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2021
伊日生活 2021 年度計畫 —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 過去一年,世界發生劇烈改變,我們看見生命的無常,人人必須對應種種的身不由己。在邁入2021年之際,我們更需要學會從每一天,放心迎向明天。 年度主題「A Better Day」,從走入一座森林、一片茶山,到穿越河川、湖泊與大海;從植物百態、每個人的身心療癒,到好物時光;從氣味島、日常美術館,到時時愛地球,透過各種嗅探、傾聽與體會,感受各種美好的生活片刻,無論晴天或雨天,紛擾或平靜,只要是自然地真誠地活在當下,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天天都有新氣息。讓每一天都是 A Better Day!
365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與馬賽皂
獻給 2021 的第一份禮物:365 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與馬賽皂 台灣陶藝創作者 陳向榮 x 馬賽百年製皂工藝 珂芬堤 LACORVETTE 馬賽皂,是遵循法王路易十四頒布之規範,從十七世紀流傳至今為法國馬賽重要的傳統工藝之一。「伊聖詩芳療生活館」旗下獨家代理的法國居家清潔品牌珂芬堤 LA CORVETTE,攜手台灣陶藝創作者陳向榮,透過純手作 365 個限量四季釉彩皂盤,每個皂盤代表一個日子,搭配經典馬賽皂,聯名推出獻給 2021 的第一份禮物,並以《橄欖、陽光與海的 365 天》為主題,即日起至 2021 年 1 月 3 日,於伊日好物高雄駁二店二樓展覽空間,一次展出 365 件作品。 馬賽百年製皂工藝結合台灣陶藝創作的潔淨時光 由 72% 橄欖油、小蘇打、水、鹽熬製而成的馬賽皂,是法國不可或缺的洗沐與清潔民生用品。此次將質地天然、極簡純粹的傳統馬賽皂結合台灣當代陶藝創作,讓看似普遍的日常清潔動作,也能體現「帶給人喜悅感受」的潔淨生活。 365 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融入法國馬賽港灣風景 馬賽位居地中海,常年陽光充沛,盛產橄欖,台灣陶藝創作者陳向榮以馬賽為靈感,純手作雕塑的皂盤,線條有機的形體,即是陽光下橄欖葉的光影,也是幾艘徜徉在港灣的船隻。365 天的純手作皂盤花色各異,按不同月份呈現出四季遞嬗的釉彩,分別結合亮光與霧面處理,春夏粉嫩亮麗,秋冬寧靜沉穩,有些花色似滿天星斗,有些像是斑斕日光,加上底部皆以鉛字刻印每一天的日期,讓每個皂盤都能代表一個特別的日子。皂盤除了盛放馬賽皂,無釉底部亦可滴入精油擴香用作香氛小物。 《橄欖、陽光與海的 365 天》聯名特展 即日起至 2021 年 1 月 3 日,特別選在位於高雄港伊日好物駁二店的二樓展覽空間,一次展出 365 件作品。現場以 2021 年曆為概念,以法文月份命名,在象徵馬賽港的藍色平台上依序排列展示 12 個月的手作皂盤與馬賽皂,在南台灣也能感受橄欖、陽光與海的 365 天。現場亦開放看展民眾直接挑選皂盤與馬賽皂,讓特別的一天作為 2021 送給自己或喜愛的人的第一份禮物。 365 天四季釉彩手作皂盤 x 珂芬堤 LA CORVETTE 經典盒裝馬賽皂限量組合禮 資訊請洽詢「伊日好物 YIRI GOODS 高雄駁二店」 Facebook 粉絲專頁 Instgram 珂芬堤 LA CORVETTE|法國馬賽百年製皂工藝 成立於 1894 年,是馬賽港北部第一間製皂廠,也是法國目前最古老的馬賽皂廠之一。至今傳承至第四代的珂芬堤,秉持悠久的傳統古法製皂,並衍伸出貼近現代人生活需求的各種居家清潔用品。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門市專櫃、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官方商城 陳向榮|陶藝創作者 作品常以幾何造型和明亮的色彩詮釋於常民文化中擷取的靈感,或者轉譯內心對於秩序及平衡的追求。非陶藝科班出身,創作跳脫陶藝作品的既定印象,反映後現代設計思維,刻意抹除或扭曲「功能性」,讓它們變得不好用,不知道該怎麼用或者無法使用,中斷人們習以為常的線性思考,重新思考自身與物件的關係。 The Fruit Shop
Vol.019 天天都有新氣息 _楊欣怡
月份:
2021 January - February
主題ㄧ標題:
從美麗的失敗開始
主題ㄧ:
楊欣怡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12-2021-01-04-02-16-27
主題二標題:
活在當下,一天很長一年卻很短
主題二: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14-2021-01-11-02-12-50
主題三標題:
《試鏡表格》時永駿 個展
主題三:
伊日藝術計劃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arts/513-2021-01-08-02-17-40
主題四標題:
以手作的溫度分享戀上植物的生活
主題四:
伊日好物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goods/516-2021-01-18-02-04-22
主題五標題:
用溫柔、呵護,養成美麗
主題五:
一日茶事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tsit-lit-te-su/521-2021-02-01-02-08-18
主題六標題:
陳向榮的陶狂想
主題六:
陽光、橄欖、馬賽奏鳴曲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18-2021-01-22-08-59-19
「如果每天醒來,不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或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即便是卡夫卡筆下的甲蟲,仍覺得那樣的生命型態很棒,可以安心感受每一天新的氣息,那就是最好的一天了。」-HOME WORK 家務室 共同創辦人 楊欣怡
Vol.023 種一個願望_蔡祐庭
月份:
2021 September - October
主題ㄧ標題:
我願是那片種下願望的土壤
主題ㄧ:
蔡祐庭
主題ㄧ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66-2021-09-03-02-16-15
主題二標題:
在有限裡種下無限的願望
主題二:
專訪插畫家——川貝母
主題二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71-2021-09-27-01-44-50
主題三標題:
在心中,種下一顆寧靜的種子
主題三: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三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73-2021-10-15-02-35-07
主題四標題:
新光三越嘉義垂楊店 溫暖開幕
主題四: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主題四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escents/572-2021-10-07-07-15-29
主題五標題:
伊聖詩20週年 _ 希望的種子
主題五:
伊日生活
主題五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68-20
主題六標題:
伊聖詩20週年 _ 綠色的力量
主題六:
伊日生活
主題六連結: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570-20-2
「每個人自己就是一枚種子,只是有沒有適當環境去萌芽。我在做的工作比較像是在培育土壤,任何落在這片土壤裡的種子,都有機會長成自己真正的模樣。我覺得 A Better Day 就是 A Better World 吧。如果這世界有因為我而變好一點點,彼此不對立,多一些了解,環境也能被更友善地對待 ⋯⋯ 那每天都會是更棒更好的一天。」 —— 「象山農場」園藝治療師 蔡祐庭
一間帶你航行故事的雜貨店
萬事萬物都在流動,都再奔往自己的目標。流水如此,動物和所謂無生命的岩石也如此 — 約翰繆爾/美國國家公園之父 豊逹雑貨商行‧馬尾古書店|一間帶你航行故事的雜貨店 相約在台北七月的快閃店碰面,太陽讓文昌街尋無一處陰影可躲,在總算抵達店門口的時候卻暑意全消,映入眼簾的是個奇幻櫥窗 ── 無法判斷年代的布偶中,錯置幾本兒童繪本,上頭掛著異國明信片串起的旗幟。除了早期的塑料玩具本身具有強烈配色外,由於傳統印刷品大多是原色墨水,所以能夠統整一塊斑斕的色彩,且拿捏得宜的視覺畫面,這佈置力道確實相當用心,尤其店內溫度,認真是夏天的救贖,值得光顧店裡的人給老闆一個掌聲。 曾與日本聯繫工作多年,從打扮,就能看出鑑軒受日本文化的薰陶。在店內角落對坐,談起開立「雜貨店」的念頭,鑑軒先貼心地遞給了選購郵票的客人郵票夾,再娓娓說著,因曾擔任選物店鋪前線職務,接觸價位較高商品多時,可是心裡始終存有一塊搔不到癢的地方:「美好能不能從更簡單的東西裡獲得?」這樣的疑惑其來有自,是因為他注意到許多客人會害怕踏進自己「感覺」負擔不起的店裡,間接也失去了擴增更多眼界的機會。 對鑑軒來說,記憶中外公位於南投的豐達商行,就是鄰里眼中的寶庫,大人小孩總能在裡頭找到喜歡的東西。如此親切、沒有隔閡,像極了他對一間店舖的想像,於是主動向公司提議,將門市一小塊空間騰出來,讓他得以將跳蚤市場與鄉下五金雜貨店挖掘出的小物件上架。而這確實也為店裡開拓了年齡層較低的客人。更因一次和朋友到市集併攤的經驗,鑑軒更篤定要持續地在市集出現,雖然僅有一隻手臂寬的桌面空間,但已足夠擺滿旅行時搜集的 繪本和童書,並意外擁有迴響。鑑軒深刻地意會到,更容易入手的選品,降低親近的門檻,除了勾起興趣之外,還能產生一點影響力。於是,鑑軒積極重新整理的「豐達」,就此籌備開張。決然離開公司之後,他更把握每次的旅遊機會,流連在當地的二手書店,直到閉店前仍在努力翻找,回台灣後,再持續與書店聯繫。無法出國的時候,就晃晃福和橋下的市集,像是替大家旅行的私人採購,再逐一把故事帶到眾人面前,讓人細細閱讀和品味。偵探般的地毯式搜索,時常令他意外 驚喜,譬如許多台灣客人以為源於日本的「大耳查布」故事,其實是蘇聯時代的卡通作品,從中解讀出對於社會的批判,在現在看來格外諷刺,同時也是旅行的一大收穫。大半年來,疫情困住了大家,但聽著他介紹店內的各種品項,我想,現實再多的亂流也止不住他的熱情吧?!問他,解禁後非去哪裡不可?他說,立陶宛或烏克蘭吧!總覺得還有很多故事在那裡。於此,我們只能暫時先繫好安全帶,做好準備,再降落到豐達更多的故事裡吧! 豊逹雑貨商行・馬尾古書店 粉絲專頁 豊逹雑貨商行・馬尾古書店 Instagram 伊日好物 YIRI GOODS
