的邱君婷,單純使用意像描繪對於未來的想像。如果說創作是藝術家獨門的儀式行為,那麼邱君婷以其自身對於生命圓滿的期待所創造的白日夢,便如同春日裡透著粉光嫩彩的祝禱者,除了彰顯生命的美,也療癒了生命的痛。那一幕幕由色塊推擠出的斑斕畫面,清晰地展現創作者對於生命價值的認同,而靈魂真摯的光芒,也在此耀眼閃爍。 邱君婷選擇將那些他對於生命的疑問及感受,推至心裡頭那最柔軟的地帶,化為意像的符碼,利用長時間的堆疊與詮釋,組構出一片片白日夢境。所以她所創造出的情景,不僅僅是一種對於現實生活的想像或彌補,更是她能夠以微觀的距離貼近問題的核心,梳理自己的心。
日常美術館:金・提爾・撒拉路基 EVERY DAY MUSEUM:Guim Tió Zarraluki
月份:
2020 July - August
主題ㄧ標題:
金・提爾・撒拉路基
主題ㄧ:
金提爾的心象風景的發現之旅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472-2020-07-06-01-47-42
主題二標題:
《兩個福爾摩沙》王煜松個展
主題二:
伊日藝術計劃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arts/473-2020-07-10-03-17-47
主題三標題:
喝茶配糕仔
主題三:
一日茶事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477-2020-07-27-07-43-57
主題四標題:
植物的五感世界
主題四: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480-2020-08-07-03-11-47
主題五標題:
檸檬與玫瑰的夏日邂逅
主題五:
伊日好物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goods/481-2020-08-31-01-58-41
主題六標題:
《失去之歌》吳家昀個展
主題六:
伊日藝術計劃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arts/479-2020-08-06-10-08-04
來自巴塞隆納的年輕藝術家金提爾,從 2013 年的肖像系列解構時尚雜誌名模五官,以回應大眾媒體透過電腦合成、數位修圖所宰制的虛假美學,到地景系列《虛妄之地Unreal Spaces》轉為向內探索的平靜渴望。無論向外挑戰或向內發聲,解構自我的過程即是一趟心靈成長之路。如果說肖像系列處理的是五官臉孔的風景,那麼地景系列呈現的是人內心的風景。 藝術家金提爾匯集一年多來的旅行經驗與人生體悟,使用地景來形塑人的表情。畫中的人臉是無名的,但大地的色彩與線條卻承載了七情六慾。天空是紅的,大海是黑色的,山巒是繽紛多變的,天地大美之間,你我的悲傷是微不足道的。這些風景地貌來自藝術家旅行中的吉光片羽,描繪出他與好友們共同的生命經驗。金提爾透過創作紓解了個人在面對社會現實的無力與壓抑,以及遭逢大自然反撲的渺小與謙卑。
時永駿|私領域裡的公開劇
我們說觀看作品時,觀者將能接收到藝術家意欲傳達的訊息。但在觀看時永駿的作品時,開放性的畫面資訊帶出的是一種遊戲似的生活品味,甚至還帶著一點精心虛構的恐怖甜膩。他的作品目的並非傳達任何道學或意義,似乎更傾向是邀請觀者們能夠積極的組合自己的回憶,一起共同參與這場解讀作品的遊戲。 時永駿,1978 年台北出生,2003 年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主修西方繪畫;喜歡觀察日常生活當中那些看似平淡無奇,卻透露出少許違和的人類行為,或是怪誕奇異的空間角落,並將其作為創作的發展脈絡。擅以現成物、陶作、織品、家具等物件擬造出各種不同的「道具」,並投以人物參與其中實施示範操作,組織起場地空間與立體作品間的互動關係之後,再拍攝記錄下來進行繪畫的創作。於媒材上橫跨了立體雕塑、攝影、錄像、平面繪畫,以及最後呈現於展場的綜合裝置。 「日常生活」一直是時永駿作品中的主角,他首先將各種日常生活片段,依照不同的行為主題,區分為不同的系列故事。自 2012 年於北京玉蘭堂發表的個展《肥皂劇》當中發展出的三個系列「示範生活」、「日常體制」、「閱讀習慣」,到 2015 年香港創庫藝廊個展《遊戲手冊》中的「套裝玩具組」系列、2016年個展《家庭代工》的作品系列「植物學」、「居家示範」,到 2019 年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個展《預售屋》。時永駿一直以自策展的形式,替自己的個展制定好相對應的主題,再透過各種不同媒材,甚至是撰寫小說,組織其創作所表達的核心概念。 