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系列活動
自由應是一個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Freedom is nothing but a chance to be better. 由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主辦的台北藝術自由日,將於 2019 年 12 月 6 日至 8 日共三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二、三號倉庫舉行。今年以義大利導演 — 費里尼作品「愛情神話 LOVE」為主題,於菸廠將搭出宛如馬戲團般的大帳篷,為現場添增歡樂的嘉年華氣氛。本屆選出 120組藝術家至現場以無牆美術館的方式展出,讓作品與參觀者更近距離的接觸與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參展作品內容包括裝置、新媒體、表演、跨領域等創作,形式多變且豐富。 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有別於一般商業展演活動之形式,將展覽、競賽及多樣周邊活動結合,募集國內外創作者,以不限媒材、形式的計畫,增添台灣藝術環境多元發展的可能,也讓藝術在不同文化之間不斷地交織碰撞。對於創作者,沒有展牆或許是一個考驗,卻也能成為一場實驗、一種創新;對於觀眾,能以最直接的方式,體驗藝術與生活。在這場推廣藝術自由的公益性活動中,並不收取參展者及觀眾任何費用,實踐「讓藝術走入生活」的目標。 在名為藝術自由的場域中,不收取參展費及門票,唯有藝術家及創作者們在各自的攤位上盡情發揮想像,與參觀者互相交流,建立毫無拘束的創意國度,這就是「台北藝術自由日」的宗旨。今年邁入第五屆,活動現場除了電影放映、論壇講座活動外,「自由心證」藝術拍賣也將為活動掀起一波高潮。誰說藝術品價格就要不平凡?不具名的藝術作品,以 500 元起標,任何人皆可以體驗喊價的樂趣外,也讓藝術回歸本質,價值由個人創造。 2015 年台北藝術自由日 - 自由心證作品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系列活動 一、「藝術家的書桌」 戶外街道喧鬧,與寂靜的房間內形成反差,落地燈透著溫暖光線,選了一部電影,短短三十分鐘,卻逐漸煩躁起來。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讓腦中的思緒無法沉澱,才想起書桌那本許久未翻閱的書,那些曾經感動自己的文字彷彿就在眼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特別邀請歷屆參展者 — 宋艾凌、劉耀中、盧依琳、劉星佑、陳彥伯... 等藝術家們,選出在藝術創作中深具影響及啟發的一本書籍,策畫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展書計畫「藝術家的書桌」,與大家一同分享生活、分享創意、分享那把開啟靈感的鑰匙。 展出時間|2019.11.01 ~ 2019.12.05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伊日書屋 YIRI BOOKS) 活動詳情請參照「藝術家的書桌」活動頁 *12.06(五)- 12.08(日)將移至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活動現場展出 二、「Free Art Talk 藝術自由隨談」 每一年,台北藝術自由日做為一個平台,破除所有限制,讓藝術自由地在這裡萌發。而今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術團隊,也將打破任何框架地盡情創作,在愛情神話裡,共同激盪對愛五花八門的想像。趁著在藝術自由日前,誠摯邀請 2014 年台北藝術自由日獲獎藝術家 — 劉耀中,以及藝術家兼藝術策展人 — 盧依琳。透過不同身份與角度隨談對於「台北藝術自由日」的詮釋,過程中或許會窺探到藝術的嶄新剖面,碰撞出對愛更奇異的想像。 活動時間|2019.11.23 14:00 – 16:00 活動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 (伊日書屋 YIRI BOOKS) 活動詳情請參照「Free Art Talk 藝術自由隨談」活動頁 三、「愛情神話電影沙龍」 秩序與混亂拉鋸的張力,就是藝術的核心本質,愛情,不也是如此嗎?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 X Giloo 紀實影音,攜手精選兩部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探戈情未了》並邀請 Giloo 紀實影音總監 — 鄧兆旻加入映後座談的行列,邀請你一起體驗一場關於「愛」的探索旅程。 「因為做不了愛情的花痴所以寫詩」—— 余秀華,這一生一定要認識的中國女詩人!她的詩叫做「蕩婦體」,卻喚起中國女權之聲! 2015 年初,〈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首詩透過網路瘋傳,作者余秀華一夕爆紅。默默無聞、患有腦性麻痺的湖北農村婦人,突然被譽為「中國的艾蜜莉‧狄金生」,而這也是她衝撞殘疾與保守價值枷鎖的開始。長年在外打工的丈夫揚言拿錢才肯離婚,當年決定婚事的母親罹患重病。透過導演耐心描繪,余秀華的面貌逐漸立體。她的故事同時反射出當代中國社會的父權壓迫現實,與光怪陸離的社群和媒體景觀。 