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在家簡單做美味好食物
「一切就從小學煎第一顆荷包蛋開始的。」頂著極潮髮型,仍一臉學生樣的童敬之,笑著說,當時因為煎蛋沾鍋,感覺很煩,就開始花心思研究鍋具、如何煎好荷包蛋。上了國中,學做義大利麵,更懊惱,「怎麼做都不對,外面隨便吃到的義大利麵都比我自己做的好吃。」 也許是天生所埋藏對烹飪的興趣與好奇,這些挫折都沒有阻退童敬之對烹飪和飲食的追索,除了逛維基百科,Discovery的TLC頻道開始播放一系列Jamie Olive和Curtis Stone的烹飪節目,讓他對飲食的視界逐漸打開。尤其當Jamie Olive有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後,童敬之笑說,這才見識到什麼是義大利菜、義大利麵、義大利燉飯、各類湯品,以及義大利人的飲食習慣等。 高中畢業後想去念高級餐飲,卻被家人阻止,選擇了經濟系,「幸運的是,我念的是東海大學,一個藝術、人文薈萃的學校,所以大學期間,有很多知識來源,不單侷限於網路。」說話慢慢、語氣溫文的童敬之笑說,大三、大四期間,同學都在專心準備研究所考試,他看的卻是英文食譜。 從未上過烹飪課,也不曾受過任何職業訓練的童敬之,對於飲食文化的知識,絕大部分都是自己藉由上網、閱讀整理而來,「其中有本《烹》,書中提到,在古希臘時代,『廚師』、『肉販』和『教士』其實共用同一個詞:Megeiros,而且這個字跟『魔術』(Magic)是同一詞源。這讓我滿震撼的!」從食材到食物,真的就是一個充滿魔法的過程。也因此,「廚師」這個字眼愈來愈吸引他。 而對烹飪的意義、飲食的文化認識愈多,也讓童敬之對食物愈加尊重與感謝,「烹,是人類從大自然獵取動植物生命,烹調來吃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要如此慎重,就是因為基於感謝。就像日本人吃飯前都會先說,『我要開動了,謝謝招待!』就是一種感謝,感謝天,感謝大自然的賜予!」人類學家說,烹飪是生物特有的行為,而透過烹飪、飲食,總和了一個地方的風土、文化、生活、習俗……,童敬之深深記得,大學時代有位老師曾教導他,瞭解一個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從語言跟食物入手。所以,他喜歡台南,也常去台南,最主要目當然是享用美食,但從台南人的飲食,單單是早餐的肉粽、虱目魚鹹粥、牛肉湯、肉燥飯……,就讓童敬之對這個曾經是台灣最早首府的城市文化,更加充滿虔敬之心。 從飲食知識吸收與實作過程中,童敬之也發現了烹飪所包藏的科學原理,如炒菜時,什麼時候該加水、加鹽?為什麼?也就是說,童敬之想藉由課程,讓即使不知道如何烹飪的人,也能很快就做出好吃的料理。就如義大利菜最強調的就是家傳食譜、媽媽的味道,在家就能簡單做好吃的食物,這也是童敬之想要分享的關於烹飪的樂趣。 關於 童敬之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經濟學系學士深入義大利美食的風土民情,用不同的角度欣賞義式料理的精神,在創作中感受幸福進駐每個毛孔。