他一直以一種偽紀錄片的形式,支配著生活中的各種畸想劇情,並且邀請身旁友人入鏡化為劇中角色。而這些劇情演繹的空間可能在私宅,可能在獸醫院,也可能是旅行中落腳的飯店。羅蘭巴特在其著作《明室》中提到:「攝影是私生活領域的曝光,即私領域的公眾廣告性…我要宣稱內在性,而不暴露我的隱私。」這些實踐於生活上的真實遊戲,呈現出一種虛構的真實,時永駿以攝影/繪畫形式紀錄下來,似是遮掩在薄紗下的模糊軀體,曖昧的線條使觀者在閱讀他的作品時,更能夠產生更多的主觀遐想、更多的連結關係。 更多 時永駿 資訊請參考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時永駿|家庭劇院|227x182cm|2020|oil on canvas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好野人_慢慢走比較快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台11線上的部落人文風情 文/ SsumingSu 圖 / 節點共創 串連地方的藝術交流場域 天未亮搭著港口部落藝術家 Kaling 的車子駛上蜿蜒的產業道路,入山前見他拿出一把刀敲打著樹梢上的螞蟻窩,口中唸著「不論我們如何聚散,都要像螞蟻一般再回到這個窩,因為我們在這裡出生」,螞蟻爬上他的手,他舔了一口,也被螞蟻回咬一口。Kaling 說這是老人家的教誨,入山前的儀式象徵要安全回家,在現代的社會則是要提醒族人,不管到何處發展都要記得自己出生的地方。 在花蓮縣豐濱鄉展開的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跨 5 個部落共 10 組藝術家參與創作,創作媒材多元,作品承載了部落現在處境的內涵。今年策展主題「好野人」道出了台灣東海岸的原住民與大自然相處互動,而獲得的富饒生活,以及從中養成的富足人文精神,但副標題「慢慢走比較快」也反映了在快速形成的年代,過去老人家建構的知識甚至倫理系統無法繼承,而造成集體記憶的不復見,也等於世代文化的消失。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作為藝術季的主管機關,在東部搭建森川里海大平台理念 ,闡述從森林到海洋全都要保下來的自主守護山林,創造居民「公共參與」山村好生活的理念,不僅強調生態意識,也關懷居住的環境,而當代藝術作為部村落的根植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相較於煙火式或觀光導向的展演活動,我們更在乎的是「這件事與地方(在這裡指部落)的關係」,居民參與的動力,持續發生的未來性,這些資源能帶給選擇生活在這裡的人什麼樣的機會。 當藝術家不再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創作,展覽也跳脫機構型的白盒子之外,在地方展覽的第一現場,社會參與式的藝術實踐過程有機且真實,每一件作品的地點就是一個展覽空間,10 件作品在地方創造了串連的交流場域。 展覽時間將從 6 月 6 日至 8 月 30 日,並且在 7 月 10 日在石梯坪的海稻田舉辦「Taynipalafang 來作客」活動,當天有部落的演出涵蓋沈浸式劇場、音樂和舞蹈,以及在地風味市集,以原住民的熱情邀請大家到部落作客。展覽期間還將安排 5 場「海_在路上:火堆論壇x在地體驗」,希望大家不只能來現場觀賞藝術作品,也能透過議題深度認識部落,對台灣的東部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芃芓藝術 x 新社部落 牽著老人家的手 跟著老人家的步伐 今年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創作有現代考古與藝術想像的虛實交錯,有資本世代嚮往族群共生家族團結的反思,非常的精彩。我們都是「好野人」,在驅動控制卻失控的人類世,「慢慢走比較快」意味著我們是不是該重新透過身體的感知,學習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擺脫被各種「擁有」所束縛的慾望,不必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好野人」,我們可以轉向另一個更謙卑的未來式。 