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紙上藝術導覽 - 7

    年末的當代藝術洗禮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對於未來的想像摻入了實際的體悟,像是點點的小星光在遠方閃爍,頓時新的一年裡所有的未知被照亮了。不論是自身與「物競天擇」、「餵養」、「虛弱」、「低頻干擾」、「腦補」    等詞彙所共享的共時性與對應關係,這些揭示使得每場展覽都像是微冷氣溫裡,帶點偶遇的暖陽,細微而深刻。祝,冬季愉快! 藝術美味│藝術家:杜珮詩、張碩尹×鄭先喻、黃偉軒、彭徵維 台北空間 一早醒來,日光灑落在餐桌,咖啡正在壺裡沸騰,桌上有一籃全麥麵包,幾盅奶油與手工果醬,兩顆半熟荷包蛋和一碟切片蘋果。美好的一天就此開始!直至現在,我們並未馴化更多作物,可以說人類還懷著遠古農民的胃;我們也不能說農業革命帶來的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因這不過是一場騙局罷了,我們熟悉且習慣的糧食都可能間接或直接地對我們產生威脅。 藝術家彭徵維將自身置於危險的場域並進行一天三餐的飲食,意味當攝取食物的同時,生命也可能暴露在高風險的危機之中,藉以凸顯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而藝術家杜珮詩則是以現成影像進行拼貼,享用豪華餐點的各國領袖,在餐桌上討論第三世界糧食危機,充滿諷刺與冷漠的畫面。黃偉軒揭示一個原本企圖隱藏於內心場景的暗角,在群體不經意的關心中,所承受的言語重量與反饋之中偶然刺痛的一道情緒切口。 張碩尹與鄭先喻打造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玻璃箱中繁殖數千隻白線斑蚊,將蚊子的真實生命轉換為遊戲中的虛擬生命,兩者間相互餵養,探討人與生命的價值以及在真實與虛擬中不對等的互換體驗。 Glitch│陳立穎 個展 台中空間 陳立穎的畫作使用文化符碼去進行轉化與延伸,重新拼組符碼來構成畫面,反思自身在藝術培養的過程中,在西方美學架構下,學習光影、透視等西方藝術技巧,思考與自身的關係。這當中巧妙的呼應了在台灣這一世代裡的藝術家,面臨東西方資訊爆炸的衝擊下,該如何回應自己的文化定位?作品裡,時而將中世紀宗教繪畫常見的遠方奇形怪狀的山,與山水畫裡崢嶸的畫面並置;時而利用人物背景所呈現的風景暗喻主景人物的一切,或是將畫面的團塊分解為更細碎的小團塊,再利用這些團塊的層次挑戰著觀者的觀賞力道。 當思考更加深入之後,問題就鑽得更深,無窮無盡,全然地陷入,隨著藝術家的旅程邁進,無解地努力爬梳著,直到放棄思考,旅程瞬間停止,形成無可觸及的顫動:Glitch。 南方野獸樂園│丹尼爾.蘇維勒斯 個展 駁二空間 乍看丹尼爾的作品,很快地就能被畫面中那雙炯炯有神的雙眼所吸引,與作品中的動物對望相視後,會有種與畫中動物互換位置的錯覺,彷彿我們被侷於框內,動物卻在框外肅然而立的凝視著我們。 「道德毫無神聖之處,它純粹祇是人之常情」指向道德為人類創造的一套公式,使我們依循著公式而生活,並與自然中的動物分野,在追求倫理價值下我們時常犧牲掉動物,卻忘了我們也身為動物的這個事實。藝術家透過作品來寓言,人類若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也許在物競天擇的遊戲中,即將面臨去留的會是靈長目人科人屬的「人」。當人能以身為動物的姿態,突破獸欄般的道德框架,喚醒心中尚未崩壞的獸性,這樣的獸性並非指向野蠻或原始,而會是一種更尊重自然的態度,方能體現為純粹的生命價值。
  • 紙上藝術導覽 - 8