活動地點|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78 號 9 樓之一 ( 伊日美學講堂 YIRI CLASS ) 活動詳情請參照「愛情神話電影沙龍」活動頁 我想免費報名 倘若死後還有來生,我還是願意從頭再來一次,義無反顧,成為一名探戈舞者,我願意一切都重來。在人生中,你只會有一次全心全意墜入愛河,盲目瘋狂地愛上那個人,…… 只會有一次,那是你的初戀。」—— 瑪莉亞尼維斯 年輕時的瑪莉亞遇上胡安並鍾情於他,探戈起先只是在一起的藉口,卻因此舞過數十年華,更一路從阿根廷跳進紐約百老匯。但一心只有探戈的胡安,跟渴望回歸家庭的瑪莉亞在生活上漸行漸遠,外遇更讓兩人不再交談,最後在 1997 年分道揚鑣。導演成功結合愛情、舞蹈與戲劇等元素,也由於拍攝此片,讓他們在相隔 15 年後再度同台。 活動地點|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78 號 9 樓之一 ( 伊日美學講堂 YIRI CLASS ) 活動詳情請參照「愛情神話電影沙龍」活動頁 我想免費報名 【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愛情神話 LOVE 】 活動時間|2019.12.06(五)- 2019.12.08(日) 活動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2、3 號倉庫 主辦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 執行單位|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媒體夥伴|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Shopping Design 特別感謝|啤酒頭 Taiwan Head Brewers Brewing Company
Cultivate The Soul
Time gives from to everything beautiful in life 非典型的由來 The Origin Of Atypical 陽光溫暖的撒落在桌上, 香薰機的香氣在陽光下變得清晰可見。桌子被型型式式的盆栽包圍著,與這張待過在德國圖書館的椅子相為伴。貫徹了伊日生活的非典型,這個會議室是一個異常舒適的空間。「這十八年好像在做的都是這一件事。就是在做綠色美學的推廣,不敢說我們是那種很執著的環保教條主義,可是對我們來說,怎樣對地球好,這是我們喜歡、也想要去做的方式。」溫柔的黃禹銘總經理微笑著說。十八個年頭就這麼的輕輕帶過,好像是最理想當然的事情。 「對我來說視覺的美其實很容易麻痺,可是比較內在的、比較文化的、比較心靈底層的,其實更需要時間慢慢地去耕耘,所以這是我們對綠色美學的想法。」而伊日管理團隊的背景,彷彿早就奠定了品牌的多樣性。「一開始伊日裡面,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是學戲劇的,現在的副總經理是學建築的,然後現在負責品牌行銷的主管是念美術的,會發現公司的組成好像不是那麼的典型。當然財務部主管學的是財務,除了財務以外,包括我們現在公司最資深的講師、芳香療法的講師,他是念服裝設計的。」他們成為不少活動的先驅者,不論是芳香藝術節,還是綠色藝術市集,他們的實驗性質開拓了生活的可能性。 那些浪漫的執著 The Dedication To Romance 但真正令同事們緊張的,是一個又一個很「不商業化」的決定,「我當然知道包裝精美的禮盒最好賣,可是基本上我們都堅持禮盒要付錢,收的大概是 80 元台幣。你有需要的時候才買包裝,因為地球上沒有東西是免費的。對我來說生日蛋糕不都是在家裡吃、公司吃,台灣人會在 KTV 吃,其實你都不需要盤子吧?只是我們習慣買蛋糕時,他旁邊都會幫你附盤子和叉子,一套那就是 10 塊錢,那是歐盟認證的綠色產品,是用竹子做的,它可以不只一次使用。其實我們做那一套的成本是 20 塊台幣,可是如果客人堅持要帶盤子,你要付 10 塊,我幫你付 10 塊。」他微微的點了幾下頭,說起了以前的餐廳品牌 — 日光餐廳健康廚坊的菠菜吐司來。 「菠菜吐司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想像每次我們要準備一百公斤的菠菜,菠菜很多泥土,如果你要把菠菜洗乾淨要有一大鍋水,去燙它十五秒,就要放在冰塊裡面,讓它保持比較漂亮的綠色,才開始榨菠菜汁,以及已經打碎了的菠菜,去做吐司。一斤菠菜,半條土司,當時半條賣 120 塊。」他帶著孩子氣的笑著,「那是不是很任性?可是我們做得很開心。雖然我們沒有把什麼社會企業責任報告書放在網路上,或者什麼 B 型企業阿,我們都沒有在做這些事情。可是我們始終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取之社會,用於社會的那個社會責任。」 就這樣帶點任性的企業到了第十年,團體裡過半數的夥伴都想要開一家書店當成紀念。「對我們來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可能有過一家書店,不管是哪家書店、書店老闆,甚至是一本書,可能都可以影響你很久很久。」與當時的餐飲品牌共存的書店得到了令人驚喜的營業額,「很多人來我們書店吃東西。我們第一個月的營業額就做了 120 萬,但是百分之九十的業績都來自餐飲。 開書店的時候我記得我們董事會跟我說的是,一年賠 50 萬就開下去,因為開書店是會賠錢的,只是大家覺得開書店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我們第一年還賺了 100 萬台幣,可是我們決定要轉型。」