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寂寞大師》賈科梅蒂的藝術人生
那是近乎瀕臨死亡的手,沒有令人作噁血肉模糊的場面,卻是令人難以直視乾枯、奮力掙扎的樣子,賈科梅蒂的雕塑呈現人類活著的軟弱、不堪一擊,粗糙的坑洞像是傷口結痂,纖細的樣態在浩大的世界中猶如一粒砂塵,任何一起風吹就飄散各處而歷經滿目瘡痍,卻也因為如此微小的沙塵也能腐蝕大地,侵擾與塑造多樣的大然景觀,賈科梅蒂的創作主題大多是人物,繪畫與雕塑,都呈現著人類在動盪的時代裡鬼魅般的存在,痛苦煎熬卻也美麗的掙扎著。 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是瑞士重要的現代藝術家,雕塑作品以辨識度極高的纖細形象聞名,拉長的形體彷彿飽受戰爭折磨而單薄不堪,強而有力的延展細膩塑造現代人孤獨、焦躁、高貴的姿態;而繪畫作品中那顫動的筆觸,反覆堆疊出他內心的暴躁與神經質,渾沌的灰色、土黃色調,傳達一種強烈的不安與疏離感。 在當代,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拍賣市場上成為拍賣寵兒,也一再再的刷新自己作品高價的紀錄。在1948年一次的紐約個展,奠定了他在藝壇上的國際聲譽,而在此次展覽中,存在主義之父的沙特指出賈科梅蒂的作品中有著兩大重要元素:「絕對的自由及存在的恐懼」。賈科梅蒂並非死後才享有多數藝術家夢寐以求的藝術名聲,但他也未能因為作品的銷售而享受著榮華富貴的日子,曾經用了巨額款項保住一位他所愛的妓女的他;不修邊幅是他的特色,在他身上可以聞到灰塵的味道,總是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滿,強烈懷疑自己的創作能力,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摧毀、重來,在孤獨的創作生涯中精煉出反映真實的作品。 賈科梅蒂錯綜複雜的藝術人生在電影《寂寞大師》中寂寞上演,電影描述1964年,瑞士藝術家賈科梅蒂(傑佛瑞洛許 飾)的個展於巴黎盛大開幕,美國藝術評論家詹姆斯洛德(艾米漢默 飾)慕名而來,當他旅行至尾聲時,竟意外受到賈科梅蒂的邀請:「當我的模特兒,幾天就好」。出於虛榮和好奇心,詹姆斯答應了他的請求,卻沒想到這幅完成不了的肖像畫將延伸出一段怪誕的友情!隨著暴躁的藝術家一次又一次撕毀自己的畫作,詹姆斯在又髒又擠的畫室中不只參與了一場創作的美麗與混亂,更經歷了天才藝術家的生命孤獨。狂喜、煩躁、不知所措,在交替的創作心情中,詹姆斯不禁思考這份天賦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而賈科梅蒂能否完成他滿意的最後一幅肖像畫? 伊聖詩 Χ 寂寞大師 當踏上藝術的旅程就無回頭路,那些不管是透過文字、影像、繪畫、聲音、身體創作的藝術家,看似明亮有理想的外表,必定有我們不得而知在創作道路上的困頓與貧窮,悲觀與焦躁的一面,創作無庸置疑是孤獨的,因為唯有孤獨不受打擾,才能敏銳地抓住所關注的對象,伊聖詩長久以來不斷與電影、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領域接觸,無非是要支持藝術所能夠提供與眾不同的視野,品牌也透過藝術的滋養,更加有內涵與美學素養。 因此伊聖詩結合電影《寂寞大師》所因引導出的氛圍與創作狀態,連結三款截然不同的香氛,提供給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創作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你。 【 擁抱寂寞 香氛專區 】 1. 「 ESCENTS經典薰香燈 + 晚安吾愛 複方精華 15ml 」 清甜的薰衣草香,揉合安撫心靈的羅馬洋甘菊,無比寧靜的溫柔香氛,彷彿回到無憂無慮、純真的孩童時光。 2. 「 ESCENTS經典薰香燈 + 心靈綠洲 複方精華 15ml 」 清亮明快的葡萄柚、活潑酸甜的黑醋栗,不可思議的香氛,為你帶來滿滿的愉悅感,沉浸在藝術的世界裡。 3. 「 ESCENTS經典薰香燈 + 勇者無懼 複方精華 15ml 」 活力奔放的紅桔讓人一吐心中鬱悶,氣味綿密的茉莉能解開心中桎梏的枷鎖,陪你找回當初的決心與勇氣。 ➤「伊日美學生活」網路商城 《寂寞大師》 導演:《穿著PRADA的惡魔》史丹利圖奇 編劇:史丹利圖奇 演員:《寂寞拍賣師》 傑佛瑞洛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艾米漢默、《哈利波特》系列 克蕾曼絲波西 上映日期:2018/04/04 發行公司:傳影互動ifilm 2018|colour|90min ➤ Facebook粉絲頁 ➤ 正式預告片 ◎圖文經《傳影互動ifilm》授權
2017亞洲也有雙年展|國際展覽
今年,在藝術領域同時有許多雙年展、三年展、五年展等大型國際展覽在各地舉行,2017年可說是藝術界忙碌與精彩的一年!今年下半年只要你有時間,一張飛往歐洲的機票,便能一覽世界著名藝術盛事。著名的威尼斯雙年展、五年一次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十年一次的德國明斯特雕塑展皆在今年同時展出,而美國也如火如荼發展著,甫結束的惠特尼雙年展、紐奧良雙年展、紐約行為藝術雙年展等。當眾多目光聚焦在歐洲地區與藝術大熔爐的美國時,在亞洲,也有不容錯過的藝術大展,今日就來一窺獨特的亞洲藝術! 日本|橫濱三年展 Yokohama Triennale |2017/08/04-11/05第六屆主題為《島嶼、星座和加拉巴哥群島》,舉辦於橫濱藝術博物館、橫濱紅磚工廠。旨在「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全球的關聯性及孤立性」,探討諸如孤立與聯繫、想像與引導、差異性和多元化的問題,創造一個「共享、共存」的視覺體驗場所,一系列論壇活動已開始啟動。 台灣|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 Asian Art Biennial|2017/09/30-2018/02/25由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蕭宗煌主持,本屆雙年展邀請國際客座策展人,伊拉克策展人瓦姍.阿爾-庫戴立(Wassan Al-Khudhairi)、印尼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日本窪田研二先生(Kenji KUBOTA),館內策展人林曉瑜。「亞洲藝術雙年展」自2007年首辦,今年改變過去由館內研究人員進行策展,本屆採取國際聯合策展方式,四位分別代表東北亞、東南亞、中東及台灣,以「關鍵斡旋Negotitating the Future」為題,將亞洲藝術與世界藝術的發展做對應,帶給國際另一個觀看亞洲的視野,討論近年來亞洲的躁動與焦慮氛圍,提出對社會歷史的批判。 中國|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2017/12/15開幕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是一個由深圳、香港兩地合辦,以城市化為主題的雙年展。雙年展前身為2005年舉辦的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今年主題「城市共生Cities,Grow in Difference」,不同於歷屆展覽選擇工業地區,2017深雙首次選址城中村,展覽主會場位於南頭古城,以實驗性、先鋒性的實踐融入城市日常生活,對城市升級改造問題進行討論,城中村是城市與村莊、現實與歷史、秩序許混亂、創造性與流動性的異質共生,作為本屆深雙主展場的南頭古城,是歷史古城與當代城中村的異質共生。 策展人孟岩表示,「一個雙年展進入城中村,並不是單把一個展覽放置於此,最大特點是雙年展和城市再生的緊密融合。」 參考網址:國立台灣美術館 www.ntmofa.gov.tw壹讀 read01.com橫濱三年展 www.yokohamatriennale.jp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www.szhkbiennale.org
2018台北藝術自由日