2021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展覽時間|2021/06/06-08/30 加值活動|2021/07/10 Taynipalafang 來作客 週末導覽|7-8月每週末定時導覽 推薦活動|海_在路上:火堆論壇x在地體驗 產官學合作|藝術論壇@台灣藝術大學 *更多詳情請參考_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官方網站 -------------------------- 【關於節點共創】 節點顧名思義一個人,一個單位,都是一個節點。不同的節點連結,就會產生不同的力量以及不同的可能性,以 co-working 和 co-living 的概念執行專案,留下人才共同創造和累積在地觀點,近年以藝術策展和藝術動能探詢更貼近花東地氣的發展機會。 *節點共創/NodeCreative_粉絲專頁 康雅筑 x 港口部落Kaling Diway 陳勇昌 x 磯崎部落
植物的五感世界
希臘神話中,香桃木被奉為愛神阿芙蘿黛蒂的聖花;歐洲傳統習俗裡,也會用香桃木花葉編織婚冠,給予新人美麗與愛情的祝福。 如果我們想像一個生物能儲存記憶、能嗅聞、能品嚐、能聆聽,且能分享資訊自成一個社會網絡系統,你會想到什麼呢?大多數人會聯想到的是動物,而非植物。可這些類似動物的行為,卻真實地存在於植物的生活中,它們無鼻卻可聞、無舌卻可嚐、無耳卻能聽、無口卻能說,可以處理接收到的訊息再做出適當的反應,而非過去我們所認為靜態、被動、各自獨立的生命體。 大地的生態之歌 然而植物是怎麼「聽見」聲音的呢?不同於人類以耳朵接受到聲波後,傳播到腦中轉化成我們所聽見的聲音,植物是藉不同種類的音頻來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應。例如研究發現當月見草的花朵感知到蜜蜂翅膀的聲音時,花蜜的糖份濃度會增加 20%,以吸引更多昆蟲,增加授粉的成功率;而植物的根部則是靠著土地傳導的震動,找出水源所在的位置,朝有水分的方向生長;葉子也是極敏感的偵測器,當研究人員播放昆蟲啃食葉子的特定聲頻給同種類的植物實驗時,未被啃食的植物會釋放防禦相關的化學物質,來預防葉子被啃食。 品嚐美食無需舌頭 若你初聞植物與美食家一樣擅於品嚐,或許會驚訝斥責根本是無稽之談,但植物的根部比擬人類的舌頭,能辨識土壤好幾公尺內的極微量養分,跟能分辨微妙味道的靈敏舌頭很相似,甚至植物能分辨的化學物質種類遠勝於動物的味覺,講究地尋得所要的養分去吸收,根部的工作遠比我們想像地複雜得多。即使沒有像人類般的感官,牢固於土壤而生,但植物仍然無時無刻地在感知四周變化,演化出異於動物的覓食、繁殖、防禦手段,假如植物消失,動物隨即也會在世界上滅絕,在我們向自然取用資源及砍伐森林時,也許都該對植物有更多的反思與敬畏。 以感知植物為起點 開始認識自己 人類有五感,除了是適應生活所必須,更是有助於覺察並認識自我。若你覺得總是渾渾噩噩,過著完成別人的期待的日子,不被自己重視的最後結果,將很難展開更高的覺知意識來發展自我潛能。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有朝向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前進,從一開始的茫然懵懂,慢慢了解個體間的獨特性、追尋別人的認同及肯定,再到捨棄如同標籤般的框架,成長就是這樣一個解構再結構的過程,有時候轉化不過去就容易糾結痛苦。宏觀來看生命的整體成長階段性,你會發現其實卡關是預告即將迎接升級的人生,而喚醒感官、覺察自我是必須的步驟。根據植物學家研究證實,植物擁有的感知能力種類多達十五種,遠勝於人類,要認識自己,敞開心房,從感知植物做為起點是很不錯的開始。 運用植物智慧來打開自我感受力,從而提升自我覺察 檸檬香桃木 Backhousia citriodora 是澳洲特有樹種,精油蒸餾萃取自青綠厚實的葉片,外型狹長且如同頌缽的缽體承接了花朵的分量,就像匯集各方音頻震動並去蕪存菁,為花朵打開感官覺知。檸檬香桃木精油的主成分為檸檬醛,有放鬆和舒緩憂鬱情緒的特質,其強軔有勁及帶有檸檬的欣快氣味,就像在旅程中有身手矯健的勇士結伴為你開路,排除萬難地讓你順利抵達目的地,因此特別適合在長途旅行或出差的日間使用。比起用在皮膚上可能略帶刺激,它更適合用於空間擴香,協助我們在紛雜吵鬧環境中,依然能清晰地聽見那道最真實有幫助的聲音,從而堅定選擇心之所向。 檸檬香桃木 Backhousia citriodora 岩蘭草 Vetiveria zizanioides 印度原生植物,地面上的葉片呈扇狀,細長叢集,不仔細看容易被誤會為雜草,但地面下的根系粗壯繁盛呈網狀迅速地向下生長,一般可深達 2 公尺,高於地面上的葉子長度,著實令人驚訝。岩蘭草精油萃取自根部,其氣味渾厚飽滿,泥土混和了樹脂香氣就像傾盆的大雨後,光著腳走在土地上的濃郁氣息,讓很多人都在這精油香氣中喚起許多兒時回憶和親近土地的美好記憶,也讓焦慮不定的心情因為這樣紮根於足下的踏實氣味而靜定自在。透過岩蘭草精油我們可以放心地用孩子般天真之心,在打開感官探索事物時,也能不焦慮不茫然,如同雙腳踩在泥土上,感受到大地之母的溫暖照拂,是引領人進入內心世界好好認識自己的幫手。 岩蘭草 Vetiveria zizanioides
