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只能滿足基本的口腹之欲;食物也是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無論是親情、愛情,或者更無私的大愛,也許是對人,也或許是對土地、環境。古人說,治世先治食。豐食而飽,是身心安定的根本,當然就會是社會穩固的最大根基。在我們的社會角落裡,有些人默默地以食物,溫暖人心,深植一股向上的能量。
窮人守護者:十元便當阿嬤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十元不多,但含藏的心念卻是如此強大,朱阿嬤十元便當的滋味,豈是山珍海味所能比擬!
五百元便當有聽過,十元便當可就沒聽過吧!別懷疑,高雄有位來自澎湖的朱阿嬤(莊朱玉女),早年因為先生在港口從事碼頭裝卸業務,她看到許多在碼頭擔任裝卸的工人,收入不多、工作吃重,食住皆無著落,於是,除了將倉庫提供工人住宿外,還親做便當、自助餐,三餐免費提供工人食用。但碼頭工人食量大,花費實在太可觀了,最後才酌收新台幣十元。
阿嬤的自助餐攤子,原本設在駁二倉庫附近,後來改到公園陸橋旁,從民國四十年開始,一賣就是五十年。雖然只賣十元,菜色可是一點都不馬虎,除了大碗白飯、魚湯,還有炸魚、爌肉,以及兩三樣蔬菜搭配,吃不飽的話,還能自己再添。有些人一時手頭不便,她二話不說,免費供應。阿嬤因而也被譽為「窮人的守護神」,是許多街友及低收入人家口中的「活菩薩」。
每天,朱阿嬤都會推著娃娃車上菜市場,每樣菜精挑細選,而且斤斤計較,菜販們都知道她做的是賠本生意,所以從不跟她討價還價,有時還讓她賒帳,當作是和她一起做愛心。
朱阿嬤的攤前總是熱鬧滾滾,有時一天將近兩百人用餐,收入卻不到五百元,連買菜錢都不夠。為了貼補賠本的自助餐生意,朱阿嬤一有空就撿回收賣錢,也撿木材燒柴做飯菜。但還是入不敷出,前後共賣掉七棟房子應付開銷。
從早忙到晚,事必躬親的朱阿嬤,直到年近八十,仍每天擺攤提供十元自助餐。家人捨不得年事已高的她還如此勞累,她卻說,如果不去賣,那些工人怎麼辦?他們要去哪裡吃飯?最後的折衷之道是,從原本提供三餐,改為只做午餐。對朱阿嬤來說,有能力幫助別人,不僅是施,更是受!
從小在這種大愛胸懷的薰染與影響下,朱阿嬤的長子也延續了這股善行,一肩扛下所有開支,並在澎湖賑米、發放低收入戶慰問金和學生獎學金,租巴士方便離島學生上學。
二○一五年初,享壽近百歲的朱阿嬤往生,曾受朱阿嬤照顧的碼頭工人、官員、民眾,將近兩千人到場送阿嬤最後一程。十元不多,但含藏的心念卻是如此強大,朱阿嬤十元便當的滋味,豈是山珍海味所能比擬!
Dida手工乳酪:讓食物回家
透過彼此合作,帶動生乳的多元用途,期待有一天能做出具有在地特色風味的台灣Cheese!
相傳,Cheese(乳酪)起源於四千多年前,一位阿拉伯商人橫度沙漠途中,意外發現存放在羊胃袋中的牛奶,經長時間曝曬在沙漠炙熱的太陽高溫下,竟變成一塊塊白色固體與乳清液體;沙漠中,物資珍貴,捨不得丟棄,忐忑嚐了一口,竟是前所未有的人間美味。從此,Cheese就成為不可或缺的美食了。
Cheese雖不是台灣傳統食物,但超市裡,各種品牌Cheese琳瑯滿目,因為愈來愈多人的早餐、烹調中已少不了它。不過,可別以為乳酪只有進口。Henry,來自美國的台灣女婿,就在台灣,與太太一起成立了Dida Creamery手工乳酪工作坊,使用的是台灣本地生乳。
Cheese的製作並不算太難,但會因為天氣、溫濕度變化、熟成時間不同,以及手感的拿捏,而變化出各種起士。
學會製作很簡單,但要做到精準,就要不斷嘗試。就如Mozzarella (莫札瑞拉),首先須將牛奶加溫至33℃,加入菌和凝乳酵素後,靜置一段時間,再慢慢加溫;接著瀝乾乳清,然後將凝乳再次加溫,等PH值降到一定程度後,就可手捏出球狀。步驟不複雜,但步驟中的每一刻都可能產生變化,如果沒有拿捏精準,就會完全走味了。
Henry剛開始在台北家中試作,為了成為專業乳酪職人,特別遠赴義大利研修。之後更是舉家搬到台中,創立了小而專業的Dida Creamery工坊;雖然只是十多坪空間,卻十足講究,不但配備可急速冷凍的專業冰箱,甚至是以進口的乳業專用洗劑進行消毒。
之所以命名Dida,是因為Henry的小孩有段時間都叫他「Dida 」,在Henry的記憶中,媽媽做菜時,他就負責去後院摘水果,食物成為他對家的記憶,Henry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記住爸爸所留下的味道,所以就以Dida 為名。而以台灣生乳製作多樣乳酪產品,除了重溫自家製乳酪滋味,認為台灣的生乳品質完全不輸其他國家,只是被國內大廠所壟斷。幸運的是,他找到一位本土酪農願意提供優質生乳,讓他能為家人製作Cheese分享自製食物的喜悅,也希望透過彼此合作,帶動生乳的多元用途,更有一天能做出具有在地特色味的台灣Cheese!