語氣堅定的他續說,「原因是因為當來的人都不是為了看書來的,其實開這個書店沒有意義吧。所以之後店裡面只賣燙青菜、很簡單的水較,是真的看書看到肚子餓時吃一點點東西。所以生意就不好了,可是我們很開心,因為看書的人就會來了。」 「然後我們就決定我們要開始開課,我們的講堂既然叫伊日美學講堂,它的教育課程當然就與綠色美學生活有關。所以不難想像的是我們開一些繪畫型的課,油畫課,可是我們也會開很專業的關於藝術史阿的課程與講座。同一道理,我們在那裡會有植物的的課,有找很有趣的老師來教花藝課程,可是我們也會請專家來談亞熱帶植物阿等等。我覺得自己對於美學生活的推廣,它分兩個層次,有一個層次我很在意的是實用性,但是我也很在意理論。」 他口中的「講堂」,除了是開課的地方和表演的空間,還是他們舉辦室內市集的場地。「我們家有辦一個很有趣的市集,早期叫做《一例不休》,現在叫做《不休市》。我們會辦一些不同主題的室內市集,譬如說之前辦過一次是談 25 歲的,我們找來的全部都是 25 歲的人!」而課程的導師同樣令人意想不到。 「我們之前做餐廳時很多人都說,叫我們的那些主廚來開課,我就不想開。可是我開的第一課的料理課程,是找一個白天在研究院上班覺得無聊,晚上就在 PUB 裡面打鼓的一個學歷很高的鼓手。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很厲害的廚師,他想去旅行,想學世界各地的料理,我就找他來開料理課。他其實不專業,切菜也切的沒有廚師好,可是這樣的料理課更容易打動我。因為他不是專業廚師,所以他做的料理對一般人來說,更好學之外,在料理課裡面你還可以聽到看到一個人對夢想的執著。」 初心 The Very Beginning Mind 拒絕邀請名廚去講堂授課、在書店生意很好的時候把餐廳的區域收起、在日光餐廳健康廚坊發展迅速的時候讓餐廳結束,這些讓人訝異的決定在他眼中也是任性的一部份。「我們很清楚自己的資源跟能力都有限,所以會選在一個好像是『階段性任務完成了』的時候去實現我們下一件想做的事。就像是餐廳品牌,我們想做的不是開餐廳,我們其實想來談食農教育,就是飲食文化跟農業這件事情,談食物里程阿。 對我們來說,我們餐廳大概開八年,大家已經越來越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食物了。」面對客人的不解,他們卻不曾懷疑自己所堅持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把賺很多很多的錢當成公司的第一目標。賺合理的錢然後讓它變得有意義。我們不是反商業,只是我們覺得企業第一要有的是靈魂,第二就是你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而且是有趣的事。」 回到最根本的,是該如何「好好生活」。「就像我們堅持開書店,是因為手機看東西太快了,一個晚上如果你看電子書,你應該可以一直滑,不喜歡看就換一本。可是我覺得紙本書不一樣,你在翻一頁紙,跟電子書的差異就是在時間。你很餓的時候,你吃得很快,東西不好吃,你的目的只為吃飽。」他覺得也像是香港媽媽們煲的湯,「湯為什麼好,食材沒有多特別,沒有太複雜的廚藝,關鍵是時間嘛。我覺得沒有時間,就沒有生命的美好。」他輕輕苦笑了一下,說「世界改變的速度太快了,已經超過我們想像了。你要慢下來,然後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你才有辦法好好生活。你的渴望是什麼?」那顆有靈魂的種子,滿滿長成了大樹以後,還是有著相同的靈魂。 原文刊載:OBSCURA/VOL 27 撰文:Mansum Wong 攝影:Comus 關於 OBSCURA 成立於 2010 年,總部設立於香港。OBSCURA 為有熱情、具有傑出品味、並採取行動創建屬於自己風格的品牌們提供一個絕佳的園地。一年出版兩次的平面雜誌及網路平台,分享 OBSCURA 感到興趣的藝術、設計、文化和工藝。OBSCURA 極度讚賞人們身邊獨特又精緻的小事物、收集極簡單又歷久彌新的小奇蹟。OBSCURA 為全世界有願景的讀者們分享故事、發掘創意頭腦中的靈性與美學,並相信著日常生活中可以淬鍊美感。 請參考官方網站 Obscura Magazine 、OBSCURA 粉絲專頁
Ms. Bond 的香檳人生
「人生的快樂時光,對我而言,都跟香檳有關 ……」一 頭淺色俏麗短髮、渾身俐落明亮的 Ms. Bond,那隨時迸現的爽朗笑聲,就仿若「啵!」開瓶聲響,伴隨剔透金黃酒液與沖天氣泡,瞬間即帶起一片歡欣飛揚! Ms. Bond,是台灣唯一專注於香檳教學的講師;曾先後在巴黎、台北、京都、紐約工作,行遊世界,自然也品嚐過各地無數美酒。身形嬌小,言語卻如陽光般能量飽滿的 Ms. Bond 笑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喝酒、喜歡酒的味道,青少女時期的她連紹興酒都愛,又慶幸生長在一個開放的家庭,讓她完全不受壓抑。在美國讀大學、研究所,專研的是藝術史,但對酒的熱情,卻彷彿有道看不見的引線,牽繫著她一步步走向品酒這一行! 「搬回紐約後,有一次去看醫生,診所對面就是一家很有名的酒店,我看到他們外面的徵人啟事,於是就走了進去!」在這家全美數一數二的大酒店當業務,不但向人介紹酒,更可以喝到各式各樣的酒,Ms. Bond 如魚得水!也從這時候開始,Ms. Bond 有了辦品酒會的念頭,「我喜歡跟人家談,不只解釋給人家聽,而是一起談,我覺得那非常有趣。」在此同時,她也開始寫關於酒的文字,雖只是以即時通訊(newsletter)的方式寄發給朋友,不只傳達對於酒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分享自己品賞當下的種種心情。 