愛花男孩
伊日人物誌│愛花男孩賴怡璋 植物,總帶給人無限喜悅與活力的滋養。在藝術展場裡,植物或盆花更是少不了,不過,大多只是點綴或裝飾。藝術科班出身的年輕藝術家賴怡璋,卻將這些小配角反轉成引人注目的耀眼主角;他以植物、鮮花為創作媒材,透過各式植栽的組合,傳達植物以其時間性所蘊藏的具象或抽象符號與美感。「所有植物我都很喜歡,莫名其妙地喜歡。」賴怡璋笑說,媽媽還告訴他,小時候,如果哭鬧,只要在他面前擺放植物,他就會安靜下來。小男孩長大了,愛植物的心依舊,只是完全沒想到會與藝術創作結合。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研究所,賴怡璋主修油畫,而且是寫實油畫。但在研究所期間,他開始不斷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創作?創作的目的?以及究竟想要透過作品呈現什麼?關於藝術創作的根本問題。愈往內心深處探問,愈能深刻意會到,唯有將興趣與熱情相結合,才可能產生好作品,也才有持續創作的動力。 於是,賴怡璋以平面繪畫、立體雕塑的概念,將從小熱愛的植物與藝術創作合而為一。但要將植物導入藝術創作,卻毫無參照前例,「其實也猶豫了很久,不過想想,熱情才是創作第一要件!」研究所畢業後,賴怡璋毅然放下油畫筆,轉而以植物為創作媒材。「一開始我也曾質疑自己一路畫油畫,最後卻以完全不相干的東西來創作,所以會很焦慮。」但除了對植物的熱情與僻好,賴怡璋發現,其實用哪種媒材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創作者能否找到最適合自身的媒材,並加以充分掌握。 從藝術與自身關係的探問中,賴怡璋清楚認知,繪畫所需的理性、結構性,與他個性並不相符,反觀植物的創作卻讓他感覺較為貼近自己。「我可以看著它的變化,與它對話,用雙手感受它的溫度、質感與軟硬度,再來決定作品的樣貌。」對他來說,花草植栽是感性的,這樣的創作是一種溫度,一種質感的表現;植物的味道、觸感、肌理,都是決定創作走向與結果,有時候,他會運用他所讀懂的植物情緒來擺放這枝花或植栽的位置或面向。賴怡璋每件作品所要傳達的,是他對於每種植物世界的觀點,以他所看到的、想像的,可能是美的,但也可能是不美的畫面。 然而,花開花落;植物帶給人乍然綻放之喜悅,卻也讓人感受到凋委枯亡的唉嘆,這便是以植物作為創作媒材的最大囿限。但對於植物凋零的無可掌握,竟成為賴怡璋著迷於植物創作的原因之一,「生長,就一定會凋零,這是必然的過程,這就是時間性,對我而言,這也是最迷人、最富想像之處!所以,每當拿鮮花作創作的時候,我都會有一股莫名的哀傷,可又會感受到一種詩意。」時間性的絕對關聯,成了賴怡璋創作過程中的必然考慮,「我認為,枯掉與不枯掉都會反映出作品的純粹度。」對賴怡璋來說,植物的榮枯似乎不成問題,而是比較屬於技術上的取材問題,端看每件作品所要呈現為何,再去做調配和研究就即可。 時間,神秘又虛無的想像,讓人忍不住要想起詩人楊牧的「所有關於美麗和憂鬱的辯證、衝突,都在漸合的宇宙大幕裡化為虛無……。」而這,或許就是賴怡璋植物創作自迷迷人之所在吧!
