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系列活動

      自由應是一個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Freedom is nothing but a chance to be better.   ​​​​由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主辦的台北藝術自由日,將於 2019 年 12 月 6 日至 8 日共三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二、三號倉庫舉行。今年以義大利導演 — 費里尼作品「愛情神話 LOVE」為主題,於菸廠將搭出宛如馬戲團般的大帳篷,為現場添增歡樂的嘉年華氣氛。本屆選出 120組藝術家至現場以無牆美術館的方式展出,讓作品與參觀者更近距離的接觸與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參展作品內容包括裝置、新媒體、表演、跨領域等創作,形式多變且豐富。   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有別於一般商業展演活動之形式,將展覽、競賽及多樣周邊活動結合,募集國內外創作者,以不限媒材、形式的計畫,增添台灣藝術環境多元發展的可能,也讓藝術在不同文化之間不斷地交織碰撞。對於創作者,沒有展牆或許是一個考驗,卻也能成為一場實驗、一種創新;對於觀眾,能以最直接的方式,體驗藝術與生活。在這場推廣藝術自由的公益性活動中,並不收取參展者及觀眾任何費用,實踐「讓藝術走入生活」的目標。 在名為藝術自由的場域中,不收取參展費及門票,唯有藝術家及創作者們在各自的攤位上盡情發揮想像,與參觀者互相交流,建立毫無拘束的創意國度,這就是「台北藝術自由日」的宗旨。今年邁入第五屆,活動現場除了電影放映、論壇講座活動外,「自由心證」藝術拍賣也將為活動掀起一波高潮。誰說藝術品價格就要不平凡?不具名的藝術作品,以 500 元起標,任何人皆可以體驗喊價的樂趣外,也讓藝術回歸本質,價值由個人創造。   2015 年台北藝術自由日 - 自由心證作品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系列活動   一、「藝術家的書桌」 戶外街道喧鬧,與寂靜的房間內形成反差,落地燈透著溫暖光線,選了一部電影,短短三十分鐘,卻逐漸煩躁起來。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讓腦中的思緒無法沉澱,才想起書桌那本許久未翻閱的書,那些曾經感動自己的文字彷彿就在眼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特別邀請歷屆參展者 — 宋艾凌、劉耀中、盧依琳、劉星佑、陳彥伯... 等藝術家們,選出在藝術創作中深具影響及啟發的一本書籍,策畫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展書計畫「藝術家的書桌」,與大家一同分享生活、分享創意、分享那把開啟靈感的鑰匙。   展出時間|2019.11.01 ~ 2019.12.05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伊日書屋 YIRI BOOKS) 活動詳情請參照「藝術家的書桌」活動頁 *12.06(五)- 12.08(日)將移至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活動現場展出   二、「Free Art Talk 藝術自由隨談」 每一年,台北藝術自由日做為一個平台,破除所有限制,讓藝術自由地在這裡萌發。而今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術團隊,也將打破任何框架地盡情創作,在愛情神話裡,共同激盪對愛五花八門的想像。趁著在藝術自由日前,誠摯邀請 2014 年台北藝術自由日獲獎藝術家 — 劉耀中,以及藝術家兼藝術策展人 — 盧依琳。透過不同身份與角度隨談對於「台北藝術自由日」的詮釋,過程中或許會窺探到藝術的嶄新剖面,碰撞出對愛更奇異的想像。   活動時間|2019.11.23  14:00 – 16:00 活動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 (伊日書屋 YIRI BOOKS) 活動詳情請參照「Free Art Talk 藝術自由隨談」活動頁 三、「愛情神話電影沙龍」 秩序與混亂拉鋸的張力,就是藝術的核心本質,愛情,不也是如此嗎?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 X Giloo 紀實影音,攜手精選兩部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探戈情未了》並邀請 Giloo 紀實影音總監 — 鄧兆旻加入映後座談的行列,邀請你一起體驗一場關於「愛」的探索旅程。   「因為做不了愛情的花痴所以寫詩」—— 余秀華,這一生一定要認識的中國女詩人!她的詩叫做「蕩婦體」,卻喚起中國女權之聲! 2015 年初,〈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首詩透過網路瘋傳,作者余秀華一夕爆紅。默默無聞、患有腦性麻痺的湖北農村婦人,突然被譽為「中國的艾蜜莉‧狄金生」,而這也是她衝撞殘疾與保守價值枷鎖的開始。長年在外打工的丈夫揚言拿錢才肯離婚,當年決定婚事的母親罹患重病。透過導演耐心描繪,余秀華的面貌逐漸立體。她的故事同時反射出當代中國社會的父權壓迫現實,與光怪陸離的社群和媒體景觀。   活動地點|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78 號 9 樓之一 ( 伊日美學講堂 YIRI CLASS )  活動詳情請參照「愛情神話電影沙龍」活動頁 我想免費報名   倘若死後還有來生,我還是願意從頭再來一次,義無反顧,成為一名探戈舞者,我願意一切都重來。