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才說著今年冬天怎麼不太冷,沒有冬天的味道,在朋友的網路動態上,頻頻看到「還我冬天」;然而它一來,馬上就是冰、就是雨,就是低溫。

 

像這樣的季節裡,茶桌上,用了超過半年的玻璃壺承(放置在茶壺下的盤或托),看上去特別透明冷冽。好啦,它其實也沒真的影響沖茶的溫度,卻一入眼就覺得冰。趕快趕快,順手從櫃裡拎一只厚實敦篤、如葉一般的長型陶盤出來,墊入壺下。呼 ~ 眼睛這才覺得暖和了一些。茶桌上的小道具們,就像這樣,很自然的,隨著溫度,開始一樣樣替換著,如同衣櫃裡的行頭一樣,換季。由夏至秋,蓋杯連續陪了我至少兩季。它口廣,出湯快,泡廣受喜愛的東方美人,很容易避開小壺會悶到、會過熱出澀的小問題,而能嘩嘩嘩地很快傾倒出迷人的香甜滋味。對新手來說,很簡單,很容易上手。就算是瘋狂茶迷,在日常使用上,也很便利。

但是一到冬季,它那麼寬闊的口徑,不保溫,一邊注水沖茶,熱氣一邊呼呼呼的從杯緣飄散逃走。茶的香氣往往還沒升起,就被涼意封在裡頭出不太來了。於是,坐了將近半年冷板凳的紫砂小壺,終於輪得上出場。連同我自己在內,以前都覺得茶道具裡,數一數二老氣的,就是紫砂壺了。一端出來就古人附身、叔伯氣飄出、老味遠播的感覺。對,但冬天裡,卻會深深的感激它。它古樸而略顯笨拙,叉著腰坐上陶葉盤,好像很不會打扮、戴著厚眼鏡、中分瓜呆頭的班上男生;但是數學很好,對電腦也在行得不得了。(是在形容工具人?)

大概就像工具人(嗯?),長得老派的紫砂小壺,卻能不負期望的,把冬天最想喝的幾款台灣代表性烏龍茶,泡得令人如癡如醉。

例如冬片的包種茶,日前剛到手,紫砂小壺一泡,暖意隆隆的冒起。那甜味在此熱度滋潤之下,成熟飽滿。朋友說,有甘蔗香哩。包種茶平時給人的感覺,通常是充滿蘭花、野薑花、梔子花等等白花的飄雅香氣。但冬天喝起來,白花香略顯單薄。可是可是,紫砂小壺泡冬片包種厲害。在高溫暖意的烘托之下,這種帶熟甜的香味、滋味,確實像甘蔗。讓冬天喝包種茶多了好多樂趣。

還有還有,期待已久的鐵觀音。鐵觀音發酵足、焙火重,深深一團烏亮。但不用個百度水溫,很難沖出它的勁香。可是平時,不要說氣溫三十多度的夏天好了,就算秋涼,百度水溫一泡下去,仍顯得燥。茶不燥,人卻很燥。就連平時不怎麼喝茶的朋友,燥日喝鐵觀音,都會說,嗯,喝完喉頭好像刺刺緊緊的感覺呢。

然而冬天裡的紫砂壺就是這麼令人期待:鐵觀音可以變得好好喝。在它保暖的款待之下,平時有點拒人千里之外的鐵觀音,好像被哄得很開心地舒展開來。雖沒有早年野烈烈的遒勁滋味,但綿長久轉的獨特韻味,卻是難以被取代的想念滋味。冬天裡的茶道具,有了陶盤,有了紫砂壺,有一樣卻是我不曾換過的道具,就是小瓷杯。好像還是抗拒著用厚墩墩的陶杯啊我。又或者,一直沒有養得成熟、能帶來溫潤高香美味的陶製茶杯。

以炭燒水、以紫砂逼香,香味繚繞又滋味起伏裊轉的茶,一落入陶杯,我自己長久以來的經驗是,陶杯較厚,溫得不夠熱的話,茶的溫度驟降,再加上孔隙較粗,味香兩失。冬季高溫的美味魔法,就飄不起來了。可是薄薄的小瓷杯好神奇啊。那麼輕巧、那麼薄,但先收再翻的口緣,很巧妙的把香留在杯裡頭,緩緩的升起。溫度不容易降,而能嚐到在高溫間奔騰的各種滋味。

於是就這樣囉,炭爐、紫砂壺、小瓷杯與陶盤,應該會陪伴我度過一個很美好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