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離島旅遊,如何玩得環保又盡興?

      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2020年初所有的旅行愛好者都悶壞了。隨著進入暑假、疫情趨緩,台灣的境內旅遊熱鬧滾滾,綠島、蘭嶼、澎湖與小琉球等離島,尤其受到歡迎,大批的遊客湧入,希望在無法出國的時刻,也能體驗「坐飛機出遊」的興奮。然而,超量的遊客需要用水、用電,更製造大量垃圾,已對小島們帶來沉重的環境負擔。   根據海巡署的統計,自 7 月中開始放暑假以來,每天進入綠島與蘭嶼的遊客高達近萬人,不但讓蘭嶼頻傳電力系統不堪負荷而跳電,綠島也因為在短短 11 天就承接超過居民 30 倍人數的旅客,物資嚴重短缺,居民甚至訂不到船或飛機回家。而澎湖適逢花火節,更是遍地萬頭鑽動,一週吸引近 6 萬人前往朝聖,比去年同期的遊客數增加了27%,用水量也較去年同期增 5000 公噸,讓降雨不豐的澎湖面臨著缺水危機。同樣地,小琉球也因為遊客太多,被形容浮淺區人多得像「下水餃」,珊瑚礁被踩碎、遊客違法觸摸海龜的狀況頻傳。 不過,讓離島負擔最沉重的,還是遊客帶來的垃圾問題。離島沒有建置焚化爐,掩埋場無法消耗大量垃圾,只能運回台灣,垃圾處理費用比臺灣本島高 2 至 3 倍。過去許多離島垃圾都運至高雄的焚化爐處理,然而 2019 年底起,高雄為了緩解空氣污染,減少代燒外縣市的垃圾量,許多離島的垃圾便無處可去,綠島、蘭嶼更因垃圾轉運數度流標,2020 年上半年有整整五個月的垃圾處理停擺,堆出了驚人的垃圾山。 近幾年,台東縣開始舉辦「多背一公斤」運動,倡導遊客在結束愉快行程,踏上歸途時,也將自己的垃圾帶回本島,甚至行有餘力時,多帶一些垃圾離開。在小琉球,也有公民團體建立免費租用、甲地租乙地還的環保杯與環保碗的共享機制,以及鼓勵遊客重複使用輕便雨衣的「雨衣琉著用」等活動,致力減少離島上的塑膠垃圾。 其實,要解決離島的垃圾問題,最有效的還是從源頭減量。若每個踏上旅途的您我,都能夠多一分環保意識,在每一個環節上做出更節能減塑的選擇,就能夠積沙成塔地減少土地與離島居民的負擔 在享受離島之美時,我們都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延續這份美麗,讓青山綠水常在,也令在地旅行能夠綿長永續。   撰文/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
  • 雲山間的蘋果樹

      植覺禮 X 榮興果園 植覺訪談Ⅱ_雲山間的蘋果樹_果實篇     在海拔約兩千公尺的梨山上繞圈圈 九月,秋分剛過。暫離暑意仍藕斷絲連的城,奔向台中梨山涼涼的溫柔懷抱。車子繞著山途不斷拔高,炫耀的陽光時而大塊撲來,偶爾篩過樹隙碎成斑駁繁星。意識還在浪尖浮船般微暈著,一晃眼已身在緲緲的氤氳霧煙裡,不是天堂,也是畫境了。 果園主人事先傳來的手繪路線圖,我們雖看得一知半解,但應該不會過分偏離。然而,事有蹊蹺,人有迷糊,就像有時候拐錯一個彎,人生就峰迴路轉了,沿途叨問幾個埋頭勞作的菜農,皆指向山那頭一座土地公廟的紅漆牌樓,目標明確,偏偏陡上狹徑,溜下緩坡,卻像枚原地陀螺,牌樓依然兀立在彼岸,遙隔一畝又一畝青翠的高麗菜田,可望不可及,真正是近在眼前,遠在天邊的窘況了。 後來只得返回錯彎的起點,等待指點迷津。個頭嬌小的素真姐,駕著噗噗響的農用搬運車看起來一番氣勢非凡,尾隨著她的引領,我們這些迷途羔羊才順利抵達此趟探訪的目的地「榮興果園」。   作夢的蘋果樹 那一片高地上的蘋果樹,守著守著也就二十餘年的光陰,然而再漫長,回望之際都像是倏忽即逝。