    年末的當代藝術洗禮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對於未來的想像摻入了實際的體悟,像是點點的小星光在遠方閃爍,頓時新的一年裡所有的未知被照亮了。不論是自身與「物競天擇」、「餵養」、「虛弱」、「低頻干擾」、「腦補」    等詞彙所共享的共時性與對應關係,這些揭示使得每場展覽都像是微冷氣溫裡,帶點偶遇的暖陽,細微而深刻。祝,冬季愉快! 腦補沙龍(秋季)│賴威宇 個展 台北空間 藝術家賴威宇從平面、錄像直至裝置作品,以輕鬆且相當真摯的戲謔手法去回應一系列關於藝術的大哉問:「藝術的功能性是什麼?藝術家能做什麼?藝術於社會的價值又何以訂立?……」他熱烈回應:「藝術是個高腦補量的活動,小時候腦補著一名藝術家大概會長得什麼樣子,父母腦補著藝術不能當飯吃;看著課堂上的幻燈片,腦補著走在巴黎的街道上,腦補著藝術史的下一頁;腦補著達文西的秘密、梵谷的耳朵、伏爾泰酒吧裡的夥伴、杜象小便時的樣子、波伊斯有幾頂帽子;腦補著作者是怎麼死的,腦補著自己從小就喜歡畫畫,腦補著孩子的創作多麼天真無邪;腦補著藝術的高度有多高?自己有多謙卑?腦補著藝術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如你所見,藝術是個高腦補量的活動。腦補與補腦,搭配服用,讓你能重新認知這個世界,或者這又是我在腦補了……。」 虛弱年代│陳彥智 個展 台中空間 「如果每件事情都是危險的,那我們總還可以做一些事。所以我的立場並不是冷漠,而是導向一種超越悲觀的行動主義。」藝術家陳彥智運用象徵性的符號物件、形象,將他們排列,去指涉某種虛構的故事。 雖然充滿了許多的不幸、詼諧、絕望,但是藝術家內心仍抱有希望,在畫面中不難發現藝術家精心安排象徵希望的元素,敘事體般的藝術語彙,兼具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 《虛弱年代》系列述說這個年代的無力感與弔詭的狀態,看似抽離了與社會的聯結,但又搭起了另一種溝通的橋樑,不僅反映藝術家的個人意識,也反映了台灣社會正處於集體虛弱的共時性。 共時性│中村亮一、井上光太郎 雙個展 駁二空間 中村亮一於柏林長期滯留,以及倫敦、美國的駐村經驗,令他的創作不論是2012開始進行的有機體造型邊框系列,或是2014年獲岡本太郎現代藝術賞的《家庭故事》木版畫系列,都存在著異族文化的濃烈氣味,這也是中村在發表數個不同系列作品中,從未捨棄過的共通視點。 此次展出中村亮於美駐村的一年間,前後訪問的200位日裔的第二代、第三代美國人發展出全新的鋁板肖像系列,以龐大量體排列呈現,讓「共時性」這個語彙瞬間由我們的視覺通透至身體直至時空交疊處。 井上光太郎的繪畫就像他自己的旅居日記,以自己的生活空間、陌生城市裡的人、異想的夢,牽繫著作品的不同視點。城市裡的浮光掠影,總輕易地消失在我們的意識之中,下班行經的巷弄,飄出陌生的煎魚氣味、鍋鏟的敲擊聲,在我們的生命中是那麼零碎且不重要……。觀者在井上的繪畫前,可以感受到這些熟悉且陌生的光景,或許在那裡頭有著被自己忽視的回憶。
  • 紙上藝術導覽 - 9

    「個展」是種如何生成的姿態?如此一抹瀟灑的聚成,大約就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那謙卑與熟稔的總和。伊日藝術團隊與藝術家們歷時已久的籌備,2017年將多以個展的形式,翻起一展展詩篇,輕盈地掏出內心與遠方的此岸彼岸,或以深邃的幽默,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或以鋼鐵柔情的氣度,網絡愛人們的靈魂,令愛情超越愛情、令神話超越神話。 安定生活─對空白的焦慮及其他│劉耀中 個展 台北空間 「回想今年度過了兩個夏天、換了兩間工作室。第一間工作室很近,但每天仍然要花20分鐘前往,徒步走在40度高溫無遮蔭的柏油路上,抵達後卻如同進了療養院。三個月的時間裡,我像沒有打檔的引擎,一台內燃機用最低速運轉著。在孤立的空間裡總要給自己找些事情做,任何事都好,讓自己處於忙碌狀態,任何探究根本的問題都是危險的……」節錄自劉耀中《安定生活》創作自述。作為伊日藝術台北空間2017第一檔展覽名稱,藝術家一貫地將生活呢喃投射在畫作上,成為一種神祕感召的當代詩。此次個展從他去年在澳洲伯斯駐村的創作一路回溯到2013年,呈現幾年來的作品脈絡與劉氏幽默。而展覽形式則打破以往作品間的獨立性,以文件展的陳設增加視覺上的趣味性,是一檔叫好又叫座的展覽。 這次就還是先讓我逃跑吧,勾咩捏~│袁心元 個展 台中空間 袁心元常以簡短的文字描述日常生活中對於人、事、時、地、物的想像,更透過創作與這些簡單的文字紀錄,不斷地與自我對話。對袁心元而言,藝術是在我們生活所接觸的世界裡發現出來的,創造往往都是片片日常中,新事物與舊材料的新總合。