在人生中,你只會有一次全心全意墜入愛河,盲目瘋狂地愛上那個人,…… 只會有一次,那是你的初戀。」—— 瑪莉亞尼維斯 年輕時的瑪莉亞遇上胡安並鍾情於他,探戈起先只是在一起的藉口,卻因此舞過數十年華,更一路從阿根廷跳進紐約百老匯。但一心只有探戈的胡安,跟渴望回歸家庭的瑪莉亞在生活上漸行漸遠,外遇更讓兩人不再交談,最後在 1997 年分道揚鑣。導演成功結合愛情、舞蹈與戲劇等元素,也由於拍攝此片,讓他們在相隔 15 年後再度同台。   活動地點|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78 號 9 樓之一 ( 伊日美學講堂 YIRI CLASS )  活動詳情請參照「愛情神話電影沙龍」活動頁 我想免費報名   【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愛情神話 LOVE 】   活動時間|2019.12.06(五)- 2019.12.08(日) 活動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2、3 號倉庫   主辦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 執行單位|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媒體夥伴|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Shopping Design 特別感謝|啤酒頭 Taiwan Head Brewers Brewing Company  
  • Cultivate The Soul

      Time gives from to everything beautiful in life     非典型的由來 The Origin Of Atypical 陽光溫暖的撒落在桌上, 香薰機的香氣在陽光下變得清晰可見。桌子被型型式式的盆栽包圍著,與這張待過在德國圖書館的椅子相為伴。貫徹了伊日生活的非典型,這個會議室是一個異常舒適的空間。「這十八年好像在做的都是這一件事。就是在做綠色美學的推廣,不敢說我們是那種很執著的環保教條主義,可是對我們來說,怎樣對地球好,這是我們喜歡、也想要去做的方式。」溫柔的黃禹銘總經理微笑著說。十八個年頭就這麼的輕輕帶過,好像是最理想當然的事情。   「對我來說視覺的美其實很容易麻痺,可是比較內在的、比較文化的、比較心靈底層的,其實更需要時間慢慢地去耕耘,所以這是我們對綠色美學的想法。」而伊日管理團隊的背景,彷彿早就奠定了品牌的多樣性。「一開始伊日裡面,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是學戲劇的,現在的副總經理是學建築的,然後現在負責品牌行銷的主管是念美術的,會發現公司的組成好像不是那麼的典型。當然財務部主管學的是財務,除了財務以外,包括我們現在公司最資深的講師、芳香療法的講師,他是念服裝設計的。」他們成為不少活動的先驅者,不論是芳香藝術節,還是綠色藝術市集,他們的實驗性質開拓了生活的可能性。   那些浪漫的執著 The Dedication To Romance 但真正令同事們緊張的,是一個又一個很「不商業化」的決定,「我當然知道包裝精美的禮盒最好賣,可是基本上我們都堅持禮盒要付錢,收的大概是 80 元台幣。你有需要的時候才買包裝,因為地球上沒有東西是免費的。對我來說生日蛋糕不都是在家裡吃、公司吃,台灣人會在 KTV 吃,其實你都不需要盤子吧?只是我們習慣買蛋糕時,他旁邊都會幫你附盤子和叉子,一套那就是 10 塊錢,那是歐盟認證的綠色產品,是用竹子做的,它可以不只一次使用。其實我們做那一套的成本是 20 塊台幣,可是如果客人堅持要帶盤子,你要付 10 塊,我幫你付 10 塊。」他微微的點了幾下頭,說起了以前的餐廳品牌 — 日光餐廳健康廚坊的菠菜吐司來。 「菠菜吐司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想像每次我們要準備一百公斤的菠菜,菠菜很多泥土,如果你要把菠菜洗乾淨要有一大鍋水,去燙它十五秒,就要放在冰塊裡面,讓它保持比較漂亮的綠色,才開始榨菠菜汁,以及已經打碎了的菠菜,去做吐司。一斤菠菜,半條土司,當時半條賣 120 塊。」他帶著孩子氣的笑著,「那是不是很任性?可是我們做得很開心。雖然我們沒有把什麼社會企業責任報告書放在網路上,或者什麼 B 型企業阿,我們都沒有在做這些事情。可是我們始終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取之社會,用於社會的那個社會責任。」   就這樣帶點任性的企業到了第十年,團體裡過半數的夥伴都想要開一家書店當成紀念。「對我們來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可能有過一家書店,不管是哪家書店、書店老闆,甚至是一本書,可能都可以影響你很久很久。」與當時的餐飲品牌共存的書店得到了令人驚喜的營業額,「很多人來我們書店吃東西。我們第一個月的營業額就做了 120 萬,但是百分之九十的業績都來自餐飲。 開書店的時候我記得我們董事會跟我說的是,一年賠 50 萬就開下去,因為開書店是會賠錢的,只是大家覺得開書店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我們第一年還賺了 100 萬台幣,可是我們決定要轉型。」語氣堅定的他續說,「原因是因為當來的人都不是為了看書來的,其實開這個書店沒有意義吧。所以之後店裡面只賣燙青菜、很簡單的水較,是真的看書看到肚子餓時吃一點點東西。所以生意就不好了,可是我們很開心,因為看書的人就會來了。」   「然後我們就決定我們要開始開課,我們的講堂既然叫伊日美學講堂,它的教育課程當然就與綠色美學生活有關。所以不難想像的是我們開一些繪畫型的課,油畫課,可是我們也會開很專業的關於藝術史阿的課程與講座。同一道理,我們在那裡會有植物的的課,有找很有趣的老師來教花藝課程,可是我們也會請專家來談亞熱帶植物阿等等。