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Reentry 再入》 後人類過渡系統

      2019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第六屆畢業展演 《Reentry 再入》 後人類過渡系統   人造物體離開地球大氣層,再從外太空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運動,即科學家所謂的「再入」。 新媒體藝術致力於結合科技與藝術創作,其探索不只於新的媒材與形式,在概念和思維上的創新更為重要,而《Reentry 再入》試圖創造與定義新的展演模式「系統」,透過物聯網的建構,串連展場中的所有作品、物件與每位觀者,期望打造完整且嶄新的觀展體驗。系統中設有「中心」投影場內即時紀錄和影像,並為整場展覽的資訊中樞 ; 配戴於每位觀眾身上的「身分環」則記錄獨特的體驗經歷,亦是觀眾與系統間的橋樑;六件作品則由 VR、互動裝置、錄像等形式,一同對當代身為人類所面臨的議題提出討論。此三大要素共構成「後人類過渡系統」,讓觀眾進入展場的瞬間即能透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沉浸並遊歷於其中。 關於「再入」與「後人類過渡系統」 人造物離開地球大氣層後,從外太空返回進入大氣層的過程,即是科學家所稱的「再入」; 在網路領域則為重新登錄的意涵。在展演中,觀者的參與過程好比無數次的出入境,直到最後觀者「再入」原本所屬之地,攜著互相滲透的文化感知,重新形塑自我。 後人類過度系統則建立在六件作品與穿戴裝置 —— 身分環 —— 中心互相溝通的創作方式,當中試圖在解構白盒子的典型展覽模式,這樣的思維並非單單在處理一次展場內的靜態展覽。在經營、建構的,是一套系統,而這套系統主要聚焦的議題是真實和虛擬、個體與群體、物質和信息的過渡關係。我們重新的將上述的三種關係進行整合與歸納,並認同這屬於後人類的討論範疇。     「中心」、「身分環」、「全域更新」 「中心」位於展場中央,內部設有控台,為系統資訊串流的中樞,同時擔任各組串連影像與開幕表演光雕投影的重要媒介,更是全域更新時的領導與焦點。此外提供觀眾詢問資訊、周邊商品購買、裝置維修、展覽資訊介紹等服務。 「身份環」每一位觀眾都將於入口處配戴,而在Reentry中,身分環即是延伸的身體,當中嵌入了「RFID 辨識晶片」,記憶觀眾的基本資料並在全域更新時和中心互動。藉由這個介面開啟了實體與信息對話的可能,重新設定和配置人類,並透過它使觀者成為系統中彼此交錯的信息,也是觀眾與系統間的橋樑。 Reentry運行的一環,週期性的即時呈現於系統中,象徵著一個循環的結束與重啟。趨時,中心將用光束為整個空間進行掃描,像是在向所有觀眾以及作品汲取各樣的信息。綜合所有聲光效果的變化以及投影的呈現,串起6件作品與配戴著身分環的觀眾。我們希望「全域更新」像是一次重啟,像是一次的「Reentry」。        共同建構之 6 款作品 //Gateway(參與式體驗) 從白天走向黑夜,中途的黃昏即是我們作品的所在。我們位於兩地過渡中的曖昧過程。如過境國度,一步的跨越即造成身份的轉變 ; 而我們延長那一個步伐的時間,轉化在宏觀世界裡無法體驗的短暫。然而進入異地後,什麼被改變了?斜陽將沒,影子漸長,甚至慢慢高於現實。但請別抗拒,不要忘記那件事情,也不要忘記往前走。   遊子 Wanderer(沉浸式互動裝置) 透過視角改變實踐抽離自身的VR沉浸體驗。我們都曾經渴望暫時離開自己,期望成為別人、成為不同的什麼。在非現實的視覺經驗下,若主體能夠離開身體,將是更自由,藉由視身體為我們學會操作的原始義肢,甚至能反身洞察自己。   COM7(參與式影像互動裝置) COM(Communication)是電腦序列埠的稱號,資訊的傳輸與軟硬體間的通訊。英文字首com-為一起、共同運作之意,是身體施力的集成。繼由操作裝置的運動,以身體作為施力及參與的方式,共同累積與創造影像上的變化。   複生計畫 D-Plan(互動空間裝置) 作品以一間廳室,運用不同媒材為空間賦予情緒,藉由觀眾主動的參與,使空間產生改變,等待觀眾進入、觀察進而發覺一段離散的故事,一段極有可能發生或已發生於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故事,討論人們追尋歸屬卻時常無心維持而放棄的共同人性。   叢生 The Ebos(裝置) 無機的電子零件,有機的動態排列 ; 無形的能量流動,有形的物質累積 ; 無限的萬物法則,有限的生命歷程。藉由球型機器人間的動態關係,將不可見的能量轉化為實際運動,體現於彼此連結的系統中。   最後的人 The last talk(實驗電影與影像裝置) 以人類飾演AI所創造的文本,進行「在」與「不在」的辯證,試圖對於⼈類語⾔、科技與人類世界的存在關係進⾏想像。作品核心直指的不單是「為何存在?」而是「如何面對、承受存在?」並綿延在作品最終的失語之中。擁有流暢的對話與即時的反應,如何判斷影像中人的存在與否?       《Reentry 再入》後人類過渡系統 Posthuman Transition-System 主辦單位 Organizer|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Dept. of New Media Art, TNUA 開幕表演  Opening Party| 2019/06/14 FRI. 18:00 展期時間 Date&Opening Hour| 2019/06/15-2019/06/24 平日 Weekday 11:00-20:00 假日 Weekend 10:00-20:00 *06/17為公關場,無對外開放 06/17 only for invited guests   展演地點 Venue| 松山文創園區 四號倉庫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No.4 Warehouse 相關網站 Related Site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entryNMA/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ntrynma/ Website http://reentry.tw 更多售票資訊  http://reentry.tw/tickets
  • 《她山》黃沛涵個展

      她山 All Her Bright Times 有時候,我們必須透過想念,才能真正開始理解一個人。   我們總是在回望過去時,才意識到自己成長的經驗,與「國/家」或「父權」等意識形態始終脫離不了關係。而對於父權的抗拒,及其因此延伸而來之對於「大人」的反叛,也是藝術家黃沛涵一路走來的創作議題:從過去明顯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肉身童話」系列、到後來關注歐陸移民/難民與國家政策的系列畫作等,皆是此脈絡下的思想成果。連結母親與藝術家的「(救國團)青年活動」,在過去則是黨國所設定的教化場景,甚至包括「需要被征服的山岳」也是被設定的「挑戰」;征服它才是有為青年。而美好家庭,更要親近自然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自然與風景,成為某種國家教化所必須的人格設定場景,而如今,它透過家庭相本被流傳下來,展示的是青春有為的「國家青年」。   這次,我們將展出藝術家更臻至成熟且全新面向的作品,它揭露了黃沛涵與母親之間的各種羈絆,且如何影響她對於女性與專業工作者在家庭與社會上的角色認知,特別是在經歷了喪母之慟與初為人母的喜悅之後,如何再次剝除附加在身上的假面肉身。並藉由時間的堆疊與破碎,再次回頭、由外而內地審視自身,想望與紀念其母親。我們將訝異地發現,時間絕不是單純地前行,而是在無數的重複與相互掩映下, 揉雜而出總是相似的面貌。正如同其畫作所運用的方法論,場景被重組,而現在潛行於未來。女孩/ 女兒如何理解母親的時代與記憶,以及黃沛涵對於過去的想像與未來憧憬,皆被潛在地編織、交纏在此系列畫作裡。濃郁、不透徹且帶有高度白粉顏料的色彩,恰與那清晰、彷彿歷歷在目的「相簿」成顯著對比;明亮的戶外場景被抑鬱的天空所取代,而澄澈溪流也成為靜默的一片藍色。或許,這才是人生與記憶真正的顏色。   《她山 All Her Bright Times》黃沛涵個展 展期|2021.04.29 (Thu.) – 05.22 (Sat.)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巷1號 時間|Tue. – Sat. 13: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詳情請參考 伊日藝術計劃 官方網站   策展人|賴駿杰 Jay Chun Cheih Lai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 《沒有愛的世界》感動植物學家

