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人內對海洋的無止盡慾望,正在破壞海洋生態平衡,全球超過85%魚類已遭濫捕。台灣四面環海,平均每人每年吃掉33.4公斤水產品,為全球平均食用量的兩倍。為了讓下一代能年年有魚,我們必須更積極地阻止過度捕撈,讓海洋能生生不息。同時,無數跨國金融機構及企業進駐台灣與香港。台灣能肩負守護海洋使命的重要腳色,要求企業制定永續海洋政策,拒絕與破壞海洋生態的公司有業務往來。揭露非法捕魚、對抗濫捕行為,及提高民眾對保護海洋資源的認知,是綠色和平的使命及行動策略。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投資失敗的例子所在多有,在這些案例中,銀行及投資人失去的是有形的金錢。然而,銀行投資的背後其實隱藏另一種風險,一旦投資錯誤,賠上的不僅是社會與文化資產,還有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

澳洲目前進行中的煤礦開發案就是一例,煤礦大亨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以約540億台幣買下澳洲加利利盆地Carmichael煤礦開採權。開採前期,一些國際銀行看好煤礦市場前景,預估開採案擁有3977億台幣的市場潛力,陸續投資港口建設計畫。不過,在包括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及科學家紛紛發表對此開採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後,許多大型銀行紛紛抽手,與開採案劃清界線。今年四月,法國巴黎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及法國興業銀行皆拒絕融資給嚴重破壞環境的採礦方案。其他八家銀行,如:匯豐銀行、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大通等,在之前亦表示無意參與此開發案的融資計畫。銀行為什麼要與這方案劃清界線?原因只有一個,當煤礦開發後,對環境生態便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首當其衝的是大堡礁,其珊瑚礁及沿岸生態將被嚴重破壞。大型國際銀行皆以撤資凸顯出此開採案的錯誤與不正當。阿達尼的煤礦開採案不僅利潤極低,為環境帶來極大風險,更破壞銀行的聲譽。開採煤礦對氣候及大堡礁帶來永久、無法衡量的傷害,及早退出才能把銀行與環境的損失降到最低。銀行背負著許多人的期待與夢想,民眾將現金投入銀行定存或是購買基金,儲蓄保值,也是在為自己與孩子未來作準備,希望能有更好的環境,當然,也希望我們的世界能更美好。

人們信任銀行一定會妥善管理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也不願意讓這些資金淪為破壞環境的大敵。我們希望身為投資守門員的銀行在追求獲利的同時,必須將環境友善的準則納入;撤資雖然可以止血,若在一開始就能謹慎評估,將更有效避免非永續的投資。

 

綠色和平組織│www.greenpeace.org/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