正式進入品酒圈,更是一個意料之外。酒店業務工作結束後,Ms. Bond 進入雜誌社,因而認識了許多編輯撰稿人。某天,突然接到一位《舊金山時報》編輯邀約,「問我要不要寫一篇關於香檳的文稿?我說要!其實我根本不住在舊金山,也還在工作,就只能趁下班回家時間找酒單、做採訪。」短短兩星期內,Ms. Bond 完成了一篇登載在《舊金山時報》上,長達兩頁的文章!沒多久,第一次有酒店公關請吃飯,「就是因為那篇文章,被人家肯定!」 Ms. Bond 開始在酒界嶄露頭角。 每一支酒,都是時間的熟成、專業技術的結晶,蘊藏著各種風土、歷史、文化底韻。Ms. Bond 筆下的酒,常被賦予了人性化的風采與性情:「這支 Lanson 也太帥了吧!還是好有型,氣泡並不衰弱,酸度還是很美;有很多 roasted nuts/烘焙堅果、咖啡、煮過的黃色水果類的味道,加上有很明顯的 eucalyptus/尤加利樹風味出現 …… 是個中年帥紳士。」「不像典型白丘的白中白(blanc de blancs), blanc de blancs d’Aÿ 更豐滿;是個自信、成熟的女人。」沒有太多的知識性名詞或空洞形容,反而讓人更容易理解、想像,甚至連結並靠近。 本身即是自信、開朗的 Ms. Bond,透過香檳教學,除了分享對香檳的熱情,最想傳達的,其實更是自信心的累積與建立,並且,不只對香檳,而是在人生所有面向的自信心,「為什麼叫 Ms. Bond?因為同樣喜歡馬汀尼、喜歡羅曼史、喜歡喝老年分香檳的 007,他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只要還有一口氣在,他都會想著如何克服困境活下去!」Ms. Bond 就是要用這種飽滿的能量幫助別人、帶給人勇氣 —— 不只認識香檳,更認識自己! Ms. Bond,與其說是香檳講師,其實更可說是一位對美好人生擁有無限想像的生活家;品味香檳,也以發自心靈深處的自信,品味精彩人生! Ms. Bond香檳老師粉絲專頁 更多課程請搜尋伊日美學講堂
tiger milk 羊毛氈:最療癒手作
近些年,觸感輕柔的羊毛氈手作品,逐漸以玩偶、配飾、生活物件 …… 等多種樣式,出現在手藝市集、文創商店,且因其顏彩豐美,很是吸腈。看似新潮,事實上,純手工戳針創作的羊毛氈,可是一項古老的工藝了,甚至可能追溯到至少八千年前,是比紡織,針織都更早被人類使用的織品形式!只要一根針、一坨羊毛、一個簡單的戳的動作,以及大量時間與耐心,就可以在指間慢慢勾勒、型塑出心中所想的各種圖樣和物件! 「它很好入手,而且很療癒!看電視、發呆時候都可以做。」專心投入羊毛氈手作已超過十年以上的王荷瑄,邊戳邊笑說著對這門手創工藝的著迷。朋友口中的「小虎」王荷瑄,典型鄰家女孩般的清純、樸實,偶爾還帶著稍許靦腆笑靨。大學唸純美術,因而對現行美術教育被升學主義所宰制很有感,於是,大學畢業在幼稚園擔任了一年美術老師後,和幾個有志一同的友人,初生之犢不畏虎地開設了兒童美術教室,想要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美術課程。但也因為太年輕,經營概念的缺乏讓現實成為沉重負擔。 不過,就在開設兒童美術教室期間,為了新課程設計所需,接觸到當時才剛傳進台灣的羊毛氈。不僅素材新,連做法都難以得知,「只能買日文原文書,看圖試做。」王荷瑄笑說,就這樣做著戳著,不但玩出興趣,也累積了不少作品。 為紓解兒童美術教室帶來的經濟負擔,在友人建議下,王荷瑄開始試著販售羊毛氈作品,「我先在敦南誠品前擺路邊攤,星期六、日才去,還要跑警察!」擺了一個多月後,輾轉到當時唯一的手作市集:西門紅樓。出乎意料,羊毛氈手作的擺攤小生意竟好到可以用來補貼畫室所需費用!畫室、擺攤兩頭奔忙,王荷瑄後來選擇全心往羊毛氈創作路上前進。 與羊毛氈結緣,一開始是因緣際會,但運用羊毛強韌且可緊密糾結的纖維,羊毛氈多樣的可變性,卻讓王荷瑄愈作愈有興味,「它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立體,創造出細微的凹凸層次;又有很多種顏色,可以像畫畫般。」相較於陶土類型的硬雕塑,羊毛氈像另種軟雕塑,給了在意念表達上,不擅也不愛直白訴說的王荷瑄更富彈性的創作空間。 尤其,當可愛、小巧的作品雖滿足了生活所需,卻不足以傳達她對於所喜歡的大自然、生態、動物保育……等議題的看見與感受,王荷瑄透過指尖的一針一針,慢慢戳出一隻又一隻栩栩如生的作品;有浣熊、長頸鹿、犀牛、綠蠵龜、水鹿、鯊魚 …… 等大型動物頭像,也有各種鳥類、蛾類、蝴蝶、昆蟲、植物 …… 彷彿標本,但以心手相連的巧思意念為血肉與溫度,將生活所在的這座島嶼的秘境與美麗,以及曾經的旅行途中每一場相遇、每一則記憶的故事,一一展現! 羊毛氈手作的最大樂趣,或者說之所以療癒,大約就在於:心想事成;也許剛動手時,還沒有清楚藍圖,但隨著一戳接一戳,慢慢戳圓、整形,腦袋裡的模樣漸漸清晰,手上的物件也具體了。王荷瑄--小虎的羊毛氈創作歷程,不也就像一件作品的生成?而且,仍在繼續形塑中呢! tiger milk 粉絲專頁 伊日美學講堂 YIRI CLASS 官方網站
大白:質木無文