佃租來的土地,不論早期吳家兩兄弟共植的十甲地,或如今分耕的五甲面積,一起胼手胝足操持果園事務的吳燦煌大哥與素真姐夫婦倆,始終灌注著一點都不打折的精神與心意。 時間不過上午八、九點鐘,太陽卻像一盞超大瓦數探照燈,益發熾烈,彷如正午。跟著素真姐的腳步,彎腰半蹲鑽入蘋果園裡,手足並用近似匍匐前進的姿態,就像在探險尋寶似的。採收期落在十月的蜜蘋果,一纍一纍穿著袋衣,懸垂在細細低矮的枝梢上,像還睡在一場不醒的好夢裡。素真姐揀了一株解開白色套袋,玲瓏的小蜜蘋,初熟未透,粉嫩含羞,彷彿少女與人素面相見時頰畔泛起一抹緋紅。 蜜蘋果要結蜜,種植環境條件是關鍵,高海拔,日照足,晝夜溫差大,還要足夠濕度。不過凡事過猶不及,豔陽太烈怕曬傷,雨水太多又會長青苔,加上長久堅持不傷害土地的自然農法栽種理念,諸如採收量少、果實斑點多賣相不佳等等,必須面對的難題與挑戰更非三言兩語可以悉數道盡。種蘋果最怕的是樹上不結果子,去年(二〇一九)花苞還沒來得及開,寒流卻來襲,最後收成量僅剩三分之一。而今年初也遇上寒流致災,只是遭殃的變成水蜜桃。但又能怎麼樣呢?遇到了,只能苦笑著手一攤,誰教務農的是看老天爺臉色吃飯。但或許,若不曾經歷寒徹骨的嚴峻考驗,豐收時的滋味就不會特別甘美!   純粹不變的初心 彷彿生在雲端上的蘋果樹以外,果園也交錯種植其他果類。日光梨、水蜜桃、黃金李、櫻桃李 ⋯⋯ 品種繁多,成熟期不同,一年從五月開始一路採到十二月,採收完,就要剪枝條、拔草、下有機肥等工作,緊接著又到了新芽季節。數十年如一日的循環忙碌,笑聲豪爽的吳大哥與親切好客的素真姐,幾乎全年無休,只有到了冬季能稍稍喘口氣。得閒時,就參加農會產銷班主辦的國內旅遊。素真姐回憶道,二十多年來,山上有過三次降雪紀錄,她碰過兩次,錯過那次剛好出門旅行。她指指蘋果樹園旁一大叢赤燄般的狀元紅,像曾是一個驚喜的大發現般笑瞇了眼:「那個寫(雪)哦,共伊攏蓋成白的,把寫撥開以後,伊猶原仝款紅吱吱哦!」宛如童心未泯的小女生。 吳燦煌大哥與素真姐對於這塊土地的初心,總是純粹,未曾易改。他們陪著山中雲裡霧裡的蘋果樹一起呼吸、成長,寧靜年歲裡晴耕雨顧,噓寒問暖,蘋果芯裡的蜜腺因而愈來愈肥滿沁甜。過午,我們啟程下山了。遠方雲嵐有時散盡,吳大哥、素真姐和他們的蘋果樹總會在那裡,如群山,如時光,如深愛腳下一片土的心,一直在那裡。   一日茶事|蜜蘋芭樂茶罐 15入   更多「植覺禮」請參考」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 靈長類人科動物圖鑑

      「我們以為屠刀很快就會落下,然而真正的答案是:在懵懂中被奴役至死。」- 《犬之島》   魏斯安德森《犬之島》Χ 丹尼爾・蘇維勒斯.范弗 Daniel Sueiras Fanjul 相較於四肢靈巧、腦容量大的靈長類動物,智商較高的人類因現代醫學和科技進展大幅延長了生命週期。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下,人類成了地球上強勢的主宰者,為了爭取生存空間、滿足己利,對其他物種進行大規模的掠奪,強取棲息地、侵略大自然,加劇了其他物種與生態滅絕的危機,如今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正一步步向人類反撲。 「給我記好了,在我這裡不允許任何狗說放棄。」-首領(《犬之島》上的領袖狗) 美國鬼才導演魏斯安德森的定格動畫電影《犬之島》一 如它的片名,狗狗不僅是全片的主角,更是主觀的敘事者。天馬行空的故事背後,探討的是人類的生存環境與對自身行為的反思。透過小男孩搶救心愛家犬的歷險記,以犀利卻不說教的方式,暗喻人類在權力鬥爭下,以各種糖衣美化自己的荒謬行徑。