- Dida乳酪職人│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00號
臉書粉絲專頁│Dida乳酪 Dida Creamery
移動的愛:柴燒紅豆湯
很多人愛喝紅豆湯,尤其在冷冷的冬日裡,喝一碗熱呼呼的紅豆湯,彷彿身心都被療癒了。就在台南,有位年輕人騎著三輪車到處走透透賣起紅豆湯,想透過紅豆湯傳遞溫暖與感動。
這位年輕人叫唐文正(大可),原本在電腦公司擔任業務,卻逐漸對每天充滿算計、總帶有目的地去接近人感到茫然、厭倦。離職後,為澄清思慮,參加了十天禁語、禁止跟外界聯繫的禪修。在閉關期間的一天下午茶時間,禪修中心執事人員遞給了他一碗紅豆湯,一入口,一股暖意從口直落心頭。當下唐文正(大可)深刻感受到紅豆湯的能量彷彿光一樣,帶給人無限溫暖。而這碗紅豆湯也讓他想起父親以前也總會煮紅豆湯分送親友。
受到這股溫暖與能量的驅使,他決定跟父親學煮紅豆湯,而這開始開啟了他人生另一個契機。但是唐文正(大可)的紅豆湯不是用電鍋煮,也不是瓦斯爐,更不是悶燒鍋,而是回到阿嬤時代的柴燒。因為他認為,木柴來自土地,燒過後的灰燼可以成為肥料,重新回歸大地,不僅是一種良性循環,更不會帶給地球負擔。而悶煮三至四小時,飽含水分的紅豆,粒粒飽滿圓潤,口感綿密卻不鬆散,並有著材燒的特殊風味,再加進龍眼乾、地瓜,一匙入口,滿嘴都是在地食材的芬芳。
喜歡木作,再加上紅豆向來有著思「慕」的意涵,唐文正(大可)於是將店名取為「慕紅豆」,也因為一直找不到定點的店面,乾脆選擇「move」移動式店面,即每三個月換一次營業地點。然而,創業維艱,即使是紅豆湯小生意都得面臨壓力。創立之初,一天只能賣兩碗,而每移動到一個新地點,就要重新裝修;沒有店面,只要一下雨,就得趕緊撈起灶裡滴進的雨水……。一次又一次的移動,大可先生認識了很多人,交流了許多故事,他也開始以「分享」做生意。一天,開麵包店的友人舉辦「以物易物」活動,他也送了幾碗過去換麵包。麵包店老闆友人就拿著他的紅豆湯和名片跟另一位客人分享。第二天,那位客人就去跟他買了兩碗;隔了一天,再來買四碗。甚至當他移到下一個地點,這位客人又來買了六碗……。
在遞給每位客人紅豆湯的同時,有「紅豆叔叔」之稱的大可先生,總不忘遞上自己的心情和故事,就因為共鳴與感動,新客變成老主顧,甚至有高中老師慕名而來,請他到學校為學生們做分享。看著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神情,讓他有更多前進的動力。
以前的他,下班應酬、娛樂,卻不開心;現在賺的錢比以前少,卻藉由紅豆湯的分享,與人、與土地有更多的連結,讓自己生活得很開心!
- 柴燒紅豆湯│台南市民族路三段148巷35號
臉書粉絲專頁│慕紅豆柴燒紅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