胭脂,醃漬:時間醞釀的美味
循著寶藏巖蜿蜒的山坡道,終於來到台北藝術村61號工作室,一眼就看到立在門邊藤椅上,一方簡單樸素的「胭脂食品社」小立牌。名「胭脂」,其實與化妝品無關,而是取其「醃漬」諧音。而此處,就是各種食材醃漬與發酵的實驗研發探索基地。 胭脂,也來自胭脂梅。幾年前,胭脂創辦人之一Sharon的好友到台東以自然農法栽種胭脂梅,從此,每到四、五月清明時節,Sharon就會收到友人寄來的鮮採青梅,愛吃也愛動手做的她便將青梅以糖封釀,浸漬,等待滋味醇熟後再開封品嚐。年復一年,收到友人親種的青梅不只成為期待,也捎來季節的訊息。 清秀爽朗,言談間總帶著一臉笑意的Sharon,學的是金融,在銀行上了六年班,每天在時間、數字之間競逐,「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與生活完全脫節。」不僅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也讓她開始思考,是否能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於是,她辭去工作,想要尋找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最初,因為對照料植物的喜愛,Sharon創辦了「Greensprout綠芽生活事物所」,後因參與《Taipei Post》生活畫報的編製,認識了同樣喜愛料理的怡安,兩人每周會相約一天在自家廚房做各種嘗試,一整年,「累積許許多多發霉、發臭、整缸丟掉……,無限輪迴的失敗經驗之後,才終於有了一點點心得,有了一點點把握。」不只確立了要以醃漬與發酵這古老的方式,探索食材的可能性,也另外找來了另兩位負責行銷與設計專長的夥伴,正式成立「胭脂」。 除了對於醃漬物的情有獨鍾,「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殊,氣候、環境條件特殊,所以物產得天獨厚。新鮮的物產直接吃當然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再加入其他元素,會產生什麼變化呢?」這是Sharon 和胭脂夥伴們很期待、很想探索的領域。然而,除了傳承屬於阿公阿嬤或父母的古早味之外,充滿好奇心與研究精神的胭脂團隊,也想創造屬於年輕世代的嶄新口味。因此,有別於過去食材醃漬,可能都是口耳相傳、量其大約的製作方式,胭脂團隊則試圖以古老的醃漬智慧為基礎,將鹽、糖、醋、油、麴、酒等基本元素,結合現代創意,歸納、整理出一套更具邏輯的知識姓、系統性方法,「也就是說,吃到某樣東西,大概就會知道是用了什麼方法、經過多少時間醞釀。而當瞭解了這套方法背景之後,就可以去面對各個地區的食材,並做出各種變化。」甚至,醃漬不再只是停留在保存食材的基本功能;透過醃漬,藉由時間的醞釀與轉化,才得以產生不同層次風味,甚至提高營養成分,為食材創造不同價值。 雖然收入遠不如在銀行上班,但對食物的熱愛,而且,「因為是自己的興趣,因為生活與工作合一,雖然累,但滿開心的。」心有所感的Sharon更說,「喜歡跟熱情不是用來幫忙賺錢,而是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可以靠此堅持下去,也才得以克服許多的不順利,讓自己一直往前走下去。」而除了對自身的期許之外,胭脂所使用的食材,也盡可能尋找以友善土地方式耕作的小農,「我們目前的需求量還不足以跟農友談契作,所以都是跟小小農合作。」除了來自台東的胭脂梅,很具有代表性且受歡迎的胭脂辣椒,是宜蘭小間書菜所種的辣椒;檸檬,則是位在南投的朋友所栽種。