三玉號,既古又潮的野草茶
植覺禮 X 三玉號 植覺訪談Ⅳ_ 草藥篇 草木花疏所編織的大地綠衣,是造物主所賜予,養護生命的最豐盛禮物。所有人,無一例外,依靠植物而生,呼吸、填飽肚子、創建文明,甚至妝點顏值、美化生活,以及,呵護身心健康。而早在久遠的數千年前,東方就有位神農大帝,親嚐各式野草,中毒、解毒無數次,最後彙整而成《神農本草經》,成為後世中藥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即使來到 AI、5G、太空科技飛揚的現今,神農大帝依然是許多人的身心依託。就在號稱「天龍國中的天龍國」天母,車水馬龍的天母圓環一隅,已近三百年歷史的地方信仰中心:三玉宮,主祀的神祗,正是神農大帝。而在距三玉宮僅數十公尺不遠處,一家同樣以三玉為名的野草茶鋪「三玉號」,小巧低調,卻引人注目。 乍看,就像台灣現隨處可見的茶飲店,但駐足細看,就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家茶舖子,更是以一杯杯與台灣土地、文化相連結的野草茶飲,「台灣的野草茶,其實跟西方的香草茶是一樣的。所以,不一定只能喝西方的香草茶,我們就想,是不是能有機會將傳統野草茶做到不一樣高度?做到一般認知上的顛覆?」已是第三代接棒的周依靜娓娓訴說,三玉號從天母還是農村時代的雜貨店,轉型為野草茶茶飲鋪,主要原因之一,就來自三玉宮的啟發。此外,長期投身食農教育的夥伴蘇立中也是決定性關鍵。 昆蟲系畢業,對昆蟲所在的花叢草疏當然一點都不陌生。也曾在餐飲界工作,數年前更成立工作室推動食農教育,與農民、土地、生態,有著第一線接觸;除了在地食材、友善農耕,蘇立中深切明白野草對於農田環境的重要性,「草,只要認得,就是寶;不認得,就是雜草。」可以摘來吃、調味、入菜、煮茶喝、祭祀、釀酒 …… 大地所滋養的野草,不僅跟人的生活緊密相連,跟文化、歷史牽繫在一起,更含藏無數的先人智慧。 三玉號裡的野草茶,即是蘇立中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各族群所使用野生植物智慧的珍視與再呈現,「我的很多創作靈感都來自於老人家,比如雙草茶,就是跟新竹北埔鄉的一位阿婆學的。」長年在閩客村落、原住民部落做田野調查的蘇立中說,以前人的飲料,大多就是採自田邊野草,曬乾後煮成茶喝,通常用來消暑、退火,「因為這位阿婆體質較寒,沒辦法喝一般草茶,她的婆婆就跟她說,可以喝仙草和魚腥草一起煮的茶,並教了她煮法與比例。」甚至,三玉號裡的小點心漉湯粢,同樣也是蘇立中與老人家共同研發,結合了客家傳統米食與野草元素。 蘇立中與周依靜企圖以三玉號為基地,透過野草茶飲,讓距離草木花疏愈來愈遠的現代人,不但能重新認識野草,也期待能讓深具在地風味、文化樣貌的野草茶再度走入生活,「當它跟生活綁在一起,那這植物就會被保留下來,而要保留這植物,它生長所需的環境也就會被保留下來。」一杯看似簡單的野草茶,牽連帶動的,其實更是人與植物、植物與土地之間,以及土地永續的整體概念。 手搖飲很夯,但除了可以喝,說得出滿滿一杯故事、地方風土特色的野草茶飲,才是真酷炫!尤其,天涼了,來一杯紅棗雙草茶,滿滿大地、陽光、人情的溫度,暖身又暖心! 三玉號 野草生活是我們闡述的理念價值,隨著時空的演變,野草與我們的關係,也不斷的在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並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更多資訊請參考 三玉號粉絲專頁 更多「植覺禮」請參考」 a better day 伊日好生活
上山,找尋一種純粹
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彼特拉克/義大利桂冠詩人 不能水平移動離開這座島嶼的日子裡,開始嘗試垂直爬升,以找到另外一種出口,用新的方式大口呼吸。也是這段時間,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台灣那麼大、那麼美、那麼多我們未曾親眼見過的面貌。因為開始登山,我才明白,自己想要的總是那麼多,實際上需要的原來可以那麼少。 斷捨離的生活已經不是新概念,但確實去徹底執行,唯有在打包登山行囊的時候。為了在山區生存所需和自身體能背負極限之間找平衡,每一樣裝備都必須被一再審視,並且極力將體積縮小再縮小,才能放進那只容量有限的背包,感覺自己的慾望,也一點一點隨著那擬真空的擠壓過程被推出了腦袋。隨著登山次數增加,掙扎的時間稍微縮短,一方面由於更了解哪些裝備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是多了一些領悟,會在心裡告訴自己:「你能夠承擔這次選擇後的任何結果。」但更確切地說,我尚未嘗試一個人踏上兩天以上的登山路途,因此應該改寫每次出發前心裡想的是:「團隊能夠陪你一起承擔。」無論起登後必須面對什麼,我們都會共同設法度過。 團隊登山是很奇妙的體驗,能讓人同時覺得自由而孤獨,卻又篤定而安心。包含未一起上山的留守人,這支登山小隊編織成一張安全網,隊友們會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互相支援,會默默微調自己的步伐和速度,讓登山進度保持在規畫之中,卻不使任何人感到勉強而提早耗盡體力。這種可託付生命的信賴是無須言說的,絕不會主動以身犯險,但在危急的時刻,整個團隊必然會共同進退。而身在其中,又能享受大量獨處的快樂,在那些靜靜前行的時刻裡,我的思緒總是自由,念頭總是單純,沒有太多日常的煩惱與雜音,更多的是專注當下每一步,還有和自我對話,關於「我為何在此」。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雪兒・史翠德曾在受訪時表示,完成太平洋屋脊步道縱走後,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受。「我發現一旦接受所有的難題,其他所有的事就會跟著退讓幾分。每踏出一步,就會引領我踏出下一步,下一個真相也跟著自己揭開。我們全都會受苦、我們全都會心碎、我們全都會有難題,它們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體會到這項事實,對我就意義深遠。」在出發前,她面對的生命困境或許比一般人的更巨大,我們常以為出走是一種逃避,可以和過去的自己切割,但她找到的答案卻恰恰相反:她接受了至今所有形塑自己的一切,即使還是不完美。 接受不是因為創造出新的自己,而是發現了更純粹的自己:不一定更好,但至少很強大,足以克服各種困境。確實是上山之後才明白,跳脫在都市裡習以為常的享受與便利,會驚覺身體裡潛藏著的耐力和適應力,比預期中的多很多;少了和社群網絡人際的互動,會找到心底真正重視的事物,而不是渴望展示給他人欣賞的樣貌。原來極簡單的吃住坐臥,也能帶給自己很大的力量和滿足,這樣的純粹與強大,就在自己的核心,並非遙不可及。 伊日書屋推薦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強納森・法蘭岑|新經典文化|2015.01.07 《如何不孤獨死去》 理查・洛普|啟明文化|2020.07.01 更多新書資訊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BOOKS 粉絲專頁」
以手作的溫度分享戀上植物的生活
「心境上的成長使我們更喜歡接觸自然。在山中感受植物的療癒力,並藉由擅長的皮革工藝技法,將我們從植物與山林中得到的快樂呈現出來。當客人把植物飾品穿戴在身上時,就像大家真的和我們去爬山似的。」 — 嬤嬤murmur 位於台藝大育成中心的工作室內,嬤嬤的主理人小猴與小璦這麼述說著。認識更多植物、和客人們分享行走山林間的快樂、不斷挑戰手工藝的更高境界,是嬤嬤成就感的來源。我詢問她們品牌創立的契機是什麼?原來是兩人多年前在百貨公司做櫥窗陳列設計時因緣之下認識了對方,並且發現彼此對於「手工製作」都有著滿腔熱情:小璦擅長手工織布、小猴擅長手繪。更湊巧的是,雙方都渴望學習更多的手工藝技術,因此她們結伴進修皮革工藝、金工等等課程。待到皮革工藝的技巧日漸成熟時,抱持著分享喜悅的初衷創立了品牌,開始將自己的手作寶貝們帶到市集與客人分享。 嬤嬤成立後,生活中多了一份與客人分享的喜悅,但是她們也隨即遇到瓶頸。當時她們尚未發展植物系列的皮飾,產出的商品以可愛俏皮的袋包為主,因此面臨市場上眾多簡約風皮包的競爭。在意市場冷淡反應的她倆偶爾需要兼差,以補足持續創作的經費。當經營的壓力重重的壓在肩上時,嬤嬤們任性的跟隨自己的直覺,放下一切跑到了遠離紛擾的山上。沈浸於山林的時間是純粹的,自然的一切彷彿在引導著人類放下一切的壓力,只能單純地感受到山上清新又帶點潮濕的空氣、悅耳的蟲鳴鳥叫、與千變萬化彰顯自我存在的綠葉們。尤其是那綠葉,最為嬤嬤們所著迷:小猴喜歡筆筒樹的壯闊與威武,小璦喜歡栗蕨,因為總是能在各個角落看到它。 帶著富足的心靈下山後,他們開始著手計畫以市場能見度高的「鹿角蕨」作為主題的皮革掛飾。為了呈現植物獨一無二、自然且有機的樣貌,她們反覆衡量何種皮革的厚度最適合製作鹿角蕨,並堅持親手裁剪縫製每一塊植鞣皮革、用專門的染料如同畫水彩似的在同一片皮革上手染上色,以獲得最自然溫柔的氣質。鹿角蕨上市後,獲得了許多的好評,漸漸地也讓嬤嬤開闢屬於自己的客群與市場,定下了品牌的良好基礎。 神奇的是,以花草植物為出發的創作讓他們認識更多植友與山友,假日時相約一起去爬山,又或者只是走在鄉間的道路上,沿途深入認識各種常被忽略的花花草草,並把它們轉換為自己的創作 —— 如同植物生根後自然地開展枝枒,嬤嬤愛著植物,而植物則順應著自然的法則,帶領她們走向更寬廣的旅程。 嬤嬤 murmur 初心是活著的時候,放慢腳步,觀察內在,用心呼吸感受生活的養分。 以植物為創作靈感來源。在生活環境中尋找創作的元素,將那些被忽略的微小植物在收集觀察之後,以皮革創作仿造植物結構的方式再現,經過十幾道繁複手工工序,直覺性的創作自然系革飾。 飾品由台灣常見的植物為靈感如台灣欒樹/蕨類/鹿角蕨/九重葛為發想,以手工剪裁染色塑形方式,構築成不同姿態配戴其身讓人親近彷彿置身山中。 嬤嬤 murmur 粉絲專頁 更多資訊請參考 伊日好物 YIRIGOODS 粉絲專頁/伊日好物 YIRIGOODS Instagram