我覺得自己對於美學生活的推廣,它分兩個層次,有一個層次我很在意的是實用性,但是我也很在意理論。」   他口中的「講堂」,除了是開課的地方和表演的空間,還是他們舉辦室內市集的場地。「我們家有辦一個很有趣的市集,早期叫做《一例不休》,現在叫做《不休市》。我們會辦一些不同主題的室內市集,譬如說之前辦過一次是談 25 歲的,我們找來的全部都是 25 歲的人!」而課程的導師同樣令人意想不到。 「我們之前做餐廳時很多人都說,叫我們的那些主廚來開課,我就不想開。可是我開的第一課的料理課程,是找一個白天在研究院上班覺得無聊,晚上就在 PUB 裡面打鼓的一個學歷很高的鼓手。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很厲害的廚師,他想去旅行,想學世界各地的料理,我就找他來開料理課。他其實不專業,切菜也切的沒有廚師好,可是這樣的料理課更容易打動我。因為他不是專業廚師,所以他做的料理對一般人來說,更好學之外,在料理課裡面你還可以聽到看到一個人對夢想的執著。」     初心 The Very Beginning Mind 拒絕邀請名廚去講堂授課、在書店生意很好的時候把餐廳的區域收起、在日光餐廳健康廚坊發展迅速的時候讓餐廳結束,這些讓人訝異的決定在他眼中也是任性的一部份。「我們很清楚自己的資源跟能力都有限,所以會選在一個好像是『階段性任務完成了』的時候去實現我們下一件想做的事。就像是餐廳品牌,我們想做的不是開餐廳,我們其實想來談食農教育,就是飲食文化跟農業這件事情,談食物里程阿。 對我們來說,我們餐廳大概開八年,大家已經越來越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食物了。」面對客人的不解,他們卻不曾懷疑自己所堅持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把賺很多很多的錢當成公司的第一目標。賺合理的錢然後讓它變得有意義。我們不是反商業,只是我們覺得企業第一要有的是靈魂,第二就是你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而且是有趣的事。」   回到最根本的,是該如何「好好生活」。「就像我們堅持開書店,是因為手機看東西太快了,一個晚上如果你看電子書,你應該可以一直滑,不喜歡看就換一本。可是我覺得紙本書不一樣,你在翻一頁紙,跟電子書的差異就是在時間。你很餓的時候,你吃得很快,東西不好吃,你的目的只為吃飽。」他覺得也像是香港媽媽們煲的湯,「湯為什麼好,食材沒有多特別,沒有太複雜的廚藝,關鍵是時間嘛。我覺得沒有時間,就沒有生命的美好。」他輕輕苦笑了一下,說「世界改變的速度太快了,已經超過我們想像了。你要慢下來,然後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你才有辦法好好生活。你的渴望是什麼?」那顆有靈魂的種子,滿滿長成了大樹以後,還是有著相同的靈魂。     原文刊載:OBSCURA/VOL 27 撰文:Mansum Wong 攝影:Comus   關於 OBSCURA 成立於 2010 年,總部設立於香港。OBSCURA 為有熱情、具有傑出品味、並採取行動創建屬於自己風格的品牌們提供一個絕佳的園地。一年出版兩次的平面雜誌及網路平台,分享 OBSCURA 感到興趣的藝術、設計、文化和工藝。OBSCURA 極度讚賞人們身邊獨特又精緻的小事物、收集極簡單又歷久彌新的小奇蹟。OBSCURA 為全世界有願景的讀者們分享故事、發掘創意頭腦中的靈性與美學,並相信著日常生活中可以淬鍊美感。 請參考官方網站 Obscura Magazine 、OBSCURA 粉絲專頁  
  • 上山,找尋一種純粹

      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彼特拉克/義大利桂冠詩人   不能水平移動離開這座島嶼的日子裡,開始嘗試垂直爬升,以找到另外一種出口,用新的方式大口呼吸。也是這段時間,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台灣那麼大、那麼美、那麼多我們未曾親眼見過的面貌。因為開始登山,我才明白,自己想要的總是那麼多,實際上需要的原來可以那麼少。 斷捨離的生活已經不是新概念,但確實去徹底執行,唯有在打包登山行囊的時候。為了在山區生存所需和自身體能背負極限之間找平衡,每一樣裝備都必須被一再審視,並且極力將體積縮小再縮小,才能放進那只容量有限的背包,感覺自己的慾望,也一點一點隨著那擬真空的擠壓過程被推出了腦袋。隨著登山次數增加,掙扎的時間稍微縮短,一方面由於更了解哪些裝備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是多了一些領悟,會在心裡告訴自己:「你能夠承擔這次選擇後的任何結果。」但更確切地說,我尚未嘗試一個人踏上兩天以上的登山路途,因此應該改寫每次出發前心裡想的是:「團隊能夠陪你一起承擔。」無論起登後必須面對什麼,我們都會共同設法度過。 團隊登山是很奇妙的體驗,能讓人同時覺得自由而孤獨,卻又篤定而安心。包含未一起上山的留守人,這支登山小隊編織成一張安全網,隊友們會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互相支援,會默默微調自己的步伐和速度,讓登山進度保持在規畫之中,卻不使任何人感到勉強而提早耗盡體力。這種可託付生命的信賴是無須言說的,絕不會主動以身犯險,但在危急的時刻,整個團隊必然會共同進退。而身在其中,又能享受大量獨處的快樂,在那些靜靜前行的時刻裡,我的思緒總是自由,念頭總是單純,沒有太多日常的煩惱與雜音,更多的是專注當下每一步,還有和自我對話,關於「我為何在此」。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雪兒・史翠德曾在受訪時表示,完成太平洋屋脊步道縱走後,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受。「我發現一旦接受所有的難題,其他所有的事就會跟著退讓幾分。