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10個技巧_減少塑膠垃圾
我們的海洋已經容納了太多的塑膠垃圾:每年有800萬噸塑膠廢棄物從陸地進入海洋。 根據估計,全球海洋可能有約兆50件的塑膠碎片。台灣想必也貢獻不少。綠色和平曾經在沖繩的沙灘上找到在台灣使用後丟棄,曾經盛裝洗髮精、冰咖啡的塑膠瓶。顯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好好丟棄。為了遏制塑膠氾濫成災,法規、政策都該積極納入有約束力的措施。不過,每個人也有在每天生活中可以做的事。 01/成為海洋的守護者 每個人都可以為守護海洋貢獻心力。 02/避免不需要的塑膠 你真的需要喝瓶裝水、拿取免洗餐具,或買一個兩元的塑膠袋?可曾想過一支最簡單的塑膠湯匙,經過什麼歷程來到你手中?洗一支自己帶的湯匙,不是真的那麼麻煩。生活中許多拋棄式塑膠製品是完全不必要的。下回出門帶上自己的餐具,可以是木製、玻璃或金屬製的,耐用又美麗。 03/回收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有時這也挺尷尬的:回收業必須將塑膠薄膜與可回收物質分開,以便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想想那些淋膜的便當盒、紙盒)。所以更重要的是可重複使用。 04/小心化妝或清潔用品的成分 許多個人護理產品包含微塑膠,用來磨砂去角質。但也有其他替代方案,天然成分也可以做到,不需要塑膠。辨識產品成分不總是很容易,但是個對地球好的習慣。諸如以下成分代表的就是人工的微塑膠: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或尼龍nylon。在個人護理產品中看到這些成分,別買就是了。 05/帶著背包、提籃、托特包去購物 台灣平均每年每人使用多達782個塑膠袋(是歐盟國家的3.9倍)!其實還有更多永續選擇,像是提籃、後背包、布袋。比塑膠袋或紙袋更堅固與耐用,重覆使用,可大大減輕地球負擔。一個輕薄的袋子適合每一件上衣口袋,臨時需要購物時就很好用。 06/帶上你的環保杯 絕大多數拋棄式塑膠製品僅使用不到五分鐘,想想外帶咖啡的杯子、杯蓋與隔熱杯套。為了「方便」,塑膠垃圾山還在持續增高中。慢下來過生活,不也很好嗎?擺脫塑膠,以口就杯,在咖啡店裡慢慢享受一杯咖啡,或自己在家沖煮一杯好咖啡(別用咖啡膠囊,當然!)真的沒時間?自備外帶保溫杯,保溫、保冰效果比任何一種外帶塑膠杯或紙杯都好! 07/清除海灘垃圾 不論住在哪裡,塑膠垃圾的終點都可能在沙灘上。下個假期,把用具帶齊,加入淨灘吧!(或者自己組織一個)確保環境中的塑膠垃圾毫無機會。 08/運用顧客優勢 對於塑膠的種種需求中,主要之一來自包裝。包裝作為行銷的一環(想想那些不必要的包裝),無法保證內容物就因此較好。所以,購買無包裝的食物或是大容量產品。找尋可供顧客自帶容器購買、充填的無包裝商店。以行動鼓勵生產商、食物零售商發想與推廣替代方案。就近消費也是好主意,光顧小農市集,蔬果都可成箱購買。 09/避免「生物可分解」塑膠袋 在台灣,多數市面上宣稱「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其實混有 PP(聚丙烯)或 PE(聚乙烯)的成分,就是塑膠。所謂「可分解」只是裂解成更微小、更難處理的塑膠。所以,並不建議在法規未明確規範以及沒有適合的處理場的情況下使用。真正的生物可分解材質,是指完全使用植物澱粉材質製造的袋子。但要能分解,也必須在一定溫濕度之下(例如在堆肥場)。目前台灣還沒有類似條件的堆肥場。這些袋子到環境或海洋裡一樣不會自然分解,只能說跟塑膠比,對環境的危害較小罷了。 10/修理、改造、升級再造 東西不只有一種用途,甚至塑膠也是可以改造的,或者賦予新用途。例如:優格的空盒是塑膠包裝,可以另作他用嗎?也許你可以為一個又一個廢棄的塑膠製品賦予新的、美麗的、有用的用途。例如,將寶特瓶化作植物盆栽、托盤,甚至是時尚的裝飾。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廢棄塑膠改造再利用的創意。 TEXT|綠色和平 官方網站|greenpeace.org 立即連署|【 為守護健康和環境永續的決心發聲!】 要求經濟部,立刻撤回「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政府要耗資1000億蓋一座七年後才能運轉的燃煤電廠,不但解決不了現在的缺電問題,日後還要長期受空污影響和健康威脅。
亞馬遜驚人的珊瑚礁群
在巴西北部、臨近亞馬遜河口,發現面積達950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這個令人欣喜的發現,身為地球一分子的我們,有必要認識和瞭解,並有責任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珊瑚礁和生態豐富的水域。 珊瑚礁常見於水質清澈的水域,但這個面積將近有2.6個台灣大的亞馬遜珊瑚礁群,卻生長在水質混濁,甚至帶有泥濘的水域。這片綺麗壯觀的珊瑚礁群,最早由一群科學家發現,並在2016年4月發表了相關文章才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這片從巴西西北部海岸伸延到法屬圭亞那的珊瑚礁,是一個全新的海洋生物群落,他們持續鑽研探究,並已發現新的物種。然而,這獨特的生態寶藏正面臨莫大危機,亞馬遜河口盆地是石油公司的下一個目標。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Total)及英國石油公司(BP)企圖在這片珊瑚礁附近勘探石油。其中,Total的一個石油勘探選址距離珊瑚礁僅僅 公里。石油探勘的環境許可已在申請程序當中,綠色和平駐巴西辦公室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Thiago Almeida指出:「我們必須守護珊瑚礁和整個亞馬遜河口區域,不能讓企業的貪婪威脅環境。」這裡是美洲海牛、黃頭側頸龜和巨獺等物種的棲息地,而牠們早在2014年就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或面臨滅絕的物種。在過去,珊瑚被認為應生長在清澈的淺海地帶,以利牠們進行光合作用和進食,因此亞馬遜河口的這項新發現,被認為是極為不可思議的存在,代表著大自然會找到方法,讓條件看似惡劣的地區仍現生命蹤跡。 以下與你分享可喻作「自然寶藏」的亞馬遜珊瑚礁珍貴獨特之處: 不太挑剔珊瑚礁的生長需要有互利共生(Mutualism)的生物活動,並只能在特定條件的環境下生長,像是溫度得在攝氏24.5至28.3度。珊瑚通常生長於海水鹽度約3.45%至3.64%之間的水域。亞馬遜珊瑚礁卻是位於亞馬遜河淡水水域與大西洋海水水域之交界,鹹淡水混雜,珊瑚礁竟能發展出獨特的適應力。 生活在黑暗由於亞馬遜河出海口一帶樹林滿佈,大量樹葉、植物、動物屍骸和其他雜質落入水中,使得這一帶水質偏向混濁,阻礙水中生物進行光合作用,有些地方更只有2%的能見度。珊瑚需要充足光線和氧氣,而亞馬遜珊瑚礁的生存之道就在於「細菌」。細菌能從二氧化碳和充滿氨、鐵、硝酸鹽的水中,生產出有機質和能量,使珊瑚得以在這片難見光日的水域中生長。 喜愛多樣科學家確認亞馬遜珊瑚礁存在後,研究員收集了900公斤的珊瑚樣本,發現牠們由30種不同種類的物種組成,包括長達二公尺的巨型海綿(Giant Sponges),還有一種珍貴的珊瑚藻科(Calcareous Algae)紅藻石(Rhodolith)也生長在此。 變化多端河口水域的水量和沉積物之不同,珊瑚礁的長度和特徵也跟著有所改變。在珊瑚礁分佈的北部(鄰近法屬圭亞那),有亞馬遜河大量沖積出的沉積物,鮮少光線能照射到海床,因此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較低;而在南部水域(鄰近馬拉尼昂州),幾乎沒有沉積物,水中陽光相對充足,有利珊瑚和軟藻類行光合作用。 長久不被關注數十年來,一直有人對於亞馬遜河口處是否有珊瑚礁生長存疑。1975年,一艘美國研究船隻發現此處有一些只生活在珊瑚礁水域的魚種出沒,更注意到此處有高密度的海綿生長。這些發現曾在1977年的一次研討會上提出報告,但自此後便沒有重大發現。其他證據還包括:發現大量的龍蝦、鯛魚和其他與珊瑚有關的海洋生物,在在提高了此水域有珊瑚礁的可能性。直到 2010年,研究人員終於恢復對河口的探究,並於2016年正式發表學術研究文章,證實此處確實存在珊瑚礁。 人類能看到地球之外的月球表面的影像,卻未能在地球上的自然棲息地,見過亞馬遜珊瑚礁這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態系統。隨著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以及海洋生物專家的帶領下,首次揭開亞馬遜珊瑚礁面紗,向全球介紹這片珊瑚的繽紛樣貌。地球總是能給你我無限的驚喜和感動,不是嗎?