希望能以對土地的珍愛心意,以時間提煉四季的美味。 在銀行上班時,要和時間賽跑比快,轉行做醃漬和發酵品,同樣和時間有關,但卻是迥然不同的另一端──只能等待,「急不來,必須有耐心。」Sharon笑說,太過急躁、不夠細心都不行,所以也很像是生活裡的一種修練,從等待、從過程照見自己的心性。 胭脂,醃漬,透過時間醞釀而出的風味,豈止是食物?你我共同的味覺記憶,更可能是有朝一日道不盡的土地與鄉愁。 YANZHI胭脂食品社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61號(寶藏巖)www.pinkoi.com/store/yanzhi
花藝師的餐桌狂想曲
你一定吃過義大利麵,但你吃過美麗如畫的壓花義大利麵嗎?可口的麵條上,妝點著花瓣、葉片,超療癒,是味覺、嗅覺的享受,更是視覺的饗宴。一年前,年方21歲的Sunnie楊晴,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將自己熱愛的花藝與料理結合,成為一位花藝私廚。 從小,因為父親從事花店生意,自小穿梭花叢間,她笑說自己是看著花長大的,所以早在19歲那一年,就已經是合格的花藝設計師。也因父親總忙於工作,單親的Sunnie小小年紀就對廚房不陌生,「從國小開始,我就會自己想辦法把生的青菜變成熟的食物了。」國、高中以後,網路、部落格開始發達,對各種飲食好奇的Sunnie更懂得上網查詢食譜,學習更多做菜方法。 原來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自己在家摸索的一人料理,後來,邀請朋友到家裡共同分享、品嚐,而朋友的肯定與回饋,也讓Sunnie得到很多鼓舞,「漸漸發現,我在這方面好像跟別人不太一樣。而第一次嘗試六或十個人的餐點,覺得真是不一樣的境界!」對料理的興趣,讓Sunnie燃起對藍帶廚藝學校的嚮往,「我的第一選擇是去日本,但日本藍帶學校只能講日文,我卻不會日文,講英文的美國又太貴、太遠了。而歐洲又規定只能講法文,就只剩澳洲跟泰國的藍帶學校講英文,所以我就近去了泰國。」第一次出國,而且是一個人出國,她整整一個月時間,從考察菜市場開始,到處去聞、去看、去品嚐,並且將嚐過的菜,自己再如法泡製做一次,從中領略各種料裡的訣竅。這趟泰國藍帶、藍象,以及當地各式飲食的見學之旅,不但讓Sunnie對料理有了系統性的專業學習與認識,更開拓了她對於飲食色彩斑斕與多層次風味的新視界! 或許因為從小獨立慣了,有著超齡成熟與自信的定不再升學,「我很清楚,只要我的雙手跟我的腦袋都夠厲害,我就能夠生存。」高中畢業後,先是以花藝設計師為業。工作一年多,因緣際會,在21歲這一年,Sunnie參加了「嘩│素人主廚感官廚房」,一個支持年輕廚藝創作者的活動:經過層層挑選、不停試菜、摸索呈現方式……Sunnie得到主辦單位支持,推出結合花藝與料理,挑戰視覺與味覺的嶄新私廚概念。也因此,她辭掉了花藝設計師工作,以一手花藝、一手廚藝的好本領,以及年輕的好本錢,開創自己的花藝料理事業。 以花入菜,吃花、品花、賞花,但對植物性格、花的特色極其瞭解的Sunnie也發覺花藝料理比較華而不實的部分,「並不是每一種食用花都具有強烈口感或風味,比如說我自己很喜歡金蓮花、酸酸的海棠,或者金錢薄荷,既有顏色,又有味道,就可以常拿來運用。但如果單純只是色彩的裝飾或點綴,那麼,應該適度就好。」從不放棄在餐桌上浪漫的Sunnie,決定將花從餐盤拿到餐桌上;她想要做的,是將花藝與美食,更完整呈現一幅餐桌風景。 在每一場私廚晚宴,或者花藝餐桌、外燴場合,Sunnie都希望能帶給所有人前所未有的體驗,讓每個人都有被寵愛到的感覺,「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我都希望這餐桌在你心中留下一個畫面,說不定哪天你想為愛的人做一餐,或是心血來潮想要裝飾家裡……如果進到你心裡的這畫面產生作用,那我所做、所設計的這一餐,就很值得了!」 這是Sunnie 的期許與自信,一個以花入菜的花藝設計師的餐桌狂想曲! SUNNIE楊晴台北人/目前為自由接案者/致力於食藝與花藝的結合臉書粉絲專頁│What Sunnie made?花藝師的餐桌日記