每踏出一步,就會引領我踏出下一步,下一個真相也跟著自己揭開。我們全都會受苦、我們全都會心碎、我們全都會有難題,它們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體會到這項事實,對我就意義深遠。」在出發前,她面對的生命困境或許比一般人的更巨大,我們常以為出走是一種逃避,可以和過去的自己切割,但她找到的答案卻恰恰相反:她接受了至今所有形塑自己的一切,即使還是不完美。 接受不是因為創造出新的自己,而是發現了更純粹的自己:不一定更好,但至少很強大,足以克服各種困境。確實是上山之後才明白,跳脫在都市裡習以為常的享受與便利,會驚覺身體裡潛藏著的耐力和適應力,比預期中的多很多;少了和社群網絡人際的互動,會找到心底真正重視的事物,而不是渴望展示給他人欣賞的樣貌。原來極簡單的吃住坐臥,也能帶給自己很大的力量和滿足,這樣的純粹與強大,就在自己的核心,並非遙不可及。 伊日書屋推薦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強納森・法蘭岑|新經典文化|2015.01.07   《如何不孤獨死去》 理查・洛普|啟明文化|2020.07.01   更多新書資訊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BOOKS 粉絲專頁」
  • 冒險,從味蕾開始

      食欲,是一隻無所不在的狼。——莎士比亞   說起飲食文學,似乎與「鄉愁」一詞密不可分,每個人的心中總有一道菜色,代表的是媽媽的味道、兒時回憶、家鄉的風景。許多認識的留學生,往往是從完全不會做菜,到能夠獨力做出肉燥飯、牛肉麵、蛋黃酥,就是受到這股思鄉情懷的驅使,開始嘗試復刻讓自己魂牽夢縈的食物。味道,有點像是某種召喚術,透過嚐到相同的滋味,能夠召喚出特定的記憶片段,在情感的連結上,這類食物是屬於「過去」的,累積下來,可以是家族史、民族誌,更大一點甚至可以是人類文明發展史。 也因為如此,飲食,是認識一種陌生新文化的好方式。飲食中蘊含的文化意義相當龐大,對於特定食材的吃與不吃、用餐禮儀的規範、食器與擺盤的選擇,在在都能展現該文化的歷史脈絡;而隨著人們的遷徙移動,不同食材和烹調方式也擴散到不同的區域,並且慢慢融合,創造出更多元的組合。想要一窺飲食文化的奧妙,我們不必然要是美食家,也不需要是人類學家,但至少,要能夠當一個冒險家。 名廚安東尼波登曾說:「當我踏入從未拜訪過的城市,我會在早上六點,先去當地主要市集,觀察人們購物,你會發現他們買了什麼,真正吃的是什麼。」這幾年,走進當地市場的旅行方式也變得熱門,因為這是深入在地生活的第一步,即使在台灣,也有達人帶你逛市場的半日行程,親眼去看看產地直送的食材,看看人們生活的樣貌。對於習慣在超級市場裡購物的現代人而言,逛市場是一項非日常的行動,沒有保鮮膜與價格標籤,更多的是試著自己動手挑選,如何與商販們互動搏感情,都是新的挑戰。若是能夠獲得攤主青睞,或許還可以獲得一點免費的蔥蒜辣椒,同時討教更多關於食材保存和烹調的小秘訣。市場裡除了販售新鮮,更展示著人情與生命力,讓我們記得食物原本的樣子,也記得與人面對面的溫度和美好。 生在全球化的時代,出國旅行變得非常輕鬆,有飛機大幅縮短移動時間、訂房訂票訂行程全都可以透過網路、跨國連鎖餐飲解決飲食習慣不同或水土不服的問題,旅行與冒險再也不是同義詞,但似乎也少了點樂趣。尋常巷弄裡,在資訊交流平台上完全查不到評價的小餐館,可能會藏著令自己驚豔而難以忘懷的,獨一無二的旅途滋味。相對的,也多虧了全球化,世界各地的食材流通變得簡單,即使足不出戶,也能享盡各國美味。活著,就是離不開吃,即使是無法深愛其他文化中的某些菜餚,但是一顆開放而勇於嘗試的心,絕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旅程更豐富。 伊日書屋推薦 《魚翅與花椒:英國妹子的中國菜歷險》 扶霞.鄧洛普 Fuchsia Dunlop|貓頭鷹出版社|2017.01.05   《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五十歲的一人旅,從「吃」進入一個國家、一段歷史、一種文化的奇妙田野探訪》 野島剛|有方文化|2020.01.07   更多新書資訊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BOOKS 粉絲專頁」
  • 出走,未必要到遠方

      開拓視野、勇於冒險、直視本質、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命的目的。-<LIFE> 雜誌座右銘   近年來在台灣常常聽到的勵志關鍵詞裡,一定包含這一項:跨出舒適圈。鼓勵青年們做出改變,跳脫原本已經習慣的生活或工作模式,出國打工度假的壯遊是其中很熱門的選擇。能夠率性地往未知的遠方大步邁進,確實會是生命中很寶貴的經驗,但如果沒有那樣的餘裕呢?不遠行,難道就不能變得不同嗎?而遠行回來後,仍要回歸日常生活,也終會逐漸變得僵化吧。 關於這些提問,《辭職旅行的意義》作者上田莉棋的說法是:要為自己、為生活找一個出口;而為生活找出口,就是找一樣想做的,狠狠地沉迷下去!透過這本書她想傳達的,並非鼓勵每個人都仿效她辭職去旅行,只是分享她藉著辭去工作,在旅途中試著探索,生活與生存之間,是不是注定只能選擇一種,而她的經驗得出的這個答案,我十分認同。生活的出口不一定要是物理性的,不一定要前往異地旅行,亦不需要特別放棄現有的任何東西才能換取,更不用考慮是否具建設性,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什麼都好。這個出口不是為了讓他人讚嘆你的人生多精彩,而是給自己更多能量,面對生活裡的種種磨難。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2013 年上映的《白日夢冒險王》並且留下深刻印象,冰島的壯闊風光、男主角冒險的旅程,與他自我追尋的改變,但我尤其喜歡電影最後揭曉,攝影家特別設定作為最後一期雜誌的封面照片,是男主角認真專注地工作的姿態:極其日常,卻也極富美感。那是出發冒險之前的他,雖然在交友網站上的個人特殊經歷上一片空白,但內在絕非乏善可陳的人。