2018 第四屆台北藝術自由日,由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連續於 2014、2015、2016年舉辦的藝術自由日,在去年停辦稍作休息後,今年四月於松山文創園區第2、3號連通倉庫,重現一場最自由毫無拘束最熱情狂妄的藝術展演活動。 PHOTO│王光耀、洪振峰 今年來到第四屆的台北藝術自由日延續了前三屆的活動宗旨—「自由應是一個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以三個「Free」為活動出發點,第一個「Free」是指不設限藝術展演型態,秉持藝術自由創作的精神。第二個「Free」是指參展者無須負擔展位費用,讓藝術創作者能將所有資源投入於自己的創作計畫中。第三個「Free」則是以免費入場的方式,讓觀眾在無負擔壓力之下自由自在地參與活動。本屆在不設限年齡、性別、國籍、個人、團體、形式、創作媒材、議題的徵件方式下,總計號召103組、15個不同國家的創作者參與,重現台北藝術自由的經典樣貌。同時規劃自由心證拍賣會、Live Paint Battle 、年度評選、藝術家之夜暨頒獎典禮等活動,帶領觀眾於自由狂歡躁動的活動現場,盡情感受藝術的萬般姿態。 圖/自由心證拍賣會 自由心證拍賣會 在大家所熟悉的藝術拍賣會中,總會有著明明是件普通之作,但卻因其創作者為知名藝術家,而讓作品價格在競標的過程中漲至天價,同時也讓眾多收藏家趨之若鶩忙著舉牌。因此,我們決定做一個實驗,進行一場沒有藝術家姓名的拍賣會。 切割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的關係,並讓鮮有機會到藝術品拍賣會的大眾參與,本次邀請15位藝術家提供一件1F畫布尺寸的作品,以不標示藝術家姓名的方式進行,於活動現場讓大家以500元起標價格開放自由投標。為期三天的投標活動,共有超過七十位投標者用自己的直覺重新定義藝術品的價值,並於活動最後一天開標唱票,最高出價者便可收藏作品,拍賣會所得也將全數撥入財團法人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作為次回藝術自由日的籌備基金。 圖/Live Paint Battle Live Paint Battle 來自日本的 Art Cocktail日本參展者,向現場三位台灣藝術家下戰帖,邀請他們來場即興作畫PK賽,以「自由」為主題,在不設限繪畫內容的方式下讓他們盡情於舞台上揮灑畫筆,再搭配節奏輕快情緒激昂的背景音樂,參賽者與觀賞者不禁隨之起舞,邊畫邊跳起舞,邊看邊跟著節奏打拍子,藝術自由的風貌隨著音樂、畫筆、顏料自然地渲染整個會場的氛圍。 圖/Live Paint Battle 年度評選 本屆藝術自由日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10位評審:松山文創園區執行總監 Jasmine、資深收藏家 Tracy、大誌發行人李取中、弔詭畫廊總監李美政、藝術家周育正、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林昆穎、藝術家時永駿、導演陳宏一、藝術家陳松志以及宜東文化執行長羅健毓,從參賽作品中選出10位評審獎以及1位年度首獎。今年獲獎名單涵蓋了各種不同面向的創作媒材,行為、互動裝置、戲劇、魔術、動畫等,同時也呼應藝術自由日的創立精神:藝術創作的自由態度。 圖/Allure 第一次參與藝術自由日的 Allure,四位團員分別身著紅、黃、橘、紫色胖胖衣,於現場邀請觀眾上台一同詮釋經典舞蹈,重現身體自由律動的感覺。看著他們舞動的模樣,也讓我們看見了心中覺得最自由、最享受藝術的自由樣態,散播起歡樂與愛的各種可能性。而 Gunter.的「大隊接力 Relay race 」裝置作品,將微型投影機架於可來回移動的軌道裝置上,投影而出的循環動畫則是簡單的手繪人物從起跑到交棒給下一個人物的畫面,藉由此兩種規律的重複動作讓我們看見一個速度的模樣。藝術家許嘉宏的作品,是將蔣中正、毛澤東等政治性符號用翻模的方式,製成大量的紅色人型蠟燭,再將其燃燒溶解進而拍攝成影像記錄。主要在探討偶像的大量再造、中國與台灣歷史背景中相似的黨政文化等議題,運用黑色幽默手法來調侃早期政治的各種荒謬與霸權現象。 圖/許嘉宏 圖/CC KUA 來自馬來西亞的 CC KUA ,以紙箱作為展場牆面,上面貼滿自己創作的繪畫作品或是掛著娃娃,一種近似童趣的繪畫風格。五花八門的繪畫內容,運用豐沛的顏色將南洋的異國風采展現於作品當中,令人十分好奇她在想著什麼。以「窒息的美好意象」為創作主題的陳淨,將收集而來的填充娃娃使用真空袋收納,娃娃在抽真空過程中逐漸被壓縮變形,原本飽含著人類美好想望的娃娃,現在則如同攝影般在扭曲狀態下定格,並於現場開放觀眾競標,試圖喚起大家對於美好意象世界的各種省思。在自由日三天現場帶著掃把的 Symposium Art Studio,用日常當中最簡單的掃地動作,述說現代多數人的生存境況與受到邊界束縛的狀態,藉此影射社會賦予人們的勞動義務,使人們產生機械式的勞動行為,盼喚起人們自我設限與身處困境中的危機意識。 圖/陳淨 圖/王貽宣 甫從日本畢業返台的王貽宣,以一系列關於「睡眠」的平面繪畫作品為出發點,將在東京使用的棉被枕頭搬至自由日現場,模擬出作品中多次出現的床與房間。在整個熱鬧喧囂的會場中,她靜靜的睡著,讓自由的靈魂呈現另一種溫柔的樣貌,探討作品中的安全感與歸屬感。而於台北各地用培養皿採集細菌的江卓豫,假想這些放置細菌的培養皿為一片片音盤,讀取他們的色彩肌理後轉化成聲音,形成一片片地域獨有的有機音盤。這時,廁所椅子上、淡水河支流裡的細菌皆成為他的創作素材,呈現藝術在生活中自由的多種可能。以世界名著小王子為展出發想的耗工作室 How Studio,邀請現場觀眾提供簡單的故事,他們則扮演觀眾造訪333號星球中的所有可能。著重在觀眾和表演者之間的互動,並也形成特殊的觀演關係,將日常中丟棄的保特瓶,轉化成表演的道具,再放入玫瑰花讓觀眾於表演結束時帶著離開,生活中的藝術即圍繞在我們的身旁。 圖/耗工作室How Studio 圖/Symposium Art Studio 圖/年度首獎:評審獎_周瑞祥Sean Chou_Animator-Imaginary Fish 本屆藝術自由日的最大贏家為周瑞祥 Sean Chou,他們同時獲得了年度首獎與評審獎。「Animator-Imaginary Fish」行為表演暨拍攝計畫,是由魔術師周瑞祥、導演陳煜典及其工作團隊策畫,邀請現場觀眾實際參與,單獨進入搭建於自由日現場的展間,且於被觀看的情境下—「在空氣中握出一條魚。」此計畫結合魔術、微催眠、行為實驗,「當一般觀眾看到有人在台上變出魚時,是否會相信自己也能做到?」這是這次周瑞祥團隊想測試的實驗,當一個人相信以後,他可以說服自己到什麼程度。「Animator-Imaginary Fish 」此件作品也是三天中最熱門的展位之一,不僅吸引到多位評審的注目,同時也吸引眾多觀眾於現場報名參加,創造出更多不同的觀展經驗。在同一件作品中,有可能你是創作者、參與者、被觀賞者,或是旁邊圍觀的人,周瑞祥 Sean Chou 的作品讓這四種類型的觀展經驗同時匯聚起來,打破藝術高不可攀的藩籬,用更自由的多種呈現方式,拉近藝術與你我之間的距離。 第四屆的藝術自由日已圓滿結束,再次感謝每一組參展的藝術創作者、每一位評審、每一位來現場參觀的大家,期待明年的藝術自由日與你們再相見。 See you in 2019 Free Art Fair 圖/豆宜臻、簡翊晉 圖/張芙菱、李慰萱 圖/優居選品 圖/伊聖詩芳療生活
The Shining 鬼店
201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私人美術館的崛起 伊日藝術 The Shining 鬼店 鋪天蓋地的棗紅色牆面上,演奏一首當代藝術的詭譎笙歌,天花板懸掛而下的水晶吊燈,則和作品相互交織上演一場華麗的歌劇謝幕曲。伊日藝術今年以庫伯力克《The Shining鬼店》為策展主題,於展覽現場打造一座Overlook Hotel,邀請十七位國內外藝術家進駐,入口的237、238號門牌,也正準備為你打開,邀請你一起進入我們的鬼店,尋覓那些鬼影幢幢的神秘影像。 於入口處紅字「The Shining」兩側的作品,分別是來自西班牙藝術家金.提爾(Guim Tio Zarraluki )與澳洲藝術家凱爾.蒙哥馬利(Kyle Montgomery),為觀眾揭開鬼店的前奏序幕。左側的Guim 海報系列作品,以簡單的線條和鮮明的顏色,配上詭異的人物表情特徵,若有似無的漂移眼神仿若凝視著觀眾,在畫面中悄然添上不安之感。而Guim 掛於房間內的另一系列作品,則是彙集一年多來的旅程經驗,以飽和的顏色描繪山水地景,帶領大家沉浸翱翔在理想、奢望的平靜虛實空間裡。右側的Kyle 則帶來Crystal Mary聖母水晶雕像,試著探討重生與來生的意念,藉由持續在靈性和宗教信仰間建立象徵性的符號,投射出自己對於死後來生的迷戀。 這群西洋藝術家,還包括來自西班牙的丹尼爾.賽維勒斯(Daniel Sueiras),以沙龍式擺滿整面展牆,將日常通俗的動物擬人化,暗諷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的矛盾之處,透過天真輕謔的動物表情,訴出人類以王者自居的荒謬。