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夏蟬聲中喝的茶
「咦?我竟然有這個啊,今天來喝一點不一樣的茶吧。」疫情中的日子,每天對望食器與茶道具棚,看著看著,居然發現了幾盞繫在包裝裡,從未打開過的玻璃道具。夏蟬在對面樹間大鳴的日子,就是該用玻璃道具,來喝幾杯冰冰涼涼的茶呀。 圖/文 盧怡安 扁而寬的急須,是沖泡日本煎茶的道具。和飲用台灣烏龍茶時需要的高溫,以及高而蓋子有拱的茶壺不一樣。日本煎茶和抹茶,香味比較不明顯,很少需要高的壺身或蓋拱來對流香氣。同時,抹茶是蒸好採來的茶菁之後,就細細磨碎來喝的茶,茶裡面比較苦澀的物質,會因為高溫通通跑出來。用六十五度左右的水溫,緩緩沖泡煎茶,或八十度左右的水溫刷開抹茶,就很溫潤好喝了。所以寬而矮的玻璃急須,不用太擔心用高溫的水注入會怎麼樣,剛好用來在夏天泡一壺煎茶,再適合不過了。 有一年夏天拜訪京都,發現常去的寺町通一保堂,多了四杯一組的日本茶體驗小席,覺得好好奇。於是和一對俄羅斯年輕情侶,一起眼睛發亮的站在側廂,期待穿白袍的灰白頭髮先生,會帶給我們什麼好喝的茶滋味。 站在吧檯旁品嚐的小席,很輕鬆,面前有一張白紙,印著四個小圓圈。原來這是等等每一小杯日本茶放在面前的位置啊。先來了一杯溫熱的玉露,初入口好像海苔的甘味,和清甘的滋味,淡雅溫柔。接著的煎茶與焙茶,漸次帶來青草和輕輕焙火的滋味。最後一杯抹茶,白袍先生溫熱刷開了抹茶,把漂亮翠綠色的茶湯,放在我們面前。 哇,微苦回甘的滋味好迷人啊。老先生看我喝得一臉滿足,很開心地跟我聊了起來。但是俄羅斯情侶一時安靜了下來,一望過去,啊,果然對他們來說太苦了點是嗎?老先生一點都不匆忙,慢條斯理地打開不知道什麼魔法小罐子,夾了一顆什麼來。喂,該不會是一顆冰糖吧? 不是冰糖,但是一顆圓圓的冰塊。他加入我們喝到一半的抹茶小杯裡。抹茶變成了冰抹茶啦。甜潤順口的感覺馬上把氣氛變得不同,來自俄羅斯的兩位也驚奇的睜大了好漂亮的大眼睛,開始加入了我們熱絡的聊天。 一面翻著京都的回憶,我一面把平時用的玻璃茶盅,架上一只金網茶勺,裡頭放著的不是別人啊,正是幾顆小冰塊。煎茶在急須中溫溫泡開了之後,順著急須的壺嘴注入茶盅,穿過茶勺裡的冰塊,把濃濃茶湯化開變成涼涼可口的茶。 配蟬聲,用兩盞新開封的玻璃杯來喝正好。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
從清香甘活到飛機餅乾
很甜香。有曬乾的蜜棗香,甜得很純粹。但卻又有一點 ……,嗯 …..,大麥香?有一點 …..什麼呢?「怎麼好像有王子麵的味道?」我還沒捕捉到腦中那一閃即過的印象,自小在茶行中長大的年輕傳人,爽朗直白的說道。「欸,為什麼我覺得是肉乾的味道?」我認識多年的年輕調酒師聞言插嘴道。哈哈哈,真的呢。 聊了半天的主角,帶一點微弱鹹甜的焦香感,是這一杯:來自花蓮的蜜香紅茶,所帶著的小個性。非常有趣。我們都偷偷瞄了一眼泡茶的主人,怕這樣的描述,太大逆不道。但那種「對耶,肉乾的香味呀」的共鳴,在腦袋上方盤旋不停,誠實不欺。 我好喜歡跟愛喝茶的年輕茶人也好、甜點師、調酒師,葡萄酒界的好朋友也好,咖啡師也好,一起分享手中喜愛的茶。他們口中豐富獨特的描述,都會讓我覺得好獨特、會心,好振奮,很有共鳴感。 我喜歡的傳統做法:發酵得足一些、焙得完整一些的杉林溪高山烏龍茶,特別是金萱種的茶樹,傳統上通常會用奶香,帶一點果香,來形容。我覺得很籠統,並不盡然貼切。 「飛機餅乾……是飛機餅乾的味道。」結果我泡完和大家分享之後,可愛甜美的咖啡師,不太有自信的脫口說道。