陳聖文的另類環保議題闡述
撿垃圾進焚化爐很可以理解,但以垃圾為藝術創作題材,大概就很難想像吧?就有這麼一位年輕藝術家陳聖文,選擇以垃圾為媒材,將之脫胎換骨,成為讓人驚豔的藝術品。 乍看陳聖文的作品,先是會被那細膩、優雅,以及各種保育類動物造型的美感表現所吸引;再仔細端詳,不只驚豔,更驚訝於,那一幅幅作品竟然是菸盒、破襪子、鋁罐蓋子、泡麵包裝……,被人棄置的垃圾,再以手工刺繡而成。如果創作本身是一個巧妙結合,那麼,一切也可以說是從陳聖文與嶺東科大的「淨愛高山」團隊相遇開始,「我是在參加『新一代設計展』時,看到他們的作品,原本是好奇,後來是感動,覺得有一群跟我年紀相仿的大學生,竟然把長期被忽略的環境議題賦予了一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不但從自己做起,更讓其他人看到這樣的反思與行動。因而讓我也意識到,我對這個大環境是不是也可以再多做些什麼?」 陳聖文開始要求自己,對環境議題要更具行動力,甚至當作自身的責任去落實並完成。於是,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原本就力行回收、不亂丟垃圾之外,垃圾減量也成為目標之一。嶺東科大「淨愛高山」的四位成員,走過雪山東峰、玉山主峰、金柑樹山、鳶嘴山、奇萊南峰和北大武山,撿回了上百公斤垃圾,之後結合了紙材,讓垃圾鑲嵌在明信片中,成為獨一無二的手作明信片,不僅重新詮釋從淨山活動撿拾來的垃圾,也讓社會大眾反思,人類所製造的垃圾不該由山林承受。與「淨愛高山」的幾位夥伴相識後,原本就是學設計的陳聖文,讓淨山撿拾下來的垃圾發揮了更大的創意空間,「我本來就對刺繡很有興趣,但只是業餘、做好玩的。但做了幾件刺繡作品後,逐漸意識到,如果我這麼喜歡這種媒材,是不是應該讓它更具意義?能不能賦予這種傳統手藝新生命?」刺繡與垃圾的異材質結合,激盪出了不一樣作品型態火花。 對陳聖文來說,從小就喜歡的刺繡是一種極私密、自我的書寫記錄方式,而從山上撿來的垃圾,則是極其外在,「將很外在與很內在的兩者相互碰撞、摩擦,把自己的觀念帶到作品之中,透過形式轉換將觀念傳達出來。」無論是鋁罐蓋做成的穿山甲、泡麵包裝做成的台灣戴菊、菸盒作成的台灣獼猴身軀……,粗糙外顯的垃圾和柔軟細膩的刺繡所形成視覺上的衝突感,不僅吸睛,也發人省思。「2016日本大阪藝術博覽會」,陳聖文獲邀參展的十五件作品中,在開幕第一天就被日本收藏家訂走了七件。收藏家們欣賞的,正是這種衝突的美感,以及環保議題透過藝術作品的另類闡述,更讓人看見其核心價值。 不只以環境議題為創作主軸,生活上,陳聖文也實踐垃圾減量、不買瓶裝水,總是隨身一瓶水壺的他,期待能以作品喚醒大眾淨愛高山、也敬愛高山,還給大自然本來的清淨與美好。 關於 陳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畢業嘗試透過創作,找回環境與人文的平衡
食物的力量 - 上