      會行光合作用的小說!《沒有愛的世界》讓植物科學家直呼感動   日本暢銷作家三浦紫苑描寫植物學研究生的文學小說《沒有愛的世界》日前由新經典文化發行繁中版,出版社在暑假之初推出「帶著《沒有愛的世界》去植物園探險」走讀活動,由台北植物園總組長董景生領隊,和藝植作家鄒欣寧暢談閱讀本書的樂趣,邀請喜愛植物世界的讀者親身走進書中場景,在植物園的原生植物圓環、薑區、腊葉館等區親近自然,在夏日的陽光和蟬鳴中重新品味小說。 有如書裡角色的職 / 植人:曾任植物園長、天天泡在植物園裡的董景生博士,為人所知的身份還有「昆蟲學家」及「作家」,曾以科學家角度深度評論吳明益最新小說《苦雨之地》。他提及,研究人員常常不是在野外採集就是關在象牙塔裡,總難以向大眾說明研究的內容與對植物的深情,十分肯定《沒有愛的世界》作為文學小說竟能別開生面得到「日本植物學會特別獎」的重要意義。   前植物園園長 董景生博士幽默詼諧的方式帶領參與者認識園內植物 小說故事從西餐館學徒男主角藤丸送餐到 T 大的植物學研究室,認識了植物研究博士生女主角本村,陷入單戀關係,開啟一連串對溫室、研究室、及對植物學充滿熱情的研究員群象的生動描寫。董景生坦承自己與在場的文學讀者最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無法理解男主角藤丸」引發現場一陣笑聲,並分享自己與年輕時也曾與女主角本村一樣,將做研究的細胞圖拼貼印製成 T 恤穿。 書中最高潮的段落 —— 一位為了「透明水玉簪」跌落山崖的教授,也令董景生推敲琢磨不已,因「透明水玉簪」為腐生植物,生長在潮濕陰暗的環境,與閱讀想像中敞亮的山崖印象有所落差,為此他上網查了許多關於沖繩的植物分佈資料,甚至夥同發現台灣第一株「透明水玉簪」的研究員好友們,七嘴八舌地討論小說情節與此設定成立的可能性,不亦樂乎。   活動最後在台北植物園內最為人稱道的和室場地「南門町三二三」進行座談。因爲疫情關係已閉館數月的「南門町三二三」,有幸因這本精采的小說開啟首場活動,接著將於下週陸續開放讓民眾進入遊覽。作家鄒欣寧舉出,和小說中雷同的植物園場景還有「蕨類與多肉植物區」,蕨類性喜潮濕,而多肉不需要太多水份,應是很難得會擺在一起種植的兩種植物,台灣的植物園卻能和日本小說不約而同,令人驚喜,也鼓勵讀者與系列的職 / 植人小說相遇後,親身踏查閒晃,尋找自己與植物園建立關係的美好角落。   新經典文化 ThinKingDom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hinkingdom/ 圖/文提供|新經典文化 ThinKingDom   台北植物園區「南門町三二三」
  • 《製圖策略》陳湘馥個展

        製圖策略|陳湘馥個展 Chen Hsiang-Fu Solo Exhibition 當代生活中人們非常依賴 Google Map、Google Earth、衛星空照圖、導航系統等科技,讓人們常有一種錯覺,好像地球上已無未知之處。然而,2012 年曾經有一座只存在於地圖裡的島 ─ Sandy Island  ( Phantom island ),它被海圖及 google map 標記於澳洲東北邊的珊瑚海上,但這座島卻不是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淹沒消失,它本身的出現便是源自於人類的錯誤。這個例子顯露出主流地圖系統的破綻:如果地圖上的 Sandy Island 從不存在,那我們怎能確定地圖上所描繪的其他地點是真有其地?當 Sandy Island 遭到抹除,迫使我們瞭解,科技與訊息中呈現的世界或許不盡然是真實的。 當 Google Map 聲稱讓人類覽盡全世界,但其實 Google Map 不只是使用衛星照片,他們也倚賴多種資料,其中還包括過時的地圖,也有些國防機密、核電廠不會被記錄在其中。地圖是一個恆常變動結果,從國家、邊界、政治關係都有可能會改變地圖中的資訊。我們從中得知的世界通常是由國家允許,或者科技公司所(被允許)透露的資訊組成,而非真實。 而製圖 (Cartography) 是在其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工具,用來描述某個抽象體系關係的工具。從地形圖、道路地圖到心靈認知地圖 (mental cartography) 等等,製圖 (Cartography)通常會依照不同的目的而生產圖面,一個國家的領土地圖時常是一份最直白的政治宣言。在我們熟悉的世界地圖中,哪些資訊是公開的,而哪些又會被隱藏,哪些重點會被強化了,哪些又會被模糊帶過,我開始質疑各種地圖被生產的方式和動機。 隨著這些質疑,我調查了以城市和地理區位為驅動力所發生的事件:當國家或各種企業組織,運用圖學所進行的社會介入。無論是以圖學作為基礎進行的,或刻意隱藏地圖中的資訊的舉動,又或者是以圖學為基礎產生的治理機制。其中的動機、技巧和最終目的與成果。都是我研究的範圍。希望從研究中找出,國家或科技企業的控制邏輯與破綻。在人類全面進入科技時代之際,資訊看似方便取得,卻是不是也隱藏了什麼意圖? 而我身為公民、身為使用者,該如何看待資訊、該如何懷疑、該如何身處其中瞭解自己可能的限制與自由?   「幻境副本」─製圖學上的謬誤 在不同宗教的脈絡下,時常記載著伊甸園、地上樂園、極樂世界、天堂等等對於遠處樂土的想像,供應人們對於現世苦難的安慰。例如在中世紀的世界地圖(Mappe mundi)通常將東方畫在我們現今認為的北方,在這個極東處的頂端有耶穌 。但隨著科技進步,將世界探索的一覽無遺之後,對於樂園的幻想破滅,如神學家─喀爾文也承認,樂園或許已經在洪水中消失,但是上帝還喜愛人類,讓地球上留有樂園的遺跡。 換而言之,人類需要樂園的存在,而因為太迫切的需要,罔顧現實與科學,描繪出各種謬誤地圖。以 Sandy Island 為例 , 這個不曾存在的島嶼曾被記載於海圖、通用地圖和 Google Map 上,在還未被證實是一座不存在的島嶼之時,卻有網民在 Google Map 上傳了假的景觀照等等,恍若曾經拜訪過該島嶼的內容,但這座島嶼本身,和島嶼之上的房子、山脈和地景照全屬虛構。若我們深究其緣故,或許人們不願意相信那座島只是單純的標記失誤,而更傾向將地圖上的誤差視為夢想之地,在Google Map上幻想這座幽靈島嶼的可能。 地圖作為人類探索世界或者是管理世界的工具,也投射出人類對於空間的慾望。人們總認為世界上存在尚未被發現的處女地,向外探索是人類原始的渴望。而探索中的傳奇軼聞也為強化了其神秘與吸引力。人們克服重重阻礙,突破奇異的島嶼迷障、抵禦暗伏的神秘怪物,最終來到了幻境入口。然而這一切都不真實,只是認知偏誤讓謬誤樂園如此栩栩如生。   《製圖策略》陳湘馥個展  展期|2021.03.25 (Thu.) – 04.17 (Sat.) 開幕茶會|03.26 (Fri.) 18:00 - 20:00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巷1號 時間|Tue. – Sat. 13: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詳情請參考 伊日藝術計劃 官方網站 作品/文 陳湘馥
  • 《解憂雜貨店》療癒迷惘內心