白日夢縱使沒有付諸實行,也是一種出口,讓他在認真嚴謹的工作之中,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年度轉換之際,很適合作為改變的起點,一切都是嶄新的、值得期待的,讓人想起兒時熱衷的新年新希望計劃,似乎換了一本新的日曆,日子便是全新的,充滿積極向上的動力。接下來這一整年,伊日書屋將繼續陪伴大家,不用丟棄舊的自己,也能發現新的自己。2020 年的年度主題訂為「出走」,以詩歌、以散策、以旅行、以閱讀、以藝術,從日常出走。我們想成為一個生活的出口,一種沉迷的理由,一場只消轉進巷弄就成立的出走。遁逃到一本書所建構的不同時空,過一段他人的生活,或只是靜靜在書屋一隅坐著發呆放空,你的心也自由了那麼一會兒。 身處這個忙碌快速的時代,誰不想有時從「自己」出走?畢竟偶爾逃避,不可恥而且有用。   伊日書屋推薦 《辭職旅行的意義:拉丁美洲的感動;讓自己進化成更好的人》 上田莉棋|啟動文化出版|2015.02.25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伊莉莎白貝克|八旗文化出版|2014.12.31   伊日書屋 YIRI BOOKS  https://www.facebook.com/yiri.books/
  • 大人的公民課

    「雖然多數人沒有像你那麼善良,但這不是你要關心的重點,因為只要良善沒有雜質,就會在社會中漸漸發酵。」 -梭羅 我們沒有冷漠的權利:大人的公民課 曾幾何時,打開電視就有永遠播不停的新聞台,搭配螢幕側邊的跑馬燈快報;政論節目上的諸多名嘴,似乎對任何大小議題都能侃侃而談;每個人的大拇指跟眼光離不開手機與平板,網路上各種資訊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彷彿因而知道了許多世界上發生的事,然而這些資訊來了又走,不曾真正喚起我們的注意。像是下班回家路上一場短暫的毛毛雨,我們加快腳步趕赴下一個場所,或許微微皺起眉頭,但等身上薄薄的水氣散去後,這場雨在我們心中已不復存在了。 台灣人一向以擁有民主和自由為傲,面對選舉也有一定程度的狂熱,然而在選舉的激情過後,多少人還會持續地監督當選者的作為?對於政府各項政策的變動,是否會願意花一點時間去深入了解其中緣故?也總會聽到有人反駁,連生活都過不好了,哪裡來那麼多心思去關注那些社會上的事?其實,社會與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只要活著的一天,我們便無可逃躲地身處這個社會之中,如果不去關心、不去瞭解、不去參與這個社會的運作,當社會發生問題而傾頹時,也將無法再保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身為構成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沒有權利冷漠。 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台大社會學系系主任林國明教授在 2011 年為社會學系畢業生致詞時,曾經提到:「人文關懷,分析判斷,和參與行動的能力,綜合起來,就是一種公民能力,這是一種作為社群的成員,能夠承擔責任,一起去改善社群的集體福利的能力。」社會正義或公民覺醒這類詞彙乍聽十分嚴肅,甚至會直覺聯想到走上街頭抗爭,但其實本質並不複雜,我們可以試著從基礎開始做起:培養個人的思辨能力,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近年來,學校跳脫了過去單一版本教科書、找標準答案的填鴨式教育,也不再是威權式地壓抑每個學童的特長,要求整齊劃一的群體,因此年輕世代的想法更跳躍、更活潑,也更敢於在公開的社群媒體上展現自我,但這尚不是思辨能力的展現。思辨能力並非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後,一味地要求他人認同自己,而是能夠傾聽其他不同的意見,經過理性的溝通與討論,使雙方能夠達成共識。 「我們不期待在書中給予讀者正確的答案,反倒希望每個人都能獨立思考, 以理性的態度,憑著良知,給未來一個負責的選擇。」 -紅桌文化總編輯 劉粹倫 本次書店選書《公民,不服從!》出版社總編輯的這段話,正是我們相當認同的思維,我們所期待的,是與大家一同閱讀並思考,甚至是挑戰與質疑,但是也絕對不忘記,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議題,我們的初衷都是希望能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而這份純粹的良善,能夠順利地慢慢發酵。    
  • 我們與真實的距離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蘇格拉底   我們與真實的距離:探索自我與世界 大概是從 2016 年起,發現身邊有些朋友會關注法國每年六月舉辦的高中畢業會考,對台灣的我們而言,其中最特殊之處,是無論普通高中或是技職體系,學生們都必須通過哲學學科的會考,才能順利取得高中文憑,而這份哲學考科的內容,是以四小時來書寫一道申論題。這裡列舉去年其中的兩道題目供大家一起思考: 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首度看到考題的時候心中只能驚嘆,並暗想著自己能否完成這份試卷。 提起哲學,相信很多人會感到陌生與退卻,或是被各家學派、各種主義學說弄得暈頭轉向,但想要接觸哲學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與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方向一樣,我們能做的是學著「哲學思考」,而非哲學知識。哲學思考的重點在於敏銳的洞察力,運用理性邏輯推演不斷去尋找、挖掘事物的本質;哲學問題往往是沒有正確答案的,也就因此,這種對事物核心的追尋不會有終結,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嘗試層層釐清的過程本身,以及如何精準地傳達出自己思辨的內容。 