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Bago|recycling plastic bag lab

      Bago recycling plastic bag lab|賦予塑膠袋二次延續的生命 循著這句話,「Bago」這個成立短短不到兩年的品牌,持續在人們對塑膠袋的需求裡頭,找到永續的蹤影。上述的語錄將之解釋為貪婪可能有點現實,我認為更柔軟的說法是惰性,就因為懶得妥協一點不方便,所以買早餐我們會拿塑膠袋,幾顆水果、幾個麵包、幾包零食都會,有時候我們不是需要,而是不願意造成自己的困擾罷了。既然如此,不妨瞭解一下「Bago」究竟提出了什麼回收塑膠袋的方式。 簡單說明,就是加熱塑膠袋,並以不釋放對人體有害之微量元素的基礎下進行熨燙。看似容易的剪取、拼形、熱熨,都是塑成產品風格與特色的關鍵,仔細觀察每個商品可能都暗藏玄機,比如「Bago」曾在某個塑膠袋上發現「This Bag Is Not A Toy」這句話,就剪下來拼進去當時的布料之中,讓一個用繽紛色彩包裝起來的產品,挾帶一個其實一點也不輕鬆的責任。 其實「Bago」當時只是單純地想把塑膠袋做成服裝布料,卻邊玩邊走成現在的模樣,從起初四個夥伴減至現今的三位女孩,都是剛從大學畢業屆滿一年的待宰新鮮人,由於當時就立誓要把畢製看做一個可發展的品牌,即便才剛開始就已被社會打得鼻青臉腫,但憑著一股木蘭的傲氣,在正職工作之餘,還是租了一間小雅房當工作室,誰有時間就去當幾小時的燙布阿姨。乍聽之下似乎很克難,但真的就是很克難。 我一直被「Bago」所吸引的品牌魅力就是玩心,三人各有所長,小涵拘泥細節,仙尤突發奇想,儀庭則是兼顧執行與和事佬的角色,可共同擁有的,就是幾近一致的美學,在通訊軟體的群組視窗裡,討論市面上不得其解的產物、分享生活中瑣碎的荒謬片段,當然網拍是一定有的,尤其網拍常常有特別的塑料包裝,甚至比買來的衣服更讓她們興奮,如此緊密的生活關係造就每塊產出的塑膠布料充滿她們各自的影子。 做類似提倡再生價值的事情,面對大眾其實會常感灰心,理念是美意,可商品能否產生共鳴又是另外一回事,塑膠袋在你眼中的價值,就是「Bago」發展路上伴隨著的阻礙,常常有人對品牌表示贊同,但卻提不起勁支持,包括委製廠商,首次發表的系列袋包商品,其實被許多縫製廠商婉拒,至今好不容易擁有了願意協助的工廠,回頭面對消費末端的顧客是否買單,就又是一場難關。回想畢製時期,在商品產出的階段裡,從實驗打樣到廠商製作,終至最後的成品,往往最大的質疑都源於自己,也因為有了每一次的不滿意,才成就新的品項有更美好的樣子。          去年在同樣執行塑膠袋回收計畫的Plastico 引薦下,進而認識了「Bago」,合作到現在,每一筆與客人的交易都令她們由衷的感謝,並不單純是商品被買走而已,更重要的是,她們又讓一個人認識塑膠袋能被循環使用的其中一種方式,甚至思考塑膠袋在生活中的需求與否。   Bago 臉書專頁
  • 在熱浪下尋找減碳解方

    接連幾週柏林被熱浪籠罩,多數柏林人都住在保溫至上而設計的綠建築裡,雙層玻璃、厚達三十公分的牆面、節能蓄熱的大片落地窗,在這波35-38度的熱浪中,許多人夜不成眠熱到生病。除了柏林車站內唯一一間24小時的藥局宣佈關門以外,機場的行李運輸也跟著大亂,勞工部門討論高溫假該怎麼放。還好八月是歐洲人的暑假,許多商家自動放假。而賣場中的電風扇每日售罄,貼上公告:「請不要再向詢問店員電扇,已經完售,下次請早。」 電扇荒與公共服務皆因熱浪受影響,環境專家認為這種極端氣候可能會成為常態。