      如果有個地方,可以聆聽我們的煩惱 … 果陀劇場《解憂雜貨店》真人劇場版,療癒降臨!   日本正式授權,果陀劇場推出真人舞台劇《解憂雜貨店》即將登場。改編自全球累計熱賣 1300 萬冊同名小說,9/4 至 9/20 於台北水源劇場溫暖上演。改編自日本暢銷作家東野圭吾最感動人心的作品。涂谷苹編劇、王慕天執導,力邀資深大腕張復建詮釋雜貨店爺爺、王肇陽、沈威年、吳言凜、余佩真、洪健藏、賴盈螢、韓賓等人擔綱演出,令人倍感期待!2020 上半年時代動盪,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驗,果陀劇場期許只要不放棄,總還會有機會希望。期待能藉由戲劇撫癒觀眾心靈,於今年度下半年推出知名療癒系作品《解憂雜貨店》,並攜手伊日生活旗下品牌一日茶事,以香氛精油的茶韻氣息,療癒迷惘的內心。 這齣夾帶著高度矚目的改編舞台劇,果陀劇場非常期待透過製作演出,能再將原著作品的感動延續,並傳遞給更多觀眾,在這動盪且不安的時代裡,重拾對生活的勇氣及希望,也是表演藝術至始至終一路以來秉持的使命。     《解憂雜貨店》劇情大綱 三個闖空門的少年意外躲進了一間歇業多年、相傳能消煩解憂的雜貨店,過去只要在晚上將寫了煩惱的信丟進雜貨店鐵捲門的投遞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後方的牛奶箱拿到回信解答!30 多年後,奇蹟降臨在這家破舊的小店,穿越時空收到來自過去的信件,自認豪無用處的少年擔任起助人的角色,似乎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被需要的需要」… 如果說諮商煩惱的人是迷路的羔羊,通常他們手上都有地圖,卻沒有看地圖,或是不知道目前自己的位置 … 地圖是白紙當然很傷腦筋,任何人都會不知所措。但是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正因為是白紙,你很自由,充滿了無限可能。9 月 13 日凌晨零點零分到黎明之間,解憂雜貨店諮商窗口復活,當時的回答對你的人生有甚麼意義?   果陀劇場《解憂雜貨店》舞台劇   演出時間|2020/09/04 至 2020/09/20 票價金額|800/1000/1500/2000 演出地點|水源劇場(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92號10樓) 臉書專頁|果陀劇場粉絲團 購票資訊|兩廳院售票系統   【伊日生活專屬優惠】85折代碼使用方式 (*最低票價除外)   至兩廳院售票網並選擇欲觀賞場次。 點擊右方「購票」按鈕點選欲購買的票區。 選擇票別 「企業團購與合作單位優惠 85 折」並輸入【YIRILIVING】,即可享有單筆消費 85 折優惠。   《解憂雜貨店》9.4 - 9.20 療癒降臨!   *更多資訊請參考 果陀劇場官方網站、解憂雜貨店活動頁面 *圖/影片由果陀劇場提供  
  • 《野生》李世文 個展

    李世文個展 Li Shih-Wen Solo Exhibition   因爲人描述了五感,萬物逐漸有了知識上的位置,我們也仰賴文明累織出的網來解釋事件,但若剝去了這層,我們了解身外之物的方式還剩什麼呢?人的感官、文明對自然的劃分塑造出常態的認知,製造了太多的死角而我們鮮少察覺;當我們突然意識到了某種「為何是」,想探究它時卻又像隔了層膜,退出一段尋常卻又難以碰觸的距離,回到某種僵直對峙的狀態。對展覽者來說,一直想摸清的那個「為何是」,指的就是時間了。時間是均一地蒙上事物的。增生、長成、茁壯、頹傾;一切都微不可測地顫動著,藉故順應地抖落衰敗的塵埃。 展覽中企圖描述的「野生」直指了事物涵蓋在時間下不斷流動,卻是最初也未曾擺脫的狀態。依此,「野生」敘述了一個全然的位置:無論是廣袤的森林,還是迅變中的城市皆有著相同的、不可名狀的原始氣息(深夜中的城市尤其能感受到這樣的狀態),深置其中,事物之中不可馴化的部分便傾然而出,覆蓋之上流動的時間令其蠢動。「那是變化的痕跡嗎?」—— 同樣的疑問日復一日地到來,像是未曾發生,卻又如薄影般漸漸地抹上。時間之流緩緩前行,我們自同一深處萌芽,包含文明的燈火,在時間面前一切都是野生的。   《野生》李世文  個展 展期|2021.02.20 – 03.13 開幕茶會|02.20 (Sat.) 15:00 – 19:00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巷1號 時間|Tue. – Sat. 13: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 2021

    伊日生活 2021 年度計畫 —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   過去一年,世界發生劇烈改變,我們看見生命的無常,人人必須對應種種的身不由己。在邁入2021年之際,我們更需要學會從每一天,放心迎向明天。 年度主題「A Better Day」,從走入一座森林、一片茶山,到穿越河川、湖泊與大海;從植物百態、每個人的身心療癒,到好物時光;從氣味島、日常美術館,到時時愛地球,透過各種嗅探、傾聽與體會,感受各種美好的生活片刻,無論晴天或雨天,紛擾或平靜,只要是自然地真誠地活在當下,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天天都有新氣息。讓每一天都是 A Better Day!  
  • 365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與馬賽皂

      獻給 2021 的第一份禮物:365 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與馬賽皂 台灣陶藝創作者 陳向榮 x 馬賽百年製皂工藝 珂芬堤 LACORVETTE      馬賽皂,是遵循法王路易十四頒布之規範,從十七世紀流傳至今為法國馬賽重要的傳統工藝之一。「伊聖詩芳療生活館」旗下獨家代理的法國居家清潔品牌珂芬堤 LA CORVETTE,攜手台灣陶藝創作者陳向榮,透過純手作 365 個限量四季釉彩皂盤,每個皂盤代表一個日子,搭配經典馬賽皂,聯名推出獻給 2021 的第一份禮物,並以《橄欖、陽光與海的 365  天》為主題,即日起至 2021 年 1 月 3 日,於伊日好物高雄駁二店二樓展覽空間,一次展出 365 件作品。   馬賽百年製皂工藝結合台灣陶藝創作的潔淨時光 由 72% 橄欖油、小蘇打、水、鹽熬製而成的馬賽皂,是法國不可或缺的洗沐與清潔民生用品。此次將質地天然、極簡純粹的傳統馬賽皂結合台灣當代陶藝創作,讓看似普遍的日常清潔動作,也能體現「帶給人喜悅感受」的潔淨生活。   365 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融入法國馬賽港灣風景 馬賽位居地中海,常年陽光充沛,盛產橄欖,台灣陶藝創作者陳向榮以馬賽為靈感,純手作雕塑的皂盤,線條有機的形體,即是陽光下橄欖葉的光影,也是幾艘徜徉在港灣的船隻。365 天的純手作皂盤花色各異,按不同月份呈現出四季遞嬗的釉彩,分別結合亮光與霧面處理,春夏粉嫩亮麗,秋冬寧靜沉穩,有些花色似滿天星斗,有些像是斑斕日光,加上底部皆以鉛字刻印每一天的日期,讓每個皂盤都能代表一個特別的日子。皂盤除了盛放馬賽皂,無釉底部亦可滴入精油擴香用作香氛小物。   《橄欖、陽光與海的 365 天》聯名特展 即日起至 2021 年 1 月 3 日,特別選在位於高雄港伊日好物駁二店的二樓展覽空間,一次展出 365 件作品。現場以 2021 年曆為概念,以法文月份命名,在象徵馬賽港的藍色平台上依序排列展示 12 個月的手作皂盤與馬賽皂,在南台灣也能感受橄欖、陽光與海的 365 天。現場亦開放看展民眾直接挑選皂盤與馬賽皂,讓特別的一天作為 2021 送給自己或喜愛的人的第一份禮物。   365 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 x 珂芬堤 LA CORVETTE 經典盒裝馬賽皂限量組合禮 資訊請洽詢「伊日好物 YIRI GOODS 高雄駁二店」 Facebook 粉絲專頁 Instgram   珂芬堤 LA CORVETTE|法國馬賽百年製皂工藝  成立於 1894 年,是馬賽港北部第一間製皂廠,也是法國目前最古老的馬賽皂廠之一。至今傳承至第四代的珂芬堤,秉持悠久的傳統古法製皂,並衍伸出貼近現代人生活需求的各種居家清潔用品。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門市專櫃、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官方商城   陳向榮|陶藝創作者  作品常以幾何造型和明亮的色彩詮釋於常民文化中擷取的靈感,或者轉譯內心對於秩序及平衡的追求。非陶藝科班出身,創作跳脫陶藝作品的既定印象,反映後現代設計思維,刻意抹除或扭曲「功能性」,讓它們變得不好用,不知道該怎麼用或者無法使用,中斷人們習以為常的線性思考,重新思考自身與物件的關係。   The Fruit Shop   
  • Cinder Umbrella 走一回童話故事

