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觸感輕柔的羊毛氈手作品,逐漸以玩偶、配飾、生活物件 …… 等多種樣式,出現在手藝市集、文創商店,且因其顏彩豐美,很是吸腈。看似新潮,事實上,純手工戳針創作的羊毛氈,可是一項古老的工藝了,甚至可能追溯到至少八千年前,是比紡織,針織都更早被人類使用的織品形式!只要一根針、一坨羊毛、一個簡單的戳的動作,以及大量時間與耐心,就可以在指間慢慢勾勒、型塑出心中所想的各種圖樣和物件!
「它很好入手,而且很療癒!看電視、發呆時候都可以做。」專心投入羊毛氈手作已超過十年以上的王荷瑄,邊戳邊笑說著對這門手創工藝的著迷。朋友口中的「小虎」王荷瑄,典型鄰家女孩般的清純、樸實,偶爾還帶著稍許靦腆笑靨。大學唸純美術,因而對現行美術教育被升學主義所宰制很有感,於是,大學畢業在幼稚園擔任了一年美術老師後,和幾個有志一同的友人,初生之犢不畏虎地開設了兒童美術教室,想要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美術課程。但也因為太年輕,經營概念的缺乏讓現實成為沉重負擔。
不過,就在開設兒童美術教室期間,為了新課程設計所需,接觸到當時才剛傳進台灣的羊毛氈。不僅素材新,連做法都難以得知,「只能買日文原文書,看圖試做。」王荷瑄笑說,就這樣做著戳著,不但玩出興趣,也累積了不少作品。
為紓解兒童美術教室帶來的經濟負擔,在友人建議下,王荷瑄開始試著販售羊毛氈作品,「我先在敦南誠品前擺路邊攤,星期六、日才去,還要跑警察!」擺了一個多月後,輾轉到當時唯一的手作市集:西門紅樓。出乎意料,羊毛氈手作的擺攤小生意竟好到可以用來補貼畫室所需費用!畫室、擺攤兩頭奔忙,王荷瑄後來選擇全心往羊毛氈創作路上前進。
與羊毛氈結緣,一開始是因緣際會,但運用羊毛強韌且可緊密糾結的纖維,羊毛氈多樣的可變性,卻讓王荷瑄愈作愈有興味,「它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立體,創造出細微的凹凸層次;又有很多種顏色,可以像畫畫般。」相較於陶土類型的硬雕塑,羊毛氈像另種軟雕塑,給了在意念表達上,不擅也不愛直白訴說的王荷瑄更富彈性的創作空間。
尤其,當可愛、小巧的作品雖滿足了生活所需,卻不足以傳達她對於所喜歡的大自然、生態、動物保育……等議題的看見與感受,王荷瑄透過指尖的一針一針,慢慢戳出一隻又一隻栩栩如生的作品;有浣熊、長頸鹿、犀牛、綠蠵龜、水鹿、鯊魚 …… 等大型動物頭像,也有各種鳥類、蛾類、蝴蝶、昆蟲、植物 …… 彷彿標本,但以心手相連的巧思意念為血肉與溫度,將生活所在的這座島嶼的秘境與美麗,以及曾經的旅行途中每一場相遇、每一則記憶的故事,一一展現!
羊毛氈手作的最大樂趣,或者說之所以療癒,大約就在於:心想事成;也許剛動手時,還沒有清楚藍圖,但隨著一戳接一戳,慢慢戳圓、整形,腦袋裡的模樣漸漸清晰,手上的物件也具體了。王荷瑄--小虎的羊毛氈創作歷程,不也就像一件作品的生成?而且,仍在繼續形塑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