印尼雨林的無聲吶喊
過去十年,棕櫚油企業IOI屢次被發現涉及破壞印尼熱帶雨林。你或許不熟悉IOI,可是,你吃的巧克力、洋芋片,使用的牙膏、洗髮精,卻可能含有這間公司生產的棕櫚油。雨林與生物無法發聲,你我如何阻止破壞? 每年印尼熱帶雨林總會燃起人為的森林大火,以8到11月最為嚴重。追究背後原因,多半是為了清空土地,用來開發棕櫚油種植園。「刀耕火種」(也就是砍伐林木,焚燒做為肥料,然後就地耕耨下種的原始作法)原是小農經濟採用的耕種方法,卻被濫用於大規模的伐林,和永續、自給自足的農耕原則背道而馳。為了阻止雨林破壞,綠色和平推動全球知名品牌和棕櫚油企業,承諾確保供應鏈不涉及破壞森林,我們發現,仍有個別棕櫚油生產商冥頑不靈,其中之一就是棕櫚油企業「IOI」(Industrial Oxygen Incorporated Sdn Bhd)。過去十年,IOI多次聲言承諾「不毀林」,卻一再被發現毀林罪證。去年四月, IOI受到被「永續棕櫚油圓桌倡議組織」(Roundtable of Sustainable Palm Oil, RSPO)除名的威脅,可能會喪失所謂的永續棕櫚油認證,連帶失去重要訂單,IOI卻拒絕大幅改善。可惜的是,認證制度近年備受質疑的RSPO竟然就此罷手,沒有進一步行動。 摧毀寶貴的熱帶雨林IOI為超過300家公司供應棕櫚油,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主要棕櫚油企業,其棕櫚油最終製成的消費產品,相信遍布全球各地的超市貨架。早在2008年,綠色和平已揭露IOI涉及在印尼婆羅洲破壞雨林,沒有履行行護林承諾。2015年11月,綠色和平發現IOI位於婆羅洲的特許發展區內火災災情嚴重,數月後實地到場調查,更發現IOI在新近遭遇森林火災的地區種植了大量油棕樹苗。 破壞極瀕危紅毛猩猩的家園持續焚燒雨林,不但讓寶貴的天然資源消失,更傷害棲息其中的雨林動物。多年來,IOI不但自己將重要的印尼雨林變成棕櫚油種植園,縱容其供應商清空雨林,受影響範圍包括極度瀕危的紅毛猩猩。紅毛猩猩數量銳減,專家警告有可能在十年內滅絕,野生蘇門答臘虎也僅剩約下400隻,同屬極度瀕危。 加劇全球氣候變遷危機焚燒泥炭地過程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產生,印尼政府估計,光是在2015年,就有約170萬公頃的土地被燒毀,面積等同約兩個南投縣,連綿數月的雨林大火釋放的二氧化碳,遠比英國全國一年的碳排放還要多。IOI在開墾棕櫚油種植園時,刻意排乾雨林泥炭地,而乾燥的土地是讓雨林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因之一。 坐視對公眾健康威脅雨林大火讓印尼與鄰近地區空氣污染嚴重。霧霾之下,學校停課、商店停業,居民生活大受影響,也受空氣污染物PM2.5細懸浮微粒的威脅。印尼政府估計,超過50萬人民因而患病。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更推估,東南亞地區約有10萬人,因2015年印尼雨林大火帶來的空氣污染而早逝。 誰能為雨林發聲?棕櫚油用途廣泛,完全避免含有棕櫚油的食品或日用品並不容易。我們要求的,是符合環境永續發展原則的棕櫚油。已有許多真心承諾「不毀林」的棕櫚油企業正朝著這個目標大步向前邁進,要避免成為摧毀雨林的幫兇,急需公眾一起要求各大消費品牌及企業,與破壞雨林的棕櫚油生產商畫清界線。2016年,全球森林守護者同心協力之下,就成功促使聯合利華、雀巢、家樂氏等消費品牌,取消與IOI的合約。期盼有更多消費品牌與企業加入護林行列,阻止印尼雨林大火重燃,並守護紅毛猩猩等雨林動物的家園。
受氣候變遷衝擊的7種美食
2020 年台北測出 124 年以來最高溫 39.7 度,氣候變遷的衝擊不只讓高溫、暴雨成為新常態,更讓沒有移動能力的蔬果,以及海中的魚、蝦、蟹類面臨生存威脅。 咖啡 一天沒喝咖啡就渾身不對勁嗎?為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著想,現在就開始減碳吧!根據非營利組織世界咖啡研究(World Coffee Research)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用來種植咖啡樹的土地,預計在 2050 年後有 46~49% 以上將會因氣候變遷影響變得太熱、太乾,不再適合種植咖啡。 首長黃道蟹 首長黃道蟹,又稱為珍寶蟹、黃金蟹,是太平洋西北地區重要的商業蟹類,每年帶來超過2億美元的商業價值;然而,最近一篇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太平洋西北部的黃金蟹幼蟹外殼因太平洋海水越來越酸而慘遭溶解!氣候變遷不僅造成全球升溫,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溶於海洋,也會造成海洋酸化,成為海洋生物的隱形殺手。 巧克力 心情低落時來一顆巧克力總能偷得片刻的療癒,但再過 30 年,也許我們不能再把巧克力當作解憂的選項。可可樹產的可可豆是製造巧克力的主要原物料,但可可樹只能種植在攝氏 20 度左右的潮濕環境,若地球暖化持續加劇,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資料顯示,至 2050 年時,可可樹種植地區必須向更高的海拔移動,而這些地區目前都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牡蠣 牡蠣俗稱蚵或蠔,營養又美味征服眾多老饕的胃,但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牡蠣恐怕越來越「難產」。法國高等發展研究院(IRD)就發現,溫和多雨的冬天,會出現牡蠣死亡率極端時期(逾 25%);而在台灣彰化的沿海村落,牡蠣也因天氣炎熱和暴雨影響生長,產量變少,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蜂蜜 蜜蜂可以幫助農作物授粉繁殖,全球有 1/3 農作生產需仰賴蜜蜂的授粉,但從 2006 年起,全球的蜜蜂逐漸消失,造成這神秘現象的成因並不神祕,除了農藥使用,另一個原因就是極端氣候 —— 花期遇上豪雨、旱季長達三、五月,暖冬植物不抽芽——種種原因影響植物開花,蜜蜂自然沒有花蜜可採,蜜蜂一族集體缺糧,要取得甜美的蜂蜜更是難上加難! 酒 小酌兩杯是許多人舒緩壓力的方法,但隨著氣候變遷影響越來越顯著,原本就不便宜的威士忌、白蘭地、冰酒恐怕都將因此減產、漲價,成為「有負擔」的小確幸。2019 年,冰酒發源地德國便經歷了不尋常的暖冬,各個釀酒產區破天荒沒有冰酒收成;法國西南部擁有百年歷史的白蘭地也遭殃,通常生產白蘭地會選用酸度較高的葡萄,但日益攀升的氣溫導致葡萄變得太甜,難以釀造出高品質好酒。 壽司 壽司是風靡全球的亞洲特色料理,但根據東京大學大氣和海洋研究所教授伊藤信一的研究指出,隨著海溫逐步升高,海洋生物的棲地也會不斷向北,預估 2050 年之時,日本本土鮭魚、鮭魚卵、蝦蛄都將消失,日本旅遊大啖壽司恐怕只成追憶。 撰文/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圖片/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
大海正在發出警訊
可知道你我呼吸時需要的氧氣,在海洋裡的微小浮游生物產生的氧氣占了地球氧氣的一半! 地球表面約 70% 為藍色海洋所覆蓋,而海洋同時是超過 70 萬種海洋生物的家園,這些生物從小至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大至心臟有如一隻成年大猩猩體型的大鯨魚,海洋的多元豐富,令人總能發現驚喜。這當然還不是全部。大海也是你我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她為地球上數十億人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和食物。此外,她還為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寧靜和快樂。此刻,你我珍貴的海洋正在發出警告信息…… 非法破壞性捕撈,掠奪海洋資源 在思考無盡的海洋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豐富而無窮無盡的資源。不過事實上,海洋資源並非無限,因為非法的工業化破壞性捕撈漁業,正在耗盡海洋資源,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和日益瀕臨滅絕的物種。例如生活在菲律賓以及馬爾地夫溫暖熱帶水域的鯨鯊(台灣又稱「豆腐鯊」),即是處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階段,浮游生物就是牠們的主食之一。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地球上有 61% 的海洋未被列入專屬經濟區,亦同時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因此,在公海中像鯨鯊一樣游動的海洋生物有過度捕撈的風險。