伊聖詩20週年 _ 綠色的力量
走過 20 年,伊聖詩以植物香氛的豐沛能量,從伊聖詩到伊日生活,漸漸長大成一座孕育也釋放希望的理想森林;過程中,我們嘗試每一種可能、探索每一個挑戰。理想仍將繼續,因為擁有來自每一位夥伴所給予的力量! 文字/田麗卿 插圖/葉映汝 從傳產、農學、食育、設計到藝術 10 位與伊日攜手的綠色盟友 黃泰儒 「日光大道健康廚坊第一代麵包師傅」 當初到日光,就說要做自然無添加,這其實是走在很前面的飲食概念。日光給了我們年輕人很大空間,只要肯做、做得出來,都可以盡情發揮。也因為如此,我們也都更願意去嘗試一些從前不敢嘗試的東西,這是在一般公司或飯店不可能會有的機會。 當然,開店必須要賺錢才能夠生存,但在日光,黃總會告訴我們,賺錢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包含產地拜訪,也都是在日光學習到的。記得日光店還沒開之前,我們還先去陽明山上種田;也去南投茶園、有機農園,讓我們對食材、產地更有一些想法。我現在自己開店,不管是麵包,甚至鳳梨酥的餡,全都是自然、無添加,而且完全自己動手做,都是在日光所學習到的堅持。 FB|吞舌頭 パン屋 楊大廣 「綠色理念實踐者」 最早跟伊日合作,是在四、五年前,當時是幫伊日書屋做一個長得很像攤車的行動式書架。我覺得伊日藝術計劃走得很前面,一些公司或品牌近兩年才開始注意到循環材料、循環經濟,伊日卻是很早就直接套用在藝術概念裡了。而這跟我所主張不謀而合,也就是,將材料留下來或再次處理,是因為它背後的故事,我希望這故事可以延續下去,而不單只是再利用而已。 伊日藝術計劃,不是我所認識的一般藝廊或品牌,而是有獨特的一條路線;其他藝廊比較著重在藝術品販售,但伊日藝術計劃著重在藝術家的培養跟 promote,也就是比較注重人本身,這一點真的非常不同。這麼好、這麼有意義的公司一定要持續經營下去! FB|廢物救星 Sharon 「胭脂負責人」 伊聖詩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很溫暖、很支持的角色;彼此長期合作,持續共同做一件事情,也讓我能夠不斷累積並前進。因為對我來說,醃漬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動手做的過程,參與了自然的變化,並且將食物、時間與記憶加以保存,可以說是連結土地的一個儀式。此外,在美學的部分,不管是從視覺的角度、生活的角度,伊聖詩都種下了一個很重要的美的種子。尤其在美感的堅持上,我們非常地契合,在很多細節上,雙方都不會隨便或馬虎,都會做得非常完整且仔細,所以是一個讓我覺得很安心的地方! FB|胭脂 楊儒門 「猴硐生態教育園區負責人」 當年伊聖詩舉辦台北地球日時,我們就去參加了。之後,我們要在猴硐做生態教育園區,需要資金跟資源投入,伊聖詩二話不說,就贊助了我們租金,一直到現在,差不多十年了。 任何改變,都需要一個承諾來做支持,尤其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最怕沒有人支持。但在現在的社會氛圍下,很多企業的支持可能只是一兩次,但是跟伊聖詩的合作,就好像一個承諾,並將支持付諸在企業的實際行動上,讓我們的想法得以實踐,並且持續做下去。對我們來說,這意義非凡,因為協助農友做銷售是一條很長遠的路,必須共同努力,才有機會真正完成,也才能夠讓台灣的農業轉變或反轉,讓我們的土地環境變好。 FB|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陳聖文 「寶豐香皂第三代負責人」 首先恭喜伊聖詩 20 歲了!從 2017 年開始跟伊日合作,和其他代工客戶不同的是,雖然已經是業界知名品牌,但沒有大公司的傲氣跟姿態,取而代之的是滿滿親切,以及對台灣這塊土地的關心;從基礎原料的認識、後端添加物的選擇,都很用心挑選且不惜成本。同樣的原料進口可能只要半價,但他們期待的是讓這塊土地上的人都能一起成長,讓商品有更多的意義。 後來更瞭解到許多伊日正在做的事,其實都是以「美」為核心的價值。不管是藝術創作的支持,或是美好生活的選物店,他們都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美」跟「好」──不只是販售產品,而是販售美好。誰說在商一定只能言商?在伊日能在商言美、演美、顏美! FB|寶豐香皂股份有限公司 - Baofong 高士文 「影像工作者」 伊聖詩 20 歲生日快樂!在 2009 年的芳香電影節,認識了伊聖詩,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十二年的時間。隨著一次次的合作、相處,參與了許多伊聖詩的成長回憶。關於氣味、電影、山林、稻米、海洋,關於芒果樹、關於藝術、關於愛。 伊聖詩私房書櫃,是我年輕時的庇護所。每當難過的時候,總喜歡一個人跑去那裡,看看展,翻翻永遠看不膩的石田徹也,像是藝術治療一般,總能讓心情變得輕鬆許多。院子裡的鞦韆、芒果樹的樹影,更是心底不會斑駁的影格。 時間與回憶:如此長遠的時間,可以放進回憶的書櫃裡,歷久彌新。當年的台北光點展演廳,和許多創作者們,一起看片、一起討論,電影比賽的緊張與期待,像只是昨天的事一般。謝謝伊聖詩。下個20年,也要平安、健康,繼續創造更多的回憶。 Info|Sam Kao 陳伯任 「光點華山電影館執行長」 跟伊聖詩合作應該十年以上了吧!我們之間有太多經典的合作了,而我覺得合作最有趣的,就是拿出我們各自的專業做出有趣的碰撞,也讓觀眾、消費者的感官、想像,有更多的衝擊、想像和延伸。 記得去年疫情的時候,黃總做了一件事情讓我非常感動——他在臉書上寫說,他想要帶給人們一個正向的感覺,所以開發了一個獻給每個人的「祝福島」禮盒。去年,因為對於疫情未知的恐懼,讓大家都處在一團迷霧裡,全球都面臨一個大大的問號,似乎看不到終點。所以,當時黃總做了一個這樣的活動,讓人感受到,即使在迷霧裡,還是有人願意看到未來、還是有人希望著光明;彷彿在用這一個小小禮物告訴大家,黑夜總是會過去,更藉此激發大家對於香氣的愛好,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伊聖詩的企業精神在那一刻,讓我覺得非常鮮明、難忘,也很感動;伊聖詩以自身的企業特色,帶給人身心靈上一種舒服感受,尤其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很大作用。這不只是商品,而是身為一個品牌的領導者,由他自己來創發這樣一個活動,讓我覺得特別感動,特別難忘! FB|光點華山電影館 王揚恩 「伊日書屋、伊聖詩專櫃設計師」 對於書店,當初的概念很單純,就是以黑色磨石子當作空間的基底,就好像是從一顆石頭鑿開來的書店;配上實木、黑鐵,都是未經加工的原始材料,呈現它的樸實。在吧檯上做了一個裝置設計,運用厚描圖紙層層排列,在紙上以手工挖出大大小小的圓洞,不同的人穿梭在書一般的不同時空圓洞裡,有獨立、有分享,也有互相交疊的關係。當時,將書店跟咖啡、有機餐飲的相結合,也引領風潮了好一陣子。 伊聖詩很珍惜合作的廠商,而且是從上到下貫徹如一,每一個人都謹守、不逾越對人好的一種企業文化。這是我覺得這公司比較特殊的地方。上天疼好人,這個企業一定永遠都會被祝福! FB|學校咖啡館EcoleCafe' 馬彼得 「原聲國際學院創辦人」 大約 2009 年寒假,伊聖詩到東埔國小辦了一個活動,從此建立關係,至今超過十年了。跟其他企業單位很不同的是,伊聖詩幫助偏鄉學校,是依照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校提出計畫,只要是幫助小孩子學習的,他們就如數贊助,從來不打折。也每年提供閱讀獎學金,鼓勵小朋友去閱讀,我覺得這也很重要。 多年來,種子計畫一直持續在進行中,而且已經擴大,除了東埔國小之外,也加入了羅娜國小。記得當年在伊聖詩的贊助下,我在東埔國小架設了網路、投影機跟電腦,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跟環境,也讓整個教學內容更多元、有趣,不再只是課本,更打開了孩子們的視野,刺激孩子們學習,我覺得這個幫助真的很大。 FB|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 平子雄一 「伊日藝術計劃代理藝術家」 和伊日相識好長一段時間了,已有十年了吧。第一次的合作其實是在伊日生活的餐飲空間,我在富錦街的「日光大道」餐廳完成了我在台灣的第一次個展。接著 2014 年的藝術部門啟動,我跟著「伊日藝術計劃」參加了海內外大大小小的博覽會、聯展,也在伊日的北中南三個有趣的藝術空間都舉辦過個展。 我偶爾會想,藝術創作是否其實應該為了他人?是否一定需要與人產生共鳴?當然這個問題並沒有正確答案,可是在這些年來伊日一路陪著我,和我一起努力找尋著最好的答案。很期待伊日接下來的其他新計畫,期待與伊日即將一起發生的所有可能!祝賀伊日生活20週歲生日快樂! IG|平子雄一 Yuichi Hirako
做花的人-廖恩麟