      「我沒那麼喜歡夏天,可是氣溫如果能高一點,衣服才會在身上顯得輕盈。」即將發展出新的夏裝,我準備了這個蠻無聊的問題,妳喜歡夏天嗎?主角肥臉大概是如上的回答。   其實訪問的過程就像快速翻閱一本繪本,看多了類似的故事,就盡量往更深處的寓意去發掘,她成立 Cinder Umbrella (簡稱CU)是自己對服裝的執念,經濟系畢業之後,報名了短期研修服裝設計的基礎課程,爾後進入服裝公司當學徒修習了兩年半,礙於當時的資源不⾜,便決定先從飾品作為品牌的起⼿式。 起初認識 CU,是在與「步野」談論合作時,瞥⾒陳列於店內的飾品,靜靜坐擁在店內的小角落,既古典,卻不偏離流行,倘若仔細品味肥臉的穿著也是如此,小地方總是能藏著溫暖與優雅,像極了典型女孩 ── 要說沒有對服裝的浪漫異想,肯定是個天大的謊言吧。受到過去閱讀童話故事的影響,那些因為女主角而被設定出來的服裝細節,又或是停留在某個時代的審美觀念,都輕輕地描繪出將來她對服裝的喜好與輪廓。 在咖啡廳裡,我們都摸不著單品咖啡的專業術語,但依然細讀產地與風味說明,選了彼此都想嘗試的口味,看來我們都是同一種人,總是有把握再出發,即便有過初階的學程,也不是貿然就開始設計服裝,⼀切的起點,都在「步野」經營⼀段時間後,認識了協助裁縫與打板的林小姐。如同每個故事打破靜謐的轉折點,這就是 CU 進入服裝世界的契機,也才翻開心中隱隱跳動的第二章節。 品牌的命名原因很幽默,竟然是來自家裡過去的約束 ── 門禁讓她在朋友圈裡被戲稱,是位必須提早回家的仙度瑞拉,可是她認為那畢竟屬於公主,自嘲也許自己只稱得起 Cinder Umbrella 這樣似是而非的名份吧!然而這個詼諧的小插曲,卻是與童話元素息息相關的伏筆,Cinder 可以解釋成瑣碎的靈感,回溯到十八世紀,雨傘則是當時歐洲人的高雅配件,心想成為不了仙杜瑞拉沒關係,慢慢摸索,總會在這把屏障的保護下成為自己的樣子吧。 這次的夏裝,肥臉選擇美人魚的故事作為主架構,取出泡沫、珍珠、貝殼等具體材料,並以布料的透明、流動與垂墜,表現悠游在海洋的意象。我問她是取用迪士尼還是安徒生的版本,都還來不及反應她就說了安徒生,好像長大就是這樣殘忍吧,沒有餵養讀者太多的甜頭,安徒生的故事更接近真實,如同美人魚終究等不到王子,願意為愛情犧牲的力量是多麽巨大,精神上就像是服裝能帶給女孩們的勇氣一樣吧。 肥臉形容,每次設計都是一場閱讀的旅行,透過主題,觀察那個年代的服裝、瞭解原著或是電影,感受畫面的色調,拼湊具象或抽象的物件,再把靈感變成衣服。當我以為這樣已經足夠展現骨子裡的浪漫性格了,她才和我分享藏在心中的理想:是在歐洲的小山坡開一間手工小店,那裡不分季節、年代,是能夠被記得很久的地方,我腦中浮現所有曾經看過的動畫,最後時常有一幕長鏡頭 ── 你不會知道主角接下來的生活,但卻提供了無限想像 …… 現在肥臉打開的故事,只短暫停留在夏天,讓她花點時間,繼續用服裝往下撰寫。   圖/Cinder Umbrella    Cinder Umbrella  取自 Cinderella 的諧音,以童話故事作為出發點,cinder 代表魔法的餘燼,而 umbrella 代表一種保護作用,即是殘破不堪乘著魔法的力量轉化成富麗輝煌的耀眼,不會因時間一到而稍縱即逝,成為世人永恆傳唱的珍寶。整個品牌的概念就是透過不斷創新的設計,創造不被潮流或時間所取代的永久性飾品。創作的風格則是延續歐美古董飾品的精緻與低調奢華,其中又帶有一點現代時尚的簡約個性,利用不同素材的拼裝,結合出古典文藝與現代美學交織的作品。   伊日好物 YIRI GOODS 官方網站 伊日好物 YIRI GOODS instagram Cinder Umbrella instagram Cinder Umbrella facebook
  • Cultivate The Soul

