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10個技巧_減少塑膠垃圾
我們的海洋已經容納了太多的塑膠垃圾:每年有800萬噸塑膠廢棄物從陸地進入海洋。 根據估計,全球海洋可能有約兆50件的塑膠碎片。台灣想必也貢獻不少。綠色和平曾經在沖繩的沙灘上找到在台灣使用後丟棄,曾經盛裝洗髮精、冰咖啡的塑膠瓶。顯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好好丟棄。為了遏制塑膠氾濫成災,法規、政策都該積極納入有約束力的措施。不過,每個人也有在每天生活中可以做的事。 01/成為海洋的守護者 每個人都可以為守護海洋貢獻心力。 02/避免不需要的塑膠 你真的需要喝瓶裝水、拿取免洗餐具,或買一個兩元的塑膠袋?可曾想過一支最簡單的塑膠湯匙,經過什麼歷程來到你手中?洗一支自己帶的湯匙,不是真的那麼麻煩。生活中許多拋棄式塑膠製品是完全不必要的。下回出門帶上自己的餐具,可以是木製、玻璃或金屬製的,耐用又美麗。 03/回收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有時這也挺尷尬的:回收業必須將塑膠薄膜與可回收物質分開,以便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想想那些淋膜的便當盒、紙盒)。所以更重要的是可重複使用。 04/小心化妝或清潔用品的成分 許多個人護理產品包含微塑膠,用來磨砂去角質。但也有其他替代方案,天然成分也可以做到,不需要塑膠。辨識產品成分不總是很容易,但是個對地球好的習慣。諸如以下成分代表的就是人工的微塑膠: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或尼龍nylon。在個人護理產品中看到這些成分,別買就是了。 05/帶著背包、提籃、托特包去購物 台灣平均每年每人使用多達782個塑膠袋(是歐盟國家的3.9倍)!其實還有更多永續選擇,像是提籃、後背包、布袋。比塑膠袋或紙袋更堅固與耐用,重覆使用,可大大減輕地球負擔。一個輕薄的袋子適合每一件上衣口袋,臨時需要購物時就很好用。 06/帶上你的環保杯 絕大多數拋棄式塑膠製品僅使用不到五分鐘,想想外帶咖啡的杯子、杯蓋與隔熱杯套。為了「方便」,塑膠垃圾山還在持續增高中。慢下來過生活,不也很好嗎?擺脫塑膠,以口就杯,在咖啡店裡慢慢享受一杯咖啡,或自己在家沖煮一杯好咖啡(別用咖啡膠囊,當然!)真的沒時間?自備外帶保溫杯,保溫、保冰效果比任何一種外帶塑膠杯或紙杯都好! 07/清除海灘垃圾 不論住在哪裡,塑膠垃圾的終點都可能在沙灘上。下個假期,把用具帶齊,加入淨灘吧!(或者自己組織一個)確保環境中的塑膠垃圾毫無機會。 08/運用顧客優勢 對於塑膠的種種需求中,主要之一來自包裝。包裝作為行銷的一環(想想那些不必要的包裝),無法保證內容物就因此較好。所以,購買無包裝的食物或是大容量產品。找尋可供顧客自帶容器購買、充填的無包裝商店。以行動鼓勵生產商、食物零售商發想與推廣替代方案。就近消費也是好主意,光顧小農市集,蔬果都可成箱購買。 09/避免「生物可分解」塑膠袋 在台灣,多數市面上宣稱「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其實混有 PP(聚丙烯)或 PE(聚乙烯)的成分,就是塑膠。所謂「可分解」只是裂解成更微小、更難處理的塑膠。所以,並不建議在法規未明確規範以及沒有適合的處理場的情況下使用。真正的生物可分解材質,是指完全使用植物澱粉材質製造的袋子。但要能分解,也必須在一定溫濕度之下(例如在堆肥場)。目前台灣還沒有類似條件的堆肥場。這些袋子到環境或海洋裡一樣不會自然分解,只能說跟塑膠比,對環境的危害較小罷了。 10/修理、改造、升級再造 東西不只有一種用途,甚至塑膠也是可以改造的,或者賦予新用途。例如:優格的空盒是塑膠包裝,可以另作他用嗎?也許你可以為一個又一個廢棄的塑膠製品賦予新的、美麗的、有用的用途。例如,將寶特瓶化作植物盆栽、托盤,甚至是時尚的裝飾。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廢棄塑膠改造再利用的創意。 TEXT|綠色和平 官方網站|greenpeace.org 立即連署|【 為守護健康和環境永續的決心發聲!】 要求經濟部,立刻撤回「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政府要耗資1000億蓋一座七年後才能運轉的燃煤電廠,不但解決不了現在的缺電問題,日後還要長期受空污影響和健康威脅。