相較於哲學這樣十分強調追求理性和真實的學科,文學所重視的,是用語言的工藝塑造出一個可能是全然虛構的世界,卻仍然能使讀者沉浸、陶醉其中。然而文學也絕非脫離真實,例如往往在科幻類型的文學作品裡,讀者可以深切地意識到作者對人文的關懷,以及對「人」本質的探索:人究竟為何為人?「我」是麼樣的存在?擁有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慧,與我們的差距又有多少?我們與寄身其中的這個世界之間,又是怎樣相互影響著?而這些問題,又何嘗不是哲學的提問呢? 如果說哲學啟動的是科學的求知力,文學喚醒的是人類獨有的,美學的感受力。日本直木賞作家宮部美幸在受訪時說:「……有時候品味故事也會變成『想像他人人生』的契機。若我的作品能夠成為那樣的作品就太好了,我是為了這個原因而寫作著。」透過想像他人的人生,我們能夠比較出自我和他者的異同,建立起屬於自己更明確的形象;更能夠對他人產生共感,換位思考,用不同的觀點看待事件,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也就慢慢隨之擴充了。 思考,閱讀,再思考,是我們一步步拉近與真實距離的方式,也許步伐是緩慢的,但相信每一步都會是無比踏實的前進。而更值得期望的,是在接近了堅硬得近乎冰冷的真實之後,我們心中還是能對這個世界保有關懷同理的柔軟。  
  • 覺知,從紮根大地開始

      有些人以為離開這裡去別的地方生活,就能得到快樂,卻發現事情根本不是這樣運作。因為不管去到哪裡,你都把自己隨身攜帶了。―尼爾蓋曼,英國奇幻作家     「感謝自己與身旁的同學,一起分享彼此的能量;感謝健康的身體,陪你完成今日的練習。」一直很喜歡瑜珈課程的尾聲,閉上雙眼、合掌趺坐,聽老師用平靜溫和的嗓音,說出這番感謝的詞語。修習瑜珈之初,感覺自己像隻極為笨拙的動物,持續練習一段時間後,慢慢傾向將自己當成一株植物。課程開始前,便得設法讓自己兩邊坐骨能平衡地紮向地面,不僅如此,在站立重心轉換時,立在地上的腳掌必須確實踩下紮穩;當雙手撐起身體時,十指盡量張開,同樣地紮向地面。口令中反覆出現的提醒,讓「紮根」成了我瑜珈練習的第一個關鍵詞,也因而產生了成為植物的想像,縱使有那麼多的體式名稱,實為源自對動物的模擬。 動作是否靈活暫且不是練習關注的重點,因為移動的範圍與幅度不大,亦不求變換得快,而是要能明確意識到自己身體各處的肌肉,是有控制地動或不動,也必須清楚現階段能做到的難度,以免過度勉強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覺知」,我的第二個瑜珈關鍵詞,然而那不知從何時起就幾乎斷裂的身體連結,總是需要倚靠完全的專注,才能透過幾個深呼吸,緩緩重建一點點。 《鳴響雪松》中,阿納絲塔夏告訴作者,自然原本就能供給人們所需的一切,不應為了生存而庸庸碌碌浪費天賦。她也曾這樣說道:「荒野裡—你們這樣稱呼,但它其實不是荒野,只是你們不熟悉罷了。有各種植物可以用來治療所有的疾病,這些植物就是為此而創造的,只是人類遺失了、或幾乎遺失了辨識它們的能力。最好的醫生就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打從一開始就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藥草,知道你該如何進食與呼吸,它甚至能在疾病形成前就加以預防。」 人與大地,與大地所孕育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怎麼會變得如此陌生?這種遺失的能力,該如何才能尋回?想重新與大地連結,試著化成一棵樹吧。要將身體盡量延伸開來,首先,是把腳掌深深紮向地板,再來保持核心收緊用力,穩穩地架起支柱,為延伸提供力量與空間。有如植物,先是生成根,自大地吸收所需的水分與養分,並透過莖部向上輸送供給,使其開枝散葉、成長茁壯,以致開花結果,並餵養更多生命,分享能量。 作為瑜珈練習者,以植物為師,期許自己能穩定如根、筆挺如幹、柔韌如枝,內斂如核果、盛放如燦花、放鬆如落葉。大口呼吸、享受陽光、腳踩大地,接受自然給予的能量,並在這紛亂不安的一年裡,從自己心裡找到靜定的力量。   推薦書單 《沒有愛的世界》/三浦紫苑/新經典文化/2020.05.13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羅賓・沃爾・基默爾/漫遊者文化/2020.07.01   更多新書資訊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BOOKS 粉絲專頁」
  • 讓美學走入生活

      「我們嫻熟於為生活作準備,卻不擅長於生活。」── 一行禪師   愛「美」,是人的天性。欣賞美的事物並不是件複雜的事,不需要特別的鑑賞力,或是深厚的背景知識,只需要一雙單純的眼睛和發自內心的感動。我未滿兩歲的外甥女就曾經在傍晚時分仰著頭,用驚嘆的口吻說:「天空的顏色好漂亮喔!」在她的眼裡,這個世界隨時有新鮮的事物,每天都有美好,也都有發現美好帶來的驚喜。   讓每個孩子持續接觸美 2013 年開始推動的「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畫」團隊,對於自己的使命是這樣說的: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學生時期跟教科書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這即是孩子們生活的一大部分,不同於過去主要考科「借用」美術課的升學掛帥主義,在教導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地把美的思維傳遞給孩子。透過教科書,用沒有城鄉差距、最自然的方式,讓美感細胞滲入每個孩子心中。這樣的美感經驗,也相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課本變得不一樣了」,進而喜歡上閱讀與學習。 