植物的五感世界-視覺
當你經過一片草原,滿山遍野的花朵使你停下腳步,各種顏色點綴了山坡,你不禁俯身低頭想把花兒看得更仔細些,你數著花瓣的數量,觀賞花朵的形狀、顏色,甚至開始嗅聞它的香味,但你可曾想過?當你盯著花朵時,花朵可能也正在看著你嗎… 在地球生物群落裡,植物自成一個龐大的王國,也是當中最古老的成員,為了適應環境,植物演化出有別於人類的感知能力,之前談到了植物的聽覺、味覺、嗅覺,而今天要討論的則是植物的視覺,那植物是如何觀看世界的呢?不如先來探討視覺在人類的定義,視覺是由視覺器官(眼睛)接受外界環境中特定範圍波長的光源,再透過神經傳送到大腦,轉化成影像。而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其實有一本鮮為人知的著作叫做《植物運動的力量》,其中有一個篇章在研究植物的向光性,達爾文好奇植物是怎麼看見光的?便做了個簡單的實驗,他假設植物的「眼睛」長在頂端,並將幾株幼苗做不同的處理,其中一株頂端用不透光的罩子罩住、一株幼苗中段用不透明的管子套住、另一株幼苗頂端則切除,然後將它們放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面只有一個光源是微弱的煤氣燈。令人驚喜的實驗結果是,頂端被切除或罩住的幼苗,就像是眼盲一般無法看見光源,向著光源趨近,無法像其他幼苗向煤氣燈的方向彎曲,由此達爾文父子證明了植物是藉嫩芽頂端去「看見」光線的。 察覺日光是植物用來欣賞並追逐世界的感官,對光亮的追尋主導了植物的行為與生命。植物察覺日光的小小感受器幾乎遍佈全身,其中葉片就像光的孩子,總是歡天喜地的迎向陽光,善於吸收光能量並加以運用;樹根則是蜇伏在地底下韜曜含光般的虔誠靜心,避開光線安靜累積能量;果實類則是辛苦修行後的收穫,散發著耀眼光芒。草木依照不同需要追逐光照,由如人類追求生活豐富滿足。 向植物學習生命功課,透過氣味化身為植物的感官,找尋適合在生命旅程中的陪伴的光,在靜心修行時能沉澱安放,在需要發揮所長時也能微光閃爍,慢慢蓄積生命的能量,有一天將散發出專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光芒。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迷迭香是喜歡日光溫暖照拂的全日照植物,細長葉片像舉起小小手臂如此地渴望擁抱光,當陽光灑落在植株上,滿足與幸福感油然而生。吸收了滿滿能量後的葉片將物質轉化為特殊成分,輕輕搓揉葉片後釋放出帶有活躍而熱情的分子,立即滿手馨香,那是一種帶有明亮陽光的記憶,特別適合提不起勁的灰暗時刻,讓我們能夠提振精神並率真地勇往直前,喚醒生命之靈。 佛手柑Citrus bergamia 佛手柑是柑橘類精油中氣味層次最豐富的香氣,打開瓶蓋初聞感覺潤澤飽滿,細細嗅聞後發現除了活潑十足的柑橘調外,另有細緻花香陪襯,而其中略有一絲苦澀藏身其中,像極了窗邊透出的光線流動,豐富韻味卻又柔和溫婉。也像是一個人在經過人生修行後擁有了圓融智慧,更因此能破除框架,用純真眼光看待萬事,知世故而不世故。在純真果香中曖曖內含光的氣味,很適合歷經長期疲憊後來放鬆身心,過於緊繃的思慮需要純粹真實來安撫,就像沐浴在熹微晨光下,總能溫暖入心。 圖片/伊日生活植覺禮「花卉的祝福」局部 植覺禮包裝設計 / 藝術家 詹雨樹
樟樹湖的烏龍茶
樟樹湖的烏龍茶,有一種特別的個性。和奮起湖一樣,樟樹湖在阿里山區中,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湖」,它就是一個比較凹、比較平坦的地方。 以前剛開始學茶的時候,還嚐不懂梨山茶、杉林溪茶的柔媚、婉約,我一直都喜歡樟樹湖高山烏龍茶的直爽,帶一點不好相處的微澀,然後再很爽朗的,一下子化開而回甘,很暢快。我蠻好奇,是什麼樣的風土條件,會造就這樣充滿少年個性,而非少女感的高山茶滋味呢?跑一趟樟樹湖不就知道了? 樟樹湖是住在嘉義一位朋友,心煩時會油門一踩,就上山去散心的秘境。她寄給我一張照片,山谷之間有一座小小的、不張揚的山坡,那就是了。開車上山,在彎過奮起湖而沒有停下來的一晌之後,一個大彎,我很快發現了她照片裡那一個,完美的俯望角度。 阿里山尖峭的群峰之間,有一巒不太被高峰所遮蔽,向陽而挺立的坡。啊,沒錯,這裡就是樟樹湖了。我看著這被陽光寵照的山頭,心想,怪不得那滋味,直接而俐落,若冬日用高溫沖下去,茶裡帶一點稜角,不怎麼細軟。