食物,不只能滿足基本的口腹之欲;食物也是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無論是親情、愛情,或者更無私的大愛,也許是對人,也或許是對土地、環境。古人說,治世先治食。豐食而飽,是身心安定的根本,當然就會是社會穩固的最大根基。在我們的社會角落裡,有些人默默地以食物,溫暖人心,深植一股向上的能量。 窮人守護者:十元便當阿嬤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十元不多,但含藏的心念卻是如此強大,朱阿嬤十元便當的滋味,豈是山珍海味所能比擬! 五百元便當有聽過,十元便當可就沒聽過吧!別懷疑,高雄有位來自澎湖的朱阿嬤(莊朱玉女),早年因為先生在港口從事碼頭裝卸業務,她看到許多在碼頭擔任裝卸的工人,收入不多、工作吃重,食住皆無著落,於是,除了將倉庫提供工人住宿外,還親做便當、自助餐,三餐免費提供工人食用。但碼頭工人食量大,花費實在太可觀了,最後才酌收新台幣十元。 阿嬤的自助餐攤子,原本設在駁二倉庫附近,後來改到公園陸橋旁,從民國四十年開始,一賣就是五十年。雖然只賣十元,菜色可是一點都不馬虎,除了大碗白飯、魚湯,還有炸魚、爌肉,以及兩三樣蔬菜搭配,吃不飽的話,還能自己再添。有些人一時手頭不便,她二話不說,免費供應。阿嬤因而也被譽為「窮人的守護神」,是許多街友及低收入人家口中的「活菩薩」。 每天,朱阿嬤都會推著娃娃車上菜市場,每樣菜精挑細選,而且斤斤計較,菜販們都知道她做的是賠本生意,所以從不跟她討價還價,有時還讓她賒帳,當作是和她一起做愛心。 朱阿嬤的攤前總是熱鬧滾滾,有時一天將近兩百人用餐,收入卻不到五百元,連買菜錢都不夠。為了貼補賠本的自助餐生意,朱阿嬤一有空就撿回收賣錢,也撿木材燒柴做飯菜。但還是入不敷出,前後共賣掉七棟房子應付開銷。 從早忙到晚,事必躬親的朱阿嬤,直到年近八十,仍每天擺攤提供十元自助餐。家人捨不得年事已高的她還如此勞累,她卻說,如果不去賣,那些工人怎麼辦?他們要去哪裡吃飯?最後的折衷之道是,從原本提供三餐,改為只做午餐。對朱阿嬤來說,有能力幫助別人,不僅是施,更是受! 從小在這種大愛胸懷的薰染與影響下,朱阿嬤的長子也延續了這股善行,一肩扛下所有開支,並在澎湖賑米、發放低收入戶慰問金和學生獎學金,租巴士方便離島學生上學。 二○一五年初,享壽近百歲的朱阿嬤往生,曾受朱阿嬤照顧的碼頭工人、官員、民眾,將近兩千人到場送阿嬤最後一程。十元不多,但含藏的心念卻是如此強大,朱阿嬤十元便當的滋味,豈是山珍海味所能比擬! Dida手工乳酪:讓食物回家透過彼此合作,帶動生乳的多元用途,期待有一天能做出具有在地特色風味的台灣Cheese! 相傳,Cheese(乳酪)起源於四千多年前,一位阿拉伯商人橫度沙漠途中,意外發現存放在羊胃袋中的牛奶,經長時間曝曬在沙漠炙熱的太陽高溫下,竟變成一塊塊白色固體與乳清液體;沙漠中,物資珍貴,捨不得丟棄,忐忑嚐了一口,竟是前所未有的人間美味。從此,Cheese就成為不可或缺的美食了。 Cheese雖不是台灣傳統食物,但超市裡,各種品牌Cheese琳瑯滿目,因為愈來愈多人的早餐、烹調中已少不了它。不過,可別以為乳酪只有進口。Henry,來自美國的台灣女婿,就在台灣,與太太一起成立了Dida Creamery手工乳酪工作坊,使用的是台灣本地生乳。 Cheese的製作並不算太難,但會因為天氣、溫濕度變化、熟成時間不同,以及手感的拿捏,而變化出各種起士。 學會製作很簡單,但要做到精準,就要不斷嘗試。就如Mozzarella (莫札瑞拉),首先須將牛奶加溫至33℃,加入菌和凝乳酵素後,靜置一段時間,再慢慢加溫;接著瀝乾乳清,然後將凝乳再次加溫,等PH值降到一定程度後,就可手捏出球狀。步驟不複雜,但步驟中的每一刻都可能產生變化,如果沒有拿捏精準,就會完全走味了。 Henry剛開始在台北家中試作,為了成為專業乳酪職人,特別遠赴義大利研修。