彷彿渾然天成般的杯、勺、叉、湯匙、筷子……簡約流暢的線條、自然的木紋,以及木頭本身顏色所散發的優雅溫潤,不是乍看一眼的驚豔,卻是忍不住想多看幾眼、想伸手撫觸,這就是「質木製作」食器的魅力!就因為全是順應自然肌理,所以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而且,也全都出自一人――大白之手。 清秀白皙、典型年輕都會男子樣的大白,很難讓人聯想竟是經常窩在三、四坪大小的地下室空間裡,鎮日與車床、空壓機、木工半成品、NG品或不良品,以及堆滿一大落的細木屑為伍。而從這小小工作室、從大白雙手琢磨而出的木工製品,已逐漸建立起自創的「質木製作ZhìMù Workshop」品牌聲譽,甚至在文創商展中備受國外廠商青睞。 「高中時候,朋友叫我小白,因為我以前皮膚白。上大學以後,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改叫我大白,一直叫到現在。」本名許哲瑋的大白,無論綽號或品牌名,都引人好奇,因為「大白」一詞,可是語出老子《道德經》「大白若辱」,而「質木」則源自南朝鐘嶸的《詩品》的「質木無文」,形容文采或人品的樸實無華。大白笑說,綽號從小而來,他完全不知有何典故,倒是品牌名,則是與朋友認真討論而來的,「『質木無文』的『文』是『掩飾』的意思,或者說去做一些裝飾、雕飾,『質』則有樸質的意思,因為我所選用的木料都比較素一點,不會選彩度高的,因為看久了會不喜歡。」而品牌名所展現的,其實也是大白自身性格的習慣與喜好。 大學讀的是生物,畢業後一直以家教老師為業的大白,接觸木工,純屬興趣。而且,一開始是讀工業設計的朋友因作業需求,要做一支筆,所以臨時去學木工,「完成後拍照給我看,哇!當時就覺得木工好像很有趣。」但大白並沒有馬上去學。只是心裡似乎一直有個聲音:木工還滿好玩的! 這聲音在心裡迴盪了一整年。一天,突然心血來潮,大白和姐姐一起到三峽開始學習木工車床,「上第一堂課就喜歡上做木工的感覺,時間過得非常快,就是人家講的一種心流經驗吧!也就是當你做一件很喜歡做的事情時,時間就會過得特別快;因為很專注,因為很享受其中。」之後,大白又更進一步去學了細木作,甚至線鋸。 最初學木工,純粹興趣,大白說,只是為滿足自己想動手做東西的欲望,「想要做很多小東西,做出來就很開心。」而從興趣到商品,也是無心插柳,貼在網路上分享的作品,開始有人詢問可不可以購買,甚至陸續有店家有意販售。而真正轉變的契機是跟朋友合作參與了文博會,「就是最初做筆,引起我對木工產生興趣的那位朋友。他做陶,我就跟他合作,做了一些陶器加木頭蓋子的作品,反應很好。來參觀的不少國外廠商很喜歡我們的作品,但因為我的東西沒辦法量產,所以就不了了之。」雖然接不了大訂單,但也因為文博會的經驗刺激,讓大白開始認真思考作為一個品牌及未來方向。 除了在選材上,大白喜歡楓木類,顏色較白、紋路細緻,看起來雅致、乾淨的木料外,製作上,大白笑說自己有些偏執,「我很喜歡做得很薄,因為視覺上比較好看。」不只厚度,包括重量、比例、手感,對美感很執著,都很任性是地堅持。所以任何一樣作品的第一件,都必須一做再做、再修,通常要做三到四個,才可能滿意。而雖然是木製品,而且厚度可能僅有1mm,卻毋須擔心漏水,因為大白選用的漆都是防水、透明,不會蓋掉木頭本身的顏色和紋路,並通過日本食品衛生安全檢驗,所以都可以放心使用。 學木工至今已六、七年,大白目前的作品以食器為主,另有容器、盒子、燈具等,都是極簡風,「我希望能做出十年後來看,還是覺得好看的作品,而簡單就是最安全的方式。」未來,大白希望能將自己的木製品跟其他材質媒合,包括陶器、黃銅、皮革,甚至自己很喜歡的塊根植物,創作出更多實用又兼具美感的物件。事實上現在也都已經在進行中,只是還要繼續加以嘗試。質木製作,一如木頭的安穩質地與多變性,指日可待。
日用之器,你也可以自己動手做
「完全是想不開啊!」在住家頂樓小小工作室,楊筑鈞談起了當年從筆記型電腦提袋、電腦周邊滑鼠線材收納袋等,3C產品包袋設計,轉而進入傳統的竹編工藝領域的歷程。 「想不開」當然是玩笑話,真正的原因,是內心不斷升起的一道疑問,「工業化量產製造過程中會有很多多餘的廢料,對產業而言,雖有其必要,但身為這個產業鏈的一員,我覺得有一點guilty,內心會覺得,真的有這必要嗎?」於是,離開了讓自己不自在工作,轉而學習製作包包。而這更成為臨門一腳! 「做著做著,也做出了興趣。有一天,卻不經意看到皮革取得方式的影片,真是太恐怖了,原來這是殺生的產業!」楊筑鈞說,自己其實也不是會上街頭疾呼或積極參與淨灘的環保人士,但是對生命的傷害,以及皮革貼合所使用的非天然黏著劑、染製過程的環境污染,讓她於心難安!就在此時,看到一則竹編教學招生訊息,楊筑鈞開始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除了名字裡的「筑」與「竹」同音外,總是一臉笑的楊筑鈞說,不曾接觸過竹子,對竹編也全然陌生。對現代大多數而言,何嘗不是如此?事實上,在台灣,生長快速、取得也不難的竹子,在鋼筋水泥未盛行的年代,「竹管仔厝」是最常見的常民住宅;而現在,雖不再是主要建材,但在國內外常可見到以竹才建構而成、結合傳統與創新並強調低碳的大型公共建築或藝術品。除了建材,竹筷、竹簍、竹籃、竹椅、竹筐……更是塑膠製品興起前,隨處可見的日用生活器皿。甚至,古人以「絲竹」代表音樂,其中的「竹」,即是笛子、簫、笙……,以竹製成的管樂器。大詩人蘇軾甚至還曾說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以想見竹子在過去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隨著石化產業而誕生,大量生產、價格低廉的金屬、塑膠製品進入人們生活,竹器逐漸退出日常生活,傳統竹編技藝也逐漸凋零。報名參加竹編工藝課程,跟隨竹工藝師邱錦緞老師開始習藝之後,楊筑鈞不但開始認識了竹的神奇妙用,更從一片片扁平竹篾的穿入、拉出、層層交織、縱橫交錯之間,進入竹編工藝的精彩世界。 不僅從此栽入竹編天地,楊筑鈞進而創設品牌「筑子」,以台灣原生竹材編織生活工藝品,甚至藝術創作;她相信,無碳的手工生產方式是對土地最好的回饋。也不只手做,為接續前輩竹藝師的傳承精神,楊筑鈞也開設竹編工藝課程,大力推展生活中的工藝,「希望將經典的竹編織工藝融入日常生活,並且透過自己動手做,讓社會大眾對竹器皿有重新的想像,甚至對生活的建構,也能產生更多想像。」而且,只要有一雙手、一把刀,楊筑鈞認為,每個人都有潛力做出不可思議的作品,相信自己就對了!