「我是個容易滿足的人,只要每天有做一件自己喜歡或開心的事,今天比昨天多一點點的不一樣,或只是在路上看見一朵新開的小花,也都會是有趣、美好的一天。」-廖恩麟 週末的花園散策 週末,台南歸仁的七甲花卉區人潮熙攘絡繹。占幅廣大的區域裡,數家花圃毗鄰或對街,一家緊挨著一家,各自的形象造景,無論平實樸素或綺麗繽紛,都是一片生機蓬勃的草木扶疏、花繁錦簇。 對這兒裡外熟悉得像厝內灶腳的花藝師廖恩麟,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假日就常跟著愛蒔花弄草的阿公阿嬤造訪遊逛。倒也非「囡仔人愛哭愛綴路」,而是阿公阿嬤算是山上人家,他自幼便走跳玩耍在綠野溪河的環境,親水親土親植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今,在藍晒圖文創園區內經營花店「凹凸植制所」(Florāotu),為了販售、客製需求或創作作品,他固定每週都要跨上機車騎很長的路途來「捻花惹草」一番。 在這裡,無論什麼界門綱目科屬種,皆有價。價有貴賤,但相同的是,它們都被照拂得像系出名門般鮮潔亮麗。「其實觀察植物久了,就會知道它們在四季中不同的變化。對於種花有興趣的客人,我也會先觀察他們是哪類型的人再給出建議。比如細心的就推薦照料上較費功夫的;散漫或沒耐心的,就介紹像雞蛋花那類開落都很明顯的花種。」面對植物,恩麟的周到,是門外漢如我輩只懂看表面熱鬧所望塵莫及的。 就像植物一樣 若有信仰的人是幸運的,有信念的人應該就是幸福的了。 兩者兼具,人生就保證順遂?廖恩麟隨意從路邊枝蔓一剪、雜草叢裡一陣摘揀就能魔術般調理出一把花束,如手心裡綻放的絢爛煙火。現在看來自信從容的他,國中二年級時,因為理解力較遲鈍,一心二用便會專注潰散抓不著重點而被診斷出有「學習障礙」。學習障礙不是病,卻無疑是一種「標籤」。所謂禍福相倚,他或許因為學障生身分而避免了升學考試的壓力,擁有依志願優先選擇學校與科系就讀的福利,但一路以來,同儕間的不平、質疑,甚至冷嘲熱諷,也不曾或歇。 「因為課業成績差,所以我特別努力想以其他能力來證明自己。」身為基督徒的恩麟了解神不是拯救,但很感謝信仰所教導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從小便獨鍾園藝的他才有所依恃地堅持信念走下去。 高中二年級的園藝課老師發掘他的潛能,鼓勵並訓練他參加花藝比賽。他永遠記得,開賽前,老師問他有沒有手錶或手機,意在提醒他要掌握好過程中的節奏,但他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到了賽事那天,入場前,老師將預先買好的一隻錶送給了他,雖然只是普通的電子錶,卻是他收過的最貴重的禮物。那場全國技能競賽,他從初賽順利晉級決賽,最後取得的亞軍佳績更幫助他保送上大學。那次經歷等於一生一次難得的啟蒙,他體驗到植物透過花藝可以展現如何不同的樣貌,也催化了對植物的思考與感受力。 聽著他與貼身標籤的過去,不禁覺得像極植物適應於艱鉅環境的天生韌性。「有哪種花卉或植物可以代表或形容你?」他愕笑了幾聲,「可能不一定是哪種植物,不過我覺得自己跟植物一樣會順應環境而改變。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我會隨機調整自己的狀態去應對。就像一盆要送給長輩的花,一定跟送給年輕人的不一樣。」 環顧嬌滴滴花朵偏少,被枝葉木材團團包圍的「凹凸植制所」,顯然與那個「機靈」的廖恩麟有所扞格相悖。「我喜歡沉穩的東西,所以常用葉材類創作。葉材具有自己的個性,表面好像很雜亂,但仔細看會發現其中有筆直、有彎曲,有快要乾枯的,也有被蟲啃出窟窿的。我覺得那滿像我自己的生命歷程,有好有壞,有順有不順,可能遭欺侮或看不起過,但仍會想盡辦法去生長。只要根還扎在土裡,環境怎樣修剪你,都還是可以活出自己的樣子。」如此說來便澄清了嫌疑,他到底沒有背離「像植物一樣」的本質。 下著大雨的台北街頭 午後時分,一位德國女生依約前來花店取件。一個訂製的聖誕花圈,聽說是準備給男朋友的節日驚喜。 花藝作為職業,是能為他人完成什麼;作為興趣,則是可以給予他人什麼。對恩麟而言,二造之間是工作與創作的區別,一是技巧先行,一是故事性為核心。然而,無論何者,最終還是關乎美學。他需要被信任,就像他相信信仰所賦予的堅持力量,相信土地對生命無私的支持,相信自己為植物付出多少,它就會回應多少。若不認可他的審美觀點與風格取向,又如何能被說服,甚或接受他的作品? 如果花藝設計在過去是為了拒絕被學習障礙定義的工具,如今應該是奠定自我價值的基石了。 習藝十餘年,並非總是坦途。「念大學時,在花藝界還算是新鮮人,打算參加大型比賽卻沒有業界的老師願意訓練我。後來找到一位在台北設計與作品都很細膩的老師,雖然他不培訓選手,但讓我到他的花藝班上課。老師也許想打破我在花藝上的一些「桎梏」吧,在班上針對我創作的批評特別嚴厲。他甚至撂話刺激我要不要放棄算了?叫我不要再殘害那些花,說我不適合、沒資格成為一個花藝選手!」 雖事過境遷,但記憶猶新。當時暫停雲科大課業的恩麟住台南,每週二搭清晨六點的客運北上,上課時段為上午十點到十二點,下午再兩堂,直到晚間十點,下課後直奔三重親戚家借宿,隔日再一天的課後,乘車返抵台南總是凌晨兩三點了。如此半年,他不以奔波勞頓為苦,但面對老師打擊式的「指教」,卻是難以無動於衷。 記得有一回,深夜十一點,大雨。提著行李,揹著工具包,走在雨中的他,在老師的否定與打擾親戚清夢的歉意夾殺下,悲從中來,忍不住就在台北街頭哭了。「後來想想,那段經歷很難過,卻是一種養分。連那時都挺得過,現在還有什麼不可以?」外在的阻礙不會讓他放棄,就像曾經的學習障礙只會讓他把想做的事做到更好。而藉此我又進一步發現恩麟身上如同植物一般自癒的能力。 「所有的努力不一定被認可或有結果,但一定有收穫。」就像鑽石要打磨才閃亮,傷害其實是一種淬礪。不倚賴讚賞,一如不輕易被框架。每個人的標準都是個人的選擇,以外界的眼光自我設限,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與其盼著別人給的糖果,不如先相信自己,只要比原來的位置再往前一點,哪怕只是一點,就是進步。而那進步,亦是他內心對「A Better Day」的態度與詮釋:「我是個容易滿足的人,只要每天有做一件自己喜歡或開心的事,今天比昨天多一點點的不一樣,或只是在路上看見一朵新開的小花,也都會是有趣、美好的一天。」 時時植物,日日花好 今年恩麟在「台灣花店協會職業大賽」成績斐然,一舉擒下冠軍。剛開始,業界對於「凹凸植制所」商業買賣、教學、創作,甚或品牌聯名等雜陳的經營法充滿不解,因此他說這個獎最中心的意義,不在於花藝表現多麼出類拔萃,而是在於為自己掙得一份肯定。同時也證明了他對花店懷抱的精神絕非自以為是。「美幾乎是一種刻板印象了。」就像他的花藝創作是有故事的,到澳洲打工度假的一年裡,探訪了許多城市的花店,繞過一圈之後,他體認一間花店同樣不能只像隻花瓶,美得毫無生氣,而是要將自己想說的話好好完整地表達出來。 「植物的生命狀態變化就像是一種很直接的溝通過程,從中我學習到相信自己、真誠待人,還有世事無絕對的道理。工作與生活裡日日有花與植物的存在,我覺得很幸運。」因為一心深愛,在施展花藝師神奇的雙手之前,恩麟就已先學會觀察植物,看它們的春夏秋冬,陪它們的繁華與哀愁。 學花做花的人的練習是日積月累的,好像植物需要陽光、空氣與水才能生花結果。不預期多久時間,廖恩麟只是執著地透過一件件作品,透過一手打造的「凹凸植制所」去實踐自己的故事的起承轉合。 窗外晚色悄然掩下。窗內暈起的溫柔暖光下,青葉仍青,花開猶好,還有個愛植物的人。 文字/攝影 陳冠良 「A Flower A Day 封面人物」_廖恩麟 台南的孩子。花藝師暨「Florāotu 凹凸植制所」負責人。2020 台灣花店協會職業大賽冠軍得主。熱愛花草植物,個性直率獨立,認同俗諺「吃虧就是占便宜」,相信做好自己比討好別人重要。 Florāotu 凹凸植制所 粉絲專頁
別讓包裝阻礙您我與地球的距離
全球對塑膠污染的關注度節節攀升,世界各地有許多業者開始轉向無塑的銷售模式,在台灣也有些商店販賣「裸裝」商品,包含家用清潔用品、五穀雜糧、茶葉、咖啡豆、油品、調味料等,提供顧客自備容器,計量購買。 你沒看錯,網購、外送也可以無塑 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收到網購貨物後,打開包裝最先看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填充保麗龍、塑膠袋、泡泡紙等一次性塑膠包材,這些填充物堆疊起來的體積,甚至比您所購買的商品還大。 台灣是全球電子商務第7大市場,每年電商出貨量高達 8,000 億,在快捷便利的網路購物背後,隱藏著過度包裝產生的塑膠廢棄物危機。 台灣循環包裝業者「配客嘉」(PackAge+)試圖解決一次性包裝造成的環境問題,回收大量廢棄寶特瓶,製成可循環利用 50 次的「網購循環袋」,透過與電商及網購平臺合作,增加選用循環袋出貨的選項,並與實體店家合作,設置歸還箱,最後再請物流業者每月至歸還點回收包裝,達成包裝的循環再利用。消費者與業者經由App追蹤循環袋歸還狀態,在享受網購便利的同時,讓包裝不再是環境的負擔,並能顧及環境永續。 2020 上半年,因疫情關係,許多人減少在外用餐,餐飲外帶、外送服務更盛,根據聯合信用卡中心統計資料,餐飲外送平臺營業額今年上半年已達50億元,約使用了670公噸免洗餐具,直接造成垃圾問題。 餐飲外送平臺業者「foodpanda」,與循環容器業者好盒器及臺南市政府合作,2020 年 11 月 9 日至 2021 年 1 月 4 日於台南市中西區、東區及北區試辦環保外送服務,消費者在foodpanda 餐時,可選擇以循環容器盛裝餐飲,用餐完畢後清除廚餘並簡單沖洗餐具,三日內送至歸還點即可。 人多力量大,企業組織揪團來減塑 您是否會有疑問,獨身一人購物飲食,要無塑很容易,隨身攜帶餐具、容器,就能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裝。但面對企業組織須要聚餐茶敘時,該如何減少產生塑膠廢棄物呢?綠色和平長久以來倡議零售通路使用循環包裝,由源頭減塑,除了對外舉辦多場裸裝無塑示範店,同仁也實踐無塑理念。 街頭公眾參與統籌大魁分享,綠色和平在舉辦活動時,時常須要向餐飲業者訂餐,現在已有店家提供鐵餐盒便當、外燴餐盤及桶裝飲料的選項,有些店家甚至願意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大魁表示:「現在上網輸入『鐵盒』、『便當』這類關鍵字,就可以找到提供循環包裝的餐廳,只須要在訂餐前先與店家溝通我們的用餐需求、歸還方式及時間,聚會或活動用餐就能輕鬆減塑。」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年末將至,就來試辦一場零廢棄的尾牙與節慶餐敘吧! 您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為下一代建構宜居家園的關鍵。自備容器、餐具,選擇循環包裝,可以從日常生活的消費中,減少許多塑膠廢棄物。別再讓看似簡薄便利的一次性包裝,成為您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更邀請同樣在乎塑膠污染危害的您,一起選擇實踐永續商業模式的店家,督促零售通路業者加緊腳步,跟上全球減塑進程! 圖文/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 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