亞馬遜驚人的珊瑚礁群
在巴西北部、臨近亞馬遜河口,發現面積達950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這個令人欣喜的發現,身為地球一分子的我們,有必要認識和瞭解,並有責任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珊瑚礁和生態豐富的水域。 珊瑚礁常見於水質清澈的水域,但這個面積將近有2.6個台灣大的亞馬遜珊瑚礁群,卻生長在水質混濁,甚至帶有泥濘的水域。這片綺麗壯觀的珊瑚礁群,最早由一群科學家發現,並在2016年4月發表了相關文章才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這片從巴西西北部海岸伸延到法屬圭亞那的珊瑚礁,是一個全新的海洋生物群落,他們持續鑽研探究,並已發現新的物種。然而,這獨特的生態寶藏正面臨莫大危機,亞馬遜河口盆地是石油公司的下一個目標。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Total)及英國石油公司(BP)企圖在這片珊瑚礁附近勘探石油。其中,Total的一個石油勘探選址距離珊瑚礁僅僅 公里。石油探勘的環境許可已在申請程序當中,綠色和平駐巴西辦公室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Thiago Almeida指出:「我們必須守護珊瑚礁和整個亞馬遜河口區域,不能讓企業的貪婪威脅環境。」這裡是美洲海牛、黃頭側頸龜和巨獺等物種的棲息地,而牠們早在2014年就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或面臨滅絕的物種。在過去,珊瑚被認為應生長在清澈的淺海地帶,以利牠們進行光合作用和進食,因此亞馬遜河口的這項新發現,被認為是極為不可思議的存在,代表著大自然會找到方法,讓條件看似惡劣的地區仍現生命蹤跡。 以下與你分享可喻作「自然寶藏」的亞馬遜珊瑚礁珍貴獨特之處: 不太挑剔珊瑚礁的生長需要有互利共生(Mutualism)的生物活動,並只能在特定條件的環境下生長,像是溫度得在攝氏24.5至28.3度。珊瑚通常生長於海水鹽度約3.45%至3.64%之間的水域。亞馬遜珊瑚礁卻是位於亞馬遜河淡水水域與大西洋海水水域之交界,鹹淡水混雜,珊瑚礁竟能發展出獨特的適應力。 生活在黑暗由於亞馬遜河出海口一帶樹林滿佈,大量樹葉、植物、動物屍骸和其他雜質落入水中,使得這一帶水質偏向混濁,阻礙水中生物進行光合作用,有些地方更只有2%的能見度。珊瑚需要充足光線和氧氣,而亞馬遜珊瑚礁的生存之道就在於「細菌」。細菌能從二氧化碳和充滿氨、鐵、硝酸鹽的水中,生產出有機質和能量,使珊瑚得以在這片難見光日的水域中生長。 喜愛多樣科學家確認亞馬遜珊瑚礁存在後,研究員收集了900公斤的珊瑚樣本,發現牠們由30種不同種類的物種組成,包括長達二公尺的巨型海綿(Giant Sponges),還有一種珍貴的珊瑚藻科(Calcareous Algae)紅藻石(Rhodolith)也生長在此。 變化多端河口水域的水量和沉積物之不同,珊瑚礁的長度和特徵也跟著有所改變。在珊瑚礁分佈的北部(鄰近法屬圭亞那),有亞馬遜河大量沖積出的沉積物,鮮少光線能照射到海床,因此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較低;而在南部水域(鄰近馬拉尼昂州),幾乎沒有沉積物,水中陽光相對充足,有利珊瑚和軟藻類行光合作用。 長久不被關注數十年來,一直有人對於亞馬遜河口處是否有珊瑚礁生長存疑。1975年,一艘美國研究船隻發現此處有一些只生活在珊瑚礁水域的魚種出沒,更注意到此處有高密度的海綿生長。這些發現曾在1977年的一次研討會上提出報告,但自此後便沒有重大發現。其他證據還包括:發現大量的龍蝦、鯛魚和其他與珊瑚有關的海洋生物,在在提高了此水域有珊瑚礁的可能性。直到 2010年,研究人員終於恢復對河口的探究,並於2016年正式發表學術研究文章,證實此處確實存在珊瑚礁。 人類能看到地球之外的月球表面的影像,卻未能在地球上的自然棲息地,見過亞馬遜珊瑚礁這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態系統。隨著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以及海洋生物專家的帶領下,首次揭開亞馬遜珊瑚礁面紗,向全球介紹這片珊瑚的繽紛樣貌。地球總是能給你我無限的驚喜和感動,不是嗎?