生態環保、種族歧視、階級對立、媒體亂象、流浪動物 …,魏斯以他一貫幽默諧趣的童話奇想,戲而不謔地衝撞體制,宛如一則警世寓言,留給觀眾迴旋的空間。   Daniel Sueiras Fanjul|IN MEMORIAM Edo uard Branches the 2nd|39.5×35×2cm(framed)|2018|Eucalyptus leave and Oil on Wood   Daniel Sueiras Fanjul|IN MEMORIAM¨el platanito¨|39.5×35×5cm(framed)|2018|Polychromed Rigid Polyurethane and Oil on Wood   你在看我嗎?我也正在檢驗你 如同魏斯電影鮮明的辨識度、馬卡龍般的影像調色盤,以動物肖像建立「作者論」的西班牙藝術家丹尼爾,藉由擬人化的逗趣表情、布爾喬亞的穿搭品味,讓我們在賞畫的同時,被栩栩如生的眼神和突梯的趣味吸引,宛如對著一面哈哈鏡,意識到自己何嘗不是披著人皮的動物?相對於不同的物種,我們究竟給予了什麼?對牠們又掠奪了什麼?自詡為萬物之靈、高高在上的人類,人性與獸性有時只是一線之隔。   華美框架下的道德憂鬱 西裝革履、圓框眼鏡、尊榮皇冠、復古拼花、普魯士藍、鵝黃、淡綠、淺粉 … 藝術家丹尼爾同導演魏斯一樣,對懷舊風情有種特別的迷戀,他們鏡頭下的主角有一種老派文青的雍容自若。為了呼應每幅作品的主題,丹尼爾平日精心蒐集從舊物市集或結識的古董商購來的畫框,特別是一些有歲月感、華美貴氣的巴洛克式風格。有時也逆向操作,從畫框本身的性格來構思相對應的動物肖像。每幅畫自成舞台,有幽默,有奇想,當我們面帶微笑細細瀏覽全系列作品,彷彿閱讀一本色彩繽紛的成人童話繪本,同時進一步思索,在華美的包裝、名片的頭銜下;在電腦視窗與手機屏幕的框架中,我們似乎變得世故而狹隘,漸漸丟失了初心的感動,對宇宙生命的尊重。 全宇宙就像一面大拼圖,萬物各得其所、自然繁衍,只要有部分拼錯,哪怕是最小的一片,整個宇宙就崩壞了。藝術家透過作品來寓言,唯有拋開傲慢與偏見的人類本位主義,尊重自然和諧共處,才有資格自詡為「靈長類人科動物」。   *作者論源自法國新浪潮運動,電影導演在一系列作品中,維持題材與風格上的一致性,形成鮮明的個人標誌,便可視為導演個人的作品。   Daniel Sueiras Fanjul|100 % WOOL|61.5×51.5×8cm(framed)|2018|Oil on Wood Daniel Sueiras Fanjul|FIASCO PARTY|31×31cm (framed)|2019|Oil on Wood   【延伸閱讀】 魏斯安德森(Wes Andeson) 1969 -。美國電影導演、編劇和監製。擅長以魔幻寫實的美術設計、置中的透視構圖,以及會心一笑的台詞講述深刻的人生故事,甚至將歷史事件包裹於看似滑稽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電影之中,在藝術價值與商業表現都相當不凡。定格動畫電影《犬之島》更贏得 2018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Daniel Sueiras Fanjul|S.N. Retrato Ilustre CXVXVXVII|Ø20.5cm (framed)|2016|Oil on Wood
  • 靜靜等待一場花季