與曾在精神病院擔任攝影師、護士的塞維.索拉(Xevi Sola Serra),作品如柔和色調的恐怖片,而畫中女人病態輕薄飄逸的形象與看似世俗危險的男人,更創造出詭異的驚悚感。 波蘭籍藝術家漢娜.伊淇(Hanna Ilczyszyn)維持一貫幽暗的繪畫風格,用彩虹覆蓋畫中男孩女孩雙眼,與黑灰白背景相對應,在明暗間尋得完美平衡。同時還有來自日本的三位藝術家,展現出東洋浪潮的奇幻異典。創造小樹人的平子雄一 (Hirako Yuichi ),在想像中的超自然世界裡,將人類與植物交融成複合生命體,訴說人類與自然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視覺魔幻師寺澤伸彥(Nobuhiko Terasawa),以簡潔線條構成的繪畫風格,由線構成面透過線條的控制,呈現趣味性極高的光與影,使人物繪畫形成特殊的視覺感。追尋光影的蓮輪友子(Tomoko Hasuwa),利用光線微妙的變化,並嘗試以平面繪畫來捕捉動態的光,將大自然的景色繪製成更閃亮的作品。 而來自國內的新生代藝術家也不遑多讓,輪流接力延續詭譎當代笙歌的節奏。今年特地挑戰展出超過250號大型作品的陳雲(Chen Yun),以蒙太奇的敘事手法,與層疊和刮磨技巧,呈現山景海景壯麗之美,大自然的浩瀚一覽無遺,喚醒遺留在圈谷裡的一段記憶。而剛結束中央美術學院交換學生計畫的孫培懋(Sun Pei-Mao),新作一如往常瀰漫著奇詭的華麗,以暖色系綠橘黃調替奇異而不平凡的畫面,添上類電影的戲劇緊張感。 賴威宇(Lai Wei-Yu)的作品則是延續以往大家所熟悉的黑色幽默,敘說著甜蜜生活下隱隱流動的親密暴力,透過這些荒謬的畫面直指日常生活中的超現實。以及時永駿(Shih Yung-Chung)運用自己獨特視角,表達各種荒謬怪誕生活百態,在平淡題材中出人意表的駭人情節,更像是推理恐怖片裡的故弄玄虛。 此外,邱懷萱(Chiu Huai-Hsuan)延續「微型劇場」的創作概念,打造一個縮小比例的書櫃動力裝置。在觀者接近作品的同時,櫃子裡的書本將會開始彈動,彷彿召喚著我們伸手把它們取下,逃離現實跳進書本的世界裡遨遊。鄭先喻(Cheng Hsien-Yu )則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能源實驗裝置,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係,試圖賦予作品人類生命的象徵與存在意義。寧森(Ning Sen)沿用他擅長的影像表現手法,來引領觀者進入死亡的想像,開啟一連串我們在面對瀕死時的行為提問。以及,李瀚卿(Lee Han-Ching)以自己收藏的物品為創作主題,使收藏經驗中親身再譯的情感得以繼續延伸。邱承宏(Chiu Cheng-Hong)的雕像作品《大理石鹿》,源自佛教經典奉獻的主軸中,運用大理石為創作媒介,進行一場考古探險,挖掘著生存時空之中的某些特定對象。 庫柏力克在《The Shining 鬼店》中交織著龐大且細膩的符號元素,這些藏在細節裡的元素,便是人們在生命經驗中累積下的各個節點,或許我們不曾說出來,甚至並不確定那些回憶是否真正存在。導演用象徵性的符號記錄下每一段他的經歷,有如藝術家的一勾一筆,都隱藏著創作者個人最深層的秘密。就像姜太公一般,藝術的閱讀總是願者上鉤的,觀看者捧著自己的生命經驗,找尋著作品與自己之間的連結。 今年伊日藝術的「The Shining 鬼店」圓滿落幕,也期待明年與你們的再相見!
不放棄 持續做下去
「記得有一天老師問我,為什麼人在你的照片裡都這麼小? 我也才意識到,真的耶!自己也才去想為什麼。」 從小喜歡畫畫,但吳家昀的藝術之路卻走得不平順,「小時候希望長大後當畫家,卻很挫折,因為要考美術班、美術系,發現自己畫得不夠好,根本還來不及懂創作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就必須要放棄了!」 第一次考大學,進了一個跟興趣相差很遠的科系,一心想逃離,重考兩年,進了台藝大電影系,想要學習另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唸了一年電影系,吳家昀又感到不滿足,發現自己喜歡的好像不只是電影,而是更廣泛的影像,「電影系的訓練比較是在如何安排劇情、如何製造好看的影片⋯⋯雖然我並不懷疑自己對電影的喜歡,但就是覺得少了什麼。」於是,大二雙主修,白天在美術系,電影系轉唸夜間部。日子過得很忙碌,但很充實,尤其開始在美術系受到的素描訓練,受到老師肯定,這對高中時代素描一直被老師批評畫得不好的吳家昀來說,格外開心!繪畫能力也逐漸開竅,過去認為自己畫得不好的遺憾終於得以消解。因為電影系、美術系的雙重訓練,吳家昀的創作媒材選擇以影像為主,攝錄影之外,因為上大學時父親送給她一台單眼相機,就試著學習拍照,但沒多久就因為相機實在太重,束之高閣,「後來發現同學用小台LOMO'Instant,拍立得相機,只要裝進底片就可以拍,很便利,看到什麼,只要調好焦距,按下快門就可。」吳家昀喜歡這種傻瓜相機的抓拍特質,開始不斷地去拍,成為創作的基調。 但吳家昀很清楚知道自己並不熱衷拍人,不喜歡處理人際,「我很羨慕別人可以很大膽地去拍路邊一個不認識的阿姨或小孩,但是個性的關係吧,我不喜歡去打擾別人,也不喜歡被打擾。」這就是為什麼在吳家昀的影像中,人總是在遠方,總是小小的,而且大多是一個人的狀態,「如果在畫面上有一個人以上,就會讓我覺得很麻煩,我不想去處理那麼多人的關係。我比較喜歡專注在一個人的狀態。」 從喜歡畫畫,到迂迴進入電影系、美術系,吳家昀其實並沒有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向。一直到出國唸書,在視覺傳達系中的動態影像組,吳家昀才終於進入了以藝術角度思考影像的狀態。但在國外三年,卻是一連串遭受打擊的過程,「看同學的作品或是去看了展覽之後,才發現過去所學、所認知的,以及自己的觀念、視野、表達能力⋯⋯,都不夠成熟,跟其他同學似乎有很大落差。」吳家昀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棄地一直做一直做。前年回國後,吳家昀依然徬徨,完全不敢奢望能夠繼續藝術創作之路,於是決定在找工作之前,給自己一些機會,所以瘋狂參加藝術比賽。但一直也都沒有回音,直到下半年才得到文化部2017 Made In Taiwan 新人推薦獎,「接到電話時,我很訝異,有些不可置信!」從此,彷彿豁然開朗,也舉辦了個展。 「我只是持續在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成為藝術家。」藝術之路啟程得有些曲折的吳家昀直 說,自己運氣很好,未來不再徬徨,就是把作品做好、繼續做下去⋯⋯ 吳家昀/自由影像創作 以詩的語彙,實驗影像的種種可能。 台灣攝影博物館·快拍Snapshop首獎 個人網站│chiayunwu.com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
藝術有一古老的說法「藝術模仿自然」,忠實的照著物件的樣子去模仿。而巴西藝術家Camille Kachani在模仿自然的過程中,提出更深層的環境議題:「自然屬於我們?亦或是我們屬於自然?」 藝術家多年來的創作均以自然為主題,他讓生活裡的日常物件像是具有生命般,重新活了起來:家具長出如四肢般的厚實枝葉,書本長出嫩芽。不過這終究是出於藝術家巧手,現實世界的傢俱是使用已經處理好的木材,失去生命的木材,而這正是藝術家創作的目的,他試圖將物件帶回最初的根源。 隨著科技與現代化的發展,人類毫不留情的取之於自然,而忘了這些從不是我們理所當然應得的,自然從來都不屬於任何人。生活所需一切皆取自自然,最終也必將回歸自然,因此捍衛與維護這塊土地,就是善待自己。 Camille Kachani網頁:zippergaleria.com
另類環保議題闡述