在高牆舞蹈 為海洋請命
海洋生物何以命懸一線?這一天,綠色和平的行動志工在環保署高達十二層的大樓牆面上垂直舞蹈,他們化身為受塑膠纏繞、勒斃的海洋生物,訴說海洋正面臨的生態危機 有非常多的海洋生物,因為人類只用一次就拋棄的塑膠製品而受害,有非常多的案例,救援人員在鯨魚和海龜擱淺、死亡之後,才發現牠們體內滿滿都是塑膠垃圾。這些名副其實因為塑膠而窒息的海洋生物,是當今我們海洋的縮影。塑膠袋、吸管、餐盒,這些用後即丟的塑膠製品,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一時的便利,卻是犧牲海洋生命的代價。每每在使用短短數分鐘後永遠成為垃圾,長久存在於地球的某處,不曾消失,其中更有許多最終落腳在海洋。 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多達所有海洋垃圾的60%至80%。近十年間,人類製造的塑膠產品數量已超出過去一百年生產的總量。台灣雖已宣佈將在2018年禁止販售塑膠柔珠產品,但是,塑膠柔珠僅占所有塑膠垃圾不到1%。再不積極展開行動,將有更多塑膠流入海洋,讓海洋生物喪命。 所以這一天,由綠色和平的行動志工、攀爬隊員擔任的舞者,從位於中華路一段、環保署大樓的十二樓頂樓垂降而下。身著黑衣的舞者象徵人類,身著粉橘色舞衣的舞者頭戴珊瑚與海洋生物頭飾,象徵在海裡悠游自在的海洋生物們。經由自在的悠游到被塑膠纏繞而亡,這段舞蹈,演出每一天在海洋真實上演的狀況。十一名由志工擔任的舞者都來自不同職業,所有人都沒有舞蹈基礎,攀爬專業程度不一。對於從高達36公尺的牆面上以繩索垂降、在空中舞蹈,心裡其實也很害怕。但他們克服高度恐懼,就是為了告訴政府、更多企業,減少塑膠污染,要做的其實還有很多。如果我們也能克服生活中的不方便,就能更減少對於塑膠的依賴。「由你減塑,海洋沒塑」,也是所有有心守護環境、珍惜海洋的公眾心聲。當我們都放下無能為力、力不能及的心情,集結在一起,就能改變現狀,做到更多。 愈來愈多國家與城市證明,由公眾力量推動實現的進步政策,能從源頭改變塑膠氾濫現狀。禁用塑膠袋的政策,美國舊金山自2007年開始推行,夏威夷自2015年起禁用。印度的卡納塔克邦,去年三月起禁止塑膠製品販售與使用,包括塑膠袋、塑膠餐具、保鮮膜。2017年1月1日起,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已完全禁止商店和市場提供塑膠袋。 台灣,也做得到。以往曾有無數次,當公眾力量集結,我們一起促成了生活態度與習慣的重大改變,為推動更好的政策發聲,守護屬於所有人與未來世代的美好環境。現在起,讓我們更加強力的要求:「由你減塑,海洋沒塑」。
如果家家戶戶屋頂是菜園