      植覺禮 X 影評人馬欣 植覺訪談Ⅰ_一個人的幸福感_花卉篇   花季將至未至時 整日天灰,向晚未到,涼雨已先染深泥牆。 木桌上的小燈暖黃,細霧嬝嬝的黑咖啡溫燙。還未切入正題,摟著抱枕,一派怡然的馬欣已侃侃聊起關於「花」的聯翩情懷。她說,「人若沒有花季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人不是塑膠花,不會也不必始終盛放,但至少要有過一次燦爛的開與落。沒有花季便無法詮釋自己,違反生命本質,人的疲勞憂傷、恐慌焦慮皆由於此。   在無限與有限之間 熱愛電影的馬欣,從小內心就完整運行著一座宇宙。成長期,父母皆忙於事業,相差十二歲的兄姐有自己的社交生活,獨處於是成為她的日常。就學以前,小女孩蜷窩在屋梯轉角處,像坐在太空船駕駛艙裡,邊窗暈染進來午後四點的斜陽,在眼底反映如星系與星系間熠熠的寂靜光年。上學後,她像個訊號零格,斷線的太空人,自閉症的嫌疑糾纏不休。入職場,終學會隨時自在享受一個人的狀態。她說起,有次在公司露台放鬆一支菸的時間,當下不見同事或主管,沒有人,她獨自坐在小紅椅上,黃昏霞色正絢麗 ⋯⋯ 啊,那一刻真是天堂般的幸福! 對馬欣來說,獨處自幼便根生為本能,既是本能就沒有好與不好的糾葛。一如植物不會嫌棄滋育自己的泥土。但對多數人而言,處在社群網絡的時代,一個人,似乎等於生活與自我價值的全面潰敗。「人最大的快樂在於從有限裡面發現自己的無限,而不是從別人的無限裡發現自己的有限。」現代人痛苦的來源,最大的文明病,無非就是發現別人的無限,而相對地每天在提醒自己的有限。 「電影中,是否有即便是一個人也充滿幸福感的角色?」我好奇地問熟悉電影的馬欣。 她不假思索,「海上鋼琴師,1900。」他終其一生沒有下船。或許,他曾痴戀一個乘船的美麗女孩;也曾站在郵輪舷梯上,望著紐約那座大城市遲疑,但終究毅然返身回到船艙的舷窗旁、熟悉的鋼琴前。他對朋友說,他看不到盡頭。比起紐約無盡的有限,他可以在黑白鍵(有限)裡開發自己的無限,那樣的快樂會每一天遞增。他懂得自己之於紐約什麼也不是,相反的,船上的鋼琴之於他是安適幸福的,是無可取代的生命意義。   盡在不言中的幸福感 我問,那個在寫作裡向來眼冷心熱的馬欣會選什麼花卉形容自己?「有好幾次,我因為七里香感到幸福。台北的夏天又悶又濕很不舒服。但有時候經過公園,一陣七里香氣輕易就驅散了暑溽,悶熱被消滅許多。那一刻像被施了魔法,獨處的氛圍忽然立體起來,就像與朋友說再見後,一個人坐下來,緩一緩,不急著做什麼,只有我跟飄逸的花香存在那個周遭全都靜下來的環境裡。」她綿軟清甜的聲線,如此悠悠緩緩地傾訴了心裡親愛的七里香。她不要被詩歌頌揚,也不要盛開時節動京城的,不要濫情的,強烈存在感的花。只要如那七里香,遠遠聞香,卻不一定記得花貌,某一處,偶然一時,乍然芬芳。 坐在公園裡,聞著七里香獨處時,她習慣也喜歡看人。就像看電影時,她是專業的影評人,也純粹是一個觀眾。她觀察,讀他們的細節,解他們的線索。「當一個觀眾幸福的是,慢慢的,你看人會變得溫柔,不帶成見地看就不會憤世嫉俗,那個溫柔的你會饒過自己,無關乎別人遭遇狀態的好壞,而是你知道所有人都很辛苦地活著。」 馬欣形容自己如暗暗芬芳的七里香,同時也詮釋了屬於她一個人的幸福感的狀態。本以為那就是她的註解了,她卻繼續有感而發地,「幸福應該單屬於個人,某一時的限定,甚至沒有人知道。說不出來那為什麼是幸福,才是幸福。能說出理由的時候,就不算幸福,甚至虧待了它,之後再說起那個幸福,終究不會圓滿。」 原來一個人的幸福感也彷若花季中一株將綻未綻的花苞,那欲語還休的片刻一瞬,恆美。   馬欣 影評人,作家。曾擔任娛樂線採訪與編輯工作二十多年,目前從事專欄文字的筆耕。著有《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與《階級病院》。 更多「馬欣」請參考 馬欣粉絲專頁、痞客邦部落格 更多「植覺禮」請參考」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 面對客人,也是一場表演!