在先前的創作作品中,「手」向來是一個常見元素,它象徵一種父母給予的關愛與期望。這次個展中則轉化出現「船」的元素,作品中的「船」沒有船頭亦沒有船尾,像是永遠不知道它正在駛進還是駛出。在這樣的語彙中,藝術家面對自我的反問,所產生出的展覽主軸:無所適從的人生去向,所以這次就讓我先逃走吧,勾咩捏~ 綻放的此時彼刻│皮淮音 個展 駁二空間 在魔幻寫實的文學作品《百年孤寂》一書中,馬奎斯描繪主角邦迪亞上校年幼時,與父親踏上「尋冰之旅」。初次見到那巨大透明、且冒著白煙的冰塊時,他深深地震懾於其魔力;當他忍不住伸手觸摸時,卻驚覺「好燙呀!」的灼熱感。而藝術家的「尋冰之旅」,開始於      年紐約春天的某個午后,在隨手翻閱家居雜誌時,目光瞬間被圖片上的透明充氣枕吸引,枕上的吹嘴不僅是介於「內/外」、「虛幻/真實」之間的媒介,同時,也是一種符號象徵。在皮淮音的作品中,吹嘴扮演關鍵的角色。它是主要的充氣媒介,溝通了介於內在律動的和諧與外在世界中短暫的詩意。然而,正如記憶會逐漸褪色一般,伴隨時間的流轉,氣體終將消逝。作品採用大量的吹嘴,貫穿全場,如花朵般地盛開綻放,甚至發出微微光點,引領我們進入如夢似幻、虛實交錯的場域,開啟訴說這一段段的故事。
  • 讓美學走入生活

      「我們嫻熟於為生活作準備,卻不擅長於生活。」── 一行禪師   愛「美」,是人的天性。欣賞美的事物並不是件複雜的事,不需要特別的鑑賞力,或是深厚的背景知識,只需要一雙單純的眼睛和發自內心的感動。我未滿兩歲的外甥女就曾經在傍晚時分仰著頭,用驚嘆的口吻說:「天空的顏色好漂亮喔!」在她的眼裡,這個世界隨時有新鮮的事物,每天都有美好,也都有發現美好帶來的驚喜。   讓每個孩子持續接觸美 2013 年開始推動的「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畫」團隊,對於自己的使命是這樣說的: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學生時期跟教科書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這即是孩子們生活的一大部分,不同於過去主要考科「借用」美術課的升學掛帥主義,在教導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地把美的思維傳遞給孩子。透過教科書,用沒有城鄉差距、最自然的方式,讓美感細胞滲入每個孩子心中。這樣的美感經驗,也相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課本變得不一樣了」,進而喜歡上閱讀與學習。 「美不是一種學科,而是無所不在的耳濡目染。」團隊成員相信,美應該是多元的、無法定義的,可以有各種不同觀點,也沒有標準答案,就像台灣這片土地上包羅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有充分的差異性和選擇性。在教科書設計上,包含了讓學童自己動手拼貼和操作的部分,源自設計師想著重培養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每個人能試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了懂得欣賞美的眼睛,又有創造美的能力,台灣的街景就有機會變得更美,這也是團隊核心成員最初希望帶來的改變:不只是翻轉教科書,而是整個台灣。   創造自己的生活美學 記得曾在雜誌上讀過蔣勳先生的訪談,提及近年來,他在分享美的方式上產生了很大轉變:從深入賞析藝術文學作品,到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找到生活之美。因為他意識到,無法回到「人的原點」、好好地過生活時,即使將藝術放到我們的面前,也無法產生共鳴與感動。「美」原本就不僅限於殿堂之內,也未必所費不貲,我們每年進入美術館或博物館,到音樂廳或戲劇院欣賞演出的次數,不會超過日常生活的時間比重,那麼,何不試著直接在生活裡創造美? 其實美離我們不遠,整潔乾淨的家居空間、均衡配色的手作便當、樹枝上新發的鮮綠嫩芽、形狀特殊的小石子,只是,我們多久沒有心思緩下腳步去發掘?