環頸雉/刺繡繡線、繡臺、女性衛生用品 化垃圾為藝術品:陳聖文的另類環保議題闡述 撿垃圾進焚化爐很可以理解,但以垃圾為藝術創作題材,大概就很難想像吧?就有這麼一位年輕藝術家陳聖文,竟然以垃圾為媒材,將之脫胎換骨,成為讓人驚豔的藝術品。 乍看陳聖文的作品,先會被那細膩、優雅,以及各種保育類動物造型的美感表現所吸引;再仔細端詳,不只驚豔,更會驚訝於,那一幅幅作品,竟然是菸盒、破襪子、鋁罐蓋子、泡麵包裝……等,被人棄置的垃圾,再結合手工刺繡而成。美感造型、垃圾、手工刺繡,看似完全不搭嘎,卻又巧妙的創作結合,就從陳聖文與嶺東科大的「淨愛高山」團隊的相遇開始。 一次偶然機會,四個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播科系大學生:張雅雯、羅敬邦、黃覺深、林珮萱,攀登雪山;登頂眺望,除了峰峰相連,震撼絕美的壯麗山景之外,呈現在他們眼前,更多的卻是散佈在箭竹叢周遭,以及掩映在山莊旁的一堆堆垃圾。下山後,分屬三個不同國籍的這四個大學生開始省思,百岳是大自然賜予台灣這座小島最珍貴、神聖的禮物之一,而爬山的意義也不該只是一昧追求攻頂,更不該隨意棄置垃圾,造成山林土地的負擔。於是,這四人組成了「淨愛高山」團隊,想用自己的力量,回復屬於山的本來自然面貌。 「體力夠嗎?」、「裝備都揹不動了,還揹垃圾下山?」、「有車嗎?怎麼上山?」、「你媽媽知道嗎?」、「撿垃圾跟設計是兩回事吧?」……眾多質疑,反成了「淨愛高山」的動力。為了鍛鍊體力,他們從嶺東科大操場一路跑到東海大學──「加油,再跑六公里就到了!」「加油,再……」就這樣,四個人相互勉勵,從一座山爬到另一座山;從奇萊山到玉山,翻越超過一萬公尺,將萬件垃圾,一袋又一袋,從山上撿下山。垃圾檢下山後,可不是送進垃圾車,而是透過這四位視傳系學生的創意,製作成「淨愛高山」畢業專題。同時,他們也在網路上發起淨山活動,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上山撿拾污染環境的垃圾,並透過設計與紀錄片,表現台灣山林目前的環境遭遇,傳達人類與自然間的關係連結,期待讓更多觀者一同感受台灣高山的壯麗與哀愁,看見淨山者們的精神與希望,更傳遞對於環境的省思。 淨山,讓這群年輕人發現了爬山的另一種意義;過去他們是為了賞景而上山,現在則是為了淨山而上山;淨山,登山,不再只是為了攻頂,而是用心於過程的每一步伐、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這群年輕人腳踏實地傳遞著一個精神──敬愛高山,也淨愛高山;「進」山,用雙腳領略台灣山林之美;「敬」山,用雙眼觀看自然景色;「淨」山,用雙手撿拾山裡垃圾;「靜」山,用真心回復山林面貌。每一個淨山經驗,都讓他們重新發現爬山另一個意義,而淨山對他們來說,更可以說是「衝擊與改變一個人的過程」,顛覆以往的思想,重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關係。 「我是在參加『新一代設計展』時,看到他們的作品。原本是好奇,後來是感動,覺得有一群跟我年紀相仿的大學生,竟然把長期被忽略的環境議題賦予了一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且,不但從自己做起,更讓其他人看到這樣的反思與行動。因而也讓我意識到,我對這個大環境是不是可以再多做些什麼?」與「淨愛高山」的幾位夥伴相識後,原本就是學設計的陳聖文,讓淨山撿拾下來的垃圾發揮了更大的創意空間,「我本來就對刺繡很有興趣,但最初只是業餘、做好玩的。但做了幾件刺繡作品後,逐漸意識到,如果我這麼喜歡這種媒材,是不是應該讓它更具意義?能不能賦予這種傳統手藝新生命?」一系列《垃圾不是我的衣裳》聯名作品因而誕生。 對陳聖文來說,從小就喜歡的刺繡是一種極私密、自我的書寫記錄方式,而從山上撿來的垃圾,則是極其外在的呈現,「將很外在與很內在的兩者相互碰撞、摩擦,把自己的想法帶到作品中,透過形式轉換,將概念傳達出來。」無論是鋁罐蓋做成的穿山甲、泡麵包裝做成的台灣戴菊、檳榔盒製成的煤山雀、菸盒做成的台灣獼猴身軀……粗糙外顯的垃圾和柔軟細膩的刺繡所形成,視覺上的衝突感,不僅吸睛,也發人省思。透過人們不經意留下來的各種垃圾與一針一線穿梭的傳統工藝結合,形成極具對比的衝突感。 草鴞/刺繡繡線、繡臺、鐵片 凝神欣賞陳聖文作品中美麗的刺繡,才驚覺這些竟是來自於眾人拋棄的垃圾,然而繡品上的這些身影卻已因為人為的糟蹋、破壞而逐漸凋零。「2016日本大阪藝術博覽會」,陳聖文獲邀參展的15件作品,在開幕第一天就被日本收藏家訂走了7件。收藏家們欣賞的,正是這種衝突的美感,以及環保議題透過藝術作品的另類闡述,更讓人看見其核心價值。不只以環境議題為創作主軸,生活上,陳聖文也實踐垃圾減量、不買瓶裝水,隨身總是一瓶水壺的他,期待能以作品喚醒大眾淨愛高山,也敬愛高山,還給大自然本來的清淨與美好。同樣身為地球的一份子,當我們在欣賞美麗的山林,也不要忘了「彎個腰,伸個手」,一起還原最純淨的山林之美。 台灣水鹿/刺繡繡線、繡臺、鐵絲、棉線 黃喉貂/刺繡繡線、繡臺、衛生紙、糖果包裝紙
喧嘩與騷動
適逢台北藝術博覽會期間,伊日藝術策展引述威廉.福克納經典意識流作品《喧嘩與騷動》一書,主要展出四位台灣當代藝術家陳雲、賴威宇、李瀚卿及邱承宏。《喧嘩與騷動》書名取自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中的臺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一書中採用多角度觀點,亦即沒有主詞的台詞、對白,及上句不延續下句的描述,呈現出主角人物複雜且細膩的情感狀態。《喧嘩與騷動》共分為四個部分,為三男一女的獨白。當中三部分是主角人物的內心意識流的書寫,時間軸前後交叉飄移,非線性書寫。而第四部份則為旁觀者相對較為寫實的描述,觀者閱讀到書本末尾,才能夠獲得其書清楚的輪廓,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喧嘩與騷動》一書由三男一女,四部獨白築構而成。本次伊日藝術為映襯主題,邀請三位男性藝術家與一位女性藝術家共同演繹。陳雲創作主體即著重在意識及記憶的描繪,運用如同蒙太奇的剪接手法,以組件式的表現手法創作,其呈現如詩般的絮語。而賴威宇的創作,社會議題的色彩濃厚,「羅曼小史」黑白速寫系列作品中,描寫人於社會活動中的形象,猶如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共通經驗,與羅曼史系列平行的彩色系列中,則時常出現過大或過小的人物,進而演繹社會現實環境與個體的不平衡關係,更是以賴威宇的作品呼應到福克納一書中「騷動(Fury) 」的主題。而錄像/雕塑藝術家邱承宏的錄像作品「觀音」,將其大理石粉形塑的台灣原生種水鹿形象,以觀音的佛刻石雕場做為場景,進行物質與精神性、人性與佛性的對話,猶如故鄉野史般的敘事,深刻而動人。而對照福克納於第四部的相對寫實,關照出其小說世界的側寫觀察,讓主角之面貌輪廓浮現,本次策展則以寫實藝術家李瀚卿作為對應,李瀚卿描繪他本身收藏之物件,以攝影淺景深的表現手法,將其傳達其所繪物與創作者之間的情感,物件與人的連結。本次展出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喧嘩與騷動》為題希望藉此能讓觀者,一探台灣當代藝術的複雜深刻又富有原創性的精彩表現。
在疲憊與等待的時候沒有遮蔽之處
漫步行走在公路上,微風輕輕吹拂在臉龐,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一生中我扮演過無數角色,但我卻缺席了自己的人生。」電影《鳥人》中主角的自白,每個人對於生活情感,都在學習如何適應各種讓我們措手不及的改變,軟弱不代表不夠堅強,流淚不代表不夠勇敢。 用最誠實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種種情緒,卸下武裝的姿態,渺小的我們生存在社會裡,學著如何坦然的去面對的生活的考驗,探索我們仍然懵懂的領域;卻也希冀一個疲累了可以讓心倚靠休息的地方。 「記憶」的回朔經常伴隨著生活軌跡的變化,我們偶爾會因為社會的快速更迭,對某個去過的地方、某個時空背景的場域空間, 被迫失憶。為了找回最珍貴的回憶,我們開始像偵探般,從生活中尋找蛛絲馬跡。王冠蓁利用陰性書寫的繪畫方式,表現種種生活輕撫過的痕跡;我們不可能一直這麼堅強,龐然無助時也需要依靠,每個人都有軟弱的一面,往往開心的事情記不得很多,難過的時候卻又如此深刻無法自拔;還記得最失落的情感經驗,有點酸、有點苦澀,卻又有點回甘,而這些經過沉澱淬鍊的自我, 呈現了內心滌淨的無瑕鉛華。 「If I could take you away, pretend I was queen, what would you say, would you think I'm unreal, 'cause everybody's got their way I should feel…」[1] 歌曲緩慢的前奏,娓娓述說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的渴望。「時間好像無聲無息地過去了,但是總會留下些什麼吧!留下些什麼,我們就會成為怎樣的大人」危險心靈中的經典台詞,反映了時間的消逝並沒有讓所有的事物也跟著就這麼消失,王冠蓁像個初踏入社會叢林的女孩,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用最真誠的感受,創作記錄下了這一些記憶片段。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許多的挫折,一顆無助軟弱的心,在需要倚靠的時候,是否有著一個可以讓我們安心倚靠的避風港 我覺得我是不是太小了只顧撿拾那些不重要的碎片渴望他們飽脹為廢物的奇觀 「只有理解他人,才可能理解自己。