但回甘,卻全面倒湧,豐厚的甜味一直來。這種直爽的個性,無疑來自風土,騙不了人的。午前到這裡,正在曬茶菁的埕上,拉起了黑網,光線正燦爛呢。但山中奇幻,很快就飄來山嵐,挺尖的山峰間有紗裙,飄渺仙裊。循另一位朋友推薦,來到百冠製茶廠年輕一代新血剛成立的「霧裡村」準備賞霧。雲氣未來,年輕的主人簡莉芩先端來一杯昨冬今春的冬片,說嚐嚐看吧。哇,看上去是金黃的烏龍茶色,湯面飄來的氣息,和落喉以後的尾韻,卻是感覺橙紅一片的蜜香味。原來這麼高海拔的地方,還真有小綠葉蟬作用後,可以收得漂亮蜜香滋味的高山烏龍耶。 山的曲線太美,我坐在玻璃窗裡面看久了忍不住,於是央求百冠製茶的簡太太,讓我們到茶園裡撒野。遠看茶園裡銀白的樓梯非常浪漫,天哪,近地一爬,手腳都發軟。山勢陡到了一個驚人,用輪胎疊起的小路是捷徑,但連當地人都不建議我們走,軟滑倒一踩不順就可能直接下山囉。但茶樹一株株長得真好。樹並不像茶飲料廣告裡面那麼整齊而地面乾淨。大花咸豐草、紫花藿香薊,各種野地植物冒得到處都是。茶園邊上還有大棵的李樹。簡太太說,紅肉李看到就摘吧。太有趣的經驗,在茶園滿是草的地上,啃自己摘下來的紅肉李,吹那些爬上山坡的涼風。對,當然是很快就曬傷了。低估了涼爽二十二度山間裡,一樣旺盛的迎光山坡上,陽光直曬的威力。卻是心甘情願被曬傷啊。 回到台北,只能從杯中想念樟樹湖。和我一起在茶課上享用樟樹湖高山烏龍茶的客人,有花藝愛好者、咖啡師、甜點師傅,雖然不常喝茶,味覺和嗅覺都敏銳而好奇。跟她們一起喝這茶,幸福極了。甜而醇香的前兩泡,她們與我分享喝到的甘蔗香氣、蜜糖味,但隨後而來的是帶一點收斂的苦甘感,可一點都不是傻白甜。最後才是回甜,我們越是聊得起勁,越是甘甜。和那塊土地一樣,峰迴路轉。這就是我希歡樟樹湖的地方。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
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
赴日藝術家陳佑而,「生漆雕塑」打造動物珍奇標本室。伊日藝術計劃,「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 A Fleeting Eternity」 台灣首次大型個展登場! 伊日藝術計劃推出最新展覽「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陳佑而個展」,藝術家陳佑而赴日本習藝,以深愛的動物為題,運用天然創作媒材「生漆」,雕塑出等身比例,再現動物們栩栩如生的神態,各種姿態溫柔寧靜地或坐或站,彷彿置身博物館的珍奇動物標本室。本次共展出 15 件系列作品,純粹且深邃,充滿想像,引領觀者感受情感凝結的片刻與永恆,進而反思每具靈魂與生命的價值。 歷時 8 年,「生漆雕塑」擬出動物靈魂 自幼喜愛動物、大學主修雕塑的陳佑而,曾擔任台北市立動物園製作動物標本志工,而後赴日本沖繩拜師,跟著雕塑家波多野泉教授學習乾漆技法,她融合做標本習得的技術與經歷,開啟創作之路,以「一比一」的尺寸,轉化為生漆雕塑。相較於常見的創作媒材 FRP(強化玻璃纖維樹脂),生漆雕塑的創作工序緩慢費時,從取漆樹汁液中調和麵粉、植物纖維及砥石粉等各式天然素材,再塗於麻布底胎,等待逐漸氧化、乾硬,不斷重複層疊,直到達成理想中的厚度,經過 8 年,時光積累所形成的故事紋理,在每件作品中一覽無遺。 動物為題,傾訴跨物種深切情誼 循著本次展出的 15 件動物雕塑,探索隱藏在作品裡的祕密故事,其中一件引人注目之作大象《藍波》,創作靈感源自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是台灣最後一隻非洲公象「藍波」,作品分別以懸掛空中的寬大象耳、長鼻、尾巴、落地巨足構成,陳佑而憶起,病逝的藍波因身軀過於龐大,當時欠缺經費及人力製作全身撥製標本,只能留下整付骨骼和少數部位,於是以此巧妙呼應作品的呈現型態。此外,也透過結合動物與人像的「共生」系列雕塑,訴說跨物種的深切情誼。 以藝術倡議與動物平等共生 陳佑而現任職沖繩動物園保育員,持續藉由對動物的實質付出,化為創作動能,透過雕塑作品紀念與動物相伴的緊密情感,同時期盼傳遞萬物平等共生,喚起大眾關注動物生存議題。本次展覽將捐贈作品銷售總額 10 % 給致力動物保育的「野生動物急救站」。 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陳佑而個展 展期|2021.08.12 – 09.04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1F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 86 巷 1 號 時間|Tue. – Sat. 13: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官方網站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粉絲專頁 陳佑而 Chen Yu-Erh| 1986 生於台北。