      Time gives from to everything beautiful in life     非典型的由來 The Origin Of Atypical 陽光溫暖的撒落在桌上, 香薰機的香氣在陽光下變得清晰可見。桌子被型型式式的盆栽包圍著,與這張待過在德國圖書館的椅子相為伴。貫徹了伊日生活的非典型,這個會議室是一個異常舒適的空間。「這十八年好像在做的都是這一件事。就是在做綠色美學的推廣,不敢說我們是那種很執著的環保教條主義,可是對我們來說,怎樣對地球好,這是我們喜歡、也想要去做的方式。」溫柔的黃禹銘總經理微笑著說。十八個年頭就這麼的輕輕帶過,好像是最理想當然的事情。   「對我來說視覺的美其實很容易麻痺,可是比較內在的、比較文化的、比較心靈底層的,其實更需要時間慢慢地去耕耘,所以這是我們對綠色美學的想法。」而伊日管理團隊的背景,彷彿早就奠定了品牌的多樣性。「一開始伊日裡面,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是學戲劇的,現在的副總經理是學建築的,然後現在負責品牌行銷的主管是念美術的,會發現公司的組成好像不是那麼的典型。當然財務部主管學的是財務,除了財務以外,包括我們現在公司最資深的講師、芳香療法的講師,他是念服裝設計的。」他們成為不少活動的先驅者,不論是芳香藝術節,還是綠色藝術市集,他們的實驗性質開拓了生活的可能性。   那些浪漫的執著 The Dedication To Romance 但真正令同事們緊張的,是一個又一個很「不商業化」的決定,「我當然知道包裝精美的禮盒最好賣,可是基本上我們都堅持禮盒要付錢,收的大概是 80 元台幣。你有需要的時候才買包裝,因為地球上沒有東西是免費的。對我來說生日蛋糕不都是在家裡吃、公司吃,台灣人會在 KTV 吃,其實你都不需要盤子吧?只是我們習慣買蛋糕時,他旁邊都會幫你附盤子和叉子,一套那就是 10 塊錢,那是歐盟認證的綠色產品,是用竹子做的,它可以不只一次使用。其實我們做那一套的成本是 20 塊台幣,可是如果客人堅持要帶盤子,你要付 10 塊,我幫你付 10 塊。」他微微的點了幾下頭,說起了以前的餐廳品牌 — 日光餐廳健康廚坊的菠菜吐司來。 「菠菜吐司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想像每次我們要準備一百公斤的菠菜,菠菜很多泥土,如果你要把菠菜洗乾淨要有一大鍋水,去燙它十五秒,就要放在冰塊裡面,讓它保持比較漂亮的綠色,才開始榨菠菜汁,以及已經打碎了的菠菜,去做吐司。一斤菠菜,半條土司,當時半條賣 120 塊。」他帶著孩子氣的笑著,「那是不是很任性?可是我們做得很開心。雖然我們沒有把什麼社會企業責任報告書放在網路上,或者什麼 B 型企業阿,我們都沒有在做這些事情。可是我們始終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取之社會,用於社會的那個社會責任。」   就這樣帶點任性的企業到了第十年,團體裡過半數的夥伴都想要開一家書店當成紀念。「對我們來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可能有過一家書店,不管是哪家書店、書店老闆,甚至是一本書,可能都可以影響你很久很久。」與當時的餐飲品牌共存的書店得到了令人驚喜的營業額,「很多人來我們書店吃東西。我們第一個月的營業額就做了 120 萬,但是百分之九十的業績都來自餐飲。 開書店的時候我記得我們董事會跟我說的是,一年賠 50 萬就開下去,因為開書店是會賠錢的,只是大家覺得開書店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我們第一年還賺了 100 萬台幣,可是我們決定要轉型。」語氣堅定的他續說,「原因是因為當來的人都不是為了看書來的,其實開這個書店沒有意義吧。所以之後店裡面只賣燙青菜、很簡單的水較,是真的看書看到肚子餓時吃一點點東西。所以生意就不好了,可是我們很開心,因為看書的人就會來了。」   「然後我們就決定我們要開始開課,我們的講堂既然叫伊日美學講堂,它的教育課程當然就與綠色美學生活有關。所以不難想像的是我們開一些繪畫型的課,油畫課,可是我們也會開很專業的關於藝術史阿的課程與講座。同一道理,我們在那裡會有植物的的課,有找很有趣的老師來教花藝課程,可是我們也會請專家來談亞熱帶植物阿等等。我覺得自己對於美學生活的推廣,它分兩個層次,有一個層次我很在意的是實用性,但是我也很在意理論。」   他口中的「講堂」,除了是開課的地方和表演的空間,還是他們舉辦室內市集的場地。「我們家有辦一個很有趣的市集,早期叫做《一例不休》,現在叫做《不休市》。我們會辦一些不同主題的室內市集,譬如說之前辦過一次是談 25 歲的,我們找來的全部都是 25 歲的人!」而課程的導師同樣令人意想不到。 「我們之前做餐廳時很多人都說,叫我們的那些主廚來開課,我就不想開。可是我開的第一課的料理課程,是找一個白天在研究院上班覺得無聊,晚上就在 PUB 裡面打鼓的一個學歷很高的鼓手。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很厲害的廚師,他想去旅行,想學世界各地的料理,我就找他來開料理課。他其實不專業,切菜也切的沒有廚師好,可是這樣的料理課更容易打動我。因為他不是專業廚師,所以他做的料理對一般人來說,更好學之外,在料理課裡面你還可以聽到看到一個人對夢想的執著。」     初心 The Very Beginning Mind 拒絕邀請名廚去講堂授課、在書店生意很好的時候把餐廳的區域收起、在日光餐廳健康廚坊發展迅速的時候讓餐廳結束,這些讓人訝異的決定在他眼中也是任性的一部份。「我們很清楚自己的資源跟能力都有限,所以會選在一個好像是『階段性任務完成了』的時候去實現我們下一件想做的事。就像是餐廳品牌,我們想做的不是開餐廳,我們其實想來談食農教育,就是飲食文化跟農業這件事情,談食物里程阿。 對我們來說,我們餐廳大概開八年,大家已經越來越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食物了。」面對客人的不解,他們卻不曾懷疑自己所堅持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把賺很多很多的錢當成公司的第一目標。賺合理的錢然後讓它變得有意義。我們不是反商業,只是我們覺得企業第一要有的是靈魂,第二就是你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而且是有趣的事。」   回到最根本的,是該如何「好好生活」。「就像我們堅持開書店,是因為手機看東西太快了,一個晚上如果你看電子書,你應該可以一直滑,不喜歡看就換一本。可是我覺得紙本書不一樣,你在翻一頁紙,跟電子書的差異就是在時間。你很餓的時候,你吃得很快,東西不好吃,你的目的只為吃飽。」他覺得也像是香港媽媽們煲的湯,「湯為什麼好,食材沒有多特別,沒有太複雜的廚藝,關鍵是時間嘛。我覺得沒有時間,就沒有生命的美好。」他輕輕苦笑了一下,說「世界改變的速度太快了,已經超過我們想像了。你要慢下來,然後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你才有辦法好好生活。你的渴望是什麼?」那顆有靈魂的種子,滿滿長成了大樹以後,還是有著相同的靈魂。     原文刊載:OBSCURA/VOL 27 撰文:Mansum Wong 攝影:Comus   關於 OBSCURA 成立於 2010 年,總部設立於香港。OBSCURA 為有熱情、具有傑出品味、並採取行動創建屬於自己風格的品牌們提供一個絕佳的園地。一年出版兩次的平面雜誌及網路平台,分享 OBSCURA 感到興趣的藝術、設計、文化和工藝。OBSCURA 極度讚賞人們身邊獨特又精緻的小事物、收集極簡單又歷久彌新的小奇蹟。OBSCURA 為全世界有願景的讀者們分享故事、發掘創意頭腦中的靈性與美學,並相信著日常生活中可以淬鍊美感。 請參考官方網站 Obscura Magazine 、OBSCURA 粉絲專頁  
  • Kuwado

      「陶是一種很誠實的材料,做陶總是能看見坦誠的自己」   當時是以學員的身分報名了 Kuwado 的體驗課,進而認識負責人 Kuku,位在捷運中山站的工作室,滿足了自己想就近在市中心上課的條件,一個公寓式的民宅裡,除了 Kuwado 的陶藝,同時還有古物、刺青、繪畫等品牌共同蹲踞於此;「Ku」也是閩南語蹲踞的意思,「wado」則是蛙蚪的同音,為什麼作品中主要以青蛙作為代表,原因就有跡可循了。 相約在中山站附近的早餐店,我們從她大學的社團時期簡單起了頭,Kuku 老實地做了兩年的陶,直到畢業後間歇性的向同一位老師學習,真沒想過將來的哪個時候,興趣會成為一個品牌來經營⋯⋯。接著她拿出首次柴燒的兩件作品,並告訴我這兩隻「青蛙」的故事,她說柴燒是一種需要至少三天兩夜,輪流駐守在窯前,且需要細心照料的燒陶方式,除了維持窯內一定溫度,窯火的走向也是安排胚體位置的重點之一,那個冬天她騎著自己的小五十,凌晨三點上山直到輪班結束,可以想像這並不是太容易的事,對比操作更方便的電窯來說,由炭火的灰燼覆蓋而成的肌理更為原始,我想,窯燒存在著作品更多發自內心的樣子,或許持續做陶的契機就這樣蹲定在她心中了吧。   來到第六年,Kuwado 的器皿多數都與植物相關,接觸的人不難發現她對植物的喜好,然而近期 Kuku 延伸接觸到的東洋花藝,是一種因應花器而成的插花技巧,不但需要學習植物固定在花器裡的方式,同時更要保持枝葉耐人尋味的姿態,這也刺激了她,往後對於製作器皿擁有不同視角的考量點。而經典的「青蛙」系列,顯見她投注在品牌裡的心境,因為無以名狀的喜歡青蛙,所以做出種種相呼應的作品,直觀地感受愉快及放鬆的情緒,也正是吸引許多客人帶走作品的因素,這又再次印證她認為陶土誠實的特質。 面對各種身分的切換,Kuku 總是抱著互相學習的態度,工作即生活的她,從日常裡吸收養分,今天能是老師,明天也可以是學生,甚至與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談起自己經營工作室的經驗,這種同等交流的狀態,讓她更清楚知道,Kuwado 是注重「分享」的品牌,同時催生更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像是去年底規劃了一個午後的時間,讓陶藝與手沖和甜點結合的「午茶時光」活動,就是與身邊夥伴共同執行,而接下來也會延伸出 Open Studio 的相關活動,讓工作室能以陶出發,成為揉捏更多可能性的地方。 最後的最後,我們的談話出現更多生活中的瑣事,笑著說自己是金牛座且追求高效率的她,把事情都安排在今天,稍晚還有個工作室拍攝,也許會在原本不是安排給做陶的時間裡,順勢多做幾件作品。既務實又直率的個性,養成了 Kuwado 容易親近的形象,而青蛙則成為品牌表露真實最好的象徵。就像 Kuku 上課總對學員說的,陶土會記憶你對它做的事情,直接表現在成品上。 Kuwado| 來自 kuku 的手作陶,也有台語蹲、踞的意思,就像呱蛙們蹲踞、駐足在大家家中妝點著生活。以青蛙為主要創作題材,取自蛙蚪的發音。把生活中的興趣喜好、喜怒哀樂都捏進了陶器裡,揉進土裡的氣力是處在日子中的經歷,土會反映出在作陶間的心境,擬人化的呱哇們就像是日常中陪伴的療愈系朋友,期待在使用它們的你,天天都能有好心情,手作陶的溫度總是在使用起來讓人滿足與會心一笑! facebook Instagram  
  • Ms. Bond 的香檳人生

