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多數人沒有像你那麼善良,但這不是你要關心的重點,因為只要良善沒有雜質,就會在社會中漸漸發酵。」
-梭羅
我們沒有冷漠的權利:大人的公民課
曾幾何時,打開電視就有永遠播不停的新聞台,搭配螢幕側邊的跑馬燈快報;政論節目上的諸多名嘴,似乎對任何大小議題都能侃侃而談;每個人的大拇指跟眼光離不開手機與平板,網路上各種資訊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彷彿因而知道了許多世界上發生的事,然而這些資訊來了又走,不曾真正喚起我們的注意。像是下班回家路上一場短暫的毛毛雨,我們加快腳步趕赴下一個場所,或許微微皺起眉頭,但等身上薄薄的水氣散去後,這場雨在我們心中已不復存在了。
台灣人一向以擁有民主和自由為傲,面對選舉也有一定程度的狂熱,然而在選舉的激情過後,多少人還會持續地監督當選者的作為?對於政府各項政策的變動,是否會願意花一點時間去深入了解其中緣故?也總會聽到有人反駁,連生活都過不好了,哪裡來那麼多心思去關注那些社會上的事?其實,社會與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只要活著的一天,我們便無可逃躲地身處這個社會之中,如果不去關心、不去瞭解、不去參與這個社會的運作,當社會發生問題而傾頹時,也將無法再保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身為構成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沒有權利冷漠。
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台大社會學系系主任林國明教授在 2011 年為社會學系畢業生致詞時,曾經提到:「人文關懷,分析判斷,和參與行動的能力,綜合起來,就是一種公民能力,這是一種作為社群的成員,能夠承擔責任,一起去改善社群的集體福利的能力。」社會正義或公民覺醒這類詞彙乍聽十分嚴肅,甚至會直覺聯想到走上街頭抗爭,但其實本質並不複雜,我們可以試著從基礎開始做起:培養個人的思辨能力,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近年來,學校跳脫了過去單一版本教科書、找標準答案的填鴨式教育,也不再是威權式地壓抑每個學童的特長,要求整齊劃一的群體,因此年輕世代的想法更跳躍、更活潑,也更敢於在公開的社群媒體上展現自我,但這尚不是思辨能力的展現。思辨能力並非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後,一味地要求他人認同自己,而是能夠傾聽其他不同的意見,經過理性的溝通與討論,使雙方能夠達成共識。
「我們不期待在書中給予讀者正確的答案,反倒希望每個人都能獨立思考, 以理性的態度,憑著良知,給未來一個負責的選擇。」
-紅桌文化總編輯 劉粹倫
本次書店選書《公民,不服從!》出版社總編輯的這段話,正是我們相當認同的思維,我們所期待的,是與大家一同閱讀並思考,甚至是挑戰與質疑,但是也絕對不忘記,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議題,我們的初衷都是希望能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而這份純粹的良善,能夠順利地慢慢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