受氣候變遷衝擊的7種美食
2020 年台北測出 124 年以來最高溫 39.7 度,氣候變遷的衝擊不只讓高溫、暴雨成為新常態,更讓沒有移動能力的蔬果,以及海中的魚、蝦、蟹類面臨生存威脅。 咖啡 一天沒喝咖啡就渾身不對勁嗎?為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著想,現在就開始減碳吧!根據非營利組織世界咖啡研究(World Coffee Research)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用來種植咖啡樹的土地,預計在 2050 年後有 46~49% 以上將會因氣候變遷影響變得太熱、太乾,不再適合種植咖啡。 首長黃道蟹 首長黃道蟹,又稱為珍寶蟹、黃金蟹,是太平洋西北地區重要的商業蟹類,每年帶來超過2億美元的商業價值;然而,最近一篇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太平洋西北部的黃金蟹幼蟹外殼因太平洋海水越來越酸而慘遭溶解!氣候變遷不僅造成全球升溫,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溶於海洋,也會造成海洋酸化,成為海洋生物的隱形殺手。 巧克力 心情低落時來一顆巧克力總能偷得片刻的療癒,但再過 30 年,也許我們不能再把巧克力當作解憂的選項。可可樹產的可可豆是製造巧克力的主要原物料,但可可樹只能種植在攝氏 20 度左右的潮濕環境,若地球暖化持續加劇,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資料顯示,至 2050 年時,可可樹種植地區必須向更高的海拔移動,而這些地區目前都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牡蠣 牡蠣俗稱蚵或蠔,營養又美味征服眾多老饕的胃,但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牡蠣恐怕越來越「難產」。法國高等發展研究院(IRD)就發現,溫和多雨的冬天,會出現牡蠣死亡率極端時期(逾 25%);而在台灣彰化的沿海村落,牡蠣也因天氣炎熱和暴雨影響生長,產量變少,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蜂蜜 蜜蜂可以幫助農作物授粉繁殖,全球有 1/3 農作生產需仰賴蜜蜂的授粉,但從 2006 年起,全球的蜜蜂逐漸消失,造成這神秘現象的成因並不神祕,除了農藥使用,另一個原因就是極端氣候 —— 花期遇上豪雨、旱季長達三、五月,暖冬植物不抽芽——種種原因影響植物開花,蜜蜂自然沒有花蜜可採,蜜蜂一族集體缺糧,要取得甜美的蜂蜜更是難上加難! 酒 小酌兩杯是許多人舒緩壓力的方法,但隨著氣候變遷影響越來越顯著,原本就不便宜的威士忌、白蘭地、冰酒恐怕都將因此減產、漲價,成為「有負擔」的小確幸。2019 年,冰酒發源地德國便經歷了不尋常的暖冬,各個釀酒產區破天荒沒有冰酒收成;法國西南部擁有百年歷史的白蘭地也遭殃,通常生產白蘭地會選用酸度較高的葡萄,但日益攀升的氣溫導致葡萄變得太甜,難以釀造出高品質好酒。 壽司 壽司是風靡全球的亞洲特色料理,但根據東京大學大氣和海洋研究所教授伊藤信一的研究指出,隨著海溫逐步升高,海洋生物的棲地也會不斷向北,預估 2050 年之時,日本本土鮭魚、鮭魚卵、蝦蛄都將消失,日本旅遊大啖壽司恐怕只成追憶。 撰文/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圖片/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
台北時代寓所
希爾頓集團擁有 18 個各具特色的飯店品牌,總數超過 6,200 家,遍布在 118 個國家和地區,Tapestry Collection by Hilton TM 酒店為希爾頓第 14 個品牌,目前在全球開枝散葉近 60 家。做為 Tapestry Collection by Hilton TM 酒店家族成員,「台北時代寓所」以台北在地精神為核心,Tapestry Collection by Hilton TM 酒店的品牌特色,和希爾頓國際連鎖規範做為品質保證。 城市度假首選 台北時代寓所自 2020 年 12 月開幕,以體貼細心的服務熱忱、舒適典雅的氛圍、獨具品味的藝術收藏,成為許多愛好旅居飯店人士的城市度假首選之一,也是全台唯一星巴克入駐的飯店;共有 14 層樓高,175 間客房、6 種房型。所有房型的浴廁、乾濕分離,淋浴間、浴缸為獨立空間,廁所內裝有免治馬桶。淋浴間內的沐浴備品是以茶為本的在地保養品牌「一日茶道 TEAORY」,還有訂製的柔軟睡袍、體重機、吹風機等;精選茶、咖啡,且迷你吧與冰箱櫃上有方便操作的膠囊咖啡機、開瓶器、冰桶與快煮壺;55 吋衛星 4K 高解析度液晶電視機與國際頻道、希爾頓榮譽客會會員免費高速無線上網、多媒體影音串流器,250 織羽絨、睡枕與超舒適獨立筒彈簧、電子保險箱、熨斗及熨衣板等。 以在地歷史發展設計概念 台北時代寓所的所在地在200年前曾是一大片的樟木林,樟木可提煉製成樟腦等醫藥用品,樟腦經加工產出賽璐珞(Celluloid),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工業原料,也是製成膠卷底片的主要材料,自清朝即有大量出口到國外的記錄;在台北歷史地圖上,可一窺飯店所在的從前和相關產業發展:1895 年為鄰近練兵場的倉庫、1928 年近東門鐵工所、中田鑄工廠、1940 年代為學區和宿舍,一直到了近代開發前的公園空地。房內設計也延續木頭、鐵件、金屬和清水模的元素,利用木框架的層次與光影的舞動,造就「電影播放室」的設計,客房門外的房號指示,外形像是電影放映機的底片輪軸。 「一日茶道 TEAORY」以茶為本的台灣保養品牌,像醒茶一樣讓身心醒來的茶保養 沐浴備品 台灣「茶保養品牌」一日茶道 旅人們在意的沐浴備品,是總經理林桂玉的堅持,她選擇有相同理念,帶有木質、茶香的「一日茶道」為旅客們在忙碌的一天後洗淨煩憂。總經理林桂玉表示:「飯店是旅人探索城市的起點,更是在一趟旅行中的充電驛站!所以我們堅持只選用台灣的在地品牌,同時也把台灣精品介紹給國外旅客,並挑選以『茶』為本的洗浴系列,讓前來入住台北時代寓所的旅客們,皆能在疲勞的一天後,沉靜在這茶香芬芳中,獲得安穩且美好的一夜。」 幸福,就在這「里」 台北時代寓所的主建築物經查核榮獲綠建築標章【黃金級】,所在位址前身是幸福里的一座小公園,公園內原有 56 棵樹,其中有 30 棵在蓋飯店時被安全地移植至三芝山區,工程結束後,5 棵較瘦弱的樹木原地保留,其他全數種回外也再補種回原數量,利用建築物本身退離主要道路 13 米所產生的空間,做為這都市中難得的景觀公園,旅客和在地鄰居可以一同共享;出入口及迴車道內退設計,一樓為穿透性高以及夜間能照護鄰里的大廳及咖啡廳,三樓以上為旅館客房。打破傳統集合住宅的形式,建築本身更能成為設計之都台北的驕傲,形成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的設計趣味。 圖/文 台北時代寓所 提供 台北時代寓所|希爾頓集團 亞太地區第一家 Tapestry Collection by Hilton TM 酒店 「時間」是這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時代」則是時間的總合。讓您駐足在這的每一個「片刻」,都能和我們產生共鳴共振,創造共有的默契和回憶。 台北時代寓所粉絲專頁 台北時代寓所官方網站
在人生轉彎處遇見山苦瓜