高中開始以動物為主題創作,大學時期開始以雕塑作為主要表現方式,並開始在台北動物園擔任解說及製作動物標本志工。後赴日習藝,於沖繩縣立藝術大學以生漆作為創作媒材;研究近代動物園發展和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並在沖繩動物園工作。身為藝術創作者,如何以藝術作為媒介,讓觀者理解自身對動物的情感,以及喚起觀者對自然及動物的興趣,皆是現在著眼的目標。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成立於 2014 年,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透過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策展視點切入,致力開拓並梳理當代藝術發展可能。追求「藝術與日常的共生共存」,除了透過藝廊空間、選品店、獨立書店及百貨專櫃等複合式場域,執行更具規模的系統展演,代理臺灣及海外藝術家參與國際博覽會,同時主辦「臺北藝術自由日 Taipei Free Art Fair」,廣納各地策展人及藝術家,企圖發起更多藝術意識,打造更適合藝術生存的環境。
每次消費,為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
「每次做完菜一回頭,就有一堆要處理的塑膠包裝物,絕大多數還是一次性使用,我對於超市減塑這個議題超級有感。」電視主廚丶作家索艾克,工作領域在廚房,每週都會到超市採買,親身體驗過多塑膠造成的問題,進而有感和環境共生共存,才是保持平衡的長久之道。 在廚房工作的他,到超市的頻率不算少,一週至少要一丶二次。談到使用太多塑膠包裝的議題,他立刻回應,他說「每次做完菜一回頭,就有一堆要處理的塑膠包裝物,絕大多數還是一次性使用,我對於這個議題超級有感。」半開玩笑地說很有自覺要成為環保鬥士,所秉持的核心價值不是基於道德,而是很實在的權衡利益:「環境保護對於我來說是很務實的工作。」「人類在地球上與其他的生物是在一起的。你對地球友善一點才是真的。」他說煮菜時「使用的是別人的屍體,沒有浪費的理由。」和環境共生共存,才有可能永續持久。 近來有關塑膠吸管造成的問題也受到不少注意,有些店家不再主動提供吸管,索艾克觀察到民眾反彈聲浪不大,基本上都傾向支持,顯示台灣對於這類議題的想法在民間是成熟的,他認為政府單位應該可以做出更大膽的行動。他期待在環保議題上,台灣能成為好的模範,他說「就拿店家不提供塑膠帶袋的規定來說,已經不輸歐美,可以多提示這些面向,而不用一直打擊自己士氣。」 當真正想為一件事盡力,就會開始思考、行動並進而嘗試所有可行的方法。做菜直接會碰到問題,就是垃圾量會很大,更直接地說,會產生很多廚餘,於是索艾克直接在家裡陽台做簡易堆肥。一個夠大的桶子,剪碎的食材,覆蓋土等,就可以自己動手做,不需要複雜的技術便能完成。聽他解說各項步驟,如同聽他教做菜,說服力十足,也讓聽者躍躍欲試。「重要的是簡單。」他強調要隨手可做,簡單易懂,才能養成習慣,不會造成負擔,才可能長久持續做下去。 在常備的工具中,索艾克認為保鮮盒環保又實用,可重複使用,也減少浪費,收納或分裝時,也利索方便。此外,也特別叮嚀塑膠袋的重複使用非常重要,洗好晾乾再用,也是順手能做到。身為人類一定會用到地球資源,但怎麼運用、如何取代?都是可以討論及改善的。「我們就是好國好民,相信可以做得很好的。」與綠色和平同聲呼籲企業減塑的同時,索艾克也彷彿化身廚房中的環境倡議者,提醒著自己,也提醒周圍的人們,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就像是每天為地球做的一件好事。 Text|GREENPEACE 綠色和平 http://greenpeace.org/taiwan 索艾克Soac Liu 在社群媒體上響應超市減塑,所拍下的來自超市的塑膠廢棄物 © Soac Liu / Greenpeace
氣味的現場—洪愛珠