時間釀的豐美滋味
早在冰箱發明以前,人類早就懂得保存食物的秘密 —— 或者醃漬,或者發酵,以時間這個無可取代的秘方一併將季節、風土封藏起來,成就舌尖上變化萬千的味覺音符。 王琬萱(Sharon)和夥伴以「醃漬」諧音,創設了「胭脂」食品社,不只要承續阿公阿嬤的古早味,對食物各種滋味充滿好奇與探索精神的他們更想知道,如何以古老的醃漬智慧為基礎,將鹽、糖、醋、油、麴、酒等基本元素,結合現代創意,歸納、整理出一套知識性、系統性方法,「也就是說,吃到某樣東西,大概就會知道是用了甚麼方法、經過多少時間所做成。 而當瞭解了這套方法背景之後,也就可以去面對各個地區的食材,並做出各種變化。」於是,自然發酵鳳梨果露飲、風味特調薑味甜檸蜜、秘製配方胭脂辣醬、佐餐幫手油漬綜合菇、廚房萬用熟成檸檬鹽 …… 無論醃或漬或發酵,不再只是停留在保存食材的基本功能,藉由時間的醞釀與轉化,讓食材產生不同層次風味,甚至提高營養成份,創造不同價值。 時間可以封藏、轉化的美味,也不僅止於蔬果,各式果實,加入魔法般的微生物作用,更可以成就色、香、味醇美豐美的汁液,一入口蕩漾迴旋,同時也是生活樂趣與品味不可或缺的良伴。而這世上歷史最悠久的加工飲料 —— 酒,當然也是 Sharon 不會錯過的探索。尤其數年來,每到四、五月清明時節,Sharon 就會收到在台東以自然農法栽種胭脂梅的友人寄來的鮮採青梅,年復一年,將青梅以糖封釀、浸漬,等待醇熟後再開封品嚐。這滋味,不只滿載豐盛的友誼,更記錄著季節的訊息。 就如同對於漬物,希望能結合現代創意,歸納、整理出一套知識系統,對於釀酒,Sharon 也沉澱出一份精確配方,「有人說,猴子也會喝醉,因為水果只要過熟,就會自然發酵,就會有酒精成份。但我想透過人為介入的方式,看到其中的細節變化,我覺得很有趣!」Sharon 笑說,雖然只要有糖、有酵母,酒精自然就會產生,但是,關於釀酒這件事,時間因素顯得更重要,而且,因為過程可能會很長,期間必須過濾好幾次;每一次過濾就品嚐一次味道,對 Sharon 來說,最大的享受其實就在於此,「我覺得釀酒的目的、樂趣,並不在於最後得到一杯跟五大酒莊釀出來的酒一樣香醇;而是過程中,每個步驟都去喝喝看、嚐嚐看那不完成品,瞭解每個階段的變化,然後思考如何去調整、在甚麼時間點調整 …… 這樣的過程跟回饋是更豐富且有趣的!」 而不同原料,即不同季節、風味的水過特性都不同,要掌握的訣竅也不同,如何講究、控制,最後得到自己喜歡的成果,所享受的過程樂趣當然也不相同。除了樂趣之外,Sharon 也認為,當明白了每一口啜飲入喉的珍釀是怎麼來的之後,當你在消費時,就會產生不同流俗的觀點,而且是更深刻的,不再只是人云亦云。 無論醃漬、發酵或釀造,加進了神奇的時間元素,關於食材與風土的關係、與物產品種的關係、與烹調方式跟技術的關係 …… 所有判斷或思考的觀點都會從三次方變成四次方,因為每個步驟都可以不斷再去延伸、討論,「就像每年釀梅子酒,步驟差不多就是那些,但可能第二天,我就會想,除了這個之外,還可以再加些甚麼?很多的想法就這樣一直冒出來,就有更多想要變化的嘗試。」勇於嘗試帶來了挑戰,也充滿驚喜,Sharon 一直樂在其中。
無用選品店
或許,你也是從小就常被要求或提醒,長大後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愛買的東西、心愛的收藏,也總會被挑剔「這有甚麼用啊?」你可曾勇敢辯駁過,為什麼一定要有用呢?無用不好嗎?mamaisun,一個四個資深少女所組成的小小團隊,開了一家「無用選品店」,就是要為無用之物,甚至無用之人,翻個身、變個樣,即使依然無用,至少讓生活有滋又有味! 看似無用的東西真的一無是用嗎?可曾想過,無用居然也可以開店!是的,這個看似瘋狂的念頭,就要從mamaisun兩個無敵浪漫的行動說起。「『情書』是我們的第一個計畫。」mamaisun成員中的上萱跟于甯是大學同學兼好友,畢業後,雖各奔前程,但一直保持密切聯繫,分享彼此的生命經驗,也不斷討論可以一起做些有趣事情的可能性。情書,其實是mamaisun對身旁朋友表達關心的一種形式,「因為瞭解那些朋友的感情狀態,比如這個人熱戀中,而那個人剛分手,或者那個人剛結婚……每個人收到的花形都是那個狀態下的樣態,裡面還會附上關於那個狀態的字句。」就在2017年情人節前,包含一朵花形與一張卡片的情書被秘密寄出了,情人節當天,送達mamaisun關愛的人手上,收到的友人都感動萬分。 一樣從身旁朋友出發,第二個計畫「異樣上班族」,mamaisun則是將關心對象跨向上班族,「上班的悶,大家都感同身受,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就想,如果mamaisun可以用一種方式為大家解憂,那會是甚麼呢?」於是,這四個總有天外飛來無厘念頭的mamaisun就用了咖啡、香菸和糖果做成解憂包,清楚標明「對生理無益的奢侈品,通常是你心理有益的必須品」,並慎重其事地中英翻譯解說服用方法,還註明了副作用!此外,也用心拍攝了一系列「異樣上班族」情境影片,選定某個周一與周五的朝九晚五上班時間放上臉書,不但分男女版,甚至每小時內容更新,非常正經地不正經!「朋友都覺得我們真的是瘋了。」說到此,于甯、上萱不約而同哈哈大笑! 從「情書」到「異樣上班族」,愈玩愈開心了,但于甯也坦承,在做這兩個計畫時,其實都還在摸索,到了第三個計畫,也就是現正進行中的「無用選品店」,mamaisun已經知道,這就是他們要走的方向了,「除了一樣很ㄎ一ㄤ之外,情書、異樣上班族、無用選品,也都有我們想要關心的主題,都是一種陪伴或情感;而無用選品關心的,比較是我們對物件的情感,也就是那些丟不掉、累積的東西。」情書、異樣上班族,都是跟身旁最親近的人的連結,無用選品亦然,尤其生活在周遭的許多小人物,是mamaisun無時不在觀察,以及靈感來源。成長經驗裡,各自家庭裡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甚或菜市場裡阿伯阿姨信手拈來,絕不輕言斷捨離的生活小智慧,都潛移默化成為無用選品創作的沃土。 茶葉罐衛生紙盒、自製紙拖鞋、拼貼風曬衣架、勤儉疊疊樂、MIT橡皮筋、微整形蠟筆、花袋雨帽、瓶瓶罐罐蠟燭……對mamaisun來說,這不只是一般所謂的惜物、環保而已,更重要的是隱含在生活背景裡的價值觀:前一個世代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輩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現代人不行?為什麼一定要去買一個新東西?所以,無用選品不只是物的再利用,更包含了人的再開發,「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認識了非常多產業專家,他們也有一種無用感;他們的產業以前很發達,現在因為產業外移等因素,產業凋零了,心態上就產生了無用感!」這些產業專家的技能與生命故事,在mamaisun眼中,不僅可以再運用,更可以與物的再利用相結合,「當我們在搜尋物料時,就會一直想著要如何將這些東變成新的物件。這時候,就很需要這些專家的幫助。而這過程,就會產出人的再開發!」 相較於一般的所謂文創或理念品牌,mamaisun不只有著一套深刻的思索,更多了一份對人的關懷與溫度;有面對環境、生命的嚴肅,卻用著一種輕盈去踐行;以情書表達愛,以無用選品,再造無用之物,並提出對當前消費心態與物料循環的問句,並從中思考無用的可能性。 你是蒐集控嗎? 你是無法斷捨離的文藝少女嗎? 你是惡趣味的擁護者? 你是巧手生活智慧王嗎? 如果以上「症頭」你全都具備,那麼,你絕不能錯過「無用選品店」。但是,請克制你可能被點燃的想像力與忍不住的會心一笑或哈哈大笑,失控概不負責!