產地之旅_Ⅱ 花蓮壽豐的一塊淨土「觀自在有機農場」 苦瓜博士 離開雨到發霉的台北,來到乍晴忽陰的花蓮,雖然只是意思意思地陽光小露,但聊勝於無,也足夠讓人感動落淚了。車抵花蓮壽豐鄉占地約八十三‧七七公頃的「觀自在有機農場」,率先迎來的是一褐一黑白兩隻盡職守門犬的吠嚷。但牠倆的小屁股抬都沒抬一下,顯然不過在虛張聲勢,半點威脅性也沒有。 辦公室外的工作區正忙碌著一箱箱皎白蘿蔔的出貨流程。農場一年四季隨著節氣播種不同作物,薑黃、高麗菜、花椰菜、包心白菜等,品類不下四十種,比如常年性的玉米筍,一整年都可以供貨;比如夏季印象的蓮藕,從燠熱八月採到這會兒冷颼颼的一月時分都還沒採完。讓農場主人林瑞鵬大哥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的,則是全年可收穫一季至兩季的苦瓜。 「苦瓜整顆都可以吃,可以製藥。降血脂,清熱解暑,對糖尿病也有幫助,營養價值高,它的果肉、葉子、根部與藤鬚全部各有功能與效果。」林瑞鵬大哥為每個人的淺杯斟倒色澤如秋稻翠黃清澈、韻味潤暖的苦瓜茶。「這是我們自己做的茶包,因為苦瓜是寒性,所以還加了比較溫和的牛蒡。」 年屆七十仍硬朗健壯的林瑞鵬大哥,透過長期研讀相關學術報告,親身實際栽種的觀察,早已是山苦瓜達人,說是個博士都算名副其實。他對苦瓜了解甚深,不斷努力拓展其廣泛用途。多年來,他慷慨不藏私,積極與農改場、農政單位與各大專院校合作,提供分享原料與知識,實驗研發各式加工產品,嘴裡吃的,臉上抹的,身體保健的⋯⋯像個經紀人,為山苦瓜量身打造各種角色。「我還有做一種山苦瓜調配薑黃的飲料,打入氣泡,喝起來就跟啤酒一樣!」 聊起山苦瓜,林大哥滿腹經綸,滔滔不絕,「苦瓜是夏天作物,過年後就育苗,三月定植,五月開花結果之後就不停開花,不停結果,可以一直採到三四個月。通常我會剪掉藤鬚長出來的側芽,讓養分集中,母株健壯,生得才多。我也不密集種植,別人的株距一般兩米,我至少三倍以上,還要通風良好才可以降低病蟲害⋯⋯」 不斷學習的人生 如今在農業上鰲頭一方的林大哥,最初可是徹底的局外人。 年僅十九,便有一手日本傳統「欄間雕刻」技藝,也就是屋裡隔間用的花板。「我那時一天工資可以賺上千元!」林大哥揚起的嘴角眉梢彷彿還有當年的意氣風發。而青春少年兄愛唱歌,曾一度勇敢追逐歌星夢地跑去台視歌唱班,希望有機會上風靡千萬人的火紅節目《群星會》呢! 二十九歲當老闆,至少有二、三十名雕刻工師傅在為他工作。「後來中國大陸開放,價錢只有我的三分之一,客戶都跑光。」沒生意,撐到三十五歲時實在頂不住了,賤價將公司結束,換筆現錢將銀行借貸的債務全部償清。一夕之間歸零,喪志了幾年,沒工作,輾轉在朋友引薦下遠赴日本當學徒,從頭學習古代寺廟,神社建築。 「年輕人天不怕地不怕,語言不通,什麼也不懂,還是硬著頭皮去了半年。回來一年左右賺沒錢,跟日本老闆商量包案子做。那時包一間寺廟都是幾百、幾千萬在算的。」林大哥笑稱那是人生又一次的巔峰。但好景不常,五十歲,工作銳減,一年做不到一個月的工作,「那幾年不好的習慣搞壞了身體,酒喝到肚子脹得像汽球,飯也吃不下,我就想這輩子應該到終點了。」萬念俱灰下決心轉換環境,因緣際會,他來到壽豐租下這塊依傍中央山脈東側鯉魚山坡下的土地,又一次重新開始,只不過這回學的是一竅不通的農業。 甲伊惜命命 雲積滿天,弱風微微,林大哥為我們導覽廣袤的農場,兩隻識途老狗跟在腳邊開心地奔前奔後。 「剛來的時候一片荒蕪,草長得比人高。我做有機栽種二十年了,這塊地完全沒用農藥,已經很活化了。」做有機,當初也被農藥行、農友們譏笑過起肖,「阮噴農藥攏無通食,你無用農藥有物件食?」 披著架高網布的區域,以為種的是檸檬,其實是絲瓜。前些天寒流來襲,暴斃了一箱蜜蜂。過季了,蜜柚樹上卻仍懸著果實,藏在綠葉間的小白花清香撲鼻。氣候異常,本該五六月盛產的百香果九月才綻花,現在落了滿園還沒撿完,林大哥順手掰開幾個分享給我們,他親吻似地吮食幾口:「酸酸甜甜,像極了愛情!」說完便引起一陣呵呵歡笑聲。 來到山藥田邊,怪手鑿開的一口深坑裡,一大夥人埋首挖著一根根山藥出土,像是什麼考古團隊。顛覆埋管種法的印象,林大哥的園地,土質鬆軟,山藥能順應自然,不受人為干擾地向下扎根生長。忽然一陣驚呼聲,林大哥從土裡一把拉舉起與人齊高,堪稱霸王等級的粗壯山藥⋯⋯那一刻,我們都感受到所謂豐收的喜悅。 對於自種的鮮蔬瓜果,林大哥無不信心爆棚,包脆包甜包無毒,洗掉泥土,不削皮,不烹煮生吃都OK,只差沒學金剛拍胸脯了。「做農無撇步,下去做就對了。不管山苦瓜或其他蔬果都跟小孩一樣,要多留意多照顧,愛甲伊惜命命。」難怪林大哥驕傲了,有他的呵護疼惜,那些「孩子」們當然是個個頭好壯壯又健康美味啊! 生命轉過幾次險彎的林大哥,在花蓮二號山苦瓜與一大片清淨泥土中,再次抵達了人生巔峰。樸實且踏實地。 文字/陳冠良 圖/陳冠良、游大偉、余育緯 觀自在有機農場 位於花蓮壽豐鄉,中央山脈鯉魚山坡下。水源來自奇萊山支系:南有荖溪、北有木瓜溪。農場長年專心致力於有機栽種。負責人林瑞鵬曾獲「十大神農獎」。相信人若懂得師法自然,保持生態永續與生物多樣性的平衡,除了安身立命,更能造福未來每一代人類。 觀自在有機農場粉絲專頁
夏蟬聲中喝的茶
「咦?我竟然有這個啊,今天來喝一點不一樣的茶吧。」疫情中的日子,每天對望食器與茶道具棚,看著看著,居然發現了幾盞繫在包裝裡,從未打開過的玻璃道具。夏蟬在對面樹間大鳴的日子,就是該用玻璃道具,來喝幾杯冰冰涼涼的茶呀。 圖/文 盧怡安 扁而寬的急須,是沖泡日本煎茶的道具。和飲用台灣烏龍茶時需要的高溫,以及高而蓋子有拱的茶壺不一樣。日本煎茶和抹茶,香味比較不明顯,很少需要高的壺身或蓋拱來對流香氣。同時,抹茶是蒸好採來的茶菁之後,就細細磨碎來喝的茶,茶裡面比較苦澀的物質,會因為高溫通通跑出來。用六十五度左右的水溫,緩緩沖泡煎茶,或八十度左右的水溫刷開抹茶,就很溫潤好喝了。所以寬而矮的玻璃急須,不用太擔心用高溫的水注入會怎麼樣,剛好用來在夏天泡一壺煎茶,再適合不過了。 有一年夏天拜訪京都,發現常去的寺町通一保堂,多了四杯一組的日本茶體驗小席,覺得好好奇。於是和一對俄羅斯年輕情侶,一起眼睛發亮的站在側廂,期待穿白袍的灰白頭髮先生,會帶給我們什麼好喝的茶滋味。 站在吧檯旁品嚐的小席,很輕鬆,面前有一張白紙,印著四個小圓圈。原來這是等等每一小杯日本茶放在面前的位置啊。先來了一杯溫熱的玉露,初入口好像海苔的甘味,和清甘的滋味,淡雅溫柔。接著的煎茶與焙茶,漸次帶來青草和輕輕焙火的滋味。最後一杯抹茶,白袍先生溫熱刷開了抹茶,把漂亮翠綠色的茶湯,放在我們面前。 哇,微苦回甘的滋味好迷人啊。老先生看我喝得一臉滿足,很開心地跟我聊了起來。但是俄羅斯情侶一時安靜了下來,一望過去,啊,果然對他們來說太苦了點是嗎?老先生一點都不匆忙,慢條斯理地打開不知道什麼魔法小罐子,夾了一顆什麼來。喂,該不會是一顆冰糖吧? 不是冰糖,但是一顆圓圓的冰塊。他加入我們喝到一半的抹茶小杯裡。抹茶變成了冰抹茶啦。甜潤順口的感覺馬上把氣氛變得不同,來自俄羅斯的兩位也驚奇的睜大了好漂亮的大眼睛,開始加入了我們熱絡的聊天。 一面翻著京都的回憶,我一面把平時用的玻璃茶盅,架上一只金網茶勺,裡頭放著的不是別人啊,正是幾顆小冰塊。煎茶在急須中溫溫泡開了之後,順著急須的壺嘴注入茶盅,穿過茶勺裡的冰塊,把濃濃茶湯化開變成涼涼可口的茶。 配蟬聲,用兩盞新開封的玻璃杯來喝正好。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
山仍在,有開始就不會太遲
山之道 X 藝術家陳聖文 山行訪談__Ⅳ 不完整的行前準備 「山開放了,人們蜂擁而去了,然後呢?」 山林政策解禁,肺炎疫情影響,加上社群網絡推波助瀾,奔向大山、走入森林的浪潮勢不可擋。而商業化、觀光化的大舉入侵也就無可避免。看看熱門登山路線上,放眼望去,除了人,那些盤據山頭一模一樣的帳篷就是最現實又無奈的證明了。 已有幾年山齡的藝術創作者陳聖文,喜歡爬山,當然也鼓勵爬山。大學時期的淨山活動機緣起,他便驚覺這片土地承受了莫大的負荷。文明建立方便的機制,豢養了怠惰的心理,不斷地製造生產並消費,竟而造成廢棄物循環增生。他意識到,當人們缺乏完整的行前準備(包含心理上,觀念上),只是興致勃勃地跟風,以業者們削價競爭的套裝行程輕鬆出發,繼而將都市裡的習性帶入山中,強加給了山,那麼,一切的意義何在? 山就是山,是獨立於世的生命,不是供休憩納涼的自家後院。人們進入山林的動機也許無害,怎麼對待才是關鍵。人們走進其中往往只帶走了身體,產餘的、剩餘的、多餘的,以為眼不見,即為淨。若生命是難能可貴的,又怎忍心如此無所謂?從不同山岳,一次一次,大大小小,撿不盡的垃圾中,陳聖文清楚看見了一直以來人性對自然環境的輕蔑而導致的戕害。他知道人性不變,但行為模式可以修正,就像他秉持的一個信念,每次創作多少會有條件上、技術上困難的部分,但只要是真心投入的堅定心態,就沒有不能解套的。 與山的默契 陳聖文笑說以前爬山,一心想的是登頂,現在是在過程中感受結實踩踏的每一步,以及完成跋涉後切實的痠痛。那一步一步的節奏就像他一針一線反覆的刺繡與編織動作般,給予他很大的滿足感,只不過一個是身體上,一個是精神上的。 走入山,於他是一個專心的時刻,慢下來,專注於環境細節,專注於同伴互動,放下腦中雜訊(就像微弱,甚至消失的手機訊號),凝聚的情感面,重新綰結了「我」與周遭的一切。 他還聊起,爬山的時候利用登山杖上階下坡,可以減輕雙腿、膝頭與腳踝的負擔,一般來說是左右雙杖並用,但他則不。在山途,無論怎樣的崎嶇險峻,他向來只倚賴一支登山杖,騰出來的手,就一路抓樹幹、摸泥土或撐抵石塊輔助前進。透過真實的碰觸,他可以將全身的疲累,甚或內心的不安通通交給山分解,而山會饋予他最穩定而堅實的力量。如此習慣,類似一種儀式感——那樣無聲的溝通,大概已經是他與山之間的神秘默契了吧。 用藝術安靜守護 陳聖文內心底那份根生的關懷,觸動於山,延續於山,進而擴及生存的環境。 藝術創作,是他熟練擅長的說話的方式,表達的工具。所以,他將撿到的垃圾以巧思縫入作品中形形色色動物們的動靜姿態與肢體語言裡,不指責或大聲疾呼,就像他與山無聲的交流,期盼透過動人的藝術表現,輸出訊息,進行溝通,而後感同身受,終於正視並嘗試改變行為。 若上山是一種學習,那麼下山之後的獲得是什麼呢? 「透過爬山、淨山,我更確信環境保護的價值是重要的。當這樣的價值觀投射到身旁的人事物時,雖然不免會看到讓我沮喪的狀況,可是那同時也更加強並堅定了不管是藉由行動或創作,在這個意志與議題上,自己都還有許多必須努力之處。」陳聖文如是說道。 的確還有很多尚待努力。再一次踏上山徑之前,不妨停一下,想一下,我們該帶什麼走入山裡,又不該把什麼留在山裡。有開始,就不會有遲。真正遲的是有一天,山仍在,但山的靈魂不在了。 藝術家_陳聖文 作品以淨山後撿拾來的人造垃圾,融入針、線這類具手心溫度的媒材,結合台灣特有生物作為主題,以刺繡的形式栩栩呈現,用環境的主題勾勒出深藏於我們身處於這片土地的潛在記憶。不僅止於藝術表現,陳聖文更實際投身於關心環境、社會議題,以創作力、行動力向觀者傳遞著與台灣這片土地共生的深層締結。
山在天空下,也在我們的身體裡