生活,在任何地方都要不惜任何代價參與生活」[2] 王冠蓁循著生活日常記憶片段,再次建構這些瑣碎的物件,進而貼近更真實的自我。居住氣候及環境也牽引著她的精神,淡水的海風,沿著移動的軌跡吹撫著,慵懶的身體狀態籠罩著一股莫名的灰色低氣壓,小女孩的好奇心宛如黑澤明電影《夢》裡的小男孩,窺視狐狸娶妻的婚禮,而觸碰不能被揭示的寓言;他們一樣擁有純真無邪的好奇心,撥開彷彿像是叢林般神秘的社會面紗,觀察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此刻的她,滿溢的感性情緒,運用筆觸和色彩將情感宣洩在畫布上,寫下一篇又一篇真摯動人的生活日記。 可能我們都不希望誰說忘記了因此盡可能回想剛過眼的生活使之癱瘓能從腦內顯影出來的物件都是我記憶的化身 「我們的人生…在那之間有所謂陰影的中間地帶。能夠認識那陰影的層次,並去理解它, 才是健全的知性。」[3] 有時候我們抽絲剝繭,希望可以在最細微裡發現更多的未知,像是偵探般的渴求事件的真相與真理。但是有時候我們又會因為太過於拘泥,讓自己置身於茫然的灰色地帶,因為低潮過後,我們更珍惜光明的暖陽。王冠蓁擷取記憶影像的殘缺片段,透過真摯的情感,利用繪畫的肌理以及筆觸,在畫面裡的色彩調和的偶然性下,反應出對於日常的可能將其顯現,擴大小事件內心宣洩躁動的模樣。 [1] Rachael Yamagata 《Be Be Your Love》 [2]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3] 村上春樹《黑夜之後》 - 展覽資訊《在疲憊與等待的時候沒有遮蔽之處│王冠蓁個展》展期| 8 / 25 - 9 / 27開幕| 8 / 29 15 : 00地點|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地址|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電話|04-2327-4361營業|13:00-19:00,週一休館
彩虹 Rainbow
波蘭籍藝術家漢娜.伊淇(Hanna Ilczyszyn)第三度與伊日藝術合作,以「彩虹Rainbow」為主題,睽違兩年來台舉辦全新個展,同時也於台中空間展開藝術家駐村計畫,實際體驗台灣的多元文化色彩。 對現居比利時的漢娜而言,異國文化的結合,就像彩虹連結兩地,搭建起探索台灣和比利時異同之處的拱形橋樑,七彩顏色則是多元性的隱喻,將各種不同色彩融合激發新的靈感,期盼能將這樣的多樣化呈現於新作之中。 漢娜的創作取材來源常來自於家庭老照片,與平日寤寐所夢的超現實反射。動物頭植物臉、泡泡煙霧遮掩的面部、線條色塊覆蓋的容顏,則是畫中常見的人物特色。將最容易辨識的臉部特徵架空,藝術家使用不同手法來表述,引導觀者從視覺世界前往幻想與夢境的領域。看似不清晰未畫完的臉部效果,就彷若我們試著憶起過去的片段時刻,但卻無法鉅細靡遺地還原所有事發畫面,逐漸隨時間而變得模糊,最終沉入湮沒的過往。 漢娜慣於使用對比鮮明富含聯想性的色彩,急促而厚實地塗抹於畫布上,留下顯而易見的筆刷觸感,也試著使用相同顏料堆疊的方式,白覆於白、灰蓋於灰,一層堆過一層,形成質地飽滿的背景與不同尋常的畫面效果。她擅於讓顏料緩慢滴流,柔化黑白灰紅鮮明對比,引領我們走入如夢如幻的境界,模糊而朦朧、恍惚而甜美。在凝視於畫中無臉主角的剎那,任時光指針停滯,駐足於噩夢來臨的前奏、萬物變化前的寧靜,ㄧ失神便會不小心被畫中荒謬詭譎、神秘怪誕氛圍悄然瀰漫,跌落於兒時記憶的殘缺片段,潛意識中的不安惶恐之夢。 而這次的全新個展,漢娜選用彩虹(Rainbow)作為主題,彩虹是氣象學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下午雨後放晴之際,日光照射在天空中的水滴上,光線透過折射與反射所形成的拱形七彩光譜。彩虹亦可看作是鮮明綜合色彩的巧妙排列,恰似一個擁有前瞻性的目標,或如虛無幻夢般的希望,遙掛在遠處的天空,可遠觀卻無法伸手觸及。也可以看之為多元、潛在、創意的一種隱喻,關乎於陰陽兩極或是色彩學中的完美和諧,將兩個不同意象結合。或者,你也可以將之視為一項艱難挑戰,需將兩種不同的大氣現象,太陽與雨結合,才可創造出色彩斑斕的彩虹。 有別於過往神秘幽暗的氛圍,漢娜這次將對於彩虹的解讀一一呈現於新作之中,添上慶典時拋散的五彩碎紙、鮮明的三角圖形與彩色煙霧斑點,覆蓋於畫中男性女性臉龐與男女孩雙目,與黑灰白背景相對應,調和在明暗間尋得完美均勻平衡。鮮豔線條與斑斕色塊,七彩絢爛般迸發出的光線色彩,在漢娜如夢境詩意般的畫作中,好似走過陰暗隧道抵達明亮出口的瞬間,隨即映入眼簾的是光彩奪目的彩虹異地。 彩虹│漢娜‧伊淇個展2017.10.27 - 12.3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王煜松|讓創作飛翔
「我看起來乖乖的,其實我只是表面上很順從。因為表面裝得很順從,就好辦事,想做任何事,沒人知道,也就沒有人會阻止你!就像《花蓮白燈塔》那件作品,就是這樣來的。其實港口那裡是管制區,禁止進入,但我就偷偷進去做了。」 王煜松,靦腆的臉龐,掛著一抹微微的調皮;年僅24歲的他,除了國小時候常拿到的美術比賽獎狀,相較於其他同樣入圍台北美術獎的年輕藝術家,參展、得到美術獎項的次數並不多,卻一舉以《花蓮白燈塔》拿下2017年台北美術獎首獎。 「上台領獎的時候,都快哭了!」目前仍在南藝大研究所就讀的王煜松,作品以複合媒材為主,但又不受限於任何媒材,「先找到我想做的內容,再去思考要用什麼媒材去傳達我所要表達的內涵。」而他的創作靈感,基本上是來自對生活的體察,或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大腦、身體對空間、環境的觀察與感受而轉化成作品。「我創作的方式很像在寫散文或小說,需要時間反覆思考,也像一段冒險的過程;事實上我的作品是要讓人看過程,而不是結果。」王煜松輕輕地笑說,每次事前的準備、構想,都比執行時間多很多,而且在真正動手作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會做出什麼,「都把自己逼到懸崖絕境,死到臨頭了,作品才跑出來!」 但「死到臨頭」才逼出來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著一個故事,「我的作品跟其他同學的差別,應該就是故事性吧!」《花蓮白燈塔》試圖想像、捕捉、構築花蓮人對於早已被炸毀消失的白燈塔的共同記憶;《回鄉偶書》虛構一個第三者,用錄像、投影現地裝置,描述一家曾經是花蓮最大而且大多數花蓮人都在此出生的婦產科醫院曾經發生的故事;《我是一隻小小鳥》則是到台南念研究所後,每天往來於學校工作室之間,對於生活、空間的呈現⋯⋯「我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做我的感受,而且都是覺得好玩就去做,過程可能很痛苦,但結果卻很開心,而且常因為不知道會做出甚麼,有時候連自己都會驚喜!」 而從小學畫,王煜松已養成了以繪畫為核心的創作思考,但作品卻又常以不同方式建構想像,「大學時代我選擇版畫組,當時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做版畫,以及關於媒材本質的問題。後來發現,用版畫討論版畫,力道和精準度都很難到達,用其他方式,譬如用裝置的方式討論版畫,反而還比較容易。」就如同《花蓮白燈塔》,王煜松從寫生出發、用寫生的方式進行,但整件作品的最後呈現,卻沒有任一項元素是繪畫的形式。 用繪畫的方式思考,卻又不是真正去畫,雖然形式不同,但對王煜松來說,本質卻都是相同的,而且,透過不同的形式傳達,或許更有突破的可能,「藝術創作跟其他行業很不一樣,其他行業都有一個既定的追求目標,只要朝著目標前進,有朝一日都可能抵達。但藝術的目標卻是要不斷創新,開闢另一條新路。然而置身學院體制下,很想要跳脫框架,拚命想要逃出去,卻愈逃愈被限縮⋯⋯」順從的外表或許正好給了王煜松內在的冒險不羈一個絕佳保護色,「只要真的想做,沒有人可以阻止。我不知道我的目標是什麼,但就是一直做下去。最後成功與否,大概只有過完自己的人生,答案才會揭曉!」 關於 王煜松 台南藝術大學研究所 透過自身的生命經驗及個人觀察,在生活中探索各種創作的可能。 2017臺北美術獎首獎·多媒材錄像作品《花蓮白燈塔》 個人網站|sean0978622068.weebly.com
米粑流濕地藝術季| 國內展覽