要怎麼對應環境變遷,德國環保署署長Svenja Schulze發表在「解決方案研討會」上提出的幾個創意方案,其中有些提案指出,若將提高有機農場的土地佔比或許是一解方,由於健康的土壤裡的蠕蟲、昆蟲、蕈類及腐殖質需要消耗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在有機農業條件下的土地,或許能夠小幅度地吸收過多的二氧化碳。 而實際統計也顯示出,農業也比工業所排放的廢氣相對來得少,根據德國聯邦政府的氣候保護計畫,期望要在2030將德國的氣體排放量降低34%。而另則新聞也呼應了指導方針,德國的農場近年來由於市場驅力及觀念的宣導下,也愈來愈高的比例轉型成為有機農業,今年的農場面積與去年相較成長了9.7% ,而其中有機農場的面積增加了8.3%。 根據聯邦有機物產局統計,在2017年有超過2200個農場改行有機農法,換句話說,就是每天都有467個足球場的面積成為有機農場。 這些土地使用上的改變或許與近年來歐洲有機食品的需求大增的結果有呼應的關係,2015年有機食品價格飆升,由於本地物產供給不及,許多有機食品轉為引進外國產品,這些運輸、包裝的過程本身也提高了碳排放,而在德國有機商店販賣的產品幾乎80%都來自國外。在這樣的結果下的碳足跡帳單,外國的有機農產比起本地產的非有機農產實際上更是不環保;但也在這個有機農產的市場誘因下,德國農場提高了有機比例。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對於訊息紛雜瞬息萬變的世界,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許與挑選新鮮物產的好眼光是一樣重要的。
  • 自然_在你腳尖觸碰到的地方

    人類對於原始森林樹冠層的瞭解, 猶如對海洋與太空的認知一樣貧乏。 近來興起一種戶外攀樹運動,主要是利用繩索系統及安全裝備在特定的大樹上,進行上攀下降、樹冠層露營等。從選擇合適攀爬的樹種,以維護樹木成長為前提,用繩索及安全裝備,並教授適當的自然生態知識,跟一般大眾所想像的徒手爬樹有所差異。 攀樹分為休閒攀樹及工作攀樹系統,三十多年前才將工作攀樹應用在學術研究上,或許你不知道學者公認在森林樹冠層(Forest Canopy)存在著許多人類未知的生物及現象,過去研究樹冠層的生態,必須使用望遠鏡或等到大樹倒下才能進行觀察,於是現今此領域的知識仍然非常稀少,甚至被形容成地球上的內太空。 「你知道樹可以長那麼高,就會有所期待,就會有所尊敬。」林業試驗所的徐嘉君這樣說,每棵巨木都有不同的個性,經歷的風雨也不同,卻同樣如地球孕育著人類般,孕育著樹冠層的生命。對於附生植物情有獨鍾的她說,台灣原生種蘭花將近400種,苔蘚、蕨類也包含在附生植物中,種類密度之高,於世界上可謂少有。昔日植物學家認為相當稀少的物種,在罕為人跡的樹冠層卻欣欣向榮生長著,看似寧靜的樹冠層其實每天都在上演著豐富的生命奇蹟。 提到攀樹過程中遇過最深刻的事,她則感嘆地說,今年二月上棲蘭山區探勘,遇到一株高聳入雲卻從未被記錄過的香杉木,而第一次攀爬的人擁有命名的權利,於是「幻影」便成了這株美麗香杉的名字。不過當下次再去造訪幻影時,卻遍尋不著它的蹤跡,後來才發現因為下雪讓土壤結凍,使得一棵大樹因此倒下,讓人不勝唏噓。她說若是不曾記錄過,就沒人知道它曾經長得那麼高。 對於鎮日埋沒在水泥建築的人們,攀樹運動就像是用雙腳去認識大自然,將自己置身於各式聲響、氣味繁雜的森林,換上鳥兒的視野,聆聽樹葉間相互摩擦的聲音,隨著風及森林一起律動,讓人不禁思考,我們對於共同生活在這塊島嶼的動植物瞭解甚少,卻因為開發而不斷破壞它們賴以為生的棲地,人類位於生態金字塔頂端,卻一再敲掉支撐著整個生態的底座,最關鍵的問題是,消失多少物種後人類將無法生存?或許讓人們走進森林,感受森林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切身體會到我們擁有的世界何其珍貴。     TEXT│羅雨航 PHOTO│澳洲攝影師 Steve Pearce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提供)  