山之道 X TaiTai LIVE WILD 山行訪談__Ⅰ 初認識 TaiTai LIVE WILD 團隊(阿泰與呆呆),是透過《山知道》、《步知道》等相關書籍,字裡行間與圖像作品中,不僅透露著對於人文、歷史與大地的關懷和探尋,更令人嚮往的,是他們讓山林與生活毫無界線地融合在一起。入山前總暗自思忖著,討海的人身上帶著豔陽親吻過的膚色與氣息,那麼走入山林裡的人呢?該是輕靈、壯闊或沉謐?那是與阿泰和呆呆會面的前一晚,我們收妥於登山包裡的童趣想像。 一早,遠離熙攘的灰色都市叢林,一行人尾隨阿泰與呆呆的車子駛入位於新竹五峰鄉的山林;告別了層層喧鬧浮華,迎面而來的是土壤的清香和山林裡獨有的沁涼。隨著海拔一路攀升帶來的耳壓不適感,光影搖曳灑落在眼前崎嶇的沙石小徑,清風揚起塵沙,在光束中追逐、顯現,不免令人思量著眼前的微小粒子,是否足夠為曾在山林中逝去的生靈佐證其存在?這一切清朗中似是也帶有一絲迷離,就這麼漫不經心地,交付予山靈去接管人的五感,而人甚未覺察。 站在山的臂彎裡遠眺彼岸群山,山的稜線綿延不絕,猶如掌心錯綜交疊的紋理;山頭上的流雲熹光緩慢拂掠,好像柔情撫平了群山騷動的脈搏。薄暮冥冥之時,山也吐出了微霧,這時我們在野地裡升起炊火,熱湯在火舌上蒸騰,直至星光熠耀,我們和阿泰與呆呆的對談,也自然而然地流動了起來。對話中,有生死交關、淚水、悠然與喜樂,語句落在群樹懷抱之中,和夜空下寂靜如死的巨大蟲聲,共鳴成偶然交錯的生命篇章。 問:聽說原住民進山打獵前,會有祭山儀式,你們有專屬於自己進山前的小儀式? 答: 進山前沒有特定會做的「儀式」,但離開山的時候,會轉身向山說聲「謝謝,謝謝照顧了」,謝謝山讓我們能夠一路平安下山。如果看見很大的樹,我們會親切地稱它為大樹公,經過時會跟它說說話,或是伸手觸摸,感受歲月的刻痕。需要攀爬過危險地形時,可能需要伸手去拉樹根或樹幹的時候,心裡會默默跟植物說「不好意思,借我抓一下!」我們都覺得如果對大自然表示敬意,大自然便會用各種形式給予回饋。 問:對你們來說,城市與山林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答:剛開始接觸戶外,或多或少會對這樣的命題產生困惑——像是文明生活的繁複對比山居歲月的簡樸,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需要的生活樣貌?甚至嘗試要為孰優孰劣下粗淺判斷。但現在已經不會再有類似困擾了,因為已經明白,荒野和文明都是構成「自我」不可或缺的養分和元素;生於文明的我們受到大自然的吸引而走入山林,再因生活的需求或思鄉情懷返家,這兩件事情都很自然,沒有衝突,也不具絕對的單向性。到頭來,還是心態和心境的問題,如果在任一處皆能怡然自得,環境就只是外在因素了。 問:置身山林中的嗅覺感受,跟在平地有什麼不一樣嗎?甚麼氣味曾讓你們印象深刻? 答:大多是樹林的木質香氛或土壤的氣味。味道通常很淡,需要花點時間靜下心來和植物稍微交流一番。而且,每個人聞到的味道不大相同。呆呆因為感官觀察度較敏銳,常常聞到很多味道;阿泰因為鼻子不好,則常常錯過。但我們都喜歡木質香味,太過香甜的味道則是淺嚐即止。 問:身處山林,或是登上山頂後,感官覺受,包括聽覺、視覺、觸覺,會有不一樣之處嗎?能否分享記憶深刻的經驗? 答:在山上,聽覺是很重要的感官,而且常常連動到視覺。自己的腳步聲、夥伴的交談聲,以及樹林裡任何風吹草動的聲響,都會立即抓住我們的注意力,探尋各種動態。竹林隨風搖曳時會彼此碰撞,發出嘎嘎的聲響;微風吹進樹林,吹響無數片葉子時,會有一種類似風鈴的清脆;還有蟲鳴鳥叫,以及停下步伐時,聽到周圍動物走動的腳步聲,每每讓人感動不已。 最近一次從鈴鳴山下切走人待山時,經過一大片鐵杉林。正當心裡讚嘆連連時,突然走進一小片空地,巨木們不再摩肩擦踵,而是騰出一塊空間,讓我們感受空氣的流動和空間的擴大。回頭,一棵大鐵杉像是開張巨大的雙臂,瞬間竟有一種被擁抱呵護的感動!那一刻,人與樹彷彿有了對話,震懾心靈! 問:在人生遭逢艱難時刻,會選擇進入山林嗎?曾因此而被自然療癒? 答:剛結婚時,家裡發生一些變故,加上當時剛從台北搬到台中,太多生活的變化需要面對,有點無法調適。某天我問阿泰,要不要去走 PCT(Pacific Crest Trail 太平洋屋脊步道)?於是我們在做好完整計畫後就在隔年出發,很幸運地完成這個開啟人生下半場的長程縱走。 走過 PCT,雖然心裡還是留有些許遺憾,但傷痛多半已被撫平。我想到 John Muir 曾說過的一句話:「你要讓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提醒我並非要拋下往事,而是讓往事流過身體;我透過走路,讓身體慢慢代謝、消化,最後化為生命的養分。 Tai Tai LIVE WILD 是一對熱愛擁抱大自然的夫妻檔:阿泰(楊世泰)與呆呆(戴翊庭)創立。兩人合著了三本關於登山及徒步旅行的書籍《山知道》、《步知道》、《折返》,闡述透過登山和爬步道,從中獲得的人生經驗與心靈體悟。 Tai Tai LIVE WILD粉絲專頁 Tai Tai LIVE WILD Instagram 特別感謝 Prokan波樂 商借旅行家六人帳與 Tundra Haul 滾輪冰桶,讓我們有美好的露營體驗。 更多有關山之道文章請參考「伊日好生活 a better day」 攝影/TaiTai LIVE WILD、陳聖文
山行
山之道 X 小山舍_阿丹 山行訪談__Ⅲ 早已排定的登山行程,是哈格比颱風劃過臺灣東北上方的隔天,看著手機的氣象 APP,多希望衛星雲圖裡的鋒面,可以在不斷刷新整理後,突然的消失或遠離。但無論如何,似乎都很難改變計畫前往的山區,降雨率依舊高達百分之九十的事實,就連臨時更換地點都不是辦法,因為全臺皆有雨。就是這麼湊巧,六十九年來首次的七月無颱後,八月第一個生成的颱風雖僅從島嶼的近海掠過,卻硬生生的在我的入山行程上登陸。 帶足了齊全的防雨裝備,即便下著雨,只要不是那種滂沱大雨,穿著雨衣還是可以行走在那種難易度不是那麼高的步道上,出發前就已這麼做好與雨水共行的心理準備。抵達登山口時,天空的雲層仍厚,但望向山的輪廓線,卻有一抹微微亮光橫掛,於是,山的顏色呈現出一種因為背光的墨綠色。雖然只是輕輕飄落著雨滴,但卻可以感受到雪山延脈,昨天像是整座泡在水裡似的,清晨七點多,空氣中有著淡淡的氣味,是雨水濕潤草木後的味道,在空氣中飄散瀰漫著。 站在原地深深的吸一口氣,嗅覺瞬間擾動了記憶,如漣漪般的陣陣化開,閉上眼彷彿就能回到第一次走入山林的經驗。那是好幾年前的冬天,一個偶而登山的朋友,邀了一群沒什麼登山概念的朋友,包括我在內,計畫走一趟兩天一夜的奇萊南華路線。當時爬山經驗值還停留在「森林遊樂園」等級的我,對於第一次要來回走個將近四十公里山路,不免感到些許的緊張,那種感覺來自於對山林環境的陌生與想像,也來自於對自己身體信任與否。 還記得當時臺灣的上空剛走了一波冷氣團,起登不久後,眼前的高山就被一整片的雲霧給籠罩住,高山濕冷的空氣穿透鼻腔進入身體,不免讓人全身顫抖。一路緩緩陡上,下山的山友告訴我們,昨夜的山莊以及周圍的幾座山都下雪了,提醒我們沿路小心。走在能高越嶺古道上,地面上的積雪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厚,步道兩旁的植物漸漸被白雪覆蓋。隨著海拔不斷攀升,我們幾乎進入了一個完全雪白的世界,那對生長在南國的我們,是個相當震撼也難以想像的畫面。踩踏的步伐不知道是因為積雪的關係,還是身體適應高度的問題,變得愈來愈沉,我們彼此沒有太多的交談,山裡面一片靜謐,偶而傳來遠處融雪滑落的聲音,伴隨著自己的呼吸與腳步,僅此而已。 這趟哈格比颱風走後隔天的步道健行,雖然沒有過往那些登山行程來得困難,但因為持續飄雨,一走入成群柳杉林裡,步道變得更加泥濘,一不小心就有滑倒的可能,走起路來得格外留意。路線從古道切往主峰,林相從杉木換成杜鵑,在濕滑的石塊及樹根盤屈的地形上持續攀爬,手腳並用的使盡力氣來維持平衡。行走於幽暗林間,一個不經意抬頭望向樹梢,竟然是一片青空,心中突然明白,當身體的節奏與山裡的生息同步時,便能從繁雜的思緒中抽離,即便山中微雨。 無論是行走在山林,或是夜宿在山中,雖然面對的是野地裡的種種未知,但身體卻能在與祂產生連結時,得到釋放並且感覺自在,或許是心靈在與自然共處的狀態下,被一股強大能量包覆的感受:「自我」於此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也更深刻瞭解,一樣身為萬物的我們是如此的渺小。特別是二零二零年對全體人類來說,無疑的更是一個重新反思的契機,曾以文明建構了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但卻因為一場疫情的蔓延,而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性,同時也失去「主宰」一切的能力。倘若人能更接近自然多一點,試著去傾聽祂所傳達的訊息,同時學習尊重自然多一點。我們所需要的,也許並不是再次建構出什麼樣的秩序,而是找到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那肯定也會療癒、撫慰失序後的人心。 當天的步道健行,天氣意外的由雨轉晴,在杉木參天的林道下,聽著姬春蟬鳴忽大忽小,氣流隨著地形緩緩上升,成了陣陣微涼的風,拂著面而來,再次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閉上眼,慢慢吐氣。 攝影|小山舍_阿丹 小山舍_阿丹 喜歡照顧植物,時常在山裡、溪邊,感謝自然給予的巨大能量及包容。 Facebook|小山舍 Instagram|mhousestudio
從清香甘活到飛機餅乾
很甜香。有曬乾的蜜棗香,甜得很純粹。但卻又有一點 ……,嗯 …..,大麥香?有一點 …..什麼呢?「怎麼好像有王子麵的味道?」我還沒捕捉到腦中那一閃即過的印象,自小在茶行中長大的年輕傳人,爽朗直白的說道。「欸,為什麼我覺得是肉乾的味道?」我認識多年的年輕調酒師聞言插嘴道。哈哈哈,真的呢。 聊了半天的主角,帶一點微弱鹹甜的焦香感,是這一杯:來自花蓮的蜜香紅茶,所帶著的小個性。非常有趣。我們都偷偷瞄了一眼泡茶的主人,怕這樣的描述,太大逆不道。但那種「對耶,肉乾的香味呀」的共鳴,在腦袋上方盤旋不停,誠實不欺。 我好喜歡跟愛喝茶的年輕茶人也好、甜點師、調酒師,葡萄酒界的好朋友也好,咖啡師也好,一起分享手中喜愛的茶。他們口中豐富獨特的描述,都會讓我覺得好獨特、會心,好振奮,很有共鳴感。 我喜歡的傳統做法:發酵得足一些、焙得完整一些的杉林溪高山烏龍茶,特別是金萱種的茶樹,傳統上通常會用奶香,帶一點果香,來形容。我覺得很籠統,並不盡然貼切。 「飛機餅乾……是飛機餅乾的味道。」結果我泡完和大家分享之後,可愛甜美的咖啡師,不太有自信的脫口說道。我眼睛一亮,哇,那個奶油香味,賓果說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耶。「是小林煎餅的味道。」另外一位接著說道,同席的大家開始頻頻點頭同意。對,那種青綠本質的杉林溪高山烏龍茶滋味,但帶上焙火香,用海苔口味的小林煎餅來形容,蠻有感的呢。好有趣。 鹹食口味是偶然才出現的啦,柑橘香、紅蘋果、海苔味……和相異於傳統愛茶人士的圈外,分享台灣烏龍茶大約兩年以來,我得到了好多有趣又貼切的詞語,每次都讓我覺得更貼近了自己喜歡的茶,當天那獨一無二的滋味。