近年台灣各地爭相舉辦「地景藝術」、「環境藝術」的活動,從最北部的「北海岸藝術季」,正熱烈展開的「桃園地景藝術節」、百年風城「新竹國際地景藝術節」、南部的「嘉義縣國際地景藝術創作展」、「高雄前鎮聚竹蚵地景藝術」以及東部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今天要真誠跟大家分享的,是在2011年所誕生「米粑流濕地藝術季」,一場由關懷土地而起的在地藝術季。 「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地點位於東海岸豐濱鄉,擁有面積最大最完整的水梯田,也是港口部落的糧倉,與阿美族文化緊密連結著。經過復育後,石梯平水梯田的生態與景觀逐漸尋回,部落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重新找回此地的人文結構與價值,而又該如何讓人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藝術季,將不再是短期的祭典式盛會,而真正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落實生活美學與藝術村的生活方式,獨特的濕地景觀與藝術家的結合,成為一個美麗的邂逅。 活動時間:2017/06/24 - 2017/10/30,10:00-17:00 活動地點:藝術發生地A:石梯坪、藝術發生地B:復興無菸部落活動資訊:mipaliwarts.com
紙上藝術導覽 - 1
假期總是讓人覺得還沒開始就結束了,還有好多地方沒去、好多展覽沒看……,現在就跟著文字到駁二去體驗蟲鳴鳥叫的《夏夜》,到台中偷窺《烏合之眾》的豐腴女體,在台北空間裡感受《平行─光─線》的世界。當然除此之外,西班牙藝術家Guim Tio與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將再度來台展出全新系列創作,小動作2.0聯展藝術家以動力機械作品傳遞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新銳藝術家李世文、巫宇庭、鄭子祺、鄒享想也即將在近期舉辦精彩可期的個人展覽。 剝製圖│大和田良 個展 駁二空間 《剝製圖》系列中,大和田拍攝下「津山自然不思議館」藏品的不同視角,並以裁切、重新拼貼等手法完成作品。這個技法在2011年,埼玉市大宮盆栽美術館中發表的大和田良個展《FORM》盆栽系列中首次登場。賞玩松樹盆栽是極具東洋風情的一種活動,自不同角度鑑賞松的針葉、曲枝,都具有不同的特色。而大和田的拼貼形式,呼應賞玩盆栽時,平面攝影無法完整表現的立體概念。而「剝製圖」系列作,也沿襲《FORM》系列作品中,呈現了「展出空間」與「藏品」的相互關係。當觀眾實際走入「津山自然不思議館」時即可發現,映入眼簾的除了館藏的標本,卻不自然的鮮明壁畫背景。《剝製圖》系列作品,皆以金箔作為背景畫面,與原先館內展示方式不同。透過大和田的觀景窗,凸顯每一個標本最純粹的原貌,在抽離風景壁畫後,以金箔輕微反射主體的特性,重新映照出館內的柔焦氛圍。 親愛的,狙擊手│江家維 個展 台中空間 茫然的時候,是否渴望有所依靠?期待生命中的他跟她出現,期待那個人可以帶著你一起遠離寂寞,一起遠離空虛。江家維筆下的男孩與女孩,男孩像是對自己的投射,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也充滿抱負的大男孩,女孩則是沒有特定對象的描繪,有點像你,也有點像我,像是要我們重新尋找那個漸漸被時間消磨而遺忘的赤子之心。江家維的人物都呈現一種未完成的狀態,刻意保留了藝術家對人的觀察溫度,讓作品處在一種曖昧不明的狀態。也許等哪天更瞭解了,就可以仔細的描繪。 版上的雲 聯展│李屏宜、李彥蓁、林義隆、蔡禮安 台北空間 擅長透過人物來描繪時代精神的司馬遼太郎,其筆下的歷史人物鮮活而有生命力,既承接舊有傳統,同時也懷抱對未來的想望,小說《?上之雲》的意思是指「順著斜坡路上升的雲」,故事背景是寫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一個百廢待舉、大步邁向新世界的情景。山坡上方的雲依然耀眼,我們如同登山者,追隨雲的方向,一路往上攀升。伊日藝術以此發想,邀請四位以版畫為創作媒材的藝術家,或是耳邊暖語、或是展開自我對話、或是遊走於心靈之境的風格中,檢視了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每一刻幸福、每一段失意;作品中散發的點點微光,引領觀者前往每一個生命經驗的轉折。
紙上藝術導覽 - 10
「個展」是種如何生成的姿態?如此一抹瀟灑的聚成,大約就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那謙卑與熟稔的總和。伊日藝術團隊與藝術家們歷時已久的籌備,2017年將多以個展的形式,翻起一展展詩篇,輕盈地掏出內心與遠方的此岸彼岸,或以深邃的幽默,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或以鋼鐵柔情的氣度,網絡愛人們的靈魂,令愛情超越愛情、令神話超越神話。 位於某個遠方的田野│張施烈 個展 台北空間 香港藝術家張施烈個展將梳理脈絡一路從2010年到2016年系列新作展出以及文件展示,並由張施烈指導教授盧文謙親自撰文。無論是鉛筆素描或油畫,張施烈的作品都呈現出一種靜寂的狀態,當然這跟創作題材源自照片的時間靜止有關,但這一種靜止有別於寧靜或安靜,反之,那是一種有張力的靜默,是無聲抗議、是無語問蒼天。畫面的張力來自光和影的處理,雖然是尋常的一張相片,施烈把一些他覺得不重要的細節抽走,而集中處理光和影的部分,凸顯了不安的情緒,而畫面的張力亦擴大了。對於光、影的處理,及如何帶出一種靜態的張力,於黑白、明暗作出了多重媒材和技法的嘗試,希望能準確地把這種感覺體現。他畫裹的「黑」是陰影的刻畫,是一種層層疊疊薄塗下的幽暗呈現,像那種在夜裡吃力張看下見到的景象,而那質感平滑如漆卻又奇異的厚重,襯托著向外擴張的白。極其柔美的筆觸卻出現了不平靜甚至是壓力的對抗,那感覺出奇的怪異,著實令觀者對作品有更深的領會。 告別時刻│淺野綾花 個展 台中空間 日本藝術家淺野綾花(Asano Ayaka )來到伊日藝術台中空間進行她的駐地創作計畫,並舉辦她在台灣的第一次個展。此次展出的創作系列,是她將在日本與台灣蒐集的生活素材,進行拼貼再使用鋼壓機平整,經由這個過程拋出與刻畫,使這些壓痕有如她對於這物件緊密的情感,它們也將像是化作藝術家饋贈給台灣朋友的禮物。這些微小的個人的感受,有著甜蜜的幸福感,無論悲傷、懊惱、感恩、鼓勵。這些作品扮演著她在新環境的記錄與紀念,藝術家透過創作分享著故事內容的美好,也將作為每一位觀眾欣賞的小確幸。未來的創作系列,希望藉由這次在台駐地計畫的期間,擷取台灣土地帶給她的能量,以及人們的熱情與溫暖,將連繫出日本與台灣兩地的濃厚情感。 愛情神話│藝術家聯展 駁二空間藝術家|人良土兀、顧廣毅、官訓宏、陳冠宏、陳建威、陳漢聲、劉星佑 本次聯展邀請七位藝術家,各自運用不同的創作媒材來談論關於情感上的觀點──若沒有情感,生之喜悅、生之悲傷,以及生之激昂,全不存在。情感的解釋就像是一齣複雜難解的通俗劇,透過這些人與那些人心裡的黑洞,彼此交織成萬千面貌和斑斕色彩,閃爍在每個人的心海波光粼粼中。每位藝術家的創作皆因為情感產生了想像、激起了漣漪,在愛與被愛、尊重與戲弄中,試圖找出生活與愛情觀的平衡。展名《愛情神話》取自電影《愛情神話》,片中三角戀牽扯出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性愛冒險故事。
紙上藝術導覽 - 11
由春入夏,梅雨的季節,一洗濕悶的歷練,讓人們更加釐清對於清爽的追求,將之應用在更為炙熱的夏季,做足意念上的準備。展覽亦有這樣的特質,當濕悶的氣候、繁雜忙亂的生活步調,令人在當中迷了路、失了方向,不妨試試看一場當代藝術展覽,在清晰爽朗的意象之中進行舒展,為下一場生活任務暖身,心滿意足,通體舒暢。 最後一頁麥德布魯│林宜姵 個展 台北空間 由伊日藝術代理的新生代藝術家林宜姵,展出近兩年之間所創作的共27幅平面畫作以及1 件高達兩公尺的大型雕塑,作為回應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期間的畢業個展。本次個展以《最後一頁麥德布魯》用悵然悠遠包裝著對於未來的期待,也以此畫下學生時期的句點。林宜姵在繪畫語彙上時常出現衰敗的物件與消逝的空間,或是轉趨凋零的自然物,形成精緻美化卻衰頹迷離的畫面。創作中常以甲蟲為主角,她將甲蟲各階段的變化借代為個人經驗與生活狀態,作為一種自我療癒的蛻變,呈現出美好與苦痛並存的一段關係,也象徵期許自我逐漸茁壯的過程。作品裡也時常出現植物,植物在作品中借代為「生命」與「生存」兩者相互影響下的產物。而花則作為具有時間性的欲望象徵,將它們盛開轉瞬凋零之時凝結在平面繪畫上,藉以述說某些親密關係中的脆弱與不安全感,留給觀者自行連結其生命經驗投射或想像。 藝術觀光客 台中空間 10座城市、22 件作品。一個藝術觀光客的真心告白。伊日美學生活總經理─黃禹銘先生以藝術品紀錄旅程、聊藝術、深入收藏的過程:「因為工作的關係,出國的機會越來越多,我開始習慣性為每一次旅行,挑選、尋找一件可以想念並記錄當時心情的作品。