開發海洋資源和捕獲海洋生物由於缺乏法律約束,貪婪捕撈業者可以輕易掠奪海洋資源。目前,全球的海洋只有 2% 是受到保護的。 大海是塑膠濃湯 您可能聽過太平洋的塑膠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面積約有 44 個台灣大小,大約有 1.8 兆個塑膠垃圾漂浮在水流中,總重量估計有 8 萬噸,約是500架巨無霸客機的重量。我們的回收體系早已無法處理大量的塑膠垃圾,在許多人為與氣候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再隨著洋流到處漂浮。甚至在渺無人煙、無人類活動的的北極和南極地區,都已發現這些塑膠垃圾的蹤跡,為當地生物生存帶來嚴重威脅。 塑膠垃圾侵入海洋食物鏈,屢屢令海洋生物喪命,這樣令人哀傷與不捨的消息,不時就在海灘上演。像是三月發生擱淺在花蓮的雌性柯氏喙鯨,胃中充滿大量人造垃圾,體內還懷有一隻達 165 公分的胎兒;太平洋的「中途島」上,生活著地球上體型最大的海鳥信天翁,許多幼鳥來不及長大、展開第一次飛行前便已奄奄一息,或是離開世界,只因小小身軀塞滿了塑膠垃圾。這些令人遺憾的新聞呈現了海洋悲慘的現實。 強大的碳儲存庫 大海被稱為地球的碳儲存庫!因此,濕地的紅樹林和藻類以及海藻保護區,都有助於減緩碳排放並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然而,全球暖化下,碳排放過多導致海水上升和海洋酸化。一些科學家說,下個世紀,生存在海洋的物種將面臨絕種,而這可能是自恐龍時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海洋守護者,一同攜手保護大海生生不息 上述是大海的現狀,為了保護你我的海洋,綠色和平邀請更多愛海洋的您一起合力推動成立「海洋保護區」,用以保護海洋免受包括人為干擾在內的複雜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可以永保海洋健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緩氣候變遷以及極端氣候發生;還能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由於過度捕撈,成立海洋保護區將有助於恢復瀕臨滅絕的魚類生存。出於這些原因,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建議,要讓海洋恢復生機,全球至少 30% 海洋必須在 2030 年前納入全面保護,免受工業捕撈、石油鑽探、深海採礦重創。 綠色和平將繼續支持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s Treaty),敦促聯合國建立海洋保護區網絡,尤其關注受保護的範圍涵蓋公海,那大片位處各國國界以外,實際是你我共享的自然資源寶藏。請您共同展現公眾力量,為海洋帶來改變! Test|GREENPEACE綠色和平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
守護亞馬遜雨林,你我可以做的事
2019 年至今,巴西亞馬遜已發生超過 4 萬宗火災,比去年同期暴增 145%。森林大火和氣候危機已形成惡性循環。隨著火災數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提高,地球整體溫度上升,形成極端氣候,甚至直接導致降雨模式改變,使連續多年的旱災更加頻繁發生。 今年的火勢異常頻繁且猛烈,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開的衛星圖,可以看到巴西亞馬遜州(Amazonas)、朗多尼亞州(Rondônia)、帕拉州(Pará)及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災情慘烈。尤其是亞馬遜州,煙霧瀰漫甚至從外太空也看得到。調查顯示,今年 75% 的燃燒熱點都曾是森林,而 10 個最受大火影響的城市當中,更有 8 個創下毀林警示次數的最高紀錄。 珍貴的森林被夷平成牧場,倒下的每一棵樹,都代表森林被削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遇上助長火勢的旱季,大火就一發不可收拾。森林大火和氣候危機已形成惡性循環。隨著火災數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提高,地球整體溫度上升,形成極端氣候,甚至直接導致降雨模式改變,使連續多年的旱災更加頻繁發生。森林砍伐不但致使旱季更長,森林環境、生物多樣性、農業和人類健康都受到威脅。亞馬遜雨林持續燃燒,讓你我感到痛心,卻不知能為全球森林做些什麼? 三個方法守護亞馬遜雨林及全球森林 1. 少肉多蔬、慎選肉品來源 企業的工廠式農場,產量仍遠遠不能滿足人類對牛排、漢堡的口腹之欲,此外大量家畜的排泄物,不僅釋放二氧化碳,還包括甲烷和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對氣候變遷影響更加嚴重。畜牧業尤其是牛肉生產,估計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14%-18%(2016 年數據),大致等於交通運輸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 早在 2009 年,綠色和平就指出畜牛為毀林元凶,當時綠色和平就與四大牛肉生產商(JBS、Marfrig、Minerva、Bertin)簽訂協議(G4 Cattle Agreement)以確保永續生產。2017 年黑心肉事件爆發,當時罪魁禍首-全球最大牛肉出口商 JBS、全球最大家禽出口商 BRF 等公司,也都是毀林大火的元凶之一。 2. 分享大火消息,讓更多同路人關注氣候危機 就像其他森林,亞馬遜雨林從大氣吸收二氧化碳,幫助減緩人類產生溫室氣體所加劇的氣候變化:其生物質量(biomass)儲存了 800 至 1,200 億噸二氧化碳,相對於化石燃料業界的 13 年總排放量。 不過,伐林作業不只短時間內將儲碳釋放至大氣,亦會降低土地的吸碳效能,令雨林變得乾燥,更容易誘發火災。伐林行為導致亞馬遜雨林於 2007 至 2016 年間,平均每年釋出超過 110 萬噸二氧化碳,這還不包括火災等其他因素,所造成森林退化的額外排放量。 面對氣候危機,極端天氣,您我不能置身事外,節能減碳、少肉多蔬,敦促政府正視氣候危機並支持能源轉型,是我們需要一傳十、十傳百,百說不厭的訊息。我們會不斷為您送上環境消息,期望您和家人朋友一起討論,一起找方法,為地球的永續一起努力。 3.守護雨林,長期抗戰 綠色和平長年致力於守護雨林,我們一直要求巴西政府制定法令,禁止砍伐森林,停止對亞馬遜雨林和塞拉多草原生態區(Amazon rainforest and the Cerrado)的破壞。此外,我們亦持續在巴西實地調查全球生產鏈,特別針對大豆、肉品和木材,揭露涉及破壞當地森林的企業,要求它們改善生產和採購方式:例如 2009 年我們要求 Nike 停止購買來自亞馬遜的皮革,以及 2006 年要求連鎖快餐店如麥當勞,不再用以亞馬遜出產大豆飼養的雞肉食品。 經過10年的長期努力,2016年巴西主要大豆貿易商,終於自願停止在亞馬遜雨林種植大豆。綠色和平和當地原住民及其他團體合作,阻擋破壞環境生態的水壩開發。在全球支持者的努力下,聖路易斯杜塔帕若斯河(the Tapajós River)水壩的發展許可,已經在2016年撤回,挽救該區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全球森林大火,需要全人類共同關注,一起行動,帶來正面改變! Text|GREENPEACE 綠色和平 http://greenpeace.org/taiwan
守護大熊雨林20年有成