「美不是一種學科,而是無所不在的耳濡目染。」團隊成員相信,美應該是多元的、無法定義的,可以有各種不同觀點,也沒有標準答案,就像台灣這片土地上包羅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有充分的差異性和選擇性。在教科書設計上,包含了讓學童自己動手拼貼和操作的部分,源自設計師想著重培養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每個人能試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了懂得欣賞美的眼睛,又有創造美的能力,台灣的街景就有機會變得更美,這也是團隊核心成員最初希望帶來的改變:不只是翻轉教科書,而是整個台灣。   創造自己的生活美學 記得曾在雜誌上讀過蔣勳先生的訪談,提及近年來,他在分享美的方式上產生了很大轉變:從深入賞析藝術文學作品,到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找到生活之美。因為他意識到,無法回到「人的原點」、好好地過生活時,即使將藝術放到我們的面前,也無法產生共鳴與感動。「美」原本就不僅限於殿堂之內,也未必所費不貲,我們每年進入美術館或博物館,到音樂廳或戲劇院欣賞演出的次數,不會超過日常生活的時間比重,那麼,何不試著直接在生活裡創造美? 其實美離我們不遠,整潔乾淨的家居空間、均衡配色的手作便當、樹枝上新發的鮮綠嫩芽、形狀特殊的小石子,只是,我們多久沒有心思緩下腳步去發掘?有些稍縱即逝的美,來不及拍下來放上社群等著被點讚,但是卻能在當下帶給自己一個會心的微笑,這種快樂,才是最純粹的。 讓自己回到原點,靜下心來,找到最自在的生活方式,並且選擇與這種生活相應的物件和服飾,便能營造出專屬自己的美感風格;而當生活不一樣後,想追尋藝術的渴望,也會在心中慢慢萌生。   伊日書屋推薦: 《什麼是繪畫?: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思索所見之物?》 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2019.06.20   《一個旅人,在西拉雅:遇見台式生活美感》 褚士瑩|大田出版|2019.09.12   伊日書屋 YIRI BOOKS  https://www.facebook.com/yiri.books/
  • 關於教育,我們想說的是

      關於教育,我們想說的是……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紀伯倫《先知:孩子》 一位育有兩個孩子的朋友告訴我,從第一個孩子出生開始,她每年都會從薪資裡撥出一筆預算,捐給輔導、協助兒童或青少年的社福機構。這筆款項的金額並不少。當我驚訝地向她詢問原因時,她的回答是:「身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只能陪他們走一段成長的路,但以後圍繞在他們身邊的,是那些跟他們年齡相仿的人。如果現在我能盡一點力量,提供其他孩子較好的生活,以後我的孩子就可以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變成更好的人吧。」我非常佩服她的遠見:社會上有更多良善的人,就能成就一個更良善的社會。 我們是否曾經學習如何當個成熟的大人?如何適當地去愛他人?如何經營一段關係?如何成為理想的父母?在知識學問上,教育或許可以假手他人。但是在人格形塑過程中,我們最常學習的對象,就是最初的照顧者:父母。準爸媽們總是在孩子尚未出世時,便積極張羅胎教音樂、忙著參考各類教養專家的說法。這意味著大家相信從零歲起,就必須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吧!因為孩子的潛力無窮。但是給予教育、實際施行教養的人,畢竟還是大人啊! 那麼,自己又是怎麼樣的大人呢?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紀伯倫《先知:孩子》 伊日書屋2019年度計畫:「大人的國民健康操」。跳脫以往多與環境、土地連結的母題,改以大家熟知的「五育」,加上「情感教育」為骨幹,將選書幅度向外擴大,更貼近「全人」的塑造方式;可以是為了培育下一代而讀,更可以是為了培養更完整的自己而讀。   當提起書櫃想探討「教育」這主題時,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這會不會太嚴肅了?」是的,我們也曾經有過不安。但是自去年四月以來,超過一百位愛書人俱樂部的會員讓我們瞭解到,有比想像中更多的人依舊在乎閱讀、在乎這片土地、在乎下一代。從會員們借閱的書單當中,我們慢慢找到了勇氣。關於環境、土地、教育、食安、性別議題、社會正義等主題的書籍,都在書櫃與會員們的手中流通著。 坦白說,書櫃(2019年由「伊聖詩私房書櫃」更名為「伊日書屋」)的意念一直是嚴肅的,但我們努力地尋找平易近人的方式,試著讓這些意念能自然而然進入大家的生活之中;透過每天提供美味的真食物,前來用餐的大家便支持了在地有機栽種的小農;透過增加店裡展示的繪本,孩子們在翻閱時也漸漸懂得欣賞大自然萬物的美;透過用心打造書櫃空間,讓更多人願意走進來共享燈光、冷氣和書本,無形中也達到了共同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這些行動本身並不嚴肅,甚至能讓人從中感到輕鬆愉快。我們希望扮演的就是這樣的媒介角色。 新的一年,我們依然抱持這樣的想法,和每一個你一起構築這座書櫃,一起讓眼界開闊、思緒轉動,進而發現更多的自己與世界的可能性,並且能成為一股穩定的力量,支持自己,也支援身邊的人們。
  • 願思想的樹繼續茁壯