關於旅行,有人喜歡透過文本,一字一句地記錄下當時的心情;有人喜歡邊走邊拍,努力地捕捉每一個感動的瞬間 ;有人喜歡寄一張明信片給自己。至於我,如果可能的話,我喜歡在每一趟旅行中,挑選一件藝術品送給自己。回憶,然後想念。故事應該從九年前的布拉格開始:因為想避開舊城廣場上嘈雜且過多的觀光客,我鑽進了一條沒有太多人群的小巷弄。哼著史麥塔納的伏爾塔瓦河,隨興地閒晃時,眼前出現了一家不起眼的畫廊。推開厚重的木門,小小的空間裡,掛滿了許多風格各異的作品。然而,我的眼神卻始終停留在一件作品上:在藕紫色光影下的舊城之夜,有著布拉格的神秘感──那就是布拉格給我的感覺:古老、優雅、卻藏著卡夫卡變形的大蟲。這也是我立志成為藝術觀光客的第一件作品!」 邊界│本鄉芳哉 個展 駁二空間 本鄉芳哉(Yoshiya Hongo)現在是日本美術界中受到關注的藝術新秀之一。畢業於國立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主修雕塑,現任大學講師。本鄉體會到從選題,進而得到感觸的過程,對於創作是很重要的。更透過創作來檢視自我對於生命的感受、拼湊無數次與內在的自問自答,漸漸地組成了本次展覽的論述。用第一人稱探討內在世界是一個人的精神與思想所組成,外在世界則是他人、環境、社會所組成的世界。介於這兩者間的部分,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身體,本鄉也將其稱為「邊界(Narrow World)」。在創作過程中,本鄉以錘子敲打金屬、加熱來融化媒材、用磨刀石削磨……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不停重覆持續著,以表現出存在於《邊界》中所孕育出的物質,帶給觀者一種穿越時空的歷久彌新感。
紙上藝術導覽 - 12
由春入夏,梅雨的季節,一洗濕悶的歷練,讓人們更加釐清對於清爽的追求,將之應用在更為炙熱的夏季,做足意念上的準備。展覽亦有這樣的特質,當濕悶的氣候、繁雜忙亂的生活步調,令人在當中迷了路、失了方向,不妨試試看一場當代藝術展覽,在清晰爽朗的意象之中進行舒展,為下一場生活任務暖身,心滿意足,通體舒暢。 時間的灰燼│邱承宏 個展 台北空間 邱承宏於伊日藝術台北空間首次發表他的全新創作計畫《時間的灰燼》。這次個展的創作源自2015年藝術家發現的一批滯留貨物,整批的實木搭配大理石的西餐用具組因當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影響全球而滯留台灣。邱承宏便靠著現有資訊逐步探尋當年這批貨物的製造商、加工廠、運輸公司等,試圖藉有限的線索重新拼湊當年的產業鏈,從而發展成一藝術計畫。計畫裡,空襲事件與產品的關係,連帶著產業與貿易,甚至台灣代工體系與全球化經貿的現狀都被他重新拆解再構築,利用大理石、金屬物件、水泥粉塵等製作數件浮雕、立體雕塑和裝置作品,創造一個有別於當代人們理解的世界關係。從弔詭畫廊個展《香巴拉》到福利社的《梅蘭蒂》,藝術家一次次牽引著我們走進精神層面形而上的想像場域。邱承宏近年重要展覽包含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聚落《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去相合》、關渡美術館個展《九色鹿》。 FM 19.87 Radio│喇叭吮 個展 台中空間 喇叭吮為插畫家及平面設計師,2012年考取台灣教育部公費留學─商業設計類:視覺藝術,2015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完成插畫碩士學位,並於同年榮獲「台北藝術自由日─銅獎」。喇叭吮汲取兒時記憶與年少時的流行文化,以擅長的視覺語言於作品中重述美好年代。不知為什麼特別偏好九○年代的女歌手,出道時留著長髮一定要遮住大部份臉的許茹芸、個性短髮的孫燕姿、聽不懂歌詞但很前衛的王菲、聽說是第一個穿露肚臍衣服上節目的Coco Lee……。本次展出的所有作品與主題,都源自於廣播節目中認識、且對自身影響很深的女歌手,創作者以自己最喜歡的孔版印刷(RisographPrinting)具體呈現,復古自我的純真年代。 理想的下午│王亮尹、呂浩元、林羿束、蔡依庭 聯展 駁二空間 理想的下午,當消失在理想的地方。理想之所以為理想,因為它總是遠遠的,又好似觸手可及,理想勾引著我們出走,本能地往想望的地方前行。王亮尹、呂浩元、林羿束、蔡依庭四位藝術家從青澀的學生時代一路上,維持著難能可貴的友誼至今,現在的他們,柴米油鹽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料理方式,我們特別邀請四位藝術家,帶著近年的創作來和我們分享,他們生活中的片段,如何面對自己的欲望,許多生活中存在與虛無交雜的曖昧時刻,交織成各自獨立卻又和諧的四重奏。
紙上藝術導覽 - 3
暖春蕩漾的心意該如何延續至豔夏?回顧伊日藝術在四到六月間為大家準備的展覽,藉由文字帶領我們在梅雨季霧濛遮蔽之中,列舉視覺以外的感官習題,代謝出一股沁涼,讓候時已久的夏日活力,指向熱力四射的下個階段。 時光禮物│金‧提爾‧撒拉路基 個展 台北空間 我們在尋求真實與絕美之中相濡以沫。 一位熱愛畫人像畫的畫家卻始終在玩一個躲貓貓的遊戲。西班牙藝術家金.提爾對於人性的透析遠遠超乎僅對於臉部表象的刻畫,他注意到人們對於那些美而不自在的畫面產生留戀、不自覺的認同,深陷於景觀之中,而金就是個觀景人。金的《Present》系列如同化妝儀式,是場盛典,讓所有捕獲的成為失去的,而後平衡。透過他,所有肖像都獲得了永生,不再有名字、名氣與其所賦予的權力等標籤附註,令迷失的靈魂有了全新的妝容,人像臉上的繽紛色彩與濃重筆觸,都是喚起重新拾獲生命中重要的羈絆與衝撞。 除去生活中對於完美的遐想上癮症,金駕馭著它,成為主宰,卸下偽裝,無懼而自由,恰似美麗的驚嘆號。 魚仕│巫宇庭 個展 台中空間 當例行的觀看方式出現不同,當事物不再令人感到熟悉,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尋常、毫無特色或平凡無奇的事物中看出非凡之處。巫宇庭的魚人符號,串連起的一系列生活場景,猶如日常般自然,沒有什麼不一樣,這時才發現眼前全是魚頭人的生活紀實。那些看似鉛筆描繪的魚頭,其實是透過鉛筆描繪後再拓印,經過反覆的拓印跟描繪的過程,讓每位魚人的表情五官看似都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隱喻著我們是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順從了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方向,利用魚人與愚人之間曖昧不明的雙關語,呼籲也許我們不需要用不一樣去凸顯自己,透過不同的態度去表明自己的立場。魚頭人並沒有讓我們抽離真實生活,反而像是透過鏡頭捕捉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場景,勾起我們對於眼前畫面的觸動,親情、友情、愛情之間的各種成長史。 仲夏夜之夢│平子雄一 個展 駁二空間 出生在群山環繞的日本岡山縣,森林對平子雄一來說,就像是無盡的樂園。植物像充滿靈氣的頑皮孩童,在人類的注視下靜靜蹲俯,被風吹著在葉片中穿梭的蟲魚鳥獸,隱隱地躁動著。此次平子雄一個展以人類與植物、都市與森林、夜與晝為主軸,作品中精細配置的場景,就像莎翁經典作品《仲夏夜之夢》中,那場迷幻的夜宴。 有別於以往作品中的元素操作,植物化成人形、植栽與生物之間模糊的主客關係設定,新造型的樹人設定,被平子雄一描述為「森林中的幽靈」,而作品中樹人的形象,明顯是偏向「人類的樹化」,祂們試著用神秘的力量操縱我們,使人類不知不覺地與森林中的幽靈同步,讓我們開始期待,大家都能夠回到原始的自然環境中,生、活。
紙上藝術導覽 - 4