曾經因人類濫伐而面臨消失的溫帶雨林,在經過眾人20年的努力守護下,今天終於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綠色和平邀請大家一同為大熊雨林守護有成,同聲歡慶!在這片雨林裡,有居住在此數千年之久的原住民部落,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像是稀有的「白靈熊」家園,卻因人為破壞,曾為雨林的生態帶來嚴重衝擊。保護雨林,從來不是孤軍奮戰位在加拿大西部沿岸,有一片全世界最大、碩果僅存的溫帶雨林,這片雨林同時也是「柯莫德熊」(Kermode Bear)獨一無二的棲息地。屬於美洲黑熊的亞種、全身覆滿白色皮毛的柯莫德熊,有個別名「白靈熊」,雨林也因牠而得名「大熊雨林」,足以見得其獨特性。綠色和平從1990年開始進行這項「保護大熊雨林」專案,透過各種行動與抗議標語,為的就是向全世界揭露雨林遭受毀壞的真相。從保護雨林計畫開始,一直都不是孤軍奮戰,綠色和平與其他環保團體、當地原住民領袖並肩合作,利用公眾輿論對伐木公司和當地政府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改變政策方向。全球消費者的持續關注與對專案的支持,共同抵制購買來自大熊雨林所生產的木材或紙製品,守護雨林的行動也引起媒體重視,伐木業者與紙漿公司為避免損失高達數百萬元的合約,終於願意商談解決方法。綠色和平並與原住民團體就如何有效保護雨林,確保此地區的經濟發展機會與促進原住民的社會福利,共同研擬解決方案,經過多次與伐木業者、紙漿公司商討,終於取得共識。 保障原住民生活在雨林生活數千年之久的當地原住民,也是生態體系裡相當重要的一環。協助原住民領袖建構部落的社會福利制度,藉此政策提升其族群的生活品質。現在這些政策已制定完備: 原住民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共同協議,進一步鞏固原住民在耕作、狩獵等傳統領域的土地使用權益。並在新的法律裡明文闡述原住民在此區域於文化、生態與經濟上的重要性。 在經濟發展項目裡,包含財務稅收的共享,並促進原住民與企業和當地政府合資協議的機會。 讓原住民的經濟開發也加入「碳權交易」的網絡裡。 沒有森林,沒有未來大熊雨林今日能達到這些成果,綠色和平特別感謝當地原住民團體的攜手協助,並更要感謝在過去20年裡,每一位參與守護雨林的支持與行動者。「大熊雨林」是一個保護管理項目相當廣泛的案例,以科學復育和訂立新法制並行的方式,進行雨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計畫,同時兼顧當地原住民聚落的持續發展。我們知道守護雨林是沒有終點的,接下來將會協助當地原住民增進監察系統,確保政府徹底施行政策,讓生活在這片雨林裡的萬物,都能夠繁衍不息! 保護大熊雨林的成果 大熊雨林裡絕大部分是老齡林,目前已有 85%的林地是禁止工業伐木,面積達310萬公頃。 在1990年代綠色和平開始進行這項計畫之初,當時受到保護的雨林面積則是不到5%。現在有15%的林地受到北美嚴格的伐木規定監管。 建立八個新的保護區。並在白靈熊主要棲息的雨林地,新設九個「恢復儲量」區域。過去伐木工業曾對白靈熊的生存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現在這些伐木區將永久廢置,期望能讓當地生態系統重新復原。 綠色和平推動雨林保護計畫後,林地砍伐率顯著下降約40%。 制訂《大熊雨林法》,為白靈熊和其他瀕危生態找出更好的保護制度;明文規定伐木業者的規範和限制,確保生態永續與經濟發展可以並行。 以年度報告與創新的監管方式,追蹤當地林業開發狀況,使其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守護海洋,你我都有責任
人內對海洋的無止盡慾望,正在破壞海洋生態平衡,全球超過85%魚類已遭濫捕。台灣四面環海,平均每人每年吃掉33.4公斤水產品,為全球平均食用量的兩倍。為了讓下一代能年年有魚,我們必須更積極地阻止過度捕撈,讓海洋能生生不息。同時,無數跨國金融機構及企業進駐台灣與香港。台灣能肩負守護海洋使命的重要腳色,要求企業制定永續海洋政策,拒絕與破壞海洋生態的公司有業務往來。揭露非法捕魚、對抗濫捕行為,及提高民眾對保護海洋資源的認知,是綠色和平的使命及行動策略。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投資失敗的例子所在多有,在這些案例中,銀行及投資人失去的是有形的金錢。然而,銀行投資的背後其實隱藏另一種風險,一旦投資錯誤,賠上的不僅是社會與文化資產,還有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 澳洲目前進行中的煤礦開發案就是一例,煤礦大亨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以約540億台幣買下澳洲加利利盆地Carmichael煤礦開採權。開採前期,一些國際銀行看好煤礦市場前景,預估開採案擁有3977億台幣的市場潛力,陸續投資港口建設計畫。不過,在包括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及科學家紛紛發表對此開採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後,許多大型銀行紛紛抽手,與開採案劃清界線。今年四月,法國巴黎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及法國興業銀行皆拒絕融資給嚴重破壞環境的採礦方案。其他八家銀行,如:匯豐銀行、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大通等,在之前亦表示無意參與此開發案的融資計畫。銀行為什麼要與這方案劃清界線?原因只有一個,當煤礦開發後,對環境生態便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首當其衝的是大堡礁,其珊瑚礁及沿岸生態將被嚴重破壞。大型國際銀行皆以撤資凸顯出此開採案的錯誤與不正當。阿達尼的煤礦開採案不僅利潤極低,為環境帶來極大風險,更破壞銀行的聲譽。開採煤礦對氣候及大堡礁帶來永久、無法衡量的傷害,及早退出才能把銀行與環境的損失降到最低。銀行背負著許多人的期待與夢想,民眾將現金投入銀行定存或是購買基金,儲蓄保值,也是在為自己與孩子未來作準備,希望能有更好的環境,當然,也希望我們的世界能更美好。 人們信任銀行一定會妥善管理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也不願意讓這些資金淪為破壞環境的大敵。我們希望身為投資守門員的銀行在追求獲利的同時,必須將環境友善的準則納入;撤資雖然可以止血,若在一開始就能謹慎評估,將更有效避免非永續的投資。 綠色和平組織│www.greenpeace.org/taiwan
快樂不用買
快樂不用買,絕不手滑的購物心法! 今年年初,綠色和平曾經發布台灣人的消費調查,有55%的民眾反應買東西的開心,持續不到一天就消失了,而其中31%民眾在快樂消逝後感覺更空虛。這顯示了,購物的快樂其實就是:「假的!」 血拚後感覺鬱卒,不只發生在台灣人身上,在綠色和平最新發布的《國際消費者調查報告》中,發現義大利、德國、中國、香港的消費者也有同樣情況。人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購物上,買回來的卻是不需要的東西。網路論壇上,每回各大購物節後總見「剁手族」哀鴻遍野,直嚷「再買就剁手」,下一檔折扣卻又繼續手滑。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從調查中,我們發現社群媒體是觸發衝動購買的推手之一。這個現象在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尤其嚴重。 在台灣,「購物」是互動度最高的粉絲專頁類型。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LINE和WeChat等社交軟體,已經演變成一個分享開箱及血拚動態的平台,光是追蹤網紅、名人血拚動態,都會激起消費者的購物欲望。關上手機多想兩分鐘,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這些東西,也不該太相信付費po文上美美的擺拍。 美國社會觀察家/教育學者琴.基爾孟(Jean Kilbourne )曾著書《致命的說服力》批判時下廣告無孔不入地操縱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說服她們透過消費建立自信,透過買東西可以擁有自己渴望的人際關係。我們在廣告中常可以看到「____是妳最好的朋友」這類標語,但別忘了,所謂的朋友,是用心經營來的,而真正為妳著想的人,才不會鼓吹妳亂買呢! 「物窒感」(Stuffocation)是英國趨勢觀察家詹姆斯‧沃曼(James Wallman)為消費主義掛帥的現代社會所創造的新詞。當逛百貨公司或購物網站成為主要消遣,生活隨著每次購物季被輪番綁架、被物品堆滿;購物限制了人們找尋樂趣的想像力,蒼白如同「缺氧」的生活,是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現況。這也是絕大多數商人希望人們維持的生活方式。廣告不會告訴你,商品製造過程中對環境帶來的巨大污染;廣告不會告訴你,在快速、低成本營運模式下,企業剝削勞工的真實面貌。在24小時不間斷的促銷轟炸裡,你只看得到彷如天堂的美好願景。 事實上,廣告背後的巨大陰影,讓我們付出遠超過吊牌所顯示的金額,甚至是金錢償還不起的代價。要從消費趨動的惡性循環中脫身,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看待每次購物時的選擇,當真正聰明的消費者。你可以試試以下三步驟: 每次看到想買的物品時,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冷靜。眼睛先離開那可惡又迷人的小東西,想一下:我為什麼想買?它真的適合我嗎?我是不是已經有類似款式?真的很需要這個功能嗎?沒有它,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嗎? 保護好你的荷包!回想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的消費者調查:廣告和促銷可能帶來誤導。留給自己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省下衝動購物的錢,你能更快實現自己的哪些目標? 錯過促銷不可惜,舊愛還是很美:為了享受用促銷價買到的快感,你可能多花了根本不必花的錢,真正常穿的還是那麼幾件衣服、幾雙鞋子。先回去整理衣櫃,好好懺悔自己一次又一次失心瘋的戰利品,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最後,重要的是,脫離對物質過度渴求的束縛,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創造出更多經驗與分享的機會。購物絕不是獲得生活樂趣和充實感的唯一來源,最深刻的體驗往往來自與人、與自然真實的相處中。整理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重新審視「物」與「我」之間的關係時,你的生活會更具想像力,不被物品吊牌標籤定義,才是擁有自信的開始。