      「人生的快樂時光,對我而言,都跟香檳有關 ……」一 頭淺色俏麗短髮、渾身俐落明亮的 Ms. Bond,那隨時迸現的爽朗笑聲,就仿若「啵!」開瓶聲響,伴隨剔透金黃酒液與沖天氣泡,瞬間即帶起一片歡欣飛揚!   Ms. Bond,是台灣唯一專注於香檳教學的講師;曾先後在巴黎、台北、京都、紐約工作,行遊世界,自然也品嚐過各地無數美酒。身形嬌小,言語卻如陽光般能量飽滿的 Ms. Bond 笑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喝酒、喜歡酒的味道,青少女時期的她連紹興酒都愛,又慶幸生長在一個開放的家庭,讓她完全不受壓抑。在美國讀大學、研究所,專研的是藝術史,但對酒的熱情,卻彷彿有道看不見的引線,牽繫著她一步步走向品酒這一行! 「搬回紐約後,有一次去看醫生,診所對面就是一家很有名的酒店,我看到他們外面的徵人啟事,於是就走了進去!」在這家全美數一數二的大酒店當業務,不但向人介紹酒,更可以喝到各式各樣的酒,Ms. Bond 如魚得水!也從這時候開始,Ms. Bond 有了辦品酒會的念頭,「我喜歡跟人家談,不只解釋給人家聽,而是一起談,我覺得那非常有趣。」在此同時,她也開始寫關於酒的文字,雖只是以即時通訊(newsletter)的方式寄發給朋友,不只傳達對於酒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分享自己品賞當下的種種心情。 正式進入品酒圈,更是一個意料之外。酒店業務工作結束後,Ms. Bond 進入雜誌社,因而認識了許多編輯撰稿人。某天,突然接到一位《舊金山時報》編輯邀約,「問我要不要寫一篇關於香檳的文稿?我說要!其實我根本不住在舊金山,也還在工作,就只能趁下班回家時間找酒單、做採訪。」短短兩星期內,Ms. Bond 完成了一篇登載在《舊金山時報》上,長達兩頁的文章!沒多久,第一次有酒店公關請吃飯,「就是因為那篇文章,被人家肯定!」 Ms. Bond 開始在酒界嶄露頭角。 每一支酒,都是時間的熟成、專業技術的結晶,蘊藏著各種風土、歷史、文化底韻。Ms. Bond 筆下的酒,常被賦予了人性化的風采與性情:「這支 Lanson 也太帥了吧!還是好有型,氣泡並不衰弱,酸度還是很美;有很多 roasted nuts/烘焙堅果、咖啡、煮過的黃色水果類的味道,加上有很明顯的 eucalyptus/尤加利樹風味出現 …… 是個中年帥紳士。」「不像典型白丘的白中白(blanc de blancs), blanc de blancs d’Aÿ 更豐滿;是個自信、成熟的女人。」沒有太多的知識性名詞或空洞形容,反而讓人更容易理解、想像,甚至連結並靠近。 本身即是自信、開朗的 Ms. Bond,透過香檳教學,除了分享對香檳的熱情,最想傳達的,其實更是自信心的累積與建立,並且,不只對香檳,而是在人生所有面向的自信心,「為什麼叫 Ms. Bond?因為同樣喜歡馬汀尼、喜歡羅曼史、喜歡喝老年分香檳的 007,他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只要還有一口氣在,他都會想著如何克服困境活下去!」Ms. Bond 就是要用這種飽滿的能量幫助別人、帶給人勇氣 —— 不只認識香檳,更認識自己! Ms. Bond,與其說是香檳講師,其實更可說是一位對美好人生擁有無限想像的生活家;品味香檳,也以發自心靈深處的自信,品味精彩人生!   Ms. Bond香檳老師粉絲專頁 更多課程請搜尋伊日美學講堂
  • Vol.019 天天都有新氣息 _楊欣怡  

    月份: 2021 January - February
    主題ㄧ標題: 從美麗的失敗開始
    主題ㄧ: 楊欣怡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12-2021-01-04-02-16-27
    主題二標題: 活在當下,一天很長一年卻很短
    主題二: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14-2021-01-11-02-12-50
    主題三標題: 《試鏡表格》時永駿 個展
    主題三: 伊日藝術計劃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arts/513-2021-01-08-02-17-40
    主題四標題: 以手作的溫度分享戀上植物的生活
    主題四: 伊日好物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goods/516-2021-01-18-02-04-22
    主題五標題: 用溫柔、呵護,養成美麗
    主題五: 一日茶事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21-2021-02-01-02-08-18
    主題六標題: 陳向榮的陶狂想
    主題六: 陽光、橄欖、馬賽奏鳴曲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18-2021-01-22-08-59-19
    「如果每天醒來,不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或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即便是卡夫卡筆下的甲蟲,仍覺得那樣的生命型態很棒,可以安心感受每一天新的氣息,那就是最好的一天了。」-HOME WORK 家務室 共同創辦人 楊欣怡  
  • Vol.022 氣味自遊人_黃斐柔

    月份: 2021 July - August
    主題ㄧ標題: 走得愈遠,離家愈近的旅人
    主題ㄧ: 黃斐柔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51-2021-07-01-06-21-43
    主題二標題: 夏日大作戰 SUMMER WARS
    主題二: 伊日藝術計劃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arts/554-summer-wars
    主題三標題: 產地之旅_種釀在泥土裡的香氣
    主題三: 一日茶事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57-2021-07-23-01-52-28
    主題四標題: 產地之旅_種下一顆豆子以後
    主題四: 一日茶事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58-2021-07-26-01-36-05
    主題五標題: 擁抱—蔡昇達
    主題五: 自遊人旅行專欄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55-2021-07-16-01-53-46
    主題六標題: 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
    主題六: 伊日藝術計劃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arts/562-2021-08-17-08-03-08
    「我們恣意騎行在小路間,想停下即停下,想轉彎便轉彎,我從不介意迷路於其中。不過,嚴格來說,或許也不能說是『迷路』,因為,我們本來就沒有方向。我非常喜歡像這樣的旅行方式,不管我如何選擇,每一條路都會為我帶來一種新的風景。」— 書店「青青的島」島主 黃斐柔
  • Vol.023 種一個願望_蔡祐庭

    月份: 2021 September - October
    主題ㄧ標題: 我願是那片種下願望的土壤
    主題ㄧ: 蔡祐庭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66-2021-09-03-02-16-15
    主題二標題: 在有限裡種下無限的願望
    主題二: 專訪插畫家——川貝母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71-2021-09-27-01-44-50
    主題三標題: 在心中,種下一顆寧靜的種子
    主題三: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73-2021-10-15-02-35-07
    主題四標題: 新光三越嘉義垂楊店 溫暖開幕
    主題四: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72-2021-10-07-07-15-29
    主題五標題: 伊聖詩20週年 _ 希望的種子
    主題五: 伊日生活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68-20
    主題六標題: 伊聖詩20週年 _ 綠色的力量
    主題六: 伊日生活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70-20-2
    「每個人自己就是一枚種子,只是有沒有適當環境去萌芽。我在做的工作比較像是在培育土壤,任何落在這片土壤裡的種子,都有機會長成自己真正的模樣。我覺得 A Better Day 就是 A Better World 吧。如果這世界有因為我而變好一點點,彼此不對立,多一些了解,環境也能被更友善地對待 ⋯⋯ 那每天都會是更棒更好的一天。」 —— 「象山農場」園藝治療師 蔡祐庭  
  • Yu Mei Huang _ 一片日光