      植覺禮 X 羅振偉  植覺訪談Ⅲ _葉片篇   「從表演藝術到策展到開餐廳,大家說我做的事情很跳,但對我自己來說,沒有太大差別 ……」這一天,多雨的羅東果然沒有太多陽光,但在自然光通透、綠意盎然的飲廊 Corridor 內,隱隱然一股飽滿活力;羅振瑋,十年前記憶中的小優人,現已是挺拔圓熟的餐飲經營者,但,自在而內斂的神情,卻依稀仍是當年舞台上擊出震撼鼓聲的沉靜鼓手,也依稀仍是那身著白袍,張開雙手,以身軀為軸心,由慢到快旋轉著的舞者;漩渦般飛張的長袍,宛若枝幹末端的葉片,生機昂揚 …… 14 歲即接受「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訓練的振瑋,從小優人到青年優人,除了一般必修課業外,還要學習擊鼓、靜坐、神聖舞蹈、武術、客觀劇場……,並且,不斷地反覆練習、展演。而這一切截然不同於大多數同年齡者的成長養份,十幾年來,似乎也已注入成為他身心 DNA 的一部分了。大學進入北藝大劇場設計系,更讓他從熟悉的舞台轉向後台,「如果說優人給我對肢體、對人跟人之間、對自己狀態察覺的敏感,劇場設計除了技術之外,更給我一雙從容的眼睛,除了看見自己,可以務實地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往內探索的優人訓練、客觀而精準的劇場設計要求,裡外兼修,振瑋自覺很幸運,同時也深刻體悟,一件事情的完成,背後都含藏無數的細項必須做到;沒有捷徑,只有一項一項逐步達成,才成完整成就,甚至,可以無二無別地運用在餐廳經營上。 「面對客人,對我來說也是一場表演。」其實,投入餐飲事業,也不過是近半年的事。不只空間的設計與呈現、植栽的選擇與照顧,完全親力親為,整個餐廳的經營更是一個舞台的概念與執行——接待客人,振瑋也有一套設定的模式:客人上門時應該先說甚麼話、如何引導客人就坐、上每一道菜的時間掌握,尤其,劇場設計最重視的現場氛圍,更是一點都不能馬虎,「比如到了晚上,燈光暗了,到底夠不夠暗?音樂是不是同步切換?夠不夠刺激?有沒有品味?」就如一場 show 般,每一項細節、每一個精準度,振瑋都極其在乎並要求,期待能打造出一家有個性且讓人感覺值得探索的店。 終究,餐廳不是舞台。振瑋自承,剛開始時真的太用力了,會因為忙亂中上錯餐或打翻一個醬碟,為自己沒有 perfect show 而惱到不已!幸好,過往優人的訓練讓他很快即察覺自己的情緒,清楚意識到不該把自己逼到那麼滿的狀態,「當自己太緊繃時,周遭的人其實也會感受到這緊繃。服務客人,應該要很放鬆、很真誠,就算只是在走動也應該從容;廚房,就像是後台,要怎麼跑都沒關係。但當你站在前台、在舞台上,就必須讓人感到舒服,符合你所想要讓人接收到的那種狀態!」從小到大的劇場訓練,更讓振瑋深信,惟有成為必須成為的那個角色,才能讓別人信服 —— 餐飲經營也是如此,菜色煮不出來,就只能一煮再煮! 無論是舞台、後台,甚或現在全心投注的餐廳前後場,對振瑋而言,每一次面對,就是一場表演;每一個當下,都必須是最好的狀態,敏銳察覺現下片刻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如實面對,就是修行,是生活,是前進的力量!     羅振瑋 曾在優人神鼓擔任表演者,充滿身體與情緒的覺知,現為羅東餐酒館「飲廊corridor 」的合夥人。 飲廊 corridor 粉絲專頁  更多更多「植覺禮」請參考」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 順手的茶席,最舒服