拒絕塑膠柔珠
過去十年,人類製造的塑膠產品數量,已超出過去一百年生產的總量,聯合國更以「有毒的定時炸彈」稱呼塑膠。我們必須處理全球海洋面臨的塑膠危害,而停止使用柔珠產品,正是達成這個目標的重要手段。 拒絕塑膠柔珠:從根源預防塑膠污染海洋環境 綠色和平的願景,是維護健康的海洋環境與豐富的生態多樣性,確保海洋免於污染和持久性有害物質威脅。不幸的是,除了氣候變化與過度捕撈之外,塑膠污染也對全球海洋形成重大威脅。過去十年,人類製造的塑膠產品數量,已超出過去一百年生產的總量,聯合國更以「有毒的定時炸彈」稱呼塑膠。我們必須處理全球海洋面臨的塑膠危害,而停止使用柔珠產品,正是達成這個目標的重要手段。 過去數十年來,塑膠微粒(或稱柔珠)——球狀的微塑膠固體物質——成為眾多產品的常見原料,包括(但不限於) 臉部與身體的洗面乳、沐浴乳、磨砂產品、牙膏和清潔劑等。這些細小的塑膠往往在沖洗時進入排水管內,因為無法分解,最後通過下水道系統,流入海洋。 海洋環境裡的微塑膠之所以造成隱憂,原因在於: 1. 它們會成為各個海洋食物鏈階層,包括浮游生物、魚類和海洋哺乳類的食物,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重要的漁業與生態物種; 2. 吞食柔珠造成的害處包括:腸道堵塞、身體損傷、攝食習慣改變與能量分配減少,最終影響生長與繁殖功能; 3. 目前研究已顯示,微塑膠會沿著食物鏈轉移; 4. 微塑膠可能將有毒化學物質釋放至周圍水中,微塑膠表面甚至還會吸附其他化學物質,進一步毒害生物; 5. 這樣的塑膠,會在環境當中持續存在數百年之久; 6. 目前,微塑膠已廣泛出現在全球所有海洋與海洋棲息地,甚至進入人類食用的海鮮及調理用海鹽內; 7. 大多數的海水處理科技,都無法完全過濾掉柔珠大小的微塑膠廢棄物,因為它們體積過小; 8. 一旦進入海洋環境當中,就再也無法完全清除乾淨。 綠色和平深信,從源頭根除微塑膠污染,是走向經濟、科技與環境共榮的唯一道路。我們並不認為推動、簽署自主式協議,就足以達成遏止污染的目的,因此,我們呼籲製造、使用或銷售塑膠微粒(柔珠)的國家,儘速推動全國性與地區性立法,禁止這類產品出現在市面上。 何謂柔珠/塑膠微粒? 市面上的「柔珠」,指的是一種固體的微塑膠。微塑膠的定義是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膠粒子。一級微塑膠,例如柔珠,乃是為了達成特定功能而特意製造的產品。而二級微塑膠則是陸地上或海中的大型塑膠長時間分解的結果。本文使用的「柔珠」一詞,意指作為消費性商品原料的一級固體微塑膠。廣義而言,「微塑膠」一詞包括一級與二級微塑膠。 海洋環境中的微塑膠 微塑膠與其相關污染物,很容易被食物鏈各層級的生物吞食,包括人類食用的多種海鮮物種。這些污染物可能累積在人類和其他物種的食物鏈當中,而這種現象代表的完整影響與衝擊,尚在研究當中。 現在,微塑膠已在全球海洋裡全面氾濫——無論是在海水表層、水柱與沉積物裡,都可見其蹤影,就連極地海冰內都有微塑膠聚集。估計約有15至51萬億之多的微小塑膠粒子,正漂浮在全球海水中。美國消費性魚類市場調查發現,67% 的研究物種以及 25% 的個別魚類身上,都檢出了微塑膠。 英國研究指出,83% 的挪威龍蝦(一般稱為海蜇蝦)體內含有塑膠,而浮游生物的採樣顯示,自1960年代至今,塑膠數量大幅增加。歐洲的研究指出,化妝清潔用品當中使用的柔珠,可能每年為海洋環境帶來多達 8,627 噸的塑膠。還有一項研究預估,根據檢測所得濃度與推定每日攝取量,食用歐洲貝類(蚌類與牡蠣)的消費民眾,每年可能吃下 1800 至 11,000 個(最大量攝食族群)微塑膠粒子。 牡蠣、蟹類與餌蠶等海洋物種,一旦吞食了微塑膠,可能造成的影響包括:腸道阻塞、身體損傷、攝食行為改變與能量分配減少,最終影響生長與繁殖功能。有毒複合物可能在製造過程中,進入塑膠當中,例如塑化劑、阻燃劑和其他添加物。但尺寸微小的塑膠,無論是較大物品的碎片或特地製造的柔珠粒子,都可能吸附海水裡持久存在、具備生物累積性質的有毒污染物。報告指出,部分微塑膠會大量凝聚某些有毒複合物,其濃度可能達到四周海水濃度的百萬倍。 有毒複合物如 PCBs(多氯聯苯)可能妨礙生物繁殖,進而降低海洋哺乳類的數量。而由於毒素會在食物鏈中向上累積,這些複合物也可能嚴重危害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污染物從被攝食的塑膠轉移至生物體內,已有證據顯示,被吞食的塑膠粒子可能導致海鳥連帶暴露於這一類的有毒複合物當中。 解決之道 當務之急是採取行動,包括追究「製造商責任」,從源頭截斷任何污染海洋環境的塑膠;誠如垃圾與廢棄物的減量策略,從源頭做起就是最便捷的解決之道。禁止製造與銷售含有柔珠(塑膠微粒)的產品,從根源預防塑膠污染海洋環境。 Text|GREENPEACE綠色和平 http://greenpeace.org/taiwan 更多相關文章 由陸地向海洋延伸的塑膠災難 海洋悲歌,塑膠污染怎麼解? 微塑膠是甚麼?你知道我們身上的衣服正在污染海洋嗎?
時尚革命勢在必行
衣櫃還缺一件衣服嗎?你可能不知道,我們購買的每件衣服,還沒帶回家前早已對環境造成了衝擊。是的,在我們還沒出門、上街,甚至發現櫥窗裡的漂亮衣服前,這件衣服已經對環境造成了衝擊。 首先是用水量,大陸廣州市新塘鎮每年生產20億件牛仔褲,平均生產一件牛仔褲要使用7000公升的水。就T恤而言,每消耗2700公升的水才能生產一件T恤,用水量是常人900天的飲水量!再來是染布,紡織品染色過程用了170萬噸的各式化學藥劑,其中包含全氟化合物(簡稱PFCs)這類會永久衝擊環境的有害化學物質。沒機會進入市面販售的服飾哪裡去呢?新塘鎮每年製造約 億平方公尺的紡織品,其中有800億平方公尺被遺留在工廠裁切區的地上。全球每年生產超過4000億件服飾,這些服飾結束短暫的使用壽命後,有四分之三會進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回收的服飾僅占四分之一。根據英國非政府組織WRAP《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畫》的報告,回收價格與市場需求低迷,因而減少了回收舊紡織品的誘因,這也讓更多舊衣進了掩埋場。高德曼環保獎得主蘇珊娜‧卡普托娃(Zuzana Čaputová)證明了一件事——沒有人希望自家附近出現垃圾掩埋場。 我們怎麼會落到這般田地?我們何時開始對服飾如此著迷? 「快速時尚」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時尚部落客與社群名人充斥的年代,撞衫是時尚糾察隊絕對無法忍受的事。過去五年內,「快速時尚」領導品牌的零售商每年成長9.7%,超越了傳統服飾品牌每年僅6.8%的成長。但時尚界並非一向如此。根據經濟學家茱麗葉‧修爾所寫的《新富餘:人類未來二十年的生活新路徑》,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是五十年前的三倍,購買的服飾總數也是二十年前的兩倍。1911年時,一般美國人每年購買34件衣服,到了2007年,每年平均購買的服飾總數則增加到67 ,相當於每四到五天就買一件新的衣服。 如何因應「快速時尚」所造成的問題呢?首先,身為消費者的你我,可以避免在「快速時尚」的門市因衝動而購物。這麼做不單是為了節省荷包,孟加拉的紡織加工廠大樓——拉納廣場——倒塌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在我們思考服飾對環境的衝擊時,也應該關心為我們製作服飾的勞工。若你認為把舊衣交給舊貨商就能幫忙解決舊衣服的問題,其實不然。捐贈舊衣能給退流行的服飾重生的機會,但不是所有的衣服都能再利用。H&M的「世界回收周」僅是永續利用資源的假象,雖然他們的目標是收集1000噸舊衣,但其中只有1%的舊衣能用於再生纖維。 拿起針線,動手做!98%的舊衣可以升級回收或再生。流行風潮來來去去,收好你的十年舊T恤,說不定二十年後又是最夯的流行單品!英國傳奇設計師薇薇安.魏斯伍德曾說:「買少一點,挑仔細一點,衣服便能穿久一點。」這樣,你還覺得衣櫃缺一件衣服嗎?