在屋頂開闢菜園,蒔花種菜,甚至是養雞、養蜜蜂,這 不只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與大自然貼近的可能之一,屋頂菜園可以教導我們的,其實更多、更豐富 。 你一定聽過屋頂花園,但你可曾想過:屋頂也可以是菜園?別懷疑,不只是菜園,還可以養蜜蜂,享用百分百安 心自家蜂蜜呢! 楊儒門, 248農夫市集創辦人,現在,他不只將市集擴展成數個固定店面,更積極推廣屋頂菜園,「我想要透 過屋頂菜園、透過教育的方式,讓消費者、讓生活在城市的人更認識農村。」爬上位在248農學市集與學學文創合作的「學農FOOD 飯廳」頂樓的屋頂菜園,雖然規模還不大,但就像一個完整生態系,水,是雨水回收;所栽 種蔬果香草植物所需要的養分,則由樓下餐廳廚餘回收而來。加上免費的陽光,整個頂樓,生氣盎然! 對楊儒門而言,推廣屋頂菜園,教育意義其實遠大於實質意義,最大目的,就是要讓環境永續,「在城市種菜, 並不是純粹為了吃,因為怎麼算,都不划算啊!用買的還更方便。」尤其,現在248農學市集也開設友善餐廳, 楊儒門希望每一家餐廳都有一個屋頂菜園,「因為我想要讓主廚和消費者都知道,你所烹調、所吃的食物,是從 土地、從環境長出來的。」 凡事回歸本質面思考的楊儒門認為,農業的本質很簡單,就是環境裡的所有生物都可以生存,「用最簡單、直白 的講法就是:農友用正確的方式種植,消費者會得到健康,環境會得到永續,地球才會漂亮,也才能永續;如果 只有人類可以活,那就沒有明天了。」 屋頂菜園的另一個教育目的,則是要讓消費者有季節感,「我想了很久,為什麼大家都沒有季節感?就是因為台灣缺乏食農教育。」生意盎然、依四時節氣栽種作物的屋頂菜園,可以在不同季節產出不一樣的作物,當然 也就能讓消費者享用節令美食,自然而然就能培養出有季節感的飲食。 孔子說過的「不時不食」,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當令食物不只數量多、味道好,營養成分也處於最佳狀態,何樂而不為!?在這個屋頂菜園,除了一盆盆楊儒門與工作人員親手栽種、照顧的香草植物、茄子、蕃茄……等 蔬果之外,更讓人驚喜的,莫過於兩箱蜜蜂,以及忙碌採集花蜜而穿梭其間的無數小蜜蜂了!為了養蜜蜂,楊儒門認真地做蜜源植物調查,卻被訕笑吃飽太閒!「養了蜜蜂,卻不知道牠吃什麼,蜜蜂肯定也不會活。」而許多人愛吃蜂蜜,卻不知道蜜源從何而來。事實上,蜜源調查在國外是很普遍的,但在台灣卻很少人做;明水 路成排的白千層、台北市公園與道路兩旁到處可見的矮仙丹,其實就是蜜源植物之一。楊儒門感慨地說,台灣不僅缺乏飲食教育,更缺乏環境教育,當他寫出蜜源當他完成蜜源植物調查之後,很多人才知道,原來這些蜜源植物都是可以吃的,「如果大家對環境的意識提高,友善環境的狀況就會變好。」 種菜、養蜜蜂,不只是回歸到農業的本質,楊儒門也發現,開始推動屋頂菜園之後,很多想法源源不絕而來:可以舉辦聚會,除了讓大家參觀何謂屋頂菜園之外,還可以交流種植方式、交換如何做成料理,以及在什麼季節、什麼氣候條件下,可以栽種什麼樣的作物……。更進一步,如果讓屋頂菜園推廣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偷得浮生半日閒時,拿壺茶,或端杯咖啡,一人也好,三五成群也不錯,享受一下生命中短暫的寧靜,豈不是 人生一樂事!