      冬天裡,難得的陽光灑在我落地窗前,金狗毛蕨類細密的葉子,被篩成好漂亮的影子,忽明忽滅,在橡木地板上。「哦哦哦,快快快。」顧不得一桌子什物沒收拾,顧不得一籃子衣服還沒洗,還有工作上的提醒,叮叮叮響個沒完。但就想趁陽光還暖的時候,來泡幾杯,冬天裡的高山烏龍。所幸用得順手的茶道具,像懂我的老朋友一樣,安安靜靜的在邊櫃上等著,拎來馬上可以成席。   奶潤的白瓷小壺,放進近期剛從古物店淘來的橢圓金屬盆,相對應的茶盅,兩只小杯,其實就這三位,馬上可以坐下沖茶來喝了。不過擺上習慣的水方,順手好用的茶則和茶匙,能更得心應手。鮮熱的沸水沖入,梨山華岡的高山烏龍,馬上既艷又香。冬天喝茶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非得小心翼翼的注水、留心水溫。茶在這個季節和我一樣,好喜歡熱熱的、暖暖的、滾滾的,立刻回報以豐富的、熱情的香,好令人開心。 果然,陽光一下就縮了回去。但在這三、四十分鐘裡,我們寧靜安詳的,配著茶香,相處了一會兒,我已經好滿足。拍拍我的小壺,和迅速排成隊形的小匙、小杯們,超級感謝他們是如此的合手,寵我,讓我能夠在短時間內享受,喝喝一個人的茶。有朋友跟我說,哎呦,想到要成一個茶席,就覺得好麻煩,好費神,不然還是喝一杯咖啡好了。我大笑不已。大概在我大學時期,同學們最常約了就上貓空。撲克牌帶著,叫了芭樂乾和茶梅,隨便點幾種茶葉,水滾,壺來,沖就對了。配茶,配果乾,配吆喝來吆喝去的打橋牌聲,歡樂又隨性。從來沒有誰會說,哎呦,泡茶我不會啦,妳來。 這種在生活裡享受茶的興味,好像淡去了,成為過往。其實好推薦那些手沖咖啡很強的朋友們,準備兩只蓋杯、小壺、小杯,沖茶也很好玩的,泡泡看(招手)。但我懂,好多喝咖啡的朋友,看到常見的茶席,插花、鋪布,馬上退堂鼓。哎呦,黃道吉日之時,款待同好朋友,我們當然慢條斯理的插花,同一種茶練習數月,一個區域、一個區域慢慢調整打理,想要更美。但享受一個上午的陽光時,壺來,就沖,茶席很可以簡單。壺、盅、杯備著,茶則、茶匙、水方來,其實就好好用了。 茶則是茶葉從袋子裡倒出來以後,暫時停歇的地方。當然也可以直接置入壺中。但我好喜歡趁它剛出罐的時候,放在細而長的茶則裡面,開心地聞聞茶葉的香味,體會一下此刻的它,暗示著我怎麼沖泡好。 茶匙是手的延伸,深入壺中調整茶葉的位置、鬆緊、熱度,輕巧便利。水方是放置溫完壺、杯後不用的熱水,泡完的茶葉等等的大容器,有了它,桌面乾乾爽爽,等等收拾超快。這幾件道具,在我的邊桌上,不複雜也不麻煩,隨時等著我。這些,一個人喝茶的小道具們,是一個中性的起點。往細處去,可以配上更多道具,更深更深地鑽研,細緻的茶滋味。往鬆處去,可以簡簡單單的沖一下,配點心、配陽光、配放空,都好。誇張一點的說,我其實不太贊成一開始就排得一桌豐富而華麗的茶席,反而是先從一個人簡單的茶席開始,熟悉摸得自己泡茶的手順、習慣,然後會很知道自己什麼道具,最適合放在哪裡,距離是如何。從那個起點開始,再安排植物、再安排鋪的、墊的,會很順理成章。而且茶依然好喝。 我開始學茶了一陣子時,好喜歡一張方形的,淡綠色的細緞布,但把茶壺放在上面,怎樣都泡不好喝。教我茶的老師說,妳起來我泡泡看。老師一坐到我的位置上,馬上把緞布挪了靠近自己,還沒起沖,我已恍然大悟,茶壺在我不熟悉的位置,我很吊手,像伸長了手要在離身體遠方的鍋爐,炒一鍋飯,位置好不順手,啊當然味道不好。茶席很美,但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那麼,讓我們先從享受好開心的時光、好好喝的茶滋味開始,把一個人的茶道具,用順用滿,好嗎好嗎。   圖/文 盧怡安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
  • 願思想的樹繼續茁壯

      「書很危險!我才不信任書。書就像種子,會讓想法發芽,然後萌生疑問。你需要知道的事情,由我告訴你就好。」——《書之樹》   從自己有記憶以來,我就常與書為伍,幾個幼稚園的回憶片段,是老師允許不午睡的我,自己坐在小小的椅子上,專心讀著成套的注音版安徒生童話故事。也有假日在文化中心兒童閱讀區,一待就是一個下午的印象。沒有零用錢的年紀,要求前往書店,父母從不會拒絕,買書的錢更是從來不曾少。 因為他們都相信,閱讀,是不會讓人變壞的。 關於書寫與閱讀,當代奇幻大師尼爾‧蓋曼對《華氏 451 度》的導讀中有段話很值得分享:「想法(尤其是寫下來的想法)非常特別,這是我們傳遞故事和思想的方法,從這一代傳到下一代。