每次消費,為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
「每次做完菜一回頭,就有一堆要處理的塑膠包裝物,絕大多數還是一次性使用,我對於超市減塑這個議題超級有感。」電視主廚丶作家索艾克,工作領域在廚房,每週都會到超市採買,親身體驗過多塑膠造成的問題,進而有感和環境共生共存,才是保持平衡的長久之道。 在廚房工作的他,到超市的頻率不算少,一週至少要一丶二次。談到使用太多塑膠包裝的議題,他立刻回應,他說「每次做完菜一回頭,就有一堆要處理的塑膠包裝物,絕大多數還是一次性使用,我對於這個議題超級有感。」半開玩笑地說很有自覺要成為環保鬥士,所秉持的核心價值不是基於道德,而是很實在的權衡利益:「環境保護對於我來說是很務實的工作。」「人類在地球上與其他的生物是在一起的。你對地球友善一點才是真的。」他說煮菜時「使用的是別人的屍體,沒有浪費的理由。」和環境共生共存,才有可能永續持久。 近來有關塑膠吸管造成的問題也受到不少注意,有些店家不再主動提供吸管,索艾克觀察到民眾反彈聲浪不大,基本上都傾向支持,顯示台灣對於這類議題的想法在民間是成熟的,他認為政府單位應該可以做出更大膽的行動。他期待在環保議題上,台灣能成為好的模範,他說「就拿店家不提供塑膠帶袋的規定來說,已經不輸歐美,可以多提示這些面向,而不用一直打擊自己士氣。」 當真正想為一件事盡力,就會開始思考、行動並進而嘗試所有可行的方法。做菜直接會碰到問題,就是垃圾量會很大,更直接地說,會產生很多廚餘,於是索艾克直接在家裡陽台做簡易堆肥。一個夠大的桶子,剪碎的食材,覆蓋土等,就可以自己動手做,不需要複雜的技術便能完成。聽他解說各項步驟,如同聽他教做菜,說服力十足,也讓聽者躍躍欲試。「重要的是簡單。」他強調要隨手可做,簡單易懂,才能養成習慣,不會造成負擔,才可能長久持續做下去。 在常備的工具中,索艾克認為保鮮盒環保又實用,可重複使用,也減少浪費,收納或分裝時,也利索方便。此外,也特別叮嚀塑膠袋的重複使用非常重要,洗好晾乾再用,也是順手能做到。身為人類一定會用到地球資源,但怎麼運用、如何取代?都是可以討論及改善的。「我們就是好國好民,相信可以做得很好的。」與綠色和平同聲呼籲企業減塑的同時,索艾克也彷彿化身廚房中的環境倡議者,提醒著自己,也提醒周圍的人們,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就像是每天為地球做的一件好事。 Text|GREENPEACE 綠色和平 http://greenpeace.org/taiwan 索艾克Soac Liu 在社群媒體上響應超市減塑,所拍下的來自超市的塑膠廢棄物 © Soac Liu / Greenpeace
海底總動員真的會團圓嗎?
現實中,海底總動員會有大團圓結局嗎? 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尼莫、多莉和馬林歷盡驚險,終於重回澳洲大堡礁的美麗家園。這次,多莉決定遠赴加州海岸展開冒險之旅。對牠們來說,無論人造魚缸多麼美輪美奐,海洋才是真正的家。 為了讓這群海洋生物擁有美麗而不受污染的家,綠色和平以行動守護海洋,避免海洋污染、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塑膠垃圾等對海洋生態的重大威脅。 守護大堡礁《海底總動員》裡主角的家鄉是澳洲大堡礁,擁有鯊魚、珊瑚、海龜、熱帶魚群等豐富的海洋生物,列名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也是全球最大的熱帶海洋保護區。可是,因為全球氣候變遷,海水溫度上升及酸化,嚴重威脅脆弱的珊瑚礁,依賴珊瑚礁的海洋生物亦岌岌可危。更糟糕的是,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準備在澳洲內陸展開大型煤礦開採計畫,可能會讓大堡礁毀於一旦。2015年6月,綠色和平發起「守護大堡礁」全球行動,包括要求渣打銀行別為煤礦開採破壞大堡礁,隨著澳洲聯邦法院撤銷這項煤礦開發案的許可,這場「大堡礁保衛戰」獲得關鍵勝利,最終,渣打銀行等多間銀行宣布退出開發案!然而,綠色和平仍然要繼續為大堡礁發聲,督促澳洲政府完全放棄大規模的煤礦和港口建設,保護美麗的大堡礁。 保護鮪魚綠色和平長期保護海中已被過度捕撈的鮪魚,追蹤和阻止漁船非法行為,最新行動包括揭露全球最大水產集團泰聯(Thai Union)濫捕海洋資源的惡行。今年4月,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橫渡印度洋,追蹤漁獲供應泰聯的漁船使用的破壞性漁法,包括使用強光吸引海底生物自投羅網、使用人工集魚器(FADs)將鮪魚、鯊魚等海洋生物一網打盡,破壞脆弱的海洋生態。我們撈起及拆解大量人工集魚器,將漁網送給漁民再利用,無線發射器零件則用於製成太陽能照明燈和手機充電器。 除黃牌,救漁業綠色和平一直揭發遠洋漁業的非法行為(IUU)對海洋資源的傷害。去年10月初,因為台灣長期缺乏有效管理,歐盟對我國遠洋漁業祭出「黃牌」警告,如無改善,歐盟市場可能將施以經濟制裁。綠色和平隨即發布一份對台灣遠洋漁業改革建議書,同時,與公眾一同展開「除黃牌,救漁業」連署。今年4月,更在台灣與全球同步發布報告台灣製造──失控的遠洋漁業」,點出台灣遠洋漁業面臨的問題,除了非法漁業,還有境外雇用漁工的工作待遇和環境,不獲保障。真的要有效管理遠洋船隊,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透過不間斷的倡議,與集結公眾聲音,遠洋漁業三法修改與立法於7月初通過! 海洋中的塑膠塑膠垃圾是海洋現在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每年大概有800萬噸塑膠廢物流入大海,科學家表示,再不行動,大海將會「塑膠多過魚」。綠色和平發布文獻研究《海鮮中的塑膠》報告,揭露塑膠污染已經擴散到你我平常吃的海鮮,特別是魚類、貝類和甲殼類,元兇之一,正是常用於磨砂及個人清潔與美妝用品的塑膠柔珠。 湛藍的海洋遭遇著難以想像的危機。電影中,相信多莉與其他海洋生物一定有驚無險,但在現實世界,要守護這群海洋生物的家,需要你、我每個人的力量和支持。
減法生活,理性消費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是國際不消費日Buy Nothing Day。在這一天,全球超過51個國家或地區的支持者剪爛信用卡、向消費者發「模擬罰單」、到超市退貨、在商場集體快閃,目的只有一個──反省過度消費。 精明消費才是時尚應有的態度雙11光棍節、黑色星期五、百貨週年慶……,一波又一波的商業促銷活動,綠色和平於國際不消費日(BuyNothing Day)針對時尚產業與紡織廢棄物公布最新研究報告,強調過度消費將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並呼籲民眾理性消費,開始減法生活。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表示:「快速時尚的崛起讓愛打扮的人有了更多便宜的選擇,但大量生產的低價衣物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衝擊。」 全球各地有許多民眾開始反思過度消費的意義,1992年加拿大藝術家Ted Dave發起了「不消費日」活動,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呼籲民眾放下物質欲望,需要重新檢討當前用過即丟的商業模式,並生產耐用、可修補,且能重複使用的服裝。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在下手買一件衣服之前,不妨問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在許多購物促銷中,服飾向來名列最暢銷的產品,店家透過誘人的折扣,使得民眾在衝動之下過度消費。根據綠色和平的調查,成衣的銷售額從2002年的1兆美元,成長到2015年的1.8兆,並且預期在2025年將達到2.1兆。數據顯示,相較於15年前,每年每人平均購買的衣服增加了60%,但保留下來的衣服數量只有以前的一半。由此可見民眾消費越多,丟棄也越快。 造成民眾瘋狂購物的原因除了優惠外,「紓壓」是常聽到的理由。但羅可容分析:「這樣的好心情來得快,去得也快。芝加哥大學2013年研究即顯示,人們很難靠購物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反而可能造成更深的沮喪和疏離感。」 為響應國際不消費日,綠色和平在全球各地都發起活動。羅可容說:「消費者可以盡量選擇質感好、生命周期較長的衣物,或購買二手衣、改造舊衣避免浪費。買得少、買得好,才是精明消費者應有的時尚態度。」 關於feel more減法生活由一群在台灣與香港綠色和平工作的年輕人所成立,關心環境,也熱愛各種不同的日常美學。生活在現代,每天面對各種不同的消費訊息,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買的對、買的好?有沒有可能,少買一件「過季就丟」的衣服,可以為自己省下一點錢,也對地球好一點?有沒有可能,省下的這一點錢,可以投資品質更好的物件、作為旅遊基金,或開始為自己理財? 有沒有可能,「減法」消費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加法」人生? 開始你的「減法生活」計畫吧,看看自己能有什麼樣的變化。 你/妳,願意嗎? 臉書專頁│feel more減法生活
為什麼減少碳足跡能為地球降溫?(下)