王怡方|堅定的職人精神
陣雨乍歇的周末午后,伊日講堂內, 「瓷漿灌模設計坊」十數位學員正埋著頭,聚精會神修整手中剛脫模,將乾未乾的泥坯;挽起髮、圍著工作裙的 年輕講師王怡方則梭巡其間,為學員們輕聲指導並解惑著。 「很多人一聽到灌漿,會覺得好像工廠大拍賣的便宜陶瓷品,也覺得手捏或拉坏好像比較有價值。事實上,採用灌漿方式,必須先手捏塑形,然後開石膏模,再灌漿,程序比手捏還要複雜很多,加上泥漿的收縮變化性大,所以失敗率也更大。」或許天生個性,也或許日日與土為伴,說話語調也彷如拉坏時刻,沉穩平靜的文怡方,款款訴說著一般人對於瓷漿灌模的誤解。大學讀的是工業產品設計,畢業後初入職場,做的是電腦螢幕、筆電、音響……等 3C 類大量生產、快速淘汰的電子產品。但一切流程幾乎都透過電腦繪圖的工作模式,卻與喜歡動手親做的王怡方性情格格不入。 在思索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是否轉換跑道之際,王怡方去上了手捏陶課程,首度接觸陶瓷材質,「大學時候嘗試過各種材質做設計,反而沒用過陶瓷。真正接觸到了,整個過程很享受、很喜歡,也覺得滿適合自己。」於是,毅然辭掉工作,王怡方回到台中,開始了陶瓷工藝的探索之路。 先是在陶藝師吳偉丞老師的工作室裡,邊試邊玩著拉坯、手捏、灌漿 …… 等各種技法,繼而擔任吳老師助理,協助修坯等細膩工作,也當練習、累積基本功。「一開始我也不確定自己到底只是一時興趣?或者真的可以做下去?所以那時候也想試試看,如果每天都做這種最基本、最無聊的動作,是不是可以撐下去?技術是不是可以更好?」自認不擅言詞、文字的王怡方,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媒介,透過手中一抔土的捏塑,創作出電腦 3D 描繪不出的形狀、觸感、溫度與情感。王怡方並不以此為滿足。因為喜歡的陶瓷作品都偏日本風格,而想閱讀的相關參考書籍也幾乎都是日文書。為了要讀懂,王怡方開始學習日語,進而決定到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工藝研究所進修,專攻陶藝,精進學習土與釉藥。 多摩美術大學的純美術風格,以及指導老師們大多屬當代立體造型的創作,顛覆了原本學設計的王怡方思維,「剛進去沒多久,第一次作品發表時,我就用過去產品設計發表的方式去講我的東西,結果被老師笑!老師說,你以前是 presentation,但現在是 display。」老師甚至移除掉她作品中的旁雜配件後,擺放到樓梯一隅,「這樣就夠了!」老師的一番話,醍醐灌頂般提醒了王怡方如何在空間中尋找物件的力量,將原本僅專注在作品本身的眼光,大大轉而看向作品與空間所營造出的氛圍。而這次的經驗也讓王怡方受用至今,「每一次做東西,我都會反覆檢查,是不是做太多?並且不斷刪除多餘,減到真正想要講的事情,力量會更大!」 大學時代產品設計的背景,加上多摩美大純藝術的薰陶,讓王怡方的作品兼具抽象表達與生活實用、藝術性與可親性;而年輕的用色風格、釉藥表現,以及造型風貌,也讓她的作品漸受矚目。「我很喜歡做自己不確定是否能做出來的東西,而手做的東西很迷人,很直接,即使你沒有刻意要說甚麼,但當它完成的時候,就是會有你的影子。」依然是一貫平心靜氣的和緩語調,但透顯的卻是堅定的職人精神!