若是我們失去了想法,就會失去共享的歷史,我們會失去許多讓我們生而為人的特質。而虛構的故事能培養我們的同理心:讓我們鑽進其他人的腦袋裡,賦予我們從他人眼中窺探世界的能力。虛構出的故事是謊言,述說著真實的樣貌,一次又一次。」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反烏托邦文學的世界裡,書籍甚至文字,往往是被管制甚至禁絕的,在「思考」開始之前,理想國度總是完美而安全的,而一旦人們開始思考,這份被刻意營造的完美表象就會隨之慢慢被撕裂。書從來不會命令人如何思考,卻會觸發思考,因此危險。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致的、無需思考也沒有煩惱,只要日復一日去執行被安排好的任務,是幸福的嗎?青少年小說《記憶傳承人》裡,每一代只有一個人被選出來,負責承繼所有的情感和記憶,即所有智慧的結晶,但隨之而來的思考與質疑,卻讓傳承人痛苦地想辭退這個職位。電影《歡樂谷》中黑白影集世界的小鎮居民們,原本平面刻板卻歡樂無憂,男女主角從現實闖進去,帶來了許多小鎮從來沒有的意外,佈景道具的空白書頁上出現了文字內容,生活開始變得真實而混亂,「角色」卻也開始成為有血有肉、有色彩、有情緒的真正的「人」。 伊日書屋的成立,始於想和更多人對話的渴望,也希望分享品牌理念,因此,初期的書屋展示了各種和園藝、飲食與環保相關的書籍,藉此和前來買麵包喝午茶的消費者交流,也期許此舉能鼓勵大家與自然環境交流。後來,不同領域的書籍慢慢增加了,但十年如一日,書屋的經營目標從來不是「賣書」,而是單純在每一個來過的人心裡留下一點思考的種子。 我們是吹動蒲公英的那陣風,是採蜜時無意間授粉的蜂蝶,是啄破果實的鳥喙,落入土裡的種子何時萌芽、將長成什麼樣貌,都不在設定中,因為書屋只是一種媒介,而滋養這顆種子的,是每位讀者閱讀的書籍、經歷的人生,加上反覆的思索,才得以讓它茁壯成長為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堅實地支持著自己的內心,去面對這個有時強風吹襲、有時大雨滂沱的世界。屬於伊日書屋的任務已經完成,願各位園丁持續灌溉這棵思想的樹,保其長青。   「再見愛書人」伊日書屋 YIRI BOOKS 閉店特賣會 書籍雜誌|生活選物|香氛保養 5折|陳列道具|家具家飾|一件不留   活動日期:2021.03.06 (六) - 03.10 (三) 活動地點:伊日書屋 YIRI BOOKS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 22 巷 7-1 號) 活動時間:PM 13:00~20:00   活動詳情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 BOOKS 粉絲專頁」
  • 願閱讀的燈永不熄滅

      「我們擁有一切快樂的必需品,我們卻不快樂,我們還少了什麼。我環顧四周,唯一一樣我知道絕對缺少的就是書。」——《華氏451度》   進入這新的一年,就準備迎來伊日書屋的十歲生日。坦白說,首次聽到這個數字時一度訝異,認識書屋是在 2012 年,當時,它還不叫這個名字,之後其間我在台灣西部幾個城市換了居所,書屋也改了幾次經營型態,轉眼,原來已是十年。 雖說是十歲,我卻更傾向於認為這段日子比較接近一個人經歷國中、高中,直至大學畢業的過程:我們在反覆摸索了許久,經歷低潮與碰壁後,才終於慢慢找到自己能夠喜歡和認同的樣貌。過程當中有時輕狂、有時迷惘;有些過度理想化、有些相當務實的考量;不得不與舊時好友分別,卻也結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但之所以想到這樣比喻,或許還有另外一項更直接的理由吧 —— 是的,伊日書屋即將於三月底畢業,離開書業的行列。 幾周前知道了自己私心很喜歡的讀字書店只營運到一月分,2020 年間,也陸續有幾家書店停止了營業。