為了減緩氣候變遷,我們常常聽到需要「減少碳排放」,方法不外乎將發電方式從燃煤轉到永續能源、要求企業減少製造產品時的溫室氣體排放等。然而,您知道什麼是「碳足跡」嗎?它與碳排放有什麼不同? 避免一次性塑膠包裝 大家都知道塑膠難以分解、對海洋與土地造成很大的負擔,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塑膠的難纏不僅於此,從石油中生產的塑膠,碳足跡也超高!根據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的報告,估計到 2050 年,從石油中生產以及焚燒塑膠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可能高達27.5 億噸,相當於 615 座燃煤發電廠的排放量。 如果能在生活中減塑,避免一次性包裝與塑膠製品的使用,不但讓海洋更清澈,還同時減少自己的碳足跡。 選用電動車及節能電器用品 上期提到的電動車,不但整體碳足跡較燃油車少許多,且在未來能源逐漸轉型為再生能源時,也可一起轉用綠能,需要換車時可以優先選擇。另外,在家中使用 LED 燈泡、有節能標章的產品等耗能較少的電器,一年下來也能減碳不少。當然,隨手關燈、用電扇搭配冷氣使用,不將溫度設定過低等等,一切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能積沙成塔地減少碳足跡。 力行減法生活 其實,整體生活形態的轉變,對碳足跡的影響是最全面的。消費主義讓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常常擁有太多不需要的東西。頻繁地替換手機、追逐流行、搶購折價商品,使家裡物品越積越多,也默默製造大量碳排。 再買一台車?不如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也不必煩惱停車問題。衣櫃少一件衣服?先問問自己是真的「需要」,還是「想要」。節日一定要送禮物?招待親友一趟難忘的旅行,用雙腳走出不會褪色的共同記憶,或許比一件其實不需要的物品,更有意義。況且,當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企業也會相應提供更符合減法精神的產品。 在生活中,有許多能讓環境更好的選擇,這些選擇不但不會增加日常的困難,往往能讓您我更健康、更省錢、更愉快,生活得更輕盈。為了自己與您我的下一代,一起用心於日常,減少碳足跡吧! 圖文/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
生活中如何源頭減塑
環保議題日漸備受重視,海洋塑膠污染是其中最受關注之一。2013 年全球只有 2%塑膠包裝確實回收再利用,讓我們確信「源頭減塑」才是真正的解答。2019 年四大場所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後,無論政府、企業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再做得多一些,讓臺灣成為對環境友善的地方。 你也許想知道,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減塑行列,還有什麼方法嗎?你不是孤獨的,其實,很多老練的「不塑之客」,也曾走過這條嘗試之路,歷經失敗,才成功在生活中各個層面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以下分享給你公認減塑「初學者」方便容易上手的作法,一起維護海洋與地球的健康,養成更多對環境永續的好習慣: 1.攜帶可重複使用的袋子 臨時想要購物才發現忘記帶購物袋?對抗遺忘最好的辦法,是選幾個輕便的袋子,隨身攜帶。 2.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水瓶 你真的需要瓶裝水嗎?其實,觀察周遭,你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有飲水機,很多店家也樂意為你補滿水瓶,你只需要記得帶上自己的水瓶。 3.自備餐具 向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吸管與餐具說不!吸管、免洗餐具,都是淨灘統計的常客。在店內享用,或是帶你自己的餐具,方便需要時可用,都是好方法。 4. 優先選擇裸裝(或較少包裝)的產品 在超市購物時,優先選擇裸裝(或較少包裝)的產品。讓超市賣場的經營者知道,顧客想要看到更多「無塑」的購物環境。 守護地球、減少塑膠糾纏,需要的不是少數一小群人做得完美,而是需要更多人願意嘗試!所以,也不妨把你的實踐心得分享給更多朋友。一句諺語說的好,「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一起走、走得長遠」。守護環境的路上,少你一個不行,一起加油! (本文節錄自〈回收不能解決塑膠問題!企業、政府、個人可以做的減塑方法〉) Text|GREENPEACE 綠色和平 http://greenpeace.org/taiwan
生活大小事,今天就能守護海洋
你聽過海洋危機嗎?媒體報導鯨魚擱淺、珊瑚白化、企鵝數量銳減、過度捕撈、塑膠污染等訊息,氣候變遷更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我們能為它做些什麼呢?由 5 件日常小事做起,你我每天都能有效地保護海洋! 1. 消費者當減塑領頭羊! 2019 年,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的調查之旅來到海洋面積占全球前五大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在採集樣本分析後發現,單一個樣本中,就含有 1,298 塊塑膠微粒,濃度比太平洋垃圾帶還高!這些塑膠微粒不只傷害海洋生物,也正透過食物鏈入侵人類體內。 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可以減塑的機會,以可重複使用的提袋與容器、吸管及餐具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甚至以消費者角色要求零售通路企業、市場、商圈、夜市改變銷售模式,主動向店家告知減塑的期待,推動改變。 2.分享氣候變遷訊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與海洋生態密不可分,海洋能平衡氣候,但如果海水溫度升高、海洋吸收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將危及海洋生態,例如近年珊瑚白化現象層出不窮,使有「海底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礁群面臨生存危機,賴以為生的物種直接受到衝擊。 你我可以將全球與海洋現正面臨的危機,告訴更多的人,提高公眾對氣候議題的認識,督促政府與企業守護海洋,一起為對抗全球暖化貢獻一分心力,健康海洋更會以碳封存及碳埋藏加倍報恩! 3.尋找代替品,不要驚動生態 如果天秤彼端是海洋健康,即使有口腹需求,你是否願意尋求代替品?慎選永續環保海鮮、無翅婚宴同樣幸福美滿、磷蝦油真的不能保證你的心血管健康,你有其他的保健產品選擇!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最新統計,臺灣每年每人平均海鮮消費量超過30公斤,遠高於全球平均數字 18.9 公斤。我們真的要把海洋吃乾抹淨嗎?從今天起,多了解超市或市場販賣的魚從哪裡來?用什麼方式捕捉?拒絕購買過度捕撈的魚類,例如鮪魚,改用其他魚種替代,甚至不吃,你也可以成為搶救海洋的幫手。 4.日常大小事都能實踐低碳生活 從自身做起最容易減碳的方法,就是你每天使用的能源,包括電力、交通工具。根據環保署統計,包含飛機、汽車等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占比約為全臺總量的 14%,因此租用方便、費用低廉的腳踏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能有效減少每天的碳排放! 目前臺灣的電力來源仍有約 40% 來自燃煤發電,是製造空氣污染及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除了使用節能家電、隨手關燈之外,我們應該支持能源轉型、逐步淘汰燃煤、發展乾淨永續的再生能源、並分享相關知識,對抗氣候變遷。 而減少肉食也能幫助減低碳排放,一個臺灣人一天不吃肉,能減去至少 2.4 公斤的碳排放;若全臺灣人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超過 56,510 公噸的二氧化碳!此外,購買碳足跡較少的在地當季產品,都能讓你每一餐,為地球帶來大大的改變。 5.邀集親友支持《全球海洋公約》 海洋危機就是氣候危機,需要有更多人的關注!默默為人類付出的大海,已經生病很久了,因為知道事態嚴重、時間緊迫,邀請你分享文章訊息給親朋好友,邀請更多人知道並加入連署,要求聯合國設立全球海洋保護區,一起推動拯救海洋的行動,讓海洋生機重現。 撰文/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圖片出處/© Christian Åslund/Greenpeace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
若公民無法再為環境發聲