圖/文 洪愛珠 因肺炎疫情,旅行受限的期間,我念想最頻的是泰國。這個國度,返鄉似的去過十多趟,種種風光人景,空氣濕度,如交往多年情人皮膚的氣味,扎根體內,一撩開來,念頭就漸飛漸遠。 最後一趟去泰國清邁,投宿濱河(Mae Ping)河畔一間民宿。門房姑娘極貌美,著傳統服飾,瓜子臉娟細皎潔,眼梢晶晶帶笑。美得使人不忍多看,想及這樣一張臉,未來或被歲月弄皺,無端竟有割傷之感。 上樓需脫鞋,木階梯擦得發亮。姑娘領路上樓,赤足悄靜,階梯啞響。房間在頂層,是一木房間。窗框,門扇,地板,床架全用木頭,部分夾嵌彩色海棠押花玻璃。我認識許多清邁人,理想且執著的屋構材料,是柚木。柚木無明顯香氣,質地油潤肌理樸素,貼合當地民情。這間費用廉宜,僅十幾間房的小型民宿,細節全很當真,訪客能觸及東家的心意。 房裡大窗面河,窗前有桌,桌上有燈。停留清邁期間,每天需寫點東西,事先在email裡要求。姑娘說,為此特別從它處挪來桌與燈,希望合用。好感激她。 姑娘臨走。我又問,能否點蠟燭?她遲疑一會,指指周遭說:都是木頭,須當心。不久,送盒火柴來房間,算是默許。我點亮一小盅曼谷買得的香氛蠟燭,名為From the lake to the ocean,湖泊至海。氣味清爽透光,委婉寧定,如同山城河畔這幾日,我最願重回的現場。 「下一次旅行」想打包的隨身小物 書(通常為散文)、硬殼週記與穿線薄速記本、藍染亞麻圍巾、口紅、重焙烏龍茶葉、相機 洪愛珠— 台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畢,平面設計工作者,工餘從事寫作,以記舊時日,吃食與人景。著有《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遠流出版。 二十周年特別企劃_氣味自遊人 x 20【自遊人旅行專欄】 本期主題,特別邀請 4 位文字創作者,打開嗅覺記憶,書寫連結「氣味」的旅行風景,在文字與氣味之間,歡迎嚮往遠方的自遊人,來趟紙上行旅。 伊日誌 Yiri Living Zine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粉絲專頁
水時光 A Moment Of Water (上)
讓河川﹑湖泊與大海洗滌夏日身心 夏日企劃「水時光」,邀請五位流域領路人,以逐水而居,傍水而生的角度,為你導讀五個流域地區中的生活故事 《水時光 A Moment Of Water(上)》 羅亞爾花與樹的河畔/法國生活日記、水生/阿丹 小山舍、穆爾河畔,逐光伴水/向智菁 水,涓流成一條時光隧道,從大地和母親,流經我們的身體,在時光裡淌成汗,流成淚,點滴成記憶的河,聚成生活的湖,終於匯成一片人生的海。每條河川、每個湖泊與大海,都是一段獨特的生命軌跡,是過去、當下,也是未來。 人生猶如任何形態的水。河有湍急也有潺潺,有混濁也會有清澈的時分。沿著河川,我們安身立命,遷徙游移,聚合分散,有緊密也有疏離;而湖泊如鏡,映照著日月星移,也是觀照自己的時機;瞬息萬變的海洋,長浪或巨濤,也正反映了生活裡總是不乏進退、起伏與無常。 一條條流水,都是一道道悠遠的時光,一如日子裡種種穿越大地、身體的故事和記憶,奔往未來, 浮沉與循環,滌淨復再生。 羅亞爾花與樹的河畔 圖/文 法國生活日記 午后,來到羅亞爾河鄉下美如桃花源般的「阿利耶河畔阿普雷蒙 (Apremont-sur-Allier)」走走,這小鎮位在羅亞爾河支流阿利耶(Allier)河畔,堪稱是法國官方『159 個最美的鄉鎮』成員中人口最少(不到百人),卻最為絕美動人的一個,多年前曾來過一回,一直念念不忘。 阿普雷蒙是個建築美麗古樸可愛,四處充滿水波綠意童話般的小村,矮牆、小樓、圓頂、方塔...村裡每棟建築都長得頗有自己的個性,每戶人家的庭園設計亦各具巧思 ,仙花朵朵 ,植披多采多姿,配上原有羅亞爾河地區傳統紅瓦的建築,四季風貌各有特色,連路燈造型都擁有相佐的設計美感。 停好車,走在阿利耶河畔,河岸一側植物群落生長繁茂,山羌、野雉偶而來此飲水,樹梢上,萬絲天籟之音不絕於耳,聽得陳積已久的壓力與陰霾頓時煙消雲散。河岸這方一堆野餐的法國情侶忘情地擁吻著,微涼的風迎面吹來, 河面映照出四周青翠的樹影 , 遠方炊煙裊裊升起, 鳥兒劃過天際鳴叫著,美麗彩蝶隨風翩舞,野蜂穿梭於三色堇叢中忙著採蜜,歲月靜好,衣襟隨微風翩翩飛舞,心情也不禁隨樹影婆娑,心境一片寧靜詳和。 這個河濱夢幻小村在中世紀時原是一座開採石灰岩的礦地,在後人的努力規劃下,昔日灰色礦村如今已經搖身一變呈現出一種無可取代的法式純樸庭園迷人氣質。1977 年時,法國人 Gilles de Brissac 先生在鎮裡規劃了一座大型的園藝造景庭園『 花卉公園』 (Le Parc Floral),匯集各國園藝精華 ,驚嘆了法國園藝界,花園裡,微微隆起的丘陵地形,有S形的淺流伴隨著詩意的水瀑,匯聚的水湖裡有波斯式園藝造景,湖畔綠意盎然的青苔和水草伴隨著許多未開苞的水蓮,水鴨啄食著野草,一片生氣盎然 。搭配著竹林,湖岸旁的仿中國亭橋,頗有那麼幾分東方情調,一邊有幾支木椅,體現出幾許禪韻,隨著不同的奇花異卉,沿著石梯拾級爬上略有高度的小山丘,湖邊竹葉搖曳妙姿的曼妙全部盡收眼底。 