有些稍縱即逝的美,來不及拍下來放上社群等著被點讚,但是卻能在當下帶給自己一個會心的微笑,這種快樂,才是最純粹的。 讓自己回到原點,靜下心來,找到最自在的生活方式,並且選擇與這種生活相應的物件和服飾,便能營造出專屬自己的美感風格;而當生活不一樣後,想追尋藝術的渴望,也會在心中慢慢萌生。   伊日書屋推薦: 《什麼是繪畫?: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思索所見之物?》 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2019.06.20   《一個旅人,在西拉雅:遇見台式生活美感》 褚士瑩|大田出版|2019.09.12   伊日書屋 YIRI BOOKS  https://www.facebook.com/yiri.books/
  • 陳漢聲個展|紀念一段陌生的情感

    《陳明福》陳漢聲個展 以藝術為治農之本的陳漢聲,畢業於北藝大新媒體研究所後,現主要以複合媒材、金工、實驗動畫、動力裝置為創作媒材,題材核心則圍繞在自身務農家庭背景、身分、社會議題做延伸,多以植物、農村、田地、工廠等元素為出發點,關注在人與記憶與環境間彼此共存的關係。陳漢聲自北上讀書工作後,至今已邁入第六年,這次將回到自己的家鄉高雄舉辦個展,以「陳明福」為展名,是為了要紀念一段與爺爺的陌生情感。 陳漢聲的爺爺「陳明福」,一個被大家叫作「鼠仔」,一輩子都待在高雄大社的莊稼人。自鼠仔過世後,漢聲再度回到爺爺耕種的土地上,這時兒時嬉戲的場景回憶、種種和鼠仔相關的場景不禁湧現,因而泥土裡的陶瓷碎片、爺爺每天使用的農具,皆逐一構成漢聲以農入藝的創作方法。 倘若農具對爺爺來說,只是一個工作的「傢伙」,而務農時挖掘到的碎片,是一個鬆土時欲除掉的障礙,但對漢聲而言,農具可以是一個對抗土地與土地對話的媒介,而泥土裡的陶瓷碎片或許就是他得重新耕耘的新土地。將藝術視為一種勞動,藝術家藉由此方式和自己的爺爺一起下田,承起世代的記憶與家族務農血脈的根源。透過對身處環境的反思,陳漢聲的作品時常緊密圍繞在自身身分、農業家庭背景、當今社會議題的內容,以家鄉田地、稻苗、街邊植物為創作主題的動力裝置作品,以同志議題、成長生命經驗為內容的錄像實驗動畫,以田邊葉菜、某個特定數字的攝影作品,皆是他近年來的創作成果。 高中念廣告設計、大學念視覺傳達,直至研究所接觸到新媒體的陳漢聲,才算是真正進入藝術領域,而不侷限在單一媒材的創作特性,也讓他可以藉由使用多元素材與作品對話。農村子弟與藝術創作者的雙重身分,在面對代代相傳的農業背景時,隨之產生的矛盾掙扎也於作品中不斷流洩而出,陳漢聲將這股心情投射於每一件作品中,用藝術開墾一片屬於自己的田地,這時各種創作媒材則成了豐沃的肥料,灌溉起一顆顆埋入土壤裡的藝術種子。 學會與家人道別,永遠不嫌晚,但總是感覺遲,與土地相處的感覺也是如此。應該要很熟悉的親人與家鄉,卻是以一種陌生的形式存在,以為陌生就不在意,卻又放在心上難以抹去。以爺爺的名字為展名,回到成長的城市舉辦展覽,陳漢聲用自己擅長的創作方式,紀念與土地、與家人、與務農家庭、與自身身分種種無可名狀的共存關係。 陳明福|陳漢聲個展 The Last Farm Boy|Chen Han-Sheng Solo Exhibition 策展人|馮穎君 Vivian Fung 展   期|2018.5.19 – 6.17 茶   會|2018.5.19 Sat. 15:00(茶會贊助:劉媽媽滷味) 開幕特別演出|2018.5.19 Sat. 15:30 表演者|韓國行為藝術家 金緣定 地   點|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地   址|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群C9-14倉庫 時   間|Tue. - Sun. 13:00 - 19:00 週一休館 第二展區|湖底尖山下(高雄市大社區大社路) 臉書活動頁|www.facebook.com/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