北方森林(The Great Northern Forest)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它的面積覆蓋加拿大西北部,橫跨瑞典、芬蘭,遠至俄羅斯,遍布的針葉林,多達20,000 多種動植物在此棲息。 你能想像嗎?若公民無法再為環境發聲 北方森林,豐富而脆弱的生態系統 其中,加拿大的北方森林涵蓋了大部分世界上最後一片完整的森林。這古老的大片森林未曾受工業發展干擾,是那些深受威脅的物種和眾多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地。不但擁有極高的碳儲量,也比相對年輕和退化的森林更能適應氣候變遷。 全球守護環境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妥善保護像是加拿大北方森林一般大型古老的森林,阻止棲地縮減與破碎化,也阻止氣候變遷,保護生物多樣性。 北方森林中馴鹿的棲地,與這片古老森林區域重疊,在安大略省重疊比例達 93%,在魁北克省超過74%。馴鹿是這裡的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科學家只要觀察庇護物種族群,就能知道當地生態系統是否健康,若庇護物種蓬勃繁衍,就表示數十個其他物種也健康發展。 但是,古老的大片森林也受企業覬覦。北方森林正面臨採伐、建設道路、採礦、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等威脅,影響到當地物種生態系統。而伐木業也是其中一個需要改變、朝向永續發展的產業。 Resolute不永續的伐林 2003年起,為了保護北方針葉林,國際綠色和平、加拿大與美國辦公室,以及環境組織 Stand.earth 與這兩個團體的專案團隊,曾多次與加拿大紙漿與紙張生產商 Resolute 交涉。Resolute生產多種產品,從衛生紙、紙漿,到廣為書籍、報紙或雜誌使用的紙張。我們透過一系列調查,發現Resolute採用不永續的方式伐林。 加拿大林業公司Resolute宣稱它以永續的方式伐林,但這並非事實。其劣跡包括傷害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的馴鹿棲地,以及未經當地原住民同意,在其土地上進行砍伐。2013年12月,因為違反原住民權益,以及在瀕危生物棲地伐木,Resolute失去了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監管委員會)認證。而 2015 年當 Resolute重新獲得其中一個被暫停的認證,宣布消息後,Resolute攻擊FSC認證的可信度,而被逐出。 被噤聲的森林 為了守護並讓多種生物健康繁衍,這片森林需要維持完整,不受侵擾。這片森林同時也是當地原住民生存之所繫,原住民以永續的方式取用資源,更有權利決定這片土地應如何開發利用。Resolute不但沒有正面面對綠色和平與其他公民與環境組織的批評,相反的,卻要壓制我們與所有愛護森林的人的聲音,要我們噤聲。採用的手段,就是「反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Strategic Lawsuit Against Public Participation, SLAPP)。 這類訴訟,常被企業用來阻止公民發聲,其指控往往毫無根據,提出這類訴訟的真正目的,也不是為了贏得訴訟,而是藉由漫長的訴訟過程,耗費被告人的時間和金錢,進一步嚇阻提出批評或反對意見的公眾或團體,像是科學家、個人或非政府組織,以消減批評聲音。這樣的手段往往很有效。Resolute公司提出不實指控,而我們不會沉默以對。因為,保障意見表達的權利,才能促進公眾論辯,這是守護環境的重要基礎。邀請全球公眾一起聲援北方森林,並要求Resolute 以永續方式利用森林,保障生物多樣性與原住民社區的權利。 因為若森林消失,我們的地球也將岌岌可危。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超級市場,還是超級「塑」場?
在台灣,我們觀察到企業使用塑膠的情況氾濫,又以零售業為大宗,其中,每個人都會去的超市賣場貢獻良多,不必要的過度包裝製造著大量的塑膠垃圾! 雖然環保署已啟動限塑政策,計畫到 2030 年逐步淘汰四種一次性塑膠產品,然而在時程規劃上,距離現在還有 10 年以上,且四大限塑產品的規範,未能完全涵蓋一次性塑膠用品,特別是製造大量塑膠污染的超市通路。聯合國已將塑膠垃圾視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面對塑膠危機,我們的回收系統早已無法負荷,根據統計,全球從 1950 年開始製造的塑膠產品,至今有超過 90% 沒有被回收。面對嚴重的塑膠污染,政府與企業都要有所作為,克服這項重大危機! 與此同時,國際間對於塑膠危機的企業論述,正在迅速發展。去年,歐盟議會將「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簡稱 EPR)列入塑膠製品的生產原則,生產者有義務承擔從產品前端設計,到使用後的處理回收責任。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歐美各國已有不少連鎖超市投入減塑行動!以英國的龍頭超市 Tesco 為例,在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與眾多民眾的要求下,Tesco 已率先從兩家分店,實驗為期一個月的 45 種蔬果的裸裝計畫,希望從實驗的結果,試驗未來的減塑方向。英國的連鎖超市冰島(Iceland),也已宣布計畫在五年內,成為全球第一個讓自有品牌全面禁止使用塑膠包裝的企業。在西班牙,兩家超市已具體回應綠色和平的訴求,承諾在 2025 年將減少 20% 的塑膠垃圾,其中一家超市也願意在公開的平台上,公佈自有品牌在每一年度所製造與減少的塑膠垃圾。 必須注意的是,有些企業選擇以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為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替代方案。事實上,生物可分解塑膠必須在特定的環境與條件中才能分解,並非隨意棄置就會自行分解,以台灣現有的設施與回收系統而言,無法徹底回收處理這種新型態塑膠,若無法 100% 回收,其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和傳統塑膠並無二致,關鍵還是在於拋棄式思惟的改變。 民眾自主性的減塑雖然可以減少一部分的塑膠,但大企業才是改變產業生態的關鍵,我們希望超市除了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包裝,同時,也是把選擇權還給民眾,讓民眾擁有購買裸裝(沒有任何塑膠包裝)產品的權利。塑膠危機無人能倖免,據統計全球每年有 1270 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海洋生物誤食塑膠製品死亡也時有所聞,從生產製造的源頭開始減量與重複使用,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Text|GREENPEACE綠色和平 http://greenpeace.org/taiwan
離島旅遊,如何玩得環保又盡興?
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2020年初所有的旅行愛好者都悶壞了。隨著進入暑假、疫情趨緩,台灣的境內旅遊熱鬧滾滾,綠島、蘭嶼、澎湖與小琉球等離島,尤其受到歡迎,大批的遊客湧入,希望在無法出國的時刻,也能體驗「坐飛機出遊」的興奮。然而,超量的遊客需要用水、用電,更製造大量垃圾,已對小島們帶來沉重的環境負擔。 根據海巡署的統計,自 7 月中開始放暑假以來,每天進入綠島與蘭嶼的遊客高達近萬人,不但讓蘭嶼頻傳電力系統不堪負荷而跳電,綠島也因為在短短 11 天就承接超過居民 30 倍人數的旅客,物資嚴重短缺,居民甚至訂不到船或飛機回家。而澎湖適逢花火節,更是遍地萬頭鑽動,一週吸引近 6 萬人前往朝聖,比去年同期的遊客數增加了27%,用水量也較去年同期增 5000 公噸,讓降雨不豐的澎湖面臨著缺水危機。同樣地,小琉球也因為遊客太多,被形容浮淺區人多得像「下水餃」,珊瑚礁被踩碎、遊客違法觸摸海龜的狀況頻傳。 不過,讓離島負擔最沉重的,還是遊客帶來的垃圾問題。離島沒有建置焚化爐,掩埋場無法消耗大量垃圾,只能運回台灣,垃圾處理費用比臺灣本島高 2 至 3 倍。過去許多離島垃圾都運至高雄的焚化爐處理,然而 2019 年底起,高雄為了緩解空氣污染,減少代燒外縣市的垃圾量,許多離島的垃圾便無處可去,綠島、蘭嶼更因垃圾轉運數度流標,2020 年上半年有整整五個月的垃圾處理停擺,堆出了驚人的垃圾山。 近幾年,台東縣開始舉辦「多背一公斤」運動,倡導遊客在結束愉快行程,踏上歸途時,也將自己的垃圾帶回本島,甚至行有餘力時,多帶一些垃圾離開。在小琉球,也有公民團體建立免費租用、甲地租乙地還的環保杯與環保碗的共享機制,以及鼓勵遊客重複使用輕便雨衣的「雨衣琉著用」等活動,致力減少離島上的塑膠垃圾。 其實,要解決離島的垃圾問題,最有效的還是從源頭減量。若每個踏上旅途的您我,都能夠多一分環保意識,在每一個環節上做出更節能減塑的選擇,就能夠積沙成塔地減少土地與離島居民的負擔 在享受離島之美時,我們都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延續這份美麗,讓青山綠水常在,也令在地旅行能夠綿長永續。 撰文/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