      「書很危險!我才不信任書。書就像種子,會讓想法發芽,然後萌生疑問。你需要知道的事情,由我告訴你就好。」——《書之樹》   從自己有記憶以來,我就常與書為伍,幾個幼稚園的回憶片段,是老師允許不午睡的我,自己坐在小小的椅子上,專心讀著成套的注音版安徒生童話故事。也有假日在文化中心兒童閱讀區,一待就是一個下午的印象。沒有零用錢的年紀,要求前往書店,父母從不會拒絕,買書的錢更是從來不曾少。 因為他們都相信,閱讀,是不會讓人變壞的。 關於書寫與閱讀,當代奇幻大師尼爾‧蓋曼對《華氏 451 度》的導讀中有段話很值得分享:「想法(尤其是寫下來的想法)非常特別,這是我們傳遞故事和思想的方法,從這一代傳到下一代。若是我們失去了想法,就會失去共享的歷史,我們會失去許多讓我們生而為人的特質。而虛構的故事能培養我們的同理心:讓我們鑽進其他人的腦袋裡,賦予我們從他人眼中窺探世界的能力。虛構出的故事是謊言,述說著真實的樣貌,一次又一次。」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反烏托邦文學的世界裡,書籍甚至文字,往往是被管制甚至禁絕的,在「思考」開始之前,理想國度總是完美而安全的,而一旦人們開始思考,這份被刻意營造的完美表象就會隨之慢慢被撕裂。書從來不會命令人如何思考,卻會觸發思考,因此危險。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致的、無需思考也沒有煩惱,只要日復一日去執行被安排好的任務,是幸福的嗎?青少年小說《記憶傳承人》裡,每一代只有一個人被選出來,負責承繼所有的情感和記憶,即所有智慧的結晶,但隨之而來的思考與質疑,卻讓傳承人痛苦地想辭退這個職位。電影《歡樂谷》中黑白影集世界的小鎮居民們,原本平面刻板卻歡樂無憂,男女主角從現實闖進去,帶來了許多小鎮從來沒有的意外,佈景道具的空白書頁上出現了文字內容,生活開始變得真實而混亂,「角色」卻也開始成為有血有肉、有色彩、有情緒的真正的「人」。 伊日書屋的成立,始於想和更多人對話的渴望,也希望分享品牌理念,因此,初期的書屋展示了各種和園藝、飲食與環保相關的書籍,藉此和前來買麵包喝午茶的消費者交流,也期許此舉能鼓勵大家與自然環境交流。後來,不同領域的書籍慢慢增加了,但十年如一日,書屋的經營目標從來不是「賣書」,而是單純在每一個來過的人心裡留下一點思考的種子。 我們是吹動蒲公英的那陣風,是採蜜時無意間授粉的蜂蝶,是啄破果實的鳥喙,落入土裡的種子何時萌芽、將長成什麼樣貌,都不在設定中,因為書屋只是一種媒介,而滋養這顆種子的,是每位讀者閱讀的書籍、經歷的人生,加上反覆的思索,才得以讓它茁壯成長為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堅實地支持著自己的內心,去面對這個有時強風吹襲、有時大雨滂沱的世界。屬於伊日書屋的任務已經完成,願各位園丁持續灌溉這棵思想的樹,保其長青。   「再見愛書人」伊日書屋 YIRI BOOKS 閉店特賣會 書籍雜誌|生活選物|香氛保養 5折|陳列道具|家具家飾|一件不留   活動日期:2021.03.06 (六) - 03.10 (三) 活動地點:伊日書屋 YIRI BOOKS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 22 巷 7-1 號) 活動時間:PM 13:00~20:00   活動詳情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 BOOKS 粉絲專頁」
  • 願閱讀的燈永不熄滅

      「我們擁有一切快樂的必需品,我們卻不快樂,我們還少了什麼。我環顧四周,唯一一樣我知道絕對缺少的就是書。」——《華氏451度》   進入這新的一年,就準備迎來伊日書屋的十歲生日。坦白說,首次聽到這個數字時一度訝異,認識書屋是在 2012 年,當時,它還不叫這個名字,之後其間我在台灣西部幾個城市換了居所,書屋也改了幾次經營型態,轉眼,原來已是十年。 雖說是十歲,我卻更傾向於認為這段日子比較接近一個人經歷國中、高中,直至大學畢業的過程:我們在反覆摸索了許久,經歷低潮與碰壁後,才終於慢慢找到自己能夠喜歡和認同的樣貌。過程當中有時輕狂、有時迷惘;有些過度理想化、有些相當務實的考量;不得不與舊時好友分別,卻也結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但之所以想到這樣比喻,或許還有另外一項更直接的理由吧 —— 是的,伊日書屋即將於三月底畢業,離開書業的行列。 幾周前知道了自己私心很喜歡的讀字書店只營運到一月分,2020 年間,也陸續有幾家書店停止了營業。在書店經營這條路上,主理人們都是懷抱著一股喜愛閱讀、樂於分享的熱誠,卻也總是走得戰戰兢兢。即使是誠品書店,過去一年裡也關閉了不少分店,而小小的獨立書店,一天又能賣出多少本書呢?幾年前曾與文化部討論出雛型的圖書定價銷售制,後來未有結果又被擱置至今,好不容易在去年雙十一購物節時,透過電商折扣戰與眾多獨立書店自主串聯歇業一日,稍稍引起消費者和媒體關注:人們或許曾思考片刻,關於紙本書存在之必要、實體書店存在之必要、書籍折扣論戰存在之必要,或甚至是閱讀之必要。 獨立書店的存在,究竟是什麼呢?網路上購書快速又便宜還能夠宅配到府,線上電子閱讀或是手機瀏覽資訊如此方便的年代,主理人想要保留的,或許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及書店這個特殊文化場域吧。一直以來,伊日書屋較之其他書店幸運一點的是,起步時多了公司品牌的基礎,並且有專業的財務部門協助提醒盈虧,現場的我們得以將心力放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以及非暢銷排行書籍的挑選。 伊日書屋的使命感,從不在於成為一間堅強支撐文化大旗的獨立書店,亦不在於向社會大眾灌輸紙本書籍的重要性,只是單純想打造出一個舒適的空間,讓每個走進來的人,能自然而然靜下來,有機會邂逅一本與自己有所共鳴的書。從「私房書櫃」的意象,到「愛書人俱樂部」的圖書借閱制,我們與書屋的每位讀者,正是透過共有的閱讀品味產生連結,只要「閱讀」這件事不停止,我們最認同的書店精神,就不會消失。無論是過去的十年,或是未來的更多個十年,願閱讀的燈在我們心中,永不熄滅。   更多資訊請參考「伊日書屋 YIRIBOOKS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