守護大熊雨林20年有成
曾經因人類濫伐而面臨消失的溫帶雨林,在經過眾人20年的努力守護下,今天終於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綠色和平邀請大家一同為大熊雨林守護有成,同聲歡慶!在這片雨林裡,有居住在此數千年之久的原住民部落,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像是稀有的「白靈熊」家園,卻因人為破壞,曾為雨林的生態帶來嚴重衝擊。保護雨林,從來不是孤軍奮戰位在加拿大西部沿岸,有一片全世界最大、碩果僅存的溫帶雨林,這片雨林同時也是「柯莫德熊」(Kermode Bear)獨一無二的棲息地。屬於美洲黑熊的亞種、全身覆滿白色皮毛的柯莫德熊,有個別名「白靈熊」,雨林也因牠而得名「大熊雨林」,足以見得其獨特性。綠色和平從1990年開始進行這項「保護大熊雨林」專案,透過各種行動與抗議標語,為的就是向全世界揭露雨林遭受毀壞的真相。從保護雨林計畫開始,一直都不是孤軍奮戰,綠色和平與其他環保團體、當地原住民領袖並肩合作,利用公眾輿論對伐木公司和當地政府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改變政策方向。全球消費者的持續關注與對專案的支持,共同抵制購買來自大熊雨林所生產的木材或紙製品,守護雨林的行動也引起媒體重視,伐木業者與紙漿公司為避免損失高達數百萬元的合約,終於願意商談解決方法。綠色和平並與原住民團體就如何有效保護雨林,確保此地區的經濟發展機會與促進原住民的社會福利,共同研擬解決方案,經過多次與伐木業者、紙漿公司商討,終於取得共識。 保障原住民生活在雨林生活數千年之久的當地原住民,也是生態體系裡相當重要的一環。協助原住民領袖建構部落的社會福利制度,藉此政策提升其族群的生活品質。現在這些政策已制定完備: 原住民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共同協議,進一步鞏固原住民在耕作、狩獵等傳統領域的土地使用權益。並在新的法律裡明文闡述原住民在此區域於文化、生態與經濟上的重要性。 在經濟發展項目裡,包含財務稅收的共享,並促進原住民與企業和當地政府合資協議的機會。 讓原住民的經濟開發也加入「碳權交易」的網絡裡。 沒有森林,沒有未來大熊雨林今日能達到這些成果,綠色和平特別感謝當地原住民團體的攜手協助,並更要感謝在過去20年裡,每一位參與守護雨林的支持與行動者。「大熊雨林」是一個保護管理項目相當廣泛的案例,以科學復育和訂立新法制並行的方式,進行雨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計畫,同時兼顧當地原住民聚落的持續發展。我們知道守護雨林是沒有終點的,接下來將會協助當地原住民增進監察系統,確保政府徹底施行政策,讓生活在這片雨林裡的萬物,都能夠繁衍不息! 保護大熊雨林的成果 大熊雨林裡絕大部分是老齡林,目前已有 85%的林地是禁止工業伐木,面積達310萬公頃。 在1990年代綠色和平開始進行這項計畫之初,當時受到保護的雨林面積則是不到5%。現在有15%的林地受到北美嚴格的伐木規定監管。 建立八個新的保護區。並在白靈熊主要棲息的雨林地,新設九個「恢復儲量」區域。過去伐木工業曾對白靈熊的生存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現在這些伐木區將永久廢置,期望能讓當地生態系統重新復原。 綠色和平推動雨林保護計畫後,林地砍伐率顯著下降約40%。 制訂《大熊雨林法》,為白靈熊和其他瀕危生態找出更好的保護制度;明文規定伐木業者的規範和限制,確保生態永續與經濟發展可以並行。 以年度報告與創新的監管方式,追蹤當地林業開發狀況,使其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守護海洋,你我都有責任
人內對海洋的無止盡慾望,正在破壞海洋生態平衡,全球超過85%魚類已遭濫捕。台灣四面環海,平均每人每年吃掉33.4公斤水產品,為全球平均食用量的兩倍。為了讓下一代能年年有魚,我們必須更積極地阻止過度捕撈,讓海洋能生生不息。同時,無數跨國金融機構及企業進駐台灣與香港。台灣能肩負守護海洋使命的重要腳色,要求企業制定永續海洋政策,拒絕與破壞海洋生態的公司有業務往來。揭露非法捕魚、對抗濫捕行為,及提高民眾對保護海洋資源的認知,是綠色和平的使命及行動策略。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投資失敗的例子所在多有,在這些案例中,銀行及投資人失去的是有形的金錢。然而,銀行投資的背後其實隱藏另一種風險,一旦投資錯誤,賠上的不僅是社會與文化資產,還有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 澳洲目前進行中的煤礦開發案就是一例,煤礦大亨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以約540億台幣買下澳洲加利利盆地Carmichael煤礦開採權。