我眼睛一亮,哇,那個奶油香味,賓果說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耶。「是小林煎餅的味道。」另外一位接著說道,同席的大家開始頻頻點頭同意。對,那種青綠本質的杉林溪高山烏龍茶滋味,但帶上焙火香,用海苔口味的小林煎餅來形容,蠻有感的呢。好有趣。 鹹食口味是偶然才出現的啦,柑橘香、紅蘋果、海苔味……和相異於傳統愛茶人士的圈外,分享台灣烏龍茶大約兩年以來,我得到了好多有趣又貼切的詞語,每次都讓我覺得更貼近了自己喜歡的茶,當天那獨一無二的滋味。很有收穫。 當然我也是傳統愛茶用字的支持者。傳統上,好茶的評判標準,脫不了清香齋解致璋老師引用天遊觀道士靜參的看法,所提出的:「清甘香活」四字。澄澈的清滋味,當然最高;回甘的韻味,是烏龍茶令人著迷之處。香不用說了,東方美人的蜜香、包種茶的白花香、佛手的柑橘香,都讓人未喝先笑,好醉人啊。但那「活」是什麼意思呢? 我自己喜歡的,是高溫沖泡下的台灣烏龍茶,騰轉萬變的鮮活感。才入口一秒,一會兒遒勁帶硬朗的線條,一會兒化成一股輕妙的香甜味,飄起來了。我喜歡這種變化感,覺得是:「活」的真諦。但也有朋友引述前輩的妙喻,解釋好喝的茶,「活」的秘密,在於礦泉水與R.O.逆滲透水的差別。也就是豐富的內含物質,所帶來有層次厚度的滋味。也棒。 「醇」也是愛茶人士喜歡的傳統標準字。朋友再次妙喻,是全脂牛奶和脫脂牛奶,在舌上豐潤與否的差別。哎呀,這樣很容易了解。醇厚的茶,當然是令人低迴再三,喜歡的滋味。不過愛喝紅茶的朋友,口中說的「醇柔」,隱隱帶著不夠過癮的暗示,沒有紅茶應有,跌宕奔騰、收斂然後嘩地回甘的爽快。換作是喜愛高山烏龍茶的朋友,則是不錯的形容詞了。這對照也相當有趣。 我不是風味輪的信徒,也難以被傳統的形容詞關著。最喜歡與身邊的大家,同時細細品嚐,然後迸出腦中最直覺、最無需多思考的那個詞語。在那個瞬間,傳統用語也好、新派詞彙也不錯,因為誠心品嚐,忠於心中最喜歡的那個點,就是好詞。即使是解致璋老師,也曾為席上同學們誠實冒出的一句「肉粽味」,拍案不已。 我覺得有趣的,是在品嚐的過程中,不因循既有的窠臼,不會在活潑的茶裡面,找刻板的味道;而是靈活敏銳的,遵從與相信自己的感受,這最重要。咖啡師朋友,和自然酒圈的好多朋友,啟迪了我這一點。今後我也將新舊夾雜地,用有趣或老派的字眼,描繪出心中的茶滋味,希望和大家擊掌分享。 圖/文 盧怡安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
順手的茶席,最舒服
冬天裡,難得的陽光灑在我落地窗前,金狗毛蕨類細密的葉子,被篩成好漂亮的影子,忽明忽滅,在橡木地板上。「哦哦哦,快快快。」顧不得一桌子什物沒收拾,顧不得一籃子衣服還沒洗,還有工作上的提醒,叮叮叮響個沒完。但就想趁陽光還暖的時候,來泡幾杯,冬天裡的高山烏龍。所幸用得順手的茶道具,像懂我的老朋友一樣,安安靜靜的在邊櫃上等著,拎來馬上可以成席。 奶潤的白瓷小壺,放進近期剛從古物店淘來的橢圓金屬盆,相對應的茶盅,兩只小杯,其實就這三位,馬上可以坐下沖茶來喝了。不過擺上習慣的水方,順手好用的茶則和茶匙,能更得心應手。鮮熱的沸水沖入,梨山華岡的高山烏龍,馬上既艷又香。冬天喝茶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非得小心翼翼的注水、留心水溫。茶在這個季節和我一樣,好喜歡熱熱的、暖暖的、滾滾的,立刻回報以豐富的、熱情的香,好令人開心。 果然,陽光一下就縮了回去。但在這三、四十分鐘裡,我們寧靜安詳的,配著茶香,相處了一會兒,我已經好滿足。