很有收穫。 當然我也是傳統愛茶用字的支持者。傳統上,好茶的評判標準,脫不了清香齋解致璋老師引用天遊觀道士靜參的看法,所提出的:「清甘香活」四字。澄澈的清滋味,當然最高;回甘的韻味,是烏龍茶令人著迷之處。香不用說了,東方美人的蜜香、包種茶的白花香、佛手的柑橘香,都讓人未喝先笑,好醉人啊。但那「活」是什麼意思呢? 我自己喜歡的,是高溫沖泡下的台灣烏龍茶,騰轉萬變的鮮活感。才入口一秒,一會兒遒勁帶硬朗的線條,一會兒化成一股輕妙的香甜味,飄起來了。我喜歡這種變化感,覺得是:「活」的真諦。但也有朋友引述前輩的妙喻,解釋好喝的茶,「活」的秘密,在於礦泉水與R.O.逆滲透水的差別。也就是豐富的內含物質,所帶來有層次厚度的滋味。也棒。 「醇」也是愛茶人士喜歡的傳統標準字。朋友再次妙喻,是全脂牛奶和脫脂牛奶,在舌上豐潤與否的差別。哎呀,這樣很容易了解。醇厚的茶,當然是令人低迴再三,喜歡的滋味。不過愛喝紅茶的朋友,口中說的「醇柔」,隱隱帶著不夠過癮的暗示,沒有紅茶應有,跌宕奔騰、收斂然後嘩地回甘的爽快。換作是喜愛高山烏龍茶的朋友,則是不錯的形容詞了。這對照也相當有趣。 我不是風味輪的信徒,也難以被傳統的形容詞關著。最喜歡與身邊的大家,同時細細品嚐,然後迸出腦中最直覺、最無需多思考的那個詞語。在那個瞬間,傳統用語也好、新派詞彙也不錯,因為誠心品嚐,忠於心中最喜歡的那個點,就是好詞。即使是解致璋老師,也曾為席上同學們誠實冒出的一句「肉粽味」,拍案不已。 我覺得有趣的,是在品嚐的過程中,不因循既有的窠臼,不會在活潑的茶裡面,找刻板的味道;而是靈活敏銳的,遵從與相信自己的感受,這最重要。咖啡師朋友,和自然酒圈的好多朋友,啟迪了我這一點。今後我也將新舊夾雜地,用有趣或老派的字眼,描繪出心中的茶滋味,希望和大家擊掌分享。 圖/文 盧怡安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
從美麗的失敗開始-楊欣怡
「如果每天醒來,不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或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即便是卡夫卡筆下的甲蟲,仍覺得那樣的生命型態很棒,可以安心感受每一天新的氣息,那就是最好的一天了。」- 楊欣怡 如果城市裡有一片開放的野林 在台中市區,熙攘繁忙的北屯路上,有一道紅磚牆,圈圍著千坪面積的荔枝森林。對比一旁呼嘯密集的車流,這片沉默的園林猶如一個平行時空,塵囂如波濤,再怎麼洶湧也干擾不了絲毫。 「這裡以前是中廣電台的訊號發射基地。這片從日治時代開始就存在的果樹林,推估至少有百年歲月的歷史。中廣遷出以後就閒置荒廢著,直到市政府擬建社會住宅才引起了公民團體的關注。」 早上陽光炙豔,秋老虎氣呼呼地發威著。楊欣怡(熟悉的朋友都叫她小名丫丫)像在分享一個無比鍾愛的故事般,一面引領著我們的腳步,一面娓娓細述這個地方的今與昔。兩隻小黑狗,一見人來,立刻機警閃跑。她說,牠倆平常就在這兒出沒,熟門熟路的,一隻叫阿如,一隻喊作美女。 整個園子由四十七顆老欉荔枝樹組成,還有芒果、楊桃、龍眼、檸檬、芭樂、土蓮霧等果樹,加上其它如茄苳、苦楝、榕樹、火焰木等喬木,林林總總高達八十多棵。飽滿豐富的林相生態,在擁擠的城市難得一見,格外珍貴。「有專家老師曾說那棵榕樹是這裡的老大哥,可以說是鎮地之寶。」隨著丫丫指點的方向望去,便看見一棵樹冠闊茂、幹身粗寬且樹鬚密垂如簾,氣宇非凡的挺拔榕樹。 當初「搶救百年荔枝森林」運動在幾乎算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下,順利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社會住宅案撤了,自然園地保留下來了,但真正的課題與挑戰卻才正要開始。 「這裡爭取到了預算,但我們不想便宜行事直接變成公園。在相關的法規條例下,孩子不能自由體驗攀樹,有些樹要面臨移植的風險,單車也不能騎了 ⋯⋯ 禁止的比可以做的事多,等於斷送環境結合實驗教育的機會。圍牆拆掉後,我們希望大幅降低人為涉入,以最少的維運管理讓森林有機地長成『自己的樣子』。如果城市裡有一座開放的原始野林,任何社會階層、社經地位或身體狀態的族群就能不受條件限制,隨時在生活中走入大自然,而大自然也可以真正進駐生活。『都市林』其實是很民主的事情。」明年二月就要施行簡易綠美化的工程,丫丫與夥伴們在縝密多慮的擘劃中期許理想的未來。 荔枝森林 空拍照片提供:台灣護樹協會 北屯楊小姐 雖然前一年荔枝樹群遭逢天敵樁象危機,但總算有驚無險,安然渡過。今年,荔枝結實纍纍大豐收,附近居民都收到了甜美的果實。「荔枝森林除了以頑強又旺盛的生命力照顧自己,還用『果樹外交』滿足了鄰里們的口福呢!」丫丫打趣道。 離開這塊北屯的「肺地」,轉往「HOME WORK 家務室」(環保友善雜貨店)前,丫丫還帶我們去看看搶救運動期間,大家在鐵皮外牆上齊心協力完成的塗鴉。那大大繪寫、字體頗具童趣味道的「就地保留樹木、我要食物森林」標語,彼時是宣言,而今已是鄭重的諾言了。 是人妻也是人母的丫丫,剪著平眉的瀏海,齊耳的短髮,就像個高校女學生,然而她一開口,思路敏捷,邏輯清晰,又明明白白不是個毫無歷練的人。 屬於行動派的丫丫有著活躍的好奇心,不太害怕失敗,對於有興趣的事一定追根究柢。那種不斷地、反覆地去嘗試,近乎偏執的堅持精神,她比喻就像樂團槍與玫瑰(Gun N’ Roses)翻唱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版本中,B 段副歌重複達兩分鐘的那句「Knock, Knock, knockin’ on heaven’s door」一樣。而她喜歡,也總是聽著那首歌。 兩年前,她為了實踐主張而代表地方媽媽(女性公民)去參選縣市議員選舉,儘管最後沒有如願進入議會,卻至少用力發聲過。當初選區的選民到現在都還記得她是「北屯楊小姐」(參選時自取的稱號),碰見了也會熱情地探一聲:「下擺閣有欲出來選無?」 「我不認為自己是個極端或熱切的環保份子,也沒刻意傾向環境議題,只不過絕大多數的社會問題,到頭來其實就是生活、生態與環境的問題。讀高中時關注『蘇建和案』,大學參與學運,後來就是社運了。我一直覺得任何體制外的努力都是重要的,只要我有能量的話,都會想要去做。」只要持續社會運動,終究會是環境運動。就像她很喜歡的吳明益,尤其他的小說《複眼人》讓她建立了更完整的生態史觀。有人問他寫的是環保小說、環境文學嗎?但那是無法獨立分割,標籤分類的,因為關懷的核心一致不變,無論透過任何情境或形式,其發展都必然殊途同歸。 「其實一個真正強韌的社會就是每個人不用被保護也可以過得很好。」就像森林哪裡需要誰保護?森林比人強大,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人類不搞破壞就謝天謝地了。丫丫繼續引申了吳明益曾在訪問中表達過的觀念,「好好注視過自然的人,就不會講出守護自然那樣傲慢的話,自然真的比人剽悍多了!」 失敗也能如此美麗 若「搶救百年荔枝森林」是丫丫所參與過最和緩而溫暖的社會運動,那麼當年的三光巷(長安新村)保留活化運動無疑是最慷慨激昂,且刻骨銘心的了。 「雖然三光巷保存失敗了,卻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失敗。那個失敗蓄積了很多能量,那是成功的運動不一定有的。三光巷是我很喜歡的經歷,不論結果如何,我都獲得了夥伴。」霎時心頭一熱,泫然的丫丫微紅了眼眶,頓了頓才接著說,「對我來說,要不是在街頭遇到一些患難與共過的夥伴,以『地球事就是家務事」為宗旨的『家務室』就不會成立,大家也沒機會一起去做超越社會運動的事情。現在我反而對荔枝森林比較擔心,因為順順的就水到渠成了,要怎樣讓它變得更有活力,是難度更高的功課。」 看著一點也不掩藏情緒波動的丫丫,我想起開頭便問了的「妳曾有過的 A Better Day 是什麼模樣?」她說,「可以放心流淚哭泣的那個瞬間。」那個瞬間,對她而言,是知道自己還有能力去心疼別人,去感應帶有負能量的事物。若把範圍擴大成什麼是她「理想中的 A Better Day 呢?」她回以,「如果每天醒來,不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或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即便是卡夫卡筆下的甲蟲,仍覺得那樣的生命型態很棒,可以安心感受每一天新的氣息,那就是最好的一天了。」如此彷彿魔幻卻又寫實的答覆。 關於社會運動的參與,即便是過來人,丫丫並不以為有志於環境保護的人都要上街頭,獻身第一線。「如果清楚自己的才華或能力,最理想的就是待在那個領域裡適當發揮,但永遠記得植入環保的 DNA。千萬別一窩蜂移動到同溫層,而是要在自己的異溫層做得好、做得快樂,但卻比身邊的人更關注環境議題,那樣的效應擴散才會快,也相對不會太辛苦。」有時打群架,不如散兵游擊戰,才能遍地開花。 用情歌灌溉 過中午,家務室二樓餐廳的食客漸漸多了。周遭低語堆疊成浮盪的聲浪,一波一波在耳畔來回拍拂。 無論當妻子或母親,丫丫總是保持自在的學習心態。而作為一個夥伴與朋友,經過許多社運的洗禮,做生意的考驗,她脾氣收斂了,身段放軟了,更理解衝撞不一定就能爭贏,商業或組織上的運作除了務實的態度,也都需要不同的機緣、技巧與空間。 對人對環境總是情意綿綿的丫丫,聊起自己譜寫了一首叫做〈森林的孩子〉的乃基(nāi-tsi)之歌送給荔枝森林,當作真摯的祝福之外,也像是在用一句句暖暖的情話灌溉它 —— 你講的彼款清芳 若親像日頭行過荒野 樹林的清芳 一百年啊 你講的彼款溫暖 若親像囡仔烘燒就入眠 樹林的溫暖 一百年啊 (節錄) 文字/攝影 陳冠良 「A Better Day 封面人物」_楊欣怡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暨外文系雙修畢業,英國蘭開斯特社會學碩士畢業。HOME WORK 家務室環保友善雜貨共同創辦人。關心環境,關懷人,以教育、演講等積極行動實際參與社會公共議題。 Home Work / 家務室 友善環境生活雜貨 粉絲專頁 搶救百年荔枝森林 粉絲專頁
第 1 頁,共 3 頁
最先
上一篇
1
2
3
下一篇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