開採前期,一些國際銀行看好煤礦市場前景,預估開採案擁有3977億台幣的市場潛力,陸續投資港口建設計畫。不過,在包括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及科學家紛紛發表對此開採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後,許多大型銀行紛紛抽手,與開採案劃清界線。今年四月,法國巴黎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及法國興業銀行皆拒絕融資給嚴重破壞環境的採礦方案。其他八家銀行,如:匯豐銀行、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大通等,在之前亦表示無意參與此開發案的融資計畫。銀行為什麼要與這方案劃清界線?原因只有一個,當煤礦開發後,對環境生態便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首當其衝的是大堡礁,其珊瑚礁及沿岸生態將被嚴重破壞。大型國際銀行皆以撤資凸顯出此開採案的錯誤與不正當。阿達尼的煤礦開採案不僅利潤極低,為環境帶來極大風險,更破壞銀行的聲譽。開採煤礦對氣候及大堡礁帶來永久、無法衡量的傷害,及早退出才能把銀行與環境的損失降到最低。銀行背負著許多人的期待與夢想,民眾將現金投入銀行定存或是購買基金,儲蓄保值,也是在為自己與孩子未來作準備,希望能有更好的環境,當然,也希望我們的世界能更美好。 人們信任銀行一定會妥善管理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也不願意讓這些資金淪為破壞環境的大敵。我們希望身為投資守門員的銀行在追求獲利的同時,必須將環境友善的準則納入;撤資雖然可以止血,若在一開始就能謹慎評估,將更有效避免非永續的投資。 綠色和平組織│www.greenpeace.org/taiwan
快樂不用買
快樂不用買,絕不手滑的購物心法! 今年年初,綠色和平曾經發布台灣人的消費調查,有55%的民眾反應買東西的開心,持續不到一天就消失了,而其中31%民眾在快樂消逝後感覺更空虛。這顯示了,購物的快樂其實就是:「假的!」 血拚後感覺鬱卒,不只發生在台灣人身上,在綠色和平最新發布的《國際消費者調查報告》中,發現義大利、德國、中國、香港的消費者也有同樣情況。人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購物上,買回來的卻是不需要的東西。網路論壇上,每回各大購物節後總見「剁手族」哀鴻遍野,直嚷「再買就剁手」,下一檔折扣卻又繼續手滑。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從調查中,我們發現社群媒體是觸發衝動購買的推手之一。這個現象在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尤其嚴重。 在台灣,「購物」是互動度最高的粉絲專頁類型。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LINE和WeChat等社交軟體,已經演變成一個分享開箱及血拚動態的平台,光是追蹤網紅、名人血拚動態,都會激起消費者的購物欲望。關上手機多想兩分鐘,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這些東西,也不該太相信付費po文上美美的擺拍。 美國社會觀察家/教育學者琴.基爾孟(Jean Kilbourne )曾著書《致命的說服力》批判時下廣告無孔不入地操縱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說服她們透過消費建立自信,透過買東西可以擁有自己渴望的人際關係。我們在廣告中常可以看到「____是妳最好的朋友」這類標語,但別忘了,所謂的朋友,是用心經營來的,而真正為妳著想的人,才不會鼓吹妳亂買呢! 「物窒感」(Stuffocation)是英國趨勢觀察家詹姆斯‧沃曼(James Wallman)為消費主義掛帥的現代社會所創造的新詞。當逛百貨公司或購物網站成為主要消遣,生活隨著每次購物季被輪番綁架、被物品堆滿;購物限制了人們找尋樂趣的想像力,蒼白如同「缺氧」的生活,是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現況。這也是絕大多數商人希望人們維持的生活方式。廣告不會告訴你,商品製造過程中對環境帶來的巨大污染;廣告不會告訴你,在快速、低成本營運模式下,企業剝削勞工的真實面貌。在24小時不間斷的促銷轟炸裡,你只看得到彷如天堂的美好願景。 事實上,廣告背後的巨大陰影,讓我們付出遠超過吊牌所顯示的金額,甚至是金錢償還不起的代價。