在書店經營這條路上,主理人們都是懷抱著一股喜愛閱讀、樂於分享的熱誠,卻也總是走得戰戰兢兢。即使是誠品書店,過去一年裡也關閉了不少分店,而小小的獨立書店,一天又能賣出多少本書呢?幾年前曾與文化部討論出雛型的圖書定價銷售制,後來未有結果又被擱置至今,好不容易在去年雙十一購物節時,透過電商折扣戰與眾多獨立書店自主串聯歇業一日,稍稍引起消費者和媒體關注:人們或許曾思考片刻,關於紙本書存在之必要、實體書店存在之必要、書籍折扣論戰存在之必要,或甚至是閱讀之必要。 獨立書店的存在,究竟是什麼呢?網路上購書快速又便宜還能夠宅配到府,線上電子閱讀或是手機瀏覽資訊如此方便的年代,主理人想要保留的,或許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及書店這個特殊文化場域吧。一直以來,伊日書屋較之其他書店幸運一點的是,起步時多了公司品牌的基礎,並且有專業的財務部門協助提醒盈虧,現場的我們得以將心力放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以及非暢銷排行書籍的挑選。 伊日書屋的使命感,從不在於成為一間堅強支撐文化大旗的獨立書店,亦不在於向社會大眾灌輸紙本書籍的重要性,只是單純想打造出一個舒適的空間,讓每個走進來的人,能自然而然靜下來,有機會邂逅一本與自己有所共鳴的書。從「私房書櫃」的意象,到「愛書人俱樂部」的圖書借閱制,我們與書屋的每位讀者,正是透過共有的閱讀品味產生連結,只要「閱讀」這件事不停止,我們最認同的書店精神,就不會消失。無論是過去的十年,或是未來的更多個十年,願閱讀的燈在我們心中,永不熄滅。   更多資訊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BOOKS 粉絲專頁」
  • 高腳杯喝高山茶

      日子轉涼。在前陣子固定與咖啡師、甜點師傅,和一群同好分享的茶時間裡,我悄悄換季,把寬矮的瓷杯,換成了高腳杯。啊,不是喝葡萄酒的玻璃高腳杯,是瘦長高䠷的白瓷小杯。   相較於開開心心沖一大壺、和朋友邊吃茶點邊配著的下午茶,任何漂亮的、可愛的、奇特的、新買的杯子,我都抱著歡欣到近乎獻寶的心情拿出來用;然而對於細細注意燒水火侯、默默感受著茶葉狀態而泡出來的烏龍茶,我依賴著傳統的、樣貌不奇的,甚至看上去有點老派的古典茶杯,依賴很多。 口緣微向外翻、頸子內收、肚有點圓、有圈足而薄透的古典白瓷小杯,看起來雖然很老派,像從故宮偷渡出來的,但總是能帶給我翻騰多變的茶滋味、高溫卻不燙手又易入口的角度,還香暈了我。所以我老是抱著它們,不輕易愛上其他的杯。可是就在前一陣子,在常去的茶館,看到俐落瀟灑的主人,桌上放著一圈五只,有高高長腳的杯子,卻忍不住分心、心動了。 啊,怎麼那麼可愛啊。 比夏季寬矮杯面的瓷杯,細長兩倍的設計,與其說是優雅,更令人想脫口而出的是可愛。不曾變心的我有點猶豫,但還是任性地搶走人家主人的收藏,把高腳小杯擄回家了。好不好用回家泡一席茶來喝喝看就知道了。好發香,好順手的杯兒們啊。一樣微微外翻的撇口,很容易引導著高溫卻香味裊繞的茶水來到唇邊。細長的杯容量,在此刻秋季的風中,留住了烏龍茶的溫度,和香味,瞬息萬變的甜、香、微澀轉甘,都被包繫得很令人開心。我選了平時愛喝的包種茶,和不怎麼擅長的梨山華岡高山烏龍茶,分享給大家。 今年春天的包種茶,在秋天享用,白色蘭花一般的香味還年輕新鮮,而滋味跌宕。細柔的多次手擾發酵,使得它回甘馥郁得,饒有層次,不是輕輕柔柔的青綠色調子而已。斟入深而長的杯中,比平常保存得高溫,滋味之中,俐落的線條感更明顯,我好喜歡這樣有個性的表現。 梨山茶則如同它受人歡迎的特徵那樣,第一口就甜。然而足夠的發酵使它帶一點深沉,帶一點勁道,然後是已經化開多年的溫柔焙火香。焙火氣味和發酵甜味,留在高腳小杯深深的杯底,好甜好甜,捨不得斟上第二杯茶呢。 喜歡上這樣深深長長的高杯子,是我這個秋天進化的一小步。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