      如果大自然是我生活的調劑,那織造就是出口。   先來做個想像練習,電話那頭傳來郁媚的聲音。假如生活沒有了織品會是什麼樣子呢? 進入 Royal College of Art 的第一堂課當頭棒喝,令她重新思考織物與人的鏈結。織物之於日常,緊密到容易被遺忘的程度,郁媚透過生活取樣,將那些日常感知用不同視角反覆推敲,在編織中嘗試的每一步,揉雜穿引成對生活的回應。 起初升學時一心嚮往服裝設計,意念上是美好甚至有點酷酷的。只因幫媽媽做訂製服的設計師建議她從布料開始認識,進而進入輔大織品系。在大三的項目分組後認定接下來對針織發展的決心,爾後進入皇家藝術學院,以針織女裝完成學業,並在倫敦時裝週發表系列服裝。從一根紗線變成一塊布料的過程,在織造中她找到神馳的樂趣。 不過在針織世界看似怡然自得的她說道,自己從小過動、容易失去耐心,搭配心急的性格,使她開始接觸織布這件事時不斷與自己打架,耐不住性子的她並反覆嘗盡編織的叛逆。透過 2019 年發表的「A Therapeutic Space」系列,她告訴我,過去的她總想征服「織布」這件事,但不知不覺中,她在織布的過程中感到心靜、踏實,甚至是被織布這個過程療癒,與它取得巧妙的平衡。如其名,郁媚在織造的創作過程中找到生活的出口,在針織的世界裡感到安心,誇大的說,是有點依賴這片舒適圈。靈活的針織技法,就像郁媚給我的感覺,能透過各種生活經驗,去談及每個問題的答案,把自己的彈性拉到最大,似乎想法自然會成型。   比起加緊腳步建立品牌的模樣,她分享在 RCA 時教授鼓勵學生去發展創作的各種型態。它可以是日常衣物,也可以是靜物雕塑,又或是一場動態展演,郁媚想花更多心思去探尋針織的在這其中的可能性。受困於疫情的她回到台灣,這陣子先是發表在英國期間的創作「The inner space」,並在其中加入印花的技法及 Tufting 技術。每次的創作,都是將過去累積的能量精簡、濃縮再轉化到布料上。如果以往我們對針織的認識,是來自童話故事裡奶奶手上的鉤針,那現在郁媚就像新時代的編織鬥士,讓觀者看到作品後會覺得,啊!原來編織可以這樣玩呀。 訪問的當下,我在很吵雜的公車亭,郁媚則是剛從前一晚與朋友的聚會清醒。彼此都受了一點外力影響著對話,但我聽得出針織降落在她心中很重要的位置,當她說出「離不開了」,作品就注入更多的生命,或許生活有再多費心的事,針織都能撫平,按一下右鍵然後重新整理。看來在還不能回去倫敦之前,我得把握時間,用郁媚最喜歡的陽光,把她拉攏到高雄駁二店裡,好好地跟大家碰個面,敬請期待三月的消息!   一片日光|Yu Mei Huang 個展 展覽地點|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 2-3 號 C9-14 倉庫|伊日好物駁二店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 04/25 週一至週日  12:00-19:00 伊日好物 YIRI GOODS 粉絲專頁   Yu Mei Huang Instagram 連結 Yu Mei Huang web 連結  
  • 一哩之終 Mile Endー藝術家聯展

      撰文/劉耀中 Liu Yao Chung Mile End 是一個地名,位於倫敦東區,意思是「距離小村一哩遠」。各位如果拿起手機搜尋倫敦東區(East End),網路會告訴你那裡匯聚了大量貧民與外來移民,人口激增、環境擁擠,且為失業問題困擾;如果搜尋 Mile End,除了地理資訊外,網路還會丟給你一首果漿樂團(Pulp)的歌,用輕快的節奏唱著居無定所、無處可去 …。噢,一切糟透了!在疏離與混亂之中找到動力或者轉向舒適的麻痺,又有點像上個世紀席捲歐洲青年的銳舞。 Mile End 是一個展覽,關於三位藝術家創作時的採樣及其所呈現的世界。藝術家哈洛德‧林克(Harold Linker)創造出巨大尺幅的繪畫,將大眾文化的符碼重新組合,在虛擬混搭的郊外風景之中,呈現過度消費與精神上的疲乏。藝術家黃雅農作為嗩吶演奏家、行為錄像、導演 … 等多重角色,也因有大量在異國旅行的放逐經驗,創作時帶有一種不同於本土化卻又接地氣的親切感,將聲音與影像視為一種異質性的介入,如在歐洲教堂彌撒演奏嗩吶,在日本的偏鄉小村落與老人一起跳健康操,又或者在老房子裡加入電子合成器做聲響互動表演 ⋯。有別於林克在繪畫上運用符號取樣,黃雅農傾向透過身體來經驗,來採集。劉耀中的創作時常將不同文本精簡轉化為一段文字,成為進入兩者影像與聲音間的切入點。 Mile End 在這,我想翻譯成「一哩之終」。某種程度上,創作是一種重構生活的手段,試圖在已知中突圍,帶著期待或不滿的心情邁開向前。當 Mile End 是地名時,距離小村一哩遠,你開車前去郊外,是度假還是逃避,什麼在終點等著?   策展人|劉耀中 Liu Yao Chung 參展藝術家|哈洛德‧林克 Harold Linker、黃雅農 Huang Ya-Nungi、劉耀中 Liu Yao Chung     一哩之終 Mile End 藝術家聯展The Artists Group Exhibition   展期|2021.09.16–10.09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1F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巷1號 時間|Tue. – Sat. 13: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詳情請參考「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官方網站
  • 一間帶你航行故事的雜貨店

      萬事萬物都在流動,都再奔往自己的目標。流水如此,動物和所謂無生命的岩石也如此 — 約翰繆爾/美國國家公園之父   豊逹雑貨商行‧馬尾古書店|一間帶你航行故事的雜貨店 相約在台北七月的快閃店碰面,太陽讓文昌街尋無一處陰影可躲,在總算抵達店門口的時候卻暑意全消,映入眼簾的是個奇幻櫥窗 ── 無法判斷年代的布偶中,錯置幾本兒童繪本,上頭掛著異國明信片串起的旗幟。除了早期的塑料玩具本身具有強烈配色外,由於傳統印刷品大多是原色墨水,所以能夠統整一塊斑斕的色彩,且拿捏得宜的視覺畫面,這佈置力道確實相當用心,尤其店內溫度,認真是夏天的救贖,值得光顧店裡的人給老闆一個掌聲。 曾與日本聯繫工作多年,從打扮,就能看出鑑軒受日本文化的薰陶。在店內角落對坐,談起開立「雜貨店」的念頭,鑑軒先貼心地遞給了選購郵票的客人郵票夾,再娓娓說著,因曾擔任選物店鋪前線職務,接觸價位較高商品多時,可是心裡始終存有一塊搔不到癢的地方:「美好能不能從更簡單的東西裡獲得?」這樣的疑惑其來有自,是因為他注意到許多客人會害怕踏進自己「感覺」負擔不起的店裡,間接也失去了擴增更多眼界的機會。 對鑑軒來說,記憶中外公位於南投的豐達商行,就是鄰里眼中的寶庫,大人小孩總能在裡頭找到喜歡的東西。如此親切、沒有隔閡,像極了他對一間店舖的想像,於是主動向公司提議,將門市一小塊空間騰出來,讓他得以將跳蚤市場與鄉下五金雜貨店挖掘出的小物件上架。而這確實也為店裡開拓了年齡層較低的客人。更因一次和朋友到市集併攤的經驗,鑑軒更篤定要持續地在市集出現,雖然僅有一隻手臂寬的桌面空間,但已足夠擺滿旅行時搜集的 繪本和童書,並意外擁有迴響。鑑軒深刻地意會到,更容易入手的選品,降低親近的門檻,除了勾起興趣之外,還能產生一點影響力。於是,鑑軒積極重新整理的「豐達」,就此籌備開張。決然離開公司之後,他更把握每次的旅遊機會,流連在當地的二手書店,直到閉店前仍在努力翻找,回台灣後,再持續與書店聯繫。無法出國的時候,就晃晃福和橋下的市集,像是替大家旅行的私人採購,再逐一把故事帶到眾人面前,讓人細細閱讀和品味。偵探般的地毯式搜索,時常令他意外 驚喜,譬如許多台灣客人以為源於日本的「大耳查布」故事,其實是蘇聯時代的卡通作品,從中解讀出對於社會的批判,在現在看來格外諷刺,同時也是旅行的一大收穫。大半年來,疫情困住了大家,但聽著他介紹店內的各種品項,我想,現實再多的亂流也止不住他的熱情吧?!問他,解禁後非去哪裡不可?他說,立陶宛或烏克蘭吧!總覺得還有很多故事在那裡。於此,我們只能暫時先繫好安全帶,做好準備,再降落到豐達更多的故事裡吧!   豊逹雑貨商行・馬尾古書店 粉絲專頁  豊逹雑貨商行・馬尾古書店 Instagram 伊日好物 YIRI GOODS   
  • 三玉號,既古又潮的野草茶

