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地之旅_Ⅱ

在彰化北斗深耕食農教育的「田野勤學」

 

文字/陳冠良
圖/陳冠良、游大偉、余育緯

 

那個站在田裡的男人

「田野勤學」自然農法的黃豆得獎了!造訪那天午後,彰化北斗鎮農會的總幹事與同仁剛巧去張貼祝賀的紅紙布告,大大一張,喜氣洋洋地。

一抵達,陳光鏡大哥便領著我們一夥人「下田」。一甲左右的面積,一排排井然的豆子仍是幼苗,明顯隔開的間距是為了讓作物有充分的「呼吸」空間,而周旁略顯蕪雜的野草,這裡一片那裡一塊的,不是偷懶不拔,而是刻意留給蟲子們的「活動」空間,換句話說,就是要降低豆子被「侵犯」的機會。

站在田裡暢談自然農法耕作的眉角,分享大豆特性與栽培心得的光鏡大哥,與最初那個毫無農業相關背景,卻半路出家回鄉種黃豆的半導體工程師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一身黝黑的「農膚」,宏亮的聲腔,爽朗自信。

在妻子的全心支持下,從一開始純粹想種自然農法的友善黃豆、黑豆,至今致力於推動食農教育,過程中,無可避免的辛勞、焦慮、挫敗與學習,既是汗水摻和淚水,說起來卻又充滿樂趣的故事,也是驅動他們不斷前進的力量。

 

向下紮根的「田野勤學」

憨人有憨福,初期在不被看好的狀況下,南北奔波,利用週休二日勤耕勞作的夫妻倆,跌破眾人眼鏡,第一年便意外迎來不施農藥也長得漂亮的豆子,以及頗豐的收穫量。那會兒,他們才意識到這麼多的豆子應該怎麼辦?哪裡可以曬、又有哪裡可以儲放?怎樣「適當」地處理?而他們其實連要透過什麼通路賣出去都壓根兒沒想過。回憶起來真是啼笑皆非,夢想孵出了結果,卻變成一枚燙手山芋。

危機可能是轉機,窘況也會觸發不同的契機。慢慢上軌道後,陳光鏡的思索並不侷限在如何賺最多的利潤,他關注的是更長遠的部分。「品質那麼好的黃豆,如果消費者不知道,吃不到,不懂怎麼吃,甚至送人都不要,嫌夯枷(giâ-kê),那我們種得再多再好也是白費力氣而已。」於是,他與妻子開始發想、研究黃豆食用的可能性與變化性。

從田裡返回矗立一旁的鐵皮倉庫,才坐定,女主人便張羅一人一杯自家黑豆研磨的豆漿。光鏡大哥捧出了近期開發、利用豆渣烘焙的餅乾給我們一嚐為快。除了眼前這些,為了讓黃豆更廣泛深入一般家庭的餐桌,他們與各個產業技術交流合作,嘗試做不同的豆製品:豆腐、味噌、天貝等等 ⋯⋯ 瞧,餅乾還在嘴裡嚼得意猶未盡,冰鎮清爽的豆花又接棒上場了。

若「好的食物」是自然農法的「結果」,那麼友善土地的心就是「紮根」的動作。因為意識到人與環境共同面對的「永續問題」,「田野勤學」於焉誕生。透過與各種教育、社會企業單位合作,一般講座外,唸物理出身的陳光鏡,運用科普知識設計各種活動,讓參與的人親身種豆、親手 DIY 大豆食品的加工 ⋯⋯ 相信經由實際的接觸才有深刻的體會與獲得。一如「田野勤學」的內在意涵:「我們不僅要在這片田野上勤勞工作,更要虛心地向大自然學習。」那精神是:永續的生活——學習與大自然更和諧的一起生活著!
 


通往回家的路

聊起一路走來的點滴,困難不少,但甜美的也沒缺。

「有一次收到一位老師說要帶學生來參加課程,我報價過去之後就石沉大海,音信全無。隔了一陣子打電話去問,才知道那老師是在台南的一間特殊教育學校。老師抱歉地表示因為報價遠遠超過預算,所以沒辦法成行。我一了解情況,立刻跟老師約定好時間⋯⋯」儘管一次課程所付出的成本、耗費的精神體力都非常大,「既然老師那麼信任我,不辭老遠要從台南帶一群學生過來北斗,我怎麼可能說不⋯⋯」光鏡大哥心中早已沒有利益的盤算了。所謂因果善緣,那次機緣的口碑相傳,為「田野勤學」招徠了後續許多預料之外的機會。

雖然正走在真心所屬的道路上,可預見的未來大概也發不了財(陳光鏡自嘲)。認識光鏡大哥的人知道他的經歷後,總會問:是否懷疑過當初放棄高薪工作的選擇?

「以前忙到時間都不是自己的,小孩病了也照顧不到,完全變成家裡「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講,也曾對老婆說出很傷人的話。我沒忘記對一大家子口的責任,雖然現在一樣很忙,經濟上也還持續很努力著,但我回家了,太太孩子都在身旁,是溫暖且踏實的。」三個女兒撒賴似地在爸爸腳邊蹦跳著,光鏡大哥與一旁的老婆相覷一笑。

光鏡大哥在農業創新的領域邁開步伐,目前有一個年輕活力的團隊,成員彼此秉著共同的信念、認同,分工行動。「我們相信並期待著未來!」

暗透的天色下,他們的笑靨分外明亮閃耀。
 

*本採訪文章為三級警戒前採訪之內容。

田野勤學

2015 年創立於彰化縣北斗鎮,是專門種植國產大豆的農創團隊。創辦人陳光鏡,透過活潑的食農教育,致力於綠色農糧的推廣,相信健康的身體來自安全無虞的食物。尊重、順應自然,向大自然學習為其宗旨。
 
Facebook|田野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