暖春蕩漾的心意該如何延續至豔夏?回顧伊日藝術在四到六月間為大家準備的展覽,藉由文字帶領我們在梅雨季霧濛遮蔽之中,列舉視覺以外的感官習題,代謝出一股沁涼,讓候時已久的夏日活力,指向熱力四射的下個階段。 小動作2.0│邱懷萱、莊志維、陳漢聲、詹詠幀、蕭聖健、豆宜臻+簡翊晉 台北空間 六組創作者用不同的媒材與方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動手腳,就像把一顆石子投入水中,形成一波波向外擴的漣漪,用最微小不起眼的取巧與變造,激發人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每一個時刻。使物件在力量介入或動力裝置的操作下,像一齣微型劇場,本來無人的空間代入了對人性的想像與側寫。邱懷萱的作品主要型態以木作構成的微型物件為媒介,重現我們的生命記憶與體悟,使情感有了憑依具現的對象。莊志維用光和影為觀者解釋著植物的語言。陳漢聲反思在不斷汰換變遷的世界,植物是否也該提升反應速度以點醒我們忽略的情感。詹詠幀的水循環裝置,用我們最原始的本能,探究在一片正向肯定到病態的社會中,這種只能做不能說的示弱小動作。蕭聖健的作品乍看屬於機動藝術(Kinetic Art)的脈絡,強調著材特性跟純粹的動態美學,卻又不同於歐美機動藝術發展的初衷。豆宜臻 簡翊晉透過「窺視」的身體行為解釋群體社會下,人時常感到身在其中卻又抽離的疏離感。 小恆溫│楊宗嘉 個展 台中空間 楊宗嘉的創作緊緊繫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孖生系列》源自對於孿生弟弟幼時的離開,在宗嘉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在人生路途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曾經跟生命道別,時間的流逝讓我們在當中成長,並學會道別。他的創作像是包裹糖衣般的甜美溫暖,但內心仍尋覓著因為時間漸漸逝去的美好,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改變,記憶裡孿生弟弟依舊停留在幼時的那般純真,感受弟弟的精神一直都在自己生活之中,保留自己小時候不曾被社會化的赤子之心,希望作品不需要多餘語註,能帶給觀者最直接的感動。 它方/不再見未來│李世文、鄒享想 聯展 駁二空間 它方是個迷人的地方,有著用想像堆疊的美好;在它方與未來之間擺盪著激越跳動的旋律,是屬於藝術家對於自己親身所處時代的詮釋。「對我而言,創作的初衷來自無法直敘生活的一種代謝。」在李世文的作品中,我們得以用一顆平靜卻又熱切的心去探尋這世界的神秘,觀看的同時,就像是一面映照自身經驗的鏡子,投射出自我存在的路徑。 鄒享想運用台灣擁有豐富的他國殖民背景,在街道巷弄間不斷地探尋這些耐人尋味的建物,再透過幻化與嫁接將這些景物記錄在畫布上,也漸漸的讓我們習慣了這些帶著些許幽默、些許莫名卻又平常自然的樣貌。
紙上藝術導覽 - 5
「生活」是什麼顏色?我們在繁忙中努力地確認,如何踏實於當下才叫作生活。回顧七到九月伊日藝術各空間的展覽,如同一系列生活日誌的書寫:「生活」,是我們共通的生命提問、是我們需要記住或是選擇遺忘的日子、是感官與慾望實踐的場所、是儲存、召回、再審視的過程、是時空洪流中的吉光片羽……。當過多的小確幸氾濫在日常,沖刷了對好好過生活這項本質的渴求,而我們卻又何其幸運,因無法確知才是生活的真實色彩,領著我們往更深層的感知走去。 靈魂容器│張淳皓個展 台北空間 「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 日漸腐朽的器物,這些對象在張淳皓的描繪下,呈現出另一種淒美的姿態,彷彿一切在他的建構與再造中昇華。那個美並非源自物件本身,而是來自藝術家將自己的體悟及感觸濃縮,將該物散發出屬於時間的生命力,再次注入繪畫對象的軀殼裡,於是畫布等於封存了他的靈魂。那些常人轉身即忘的情緒以及背後所牽動的因果,都被埋藏在張淳皓細膩、精心縝密的布局之中,用這最簡易的手法藉由有形的產出印證更高層次的無形靈魂。而往往愈單純的執念,可以帶來愈大的力量。他的作品表象是那樣的清雅、素淨而純粹,我們必須在畫前佇足久一些,聽聽在那看似極簡留白畫面下靈魂的呢喃,聽它聲聲訴說的同時,跨越有形的維度,進入另一種靈魂的視界,體驗那遊歷不盡的風貌。 床邊的植物│陳建威個展 台中空間 陳建威以植物和動物的形態作為人對於情欲的語彙。《床邊的植物》延續《柏林派對》系列創作,在空間中衣物架上懸掛的作品,像是參加派對前我們挑選著主題著裝配件,想像著如何呈現希望讓他人看到的形象。在派對中、舞池裡隨著音樂搖擺,隨著酒精發酵進入亢奮狀態,靈魂與身體彷彿抽離,剩下的軀殼就像玩偶一樣需要倚靠攙扶。藝術家利用玩偶的軀殼隱喻它們雖然擁有身體的體感與量體,但內在卻空洞著沒有情感,將玩偶如此的空洞狀態借喻在情欲過程中的身體欲望上,玩偶被動地觸發人們想要去觸摸他的念頭,訴說欲望在生活中也是被動的誘使人們想接近它。陳建威將身體主體抽離,放大男性的生殖器官,巨大的生殖器官相似植物的樣貌,當生殖器成為了主角,思考與行為都將被支配,平靜的感官總是容易被誘惑,讓我們失去控制地被它牽著走。 無敵艦隊2.0│Monica Subid、Nuria Farr、Jan Monclus 駁二空間 無敵艦隊2.0,裝載著三位西班牙藝術家對生活、事件以及人性反思的一趟冒險航行,體現的不僅只是西班牙式的風情,同時也是與我們共通的生命提問。莫妮卡·蘇畢迭(Monica Subid)的肖像作品,慣以厚重的筆觸,強調人物的膚質及輪廓,捕捉人們纖細、深沉的情緒,配置在畫面空間中的人物、動物與靜物造型,混雜著生氣與死意的對比連結,產生出一種和諧的荒謬趣味。 努里雅·法瑞(Nuria Farr)的《沉浸》系列,引用童話故事《睡美人》作為創作的發想,讓各個匿名的女性浸溺於水中,宛如沉睡在各種不同的夢境裡,並藉由女性容貌與水交織出的柔性張力以及縮脹的臉部變化,緩緩將女人心事浮現。 傑·蒙庫斯(Jan Monclus)的作品中,多數的元素並不代表任何功能,反向地以簡單的符號操作來反思繪畫的過程,拒絕理性的視覺引導機制,以矛盾錯置的圖像關係建構與生活的對話,透過對現實認知的否認,痴迷地駕馭著不按牌理出牌的視覺邏輯。
紙上藝術導覽 - 6
「生活」是什麼顏色?我們在繁忙中努力地確認,如何踏實於當下才叫作生活。回顧七到九月伊日藝術各空間的展覽,如同一系列生活日誌的書寫:「生活」,是我們共通的生命提問、是我們需要記住或是選擇遺忘的日子、是感官與慾望實踐的場所、是儲存、召回、再審視的過程、是時空洪流中的吉光片羽……。當過多的小確幸氾濫在日常,沖刷了對好好過生活這項本質的渴求,而我們卻又何其幸運,因無法確知才是生活的真實色彩,領著我們往更深層的感知走去。 箱鬼│策展:陳湘汶;藝術家:李亦凡、盂施甫、丁柏晏、邱子晏、張立人 台北空間 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說:「歷史可以在一捲膠片中儲存、召回、再審視。行為可以撤銷。流出的一滴眼淚可以被吸回。你可以將一個動作的發生和逆向發生做成回文。」這是影像藝術的魅力,藝術家藉它書寫自己詮釋下的事件。大至攝影棚、小至電腦螢幕,在這些箱子空間裡做出他們幻想中的世界。李亦凡結合動畫、雕塑、手繪的投映裝置,看似即興的布局,實則是精確計算過後的影像呈現,探索個人對外在事件的反饋。盂施甫打造一件窺視裝置,集體幻想的圖樣放在望遠鏡內部,在安全的距離裡,觀察自我或他者內心的欲望。丁柏晏的作品常有如漫畫的格狀切割、小尺幅、騷動的筆觸,惴惴不安的氛圍若隱若現。邱子晏的《萬象皮革廠》巧手製作的工廠模型內放映著在廢墟裡撿到的八釐米膠捲,外部則放映著實地拍攝的場景與訪談,兩段時空交錯下,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張立人的《模型社區》打造了一部實境秀,日常寧靜被殘忍的打破,人物與建築瞬間被摧毀,暴力與窺視不只是我們的原罪,更是年輕世代的集體出口。 浮生─金工聯展│李恆、蘇健霖、蕭旭凱、陳文軒、羅硯澤、余孟儒 台中空間在宏大的天地與飛逝的光陰下,我們的存在微不足道,正因渺小,使我們認真地感受生命中每一次沉浮波動的細膩變化。藝術家們以金工媒材捕捉那些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李恆捉摸著一段純真無慮的童年時光,是時刻都被愛所包圍的日子。蘇健霖出生於以汽車板烤為業的家庭,藉由一道道工法,爬梳自己的生命經驗,開採出屬於自己的珍貴礦石。蕭旭凱將《故宮鳥譜》中的禽鳥由平面轉化為立體,自他手中穿越百年遷徙至今。陳文軒以作品重申人類一直都住在叢林裡,只因文明亦無法改變洪荒的本質,因而以「文明」一詞切割、分類了時代。羅硯澤呈現所見烏托邦,一個旁者未及、烈日難至的海床底部,那孕育地球生命的海洋底部。余孟儒凝視著眼前那垂死的蟲子,蟲腳吃力地在空氣中舞動,她利用機械裝置,試圖讓逝去的生命倒回一小段,停留於瀕死的時刻,無盡地展現最後的生命力。 奇葩男子索性在公園吃冰塊│王冠蓁個展 駁二空間王冠蓁:「一個混亂中突然閒適下來的時刻,就像是吃冰塊的時刻。冰塊容易凍舌頭,即便是很熱的時候,所以吃的時候仍然需要心無旁騖。變換它在嘴裡的位子,有的時候要用臼齒咬住,不讓它滑出;有的時候則讓舌頭接住冰水,用心等待到融化。全力體驗微不足道的事,銜接每件看似重要的事,就像吃冰塊的時刻。」王冠蓁享受她的生活,在日常裡尋覓著創作的任何視角、不放過任何分秒,拼湊著生活裡的片段,令這些時刻駐足於畫布上,讓我們彷彿身歷其境似地窺探著藝術家的日常。
第 1 頁,共 2 頁
最先
上一篇
1
2
下一篇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