要從消費趨動的惡性循環中脫身,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看待每次購物時的選擇,當真正聰明的消費者。你可以試試以下三步驟: 每次看到想買的物品時,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冷靜。眼睛先離開那可惡又迷人的小東西,想一下:我為什麼想買?它真的適合我嗎?我是不是已經有類似款式?真的很需要這個功能嗎?沒有它,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嗎? 保護好你的荷包!回想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的消費者調查:廣告和促銷可能帶來誤導。留給自己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省下衝動購物的錢,你能更快實現自己的哪些目標? 錯過促銷不可惜,舊愛還是很美:為了享受用促銷價買到的快感,你可能多花了根本不必花的錢,真正常穿的還是那麼幾件衣服、幾雙鞋子。先回去整理衣櫃,好好懺悔自己一次又一次失心瘋的戰利品,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最後,重要的是,脫離對物質過度渴求的束縛,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創造出更多經驗與分享的機會。購物絕不是獲得生活樂趣和充實感的唯一來源,最深刻的體驗往往來自與人、與自然真實的相處中。整理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重新審視「物」與「我」之間的關係時,你的生活會更具想像力,不被物品吊牌標籤定義,才是擁有自信的開始。
時尚革命勢在必行
衣櫃還缺一件衣服嗎?你可能不知道,我們購買的每件衣服,還沒帶回家前早已對環境造成了衝擊。是的,在我們還沒出門、上街,甚至發現櫥窗裡的漂亮衣服前,這件衣服已經對環境造成了衝擊。 首先是用水量,大陸廣州市新塘鎮每年生產20億件牛仔褲,平均生產一件牛仔褲要使用7000公升的水。就T恤而言,每消耗2700公升的水才能生產一件T恤,用水量是常人900天的飲水量!再來是染布,紡織品染色過程用了170萬噸的各式化學藥劑,其中包含全氟化合物(簡稱PFCs)這類會永久衝擊環境的有害化學物質。沒機會進入市面販售的服飾哪裡去呢?新塘鎮每年製造約 億平方公尺的紡織品,其中有800億平方公尺被遺留在工廠裁切區的地上。全球每年生產超過4000億件服飾,這些服飾結束短暫的使用壽命後,有四分之三會進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回收的服飾僅占四分之一。根據英國非政府組織WRAP《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畫》的報告,回收價格與市場需求低迷,因而減少了回收舊紡織品的誘因,這也讓更多舊衣進了掩埋場。高德曼環保獎得主蘇珊娜‧卡普托娃(Zuzana Čaputová)證明了一件事——沒有人希望自家附近出現垃圾掩埋場。 我們怎麼會落到這般田地?我們何時開始對服飾如此著迷? 「快速時尚」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時尚部落客與社群名人充斥的年代,撞衫是時尚糾察隊絕對無法忍受的事。過去五年內,「快速時尚」領導品牌的零售商每年成長9.7%,超越了傳統服飾品牌每年僅6.8%的成長。但時尚界並非一向如此。根據經濟學家茱麗葉‧修爾所寫的《新富餘:人類未來二十年的生活新路徑》,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是五十年前的三倍,購買的服飾總數也是二十年前的兩倍。1911年時,一般美國人每年購買34件衣服,到了2007年,每年平均購買的服飾總數則增加到67 ,相當於每四到五天就買一件新的衣服。 如何因應「快速時尚」所造成的問題呢?首先,身為消費者的你我,可以避免在「快速時尚」的門市因衝動而購物。這麼做不單是為了節省荷包,孟加拉的紡織加工廠大樓——拉納廣場——倒塌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在我們思考服飾對環境的衝擊時,也應該關心為我們製作服飾的勞工。若你認為把舊衣交給舊貨商就能幫忙解決舊衣服的問題,其實不然。捐贈舊衣能給退流行的服飾重生的機會,但不是所有的衣服都能再利用。H&M的「世界回收周」僅是永續利用資源的假象,雖然他們的目標是收集1000噸舊衣,但其中只有1%的舊衣能用於再生纖維。 拿起針線,動手做!98%的舊衣可以升級回收或再生。流行風潮來來去去,收好你的十年舊T恤,說不定二十年後又是最夯的流行單品!英國傳奇設計師薇薇安.魏斯伍德曾說:「買少一點,挑仔細一點,衣服便能穿久一點。」這樣,你還覺得衣櫃缺一件衣服嗎?