白先勇經典《孽子》2020重返劇場
法國書評家雨果‧馬爾桑 (Hugo Marsan)於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評介白先勇的《孽子》,讚譽這部小說是一齣「將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劇」。 文學大師白先勇經典長篇小說《孽子》,發表至今滿四十周年,被視為現代華人同志文學先鋒,並曾改編成電影、電視劇。2019 年更獲得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Le Monde) 選出 1944 年以來 100 本世界各國最佳小說,《孽子》為入選的兩本華文小說之一,也是台灣唯一入選的作品。 本劇主創及表演團隊匯聚各領域金獎光環,包括編劇白先勇、施如芳;導演曹瑞原,擔綱演出的是功底深厚的劇場及影視實力派演員丁強、陸一龍、樊光耀、張耀仁、周孝安、張逸軍、李劭婕、劉士民、王振全、郭耀仁、廖原慶、林貫易等人。音樂與舞蹈的編排更為本劇調揉抒情詩意,吳素君的舞蹈編導以前太陽劇團 (Cirque Du Soleil) 舞者張逸軍舞出狂情烈愛的阿鳳傳奇,並以 15 位舞者的陣容舞出那隱身於黑暗王國青春鳥群的千姿百態與空寂無奈。流行樂界重量級作曲家陳小霞、作詞林夕及音樂總監張藝的歌與樂勾勒恢弘激昂、抒情纏綿、憂憤悲戚的戲劇情感。 主題曲《蓮花落》由情歌王子楊宗緯深情演唱,感人肺腑。王孟超的舞台、黃祖延的燈光、杜篤之的音效設計、姚君的服裝造型、王奕盛的影像,建構本劇多層次氛圍格局,恢弘氣勢之外,格外虐心動人。此次並邀請曾執導台灣首齣 BL 搖滾音樂劇《新社員》而備受矚目的中生代劇場創作者黃緣文擔任執行導演。 《孽子》描述在禁忌猶深的 70 年代,台灣同志族群被家國拒斥的邊緣處境。傳述同志戀人不悔的狂情烈愛,細訴孽子們對家的渴望、父子親情的悔罪與救贖。召喚沒有黎明的神祕「黑暗王國」,再現新公園「青春鳥群」的悲歡年華。 2014 兩廳院 TIFA 首演轟動,逾萬張票券售罄,觀眾滿意度超過九成;2020 感動再現,不再錯過! 2020《孽子》演出資訊更多資訊臉書請搜尋「創作社」 宣傳影片連結 *圖/文由創作社提供。 *憑購票券至全台伊聖詩芳療生活館專櫃,即可享有單筆消費 85 折以上之優惠再 9 折優惠 (活動至 2020.06.30 止)。
茶園野徑:自然農法的戶外教學
奉茶的傳統是一種無私的人情味,化作茶水撫慰了人的心靈,讓人時時懷著感謝的心,將人與人之間連結起來。 伊日生活自有品牌「一日茶事」,從 2015 年 3 月創立至今已有五個年頭。從南投名間鄉的怡香茶園起步,一路走來專注於台灣茶與茶萃保養品的可能性,為廣大的消費者,提出一個全新的「茶保養生活提案」。陽春三月、春風和煦的時刻,我們誠摯地邀情您共同參與由一日茶事、伊日美學講堂主辦的『茶園野徑』一日漫旅。和我們一同上山採茶、製茶、喝茶,聆聽茶園中的蟲鳴鳥叫及謝元在大哥經營茶園的歷程,和我們一起歡慶生日! 一日茶事起源 「一日茶事」以茶起家。伊日生活在一場農學市集中,認識了怡香茶園負責人 - 謝元在。也因為他的故事,讓我們理解到茶農若要轉型採用友善土地的方式耕種茶園,需要多少的努力;而面對現今追求快速的消費市場,茶農普遍使用除草劑及農藥,也使茶農轉為友善耕種的路上設下重重阻礙。 伊日生活始終佩服謝元在選擇使用自然農法耕種茶葉,不只是走上一條艱辛的路,更因為實踐友善耕種的毅力長達二十年之久。於是伊日生活與怡香茶園合作,發展出一日茶事「呷奉茶」系列商品。透過種好茶,喝好茶與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的連結。 茶園野徑:自然農法的戶外教學 活動日期|2020/03/21(六) 09:00 - 17:30 活動地點|南投名間鄉 怡香茶園 集合地點|台中高鐵站 七號出口 活動費用|免費,但需另外支付 $1000 元保證金(當天活動結束後將全額退還) 活動資格|伊日好朋友們(曾購課學員、伊聖詩芳療生活館會員) 活動報名|伊日美學講堂 *活動詳情請參考伊日美學講堂報名資訊
蘇健霖:順著它,跟它對話
金工,一般印象裡,總是剛硬冷冽,但欣賞蘇健霖不同系列作品:鹹酸甜、休憩、明山、揭墨……等飾物,腦海隨即浮現的是「百鍊鋼化為繞指柔」——不見銳利直角,但見起伏曲折,以手作的溫度,呈顯生活周遭所見所聞所感的各式主題!材質也不拘限於單一金屬材質,樹脂、紙張、花草果實……全都涉略,在蘇健霖眼中、巧手下,因著自身特性而長出獨有樣貌! 從小喜歡畫畫,更從小學三年級即開始寫書法至今的蘇健霖笑說,上大學之前,對金工一無所知,進了設計組,才開始接觸金工、木工、陶瓷、纖維、玻璃……等,迥異於書墨之外的各種材質,也才意外發現,這些素材很有趣,「繪畫必須先有一些想像之後,才能開始下筆。但這些材質,是透過拿起工具,碰到它,用身體跟它對話、有觸感之後,才有感覺,才對它開始進行想像。」創作途徑的不同,讓蘇健霖興味無窮。「一開始做練習時,從銅下手,味道很臭!磨的時候,又會產生銅粉,附著在手上、身上,一流汗,全身都很髒。我又鼻子過敏,有時候擤鼻涕,一擤出來,都是綠色的!」但金工材質的特性,卻讓蘇健霖深深著迷,「它很硬,很不受控制,沒辦法硬碰硬,要改變它的造型,一定要順著它的個性、軟化它,才能夠跟它對話。」自認反骨的蘇健霖覺得,自己的某部分個性似乎也是如此,於是,欣然接受挑戰般,「好!就跟你槓上了!」 但除了金工,蘇健霖並未放棄其他材質的認識與學習,「發現它們跟人一樣:陶瓷是一種個性,金屬、纖維、玻璃也都是。當我沒辦法跟某個人溝通時,就找另一個感覺比較舒服的人在一起。」但相較於其他媒材,蘇健霖花更多時間與金工相處。只是,當沒辦法繼續溝通、怎麼做都不對時,「乾脆就放著,我先去冷靜一下,也讓我跟媒材的僵滯狀態得以暫緩。」 金、銀、紅銅、黃銅、青銅、鋁、錫……等皆為不同的金屬,也有著各自不太一樣的特性與對應的操作方式,例如:溫度、工具與技法的配合、硬度變化與判斷。這些材質就像不同個性的人一樣,無法用同一種方式跟所有不同的人溝通,這是蘇健霖在材質身上所學到的。蘇健霖貪心地想和各種材質認識、相處,因此直到大四之後,才選了金工當主攻而創作至今。金屬的可加可減(焊接組合、纏繞編織、鋸切銼修)、可軟可硬(脫臘鑄造、熔合澆鑄、鍛敲鍛造),這些金屬不同維度的操作方式宛如煉金術一般的奇幻感,深深讓蘇健霖著迷並探索著。而對美的事物的嚮往,對生活之中細膩且敏銳的察覺,讓他踏上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美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