  • 送給地球一份禮物

    我們向地球已經索取太多。如果能送地球一份禮物,你會做什麼?沒有靈感嗎?以下是綠色和平的15個建議。一起創造對地球永續的好生活。 01/好好住 升級再造(Up Cycling)的居家改造術已經成最新潮流,可以大大節省資源,因為舊物成了新物。幫破舊的扶手椅換新裝如何?要是無法自己來,一定也有店家能幫忙。試試家裡附近的舊家具翻新商店吧。 02/好好吃 當「剩食」已成為一大問題,審慎採購、好好吃完,就是節省地球資源。 03/永遠都記得檢查家中垃圾 盡可能讓塑膠、紙張、電池⋯⋯在相應的回收容器中落地。你會發現,剩下的垃圾真的不多。 04/改用再生紙製品 採購前應注意看成分說明,選擇使用回收紙漿製造的衛生紙,有助於森林循環再生。同樣的道理,也適用筆記紙、紙手帕,或廚房紙巾。 05/交通 在台灣,要出國多半只能搭飛機。不過,也可以選擇探索鄰近市鎮,漫遊自然與人文遺跡。搭乘鐵路也能到!能為地球省下許多碳排放。 06/閱讀時,也想到森林 圖書館借閱、二手書店尋訪,這些都比新書省紙。所以,幫書架上只閱讀一次的書撢撢灰,分享給適合的新主人吧!電子書雖然需要電,不過它們真的是完全無紙的。 07/自備飲水 多利用飲水機,取代購買瓶裝水。為地球、海洋,減少難以分解的塑膠垃圾。 08/試著一天不玩手機遊戲 將目光轉向山林,好好感受生活,是不是有趣多了!即使手機壞了,大都能送修。不然,也要妥善回收。 09/無欲過生活 試試看幾天不買任何東西,地球也會因此鬆一口氣。 10/關注你吃的魚 邵廣昭老師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可以幫得上忙。用永續漁法、未經過度捕撈的魚種才上餐桌,讓海洋年年有魚! 11/光顧附近的無包裝商店 購買食物卻不產生塑膠或紙盒包裝,有助我們的地球與環境。出門別忘了帶上你的環保提袋或裝填瓶罐容器! 12/愛地球永不過時的經典選擇 騎自行車取代開車或騎機車。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也可以給我們的地球(還有你我)更乾淨的空氣。 13/減少對肉品的欲求 純素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真的需要每都吃肉嗎?蔬果種植比起肉類的生產過程,產生的碳排放要少得多了。 14/一起守護地球 跟孩子聊聊地球,聊聊我們的海洋、森林、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畢竟,地球的未來需要孩子一起守護。  15/簡單的穿衣哲學 時尚產業總是不斷推陳出新,盲目地追求流行既傷荷包又不環保。但你可能不知道,最潮的時尚穿搭可能就隱藏在二手古著商店、跳蚤市場與二手交換會,這些都能節省地球資源。較少的紡織品製造,就代表較不耗水、較少化學污染。還有,親 手縫一顆掉落的鈕扣、補一個破洞,其實沒那麼難。 Text│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