海底總動員真的會團圓嗎?
現實中,海底總動員會有大團圓結局嗎? 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尼莫、多莉和馬林歷盡驚險,終於重回澳洲大堡礁的美麗家園。這次,多莉決定遠赴加州海岸展開冒險之旅。對牠們來說,無論人造魚缸多麼美輪美奐,海洋才是真正的家。 為了讓這群海洋生物擁有美麗而不受污染的家,綠色和平以行動守護海洋,避免海洋污染、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塑膠垃圾等對海洋生態的重大威脅。 守護大堡礁《海底總動員》裡主角的家鄉是澳洲大堡礁,擁有鯊魚、珊瑚、海龜、熱帶魚群等豐富的海洋生物,列名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也是全球最大的熱帶海洋保護區。可是,因為全球氣候變遷,海水溫度上升及酸化,嚴重威脅脆弱的珊瑚礁,依賴珊瑚礁的海洋生物亦岌岌可危。更糟糕的是,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準備在澳洲內陸展開大型煤礦開採計畫,可能會讓大堡礁毀於一旦。2015年6月,綠色和平發起「守護大堡礁」全球行動,包括要求渣打銀行別為煤礦開採破壞大堡礁,隨著澳洲聯邦法院撤銷這項煤礦開發案的許可,這場「大堡礁保衛戰」獲得關鍵勝利,最終,渣打銀行等多間銀行宣布退出開發案!然而,綠色和平仍然要繼續為大堡礁發聲,督促澳洲政府完全放棄大規模的煤礦和港口建設,保護美麗的大堡礁。 保護鮪魚綠色和平長期保護海中已被過度捕撈的鮪魚,追蹤和阻止漁船非法行為,最新行動包括揭露全球最大水產集團泰聯(Thai Union)濫捕海洋資源的惡行。今年4月,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橫渡印度洋,追蹤漁獲供應泰聯的漁船使用的破壞性漁法,包括使用強光吸引海底生物自投羅網、使用人工集魚器(FADs)將鮪魚、鯊魚等海洋生物一網打盡,破壞脆弱的海洋生態。我們撈起及拆解大量人工集魚器,將漁網送給漁民再利用,無線發射器零件則用於製成太陽能照明燈和手機充電器。 除黃牌,救漁業綠色和平一直揭發遠洋漁業的非法行為(IUU)對海洋資源的傷害。去年10月初,因為台灣長期缺乏有效管理,歐盟對我國遠洋漁業祭出「黃牌」警告,如無改善,歐盟市場可能將施以經濟制裁。綠色和平隨即發布一份對台灣遠洋漁業改革建議書,同時,與公眾一同展開「除黃牌,救漁業」連署。今年4月,更在台灣與全球同步發布報告台灣製造──失控的遠洋漁業」,點出台灣遠洋漁業面臨的問題,除了非法漁業,還有境外雇用漁工的工作待遇和環境,不獲保障。真的要有效管理遠洋船隊,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透過不間斷的倡議,與集結公眾聲音,遠洋漁業三法修改與立法於7月初通過! 海洋中的塑膠塑膠垃圾是海洋現在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每年大概有800萬噸塑膠廢物流入大海,科學家表示,再不行動,大海將會「塑膠多過魚」。綠色和平發布文獻研究《海鮮中的塑膠》報告,揭露塑膠污染已經擴散到你我平常吃的海鮮,特別是魚類、貝類和甲殼類,元兇之一,正是常用於磨砂及個人清潔與美妝用品的塑膠柔珠。 湛藍的海洋遭遇著難以想像的危機。電影中,相信多莉與其他海洋生物一定有驚無險,但在現實世界,要守護這群海洋生物的家,需要你、我每個人的力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