之後更是舉家搬到台中,創立了小而專業的Dida Creamery工坊;雖然只是十多坪空間,卻十足講究,不但配備可急速冷凍的專業冰箱,甚至是以進口的乳業專用洗劑進行消毒。 之所以命名Dida,是因為Henry的小孩有段時間都叫他「Dida 」,在Henry的記憶中,媽媽做菜時,他就負責去後院摘水果,食物成為他對家的記憶,Henry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記住爸爸所留下的味道,所以就以Dida 為名。而以台灣生乳製作多樣乳酪產品,除了重溫自家製乳酪滋味,認為台灣的生乳品質完全不輸其他國家,只是被國內大廠所壟斷。幸運的是,他找到一位本土酪農願意提供優質生乳,讓他能為家人製作Cheese分享自製食物的喜悅,也希望透過彼此合作,帶動生乳的多元用途,更有一天能做出具有在地特色味的台灣Cheese! Dida乳酪職人│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00號臉書粉絲專頁│Dida乳酪 Dida Creamery 移動的愛:柴燒紅豆湯很多人愛喝紅豆湯,尤其在冷冷的冬日裡,喝一碗熱呼呼的紅豆湯,彷彿身心都被療癒了。就在台南,有位年輕人騎著三輪車到處走透透賣起紅豆湯,想透過紅豆湯傳遞溫暖與感動。 這位年輕人叫唐文正(大可),原本在電腦公司擔任業務,卻逐漸對每天充滿算計、總帶有目的地去接近人感到茫然、厭倦。離職後,為澄清思慮,參加了十天禁語、禁止跟外界聯繫的禪修。在閉關期間的一天下午茶時間,禪修中心執事人員遞給了他一碗紅豆湯,一入口,一股暖意從口直落心頭。當下唐文正(大可)深刻感受到紅豆湯的能量彷彿光一樣,帶給人無限溫暖。而這碗紅豆湯也讓他想起父親以前也總會煮紅豆湯分送親友。 受到這股溫暖與能量的驅使,他決定跟父親學煮紅豆湯,而這開始開啟了他人生另一個契機。但是唐文正(大可)的紅豆湯不是用電鍋煮,也不是瓦斯爐,更不是悶燒鍋,而是回到阿嬤時代的柴燒。因為他認為,木柴來自土地,燒過後的灰燼可以成為肥料,重新回歸大地,不僅是一種良性循環,更不會帶給地球負擔。而悶煮三至四小時,飽含水分的紅豆,粒粒飽滿圓潤,口感綿密卻不鬆散,並有著材燒的特殊風味,再加進龍眼乾、地瓜,一匙入口,滿嘴都是在地食材的芬芳。 喜歡木作,再加上紅豆向來有著思「慕」的意涵,唐文正(大可)於是將店名取為「慕紅豆」,也因為一直找不到定點的店面,乾脆選擇「move」移動式店面,即每三個月換一次營業地點。然而,創業維艱,即使是紅豆湯小生意都得面臨壓力。創立之初,一天只能賣兩碗,而每移動到一個新地點,就要重新裝修;沒有店面,只要一下雨,就得趕緊撈起灶裡滴進的雨水……。一次又一次的移動,大可先生認識了很多人,交流了許多故事,他也開始以「分享」做生意。一天,開麵包店的友人舉辦「以物易物」活動,他也送了幾碗過去換麵包。麵包店老闆友人就拿著他的紅豆湯和名片跟另一位客人分享。第二天,那位客人就去跟他買了兩碗;隔了一天,再來買四碗。甚至當他移到下一個地點,這位客人又來買了六碗……。 在遞給每位客人紅豆湯的同時,有「紅豆叔叔」之稱的大可先生,總不忘遞上自己的心情和故事,就因為共鳴與感動,新客變成老主顧,甚至有高中老師慕名而來,請他到學校為學生們做分享。看著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神情,讓他有更多前進的動力。 以前的他,下班應酬、娛樂,卻不開心;現在賺的錢比以前少,卻藉由紅豆湯的分享,與人、與土地有更多的連結,讓自己生活得很開心! 柴燒紅豆湯│台南市民族路三段148巷35號臉書粉絲專頁│慕紅豆柴燒紅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