山丘頂坐落著十四世紀優美古堡,站在堡前眺望遠景,河水悠悠,綠蔭如幕,鳥鳴交錯,花與樹自然幽靜之美,宛如置身遺世獨立香格里拉般的人間仙境。 閱讀更多請參考「流域故事_羅亞爾花與樹的河畔 」 水生 圖/文 阿丹 小山舍 總是不斷地提醒植栽的照顧者,記得多留意陽光、通風,還有給水方式,特別是那些居住於都市叢林裡的人。當鬱鬱蔥蔥成了鋼筋與水泥時,它們抵擋了日光的普照,也限制了空氣的通透。這樣的狀態下,照顧植物可以掌握的條件剩下不多,但最為關鍵的就是「水」了。 十幾年前,因為求學的關係,在南投埔里周圍做了將近四年的田野調查。那些廣為人知的小鎮特產,不管是米粉、紹興酒、手抄紙,都跟當地優質的水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時光回推至一九三五年的日治時期,日本人在烏牛欄橋下(現今的愛蘭橋)建了製紙寮,開始生產著品質優異的和紙。從那刻起,埔里的水成了孕育地方文化很重要的元素。 國道六號朝東前進,穿梭一個又一個隧道,在車身駛離最後一個隧道口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挨著一片的翠綠。葉子細細尖尖的從水面挺拔而上,在微風中肆意擺動,偶爾陽光輕輕掠過,葉背映著水面投射出耀眼的光斑,那波光粼粼的景色,是埔里處處可見的茭白筍田。地底長年湧出的泉水,流動出小鎮生生不息的作物樣貌,也成了前往島嶼中央的旅人們對地方的初次印象。 我也曾是小鎮的過客,但就像深藏在群山礦脈裡的泉水終將在某處竄出,成了小河、溪流或湖泊等,這是水的去向,也是一種歸屬。於是,生命的軌跡猶如被那裡的水默默引領著,在埔里找到了與植物們的停留,交織出一張獨特且在地的生活流域。習慣在照顧植物與創作之餘,在埔里的郊山走走,隱匿在林間的流水聲,是記憶的呼喚。記得當時做田野調查時,跟著一位原住民耆老返回舊部落,經過一處已崩壞坍塌的舊吊橋,他指著越過橋的那座山,緩緩地說「在山裡感覺到風,就會有溪水,溪水穿過那邊,是以前族人居住的地方,一座山的生命都靠這個水了。」 現在的我,因為照顧植物的日常,漸漸明白與體會,生命的千姿百態,有時是湍急洶湧的繁盛茂密,有時是沉靜微波的蕭瑟入蟄,它們的形貌在自然的脈動裡起起伏伏。但請務必相信,即便乾涸的河床,在源頭那端肯定還是汩汩流淌! 閱讀更多請參考「流域故事_水生 」 穆爾河畔,逐光伴水 圖/文 向智菁 青少年時期,喝到自名字到廣告都刻意營造濃濃法式氣息的左岸咖啡館系列飲品,心中遐想翩飛。因著當時有限的閱歷,左岸就此與塞納河、咖啡香、詩意浪漫及藝術人哲學家,深切地連結了。 直到 16 歲定居歐洲,才知曉,歐陸許多城鎮,都有河川流淌其中,而左岸也不只隸屬於塞納河。我的少女時期就住在左岸,不過,是穆爾河(Mur)的左岸。穆爾河將位於奧地利東南方的第二大城格拉茲,自中間一分為二,左右岸涇渭分明。跨河大橋的二端,左岸如同精緻優雅的沈穩貴婦,而右岸則近似活潑散漫的異族少女。16座跨河大橋,連結了遠眺遙望的目光,數步行進挪移間,各樣藩籬差異皆於橋上帶著水氣的微風裡散去。 兩岸的人們依傍著滔滔河水,異中求同地,開展各自的生活。清冷破曉時分,晴風暖陽的午後,漫天明霞的傍晚,與夜風習習的靜夜裡,人們或順流或逆流地,在波光水聲的陪伴中,度過四時流轉。某日盛夏近午時分,由位於市郊邊緣的家中出發,順著河畔自行車道,步行至市中心。路過了有孩童於中庭廣場嬉戲的社區,與推著嬰兒車的祖父母擦身而過,微微縮頭避開長長的幾乎要撲面而來的老樹枝芽,嗅聞調皮地攀越過圍欄垂落盛放的香水玫瑰叢。在河畔大橋邊的老咖啡館,犒賞了自己一杯有著細緻奶泡的咖啡。啜飲時,滿足地在陽光直落時,輕輕瞇眼。那樣好的日光,沒有奧地利人會錯放。露天咖啡座,與公有木椅區,一位難求。人們靠著椅背或牆面,如同追逐著太陽的向日葵,近似貪婪地求取暖光的滋養。 吃了一頓極好的蔬食午餐後,沿著穆爾河大橋下的人行步道,信步閒走。石壁上有諸色繽紛的噴漆塗鴉,角落聚集練習滑板及攀岩的青少年。岸邊大石上一對忘情擁吻的情侶,面朝河水的是沈默著抽煙的中年人。小小一片仿造南國的人造沙灘,年輕人舉著冒著泡泡的啤酒瓶,哐噹互擊一聲後一口氣喝掉半瓶。水流湍急處,河上練習泛舟的運動員,正避開漩渦的拉扯,勉力維持方向。在河水奔流地最急切嘈響的段落,多麼適合掩飾心跳的聲音,與想吞落的不完整字句。 河岸,永遠有故事發生及存在。而河水,見過也記取那些,或被遺忘,或刻畫入心魂的塵世片段,容納人間諸般情懷,奔流向大海。 閱讀更多請參考「流域故事_穆爾河畔,逐光伴水 」 更多資訊請參考「水時光」 更多資訊請參考「河川、湖泊與大海洗滌夏日身心」
第 3 頁,共 6 頁
最先
上一篇
1
2
3
4
5
6
下一篇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