拍拍我的小壺,和迅速排成隊形的小匙、小杯們,超級感謝他們是如此的合手,寵我,讓我能夠在短時間內享受,喝喝一個人的茶。有朋友跟我說,哎呦,想到要成一個茶席,就覺得好麻煩,好費神,不然還是喝一杯咖啡好了。我大笑不已。大概在我大學時期,同學們最常約了就上貓空。撲克牌帶著,叫了芭樂乾和茶梅,隨便點幾種茶葉,水滾,壺來,沖就對了。配茶,配果乾,配吆喝來吆喝去的打橋牌聲,歡樂又隨性。從來沒有誰會說,哎呦,泡茶我不會啦,妳來。 這種在生活裡享受茶的興味,好像淡去了,成為過往。其實好推薦那些手沖咖啡很強的朋友們,準備兩只蓋杯、小壺、小杯,沖茶也很好玩的,泡泡看(招手)。但我懂,好多喝咖啡的朋友,看到常見的茶席,插花、鋪布,馬上退堂鼓。哎呦,黃道吉日之時,款待同好朋友,我們當然慢條斯理的插花,同一種茶練習數月,一個區域、一個區域慢慢調整打理,想要更美。但享受一個上午的陽光時,壺來,就沖,茶席很可以簡單。壺、盅、杯備著,茶則、茶匙、水方來,其實就好好用了。 茶則是茶葉從袋子裡倒出來以後,暫時停歇的地方。當然也可以直接置入壺中。但我好喜歡趁它剛出罐的時候,放在細而長的茶則裡面,開心地聞聞茶葉的香味,體會一下此刻的它,暗示著我怎麼沖泡好。 茶匙是手的延伸,深入壺中調整茶葉的位置、鬆緊、熱度,輕巧便利。水方是放置溫完壺、杯後不用的熱水,泡完的茶葉等等的大容器,有了它,桌面乾乾爽爽,等等收拾超快。這幾件道具,在我的邊桌上,不複雜也不麻煩,隨時等著我。這些,一個人喝茶的小道具們,是一個中性的起點。往細處去,可以配上更多道具,更深更深地鑽研,細緻的茶滋味。往鬆處去,可以簡簡單單的沖一下,配點心、配陽光、配放空,都好。誇張一點的說,我其實不太贊成一開始就排得一桌豐富而華麗的茶席,反而是先從一個人簡單的茶席開始,熟悉摸得自己泡茶的手順、習慣,然後會很知道自己什麼道具,最適合放在哪裡,距離是如何。從那個起點開始,再安排植物、再安排鋪的、墊的,會很順理成章。而且茶依然好喝。 我開始學茶了一陣子時,好喜歡一張方形的,淡綠色的細緞布,但把茶壺放在上面,怎樣都泡不好喝。教我茶的老師說,妳起來我泡泡看。老師一坐到我的位置上,馬上把緞布挪了靠近自己,還沒起沖,我已恍然大悟,茶壺在我不熟悉的位置,我很吊手,像伸長了手要在離身體遠方的鍋爐,炒一鍋飯,位置好不順手,啊當然味道不好。茶席很美,但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那麼,讓我們先從享受好開心的時光、好好喝的茶滋味開始,把一個人的茶道具,用順用滿,好嗎好嗎。 圖/文 盧怡安 盧怡安 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中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 2010 年起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從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慢慢跨出,為不同雜誌擔任過攝影、FOOD STYLIST,或影片拍攝安排。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官方網站 一日茶事 tsi-tlit-te-su 粉絲專頁 盧怡安「T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