      植覺禮 X 三玉號 植覺訪談Ⅳ_ 草藥篇   草木花疏所編織的大地綠衣,是造物主所賜予,養護生命的最豐盛禮物。所有人,無一例外,依靠植物而生,呼吸、填飽肚子、創建文明,甚至妝點顏值、美化生活,以及,呵護身心健康。而早在久遠的數千年前,東方就有位神農大帝,親嚐各式野草,中毒、解毒無數次,最後彙整而成《神農本草經》,成為後世中藥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即使來到 AI、5G、太空科技飛揚的現今,神農大帝依然是許多人的身心依託。就在號稱「天龍國中的天龍國」天母,車水馬龍的天母圓環一隅,已近三百年歷史的地方信仰中心:三玉宮,主祀的神祗,正是神農大帝。而在距三玉宮僅數十公尺不遠處,一家同樣以三玉為名的野草茶鋪「三玉號」,小巧低調,卻引人注目。 乍看,就像台灣現隨處可見的茶飲店,但駐足細看,就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家茶舖子,更是以一杯杯與台灣土地、文化相連結的野草茶飲,「台灣的野草茶,其實跟西方的香草茶是一樣的。所以,不一定只能喝西方的香草茶,我們就想,是不是能有機會將傳統野草茶做到不一樣高度?做到一般認知上的顛覆?」已是第三代接棒的周依靜娓娓訴說,三玉號從天母還是農村時代的雜貨店,轉型為野草茶茶飲鋪,主要原因之一,就來自三玉宮的啟發。此外,長期投身食農教育的夥伴蘇立中也是決定性關鍵。 昆蟲系畢業,對昆蟲所在的花叢草疏當然一點都不陌生。也曾在餐飲界工作,數年前更成立工作室推動食農教育,與農民、土地、生態,有著第一線接觸;除了在地食材、友善農耕,蘇立中深切明白野草對於農田環境的重要性,「草,只要認得,就是寶;不認得,就是雜草。」可以摘來吃、調味、入菜、煮茶喝、祭祀、釀酒 …… 大地所滋養的野草,不僅跟人的生活緊密相連,跟文化、歷史牽繫在一起,更含藏無數的先人智慧。 三玉號裡的野草茶,即是蘇立中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各族群所使用野生植物智慧的珍視與再呈現,「我的很多創作靈感都來自於老人家,比如雙草茶,就是跟新竹北埔鄉的一位阿婆學的。」長年在閩客村落、原住民部落做田野調查的蘇立中說,以前人的飲料,大多就是採自田邊野草,曬乾後煮成茶喝,通常用來消暑、退火,「因為這位阿婆體質較寒,沒辦法喝一般草茶,她的婆婆就跟她說,可以喝仙草和魚腥草一起煮的茶,並教了她煮法與比例。」甚至,三玉號裡的小點心漉湯粢,同樣也是蘇立中與老人家共同研發,結合了客家傳統米食與野草元素。 蘇立中與周依靜企圖以三玉號為基地,透過野草茶飲,讓距離草木花疏愈來愈遠的現代人,不但能重新認識野草,也期待能讓深具在地風味、文化樣貌的野草茶再度走入生活,「當它跟生活綁在一起,那這植物就會被保留下來,而要保留這植物,它生長所需的環境也就會被保留下來。」一杯看似簡單的野草茶,牽連帶動的,其實更是人與植物、植物與土地之間,以及土地永續的整體概念。 手搖飲很夯,但除了可以喝,說得出滿滿一杯故事、地方風土特色的野草茶飲,才是真酷炫!尤其,天涼了,來一杯紅棗雙草茶,滿滿大地、陽光、人情的溫度,暖身又暖心!     三玉號 野草生活是我們闡述的理念價值,隨著時空的演變,野草與我們的關係,也不斷的在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並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更多資訊請參考 三玉號粉絲專頁 更多「植覺禮」請參考」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 上山,找尋一種純粹

      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彼特拉克/義大利桂冠詩人   不能水平移動離開這座島嶼的日子裡,開始嘗試垂直爬升,以找到另外一種出口,用新的方式大口呼吸。也是這段時間,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台灣那麼大、那麼美、那麼多我們未曾親眼見過的面貌。因為開始登山,我才明白,自己想要的總是那麼多,實際上需要的原來可以那麼少。 斷捨離的生活已經不是新概念,但確實去徹底執行,唯有在打包登山行囊的時候。為了在山區生存所需和自身體能背負極限之間找平衡,每一樣裝備都必須被一再審視,並且極力將體積縮小再縮小,才能放進那只容量有限的背包,感覺自己的慾望,也一點一點隨著那擬真空的擠壓過程被推出了腦袋。隨著登山次數增加,掙扎的時間稍微縮短,一方面由於更了解哪些裝備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是多了一些領悟,會在心裡告訴自己:「你能夠承擔這次選擇後的任何結果。」但更確切地說,我尚未嘗試一個人踏上兩天以上的登山路途,因此應該改寫每次出發前心裡想的是:「團隊能夠陪你一起承擔。」無論起登後必須面對什麼,我們都會共同設法度過。 團隊登山是很奇妙的體驗,能讓人同時覺得自由而孤獨,卻又篤定而安心。包含未一起上山的留守人,這支登山小隊編織成一張安全網,隊友們會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互相支援,會默默微調自己的步伐和速度,讓登山進度保持在規畫之中,卻不使任何人感到勉強而提早耗盡體力。這種可託付生命的信賴是無須言說的,絕不會主動以身犯險,但在危急的時刻,整個團隊必然會共同進退。而身在其中,又能享受大量獨處的快樂,在那些靜靜前行的時刻裡,我的思緒總是自由,念頭總是單純,沒有太多日常的煩惱與雜音,更多的是專注當下每一步,還有和自我對話,關於「我為何在此」。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雪兒・史翠德曾在受訪時表示,完成太平洋屋脊步道縱走後,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受。「我發現一旦接受所有的難題,其他所有的事就會跟著退讓幾分。每踏出一步,就會引領我踏出下一步,下一個真相也跟著自己揭開。我們全都會受苦、我們全都會心碎、我們全都會有難題,它們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體會到這項事實,對我就意義深遠。」在出發前,她面對的生命困境或許比一般人的更巨大,我們常以為出走是一種逃避,可以和過去的自己切割,但她找到的答案卻恰恰相反:她接受了至今所有形塑自己的一切,即使還是不完美。 接受不是因為創造出新的自己,而是發現了更純粹的自己:不一定更好,但至少很強大,足以克服各種困境。確實是上山之後才明白,跳脫在都市裡習以為常的享受與便利,會驚覺身體裡潛藏著的耐力和適應力,比預期中的多很多;少了和社群網絡人際的互動,會找到心底真正重視的事物,而不是渴望展示給他人欣賞的樣貌。原來極簡單的吃住坐臥,也能帶給自己很大的力量和滿足,這樣的純粹與強大,就在自己的核心,並非遙不可及。 伊日書屋推薦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強納森・法蘭岑|新經典文化|2015.01.07   《如何不孤獨死去》 理查・洛普|啟明文化|2020.07.01   更多新書資訊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BOOKS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