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過去了,柏林已經全面進入冬天的場景,沒有太陽體感氣溫接近五度,人們在街頭行色匆匆躲避寒風。緬懷天氣總是自尋憂愁,想起才不久前,在那九月的第三個星期五的熱鬧街頭,街上的熱情還真是兩樣情。
那是全球大串聯的「Friday for Future」的禮拜五,我的任職的公司群組裡傳來一則訊息,今天中午 12 點到下午 3 點,不上班,要上街。大家在辦公室做好布條、紙板寫上「Melt my heart no planet」「There is no plan B」等等的標語,一起出發,那一天可說是萬人空巷,在進步議題上從不缺席的柏林夜店團體 Block 也備齊音響,加入戰局,從中午開始的遊行於兵家必爭之地布蘭登堡門集結,最終抵達亞歷山大廣場,有近十萬名民眾響應,以環保為號招的電音派對封住交通要道,一路狂歡到深夜。
在同一週之間,從歐洲中心柏林、巴黎、米蘭,東移到亞洲的孟加拉、南韓在一路到南半球的紐西蘭幾乎是骨牌效應般地全球響應這場環保運動。環境運動似乎從來沒有那麼酷過。(熱愛跟風的台灣也好像是第一次那麼酷的沒反應。)從去年八月開始 16 歲的瑞典少女 Greta Thunberg 在斯德哥爾摩議會外罷課九天,從一開始形單影隻的獨坐在議會外,到現在引發全球串連的浪潮,連梅克爾都表態支持。
無論是不是始料未及,從他在紐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上的發言的怒容裡,我想這名慣以直球對決的亞斯伯格(高機能自閉症)少女大概一點也不在意,或許也是亞斯伯格的特質讓她這一路走來,從斯德哥爾摩到漢堡到紐約到全世界面前,都保持了極高的專注度,似乎沒有被成名這個效應所影響,右派媒體慣用的攻擊環保名人的手段也近乎無效。
不像高爾或是李奧納多,他們各人私下度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可以被作為攻擊的材料,沽名釣譽的虛偽假面、或者成立基金會募資中飽私囊等等的難辨真假的流言蜚語,都讓他們聲量無法持續。然而 Greta Thunberg 就是一個中產家庭的 16 歲少女,不涉入對於個別政策的評論,畢竟,你不可能去要求一位 16 歲的少女提出最終解方,她的行動其實簡單的嚇人,就是不斷地將焦點拉回到一個核心就是要求:「所有人、有權者、政府、無論是誰,現在、馬上行動」而不是將問題複雜化、變成經濟議題、變成就業議題、變成越來越複雜而在乍看龐大的官僚主義以及追求永恆的經濟成長中消解。
那麼歐洲中心在掀起巨浪的 Friday for Future 後,發生了什麼事,德國方面,內閣在通過【2030 環保要點】[1],23 頁的行動方針,雖然還沒有成為政策,但是的確是一場不可低估的政治舉動,尤其在今年選舉過後,以環保為主要訴求的綠黨在今年的歐洲議會中贏得了 20.7% 的支持率,成為第二大黨,環保似乎是在右翼民粹崛 起、經濟成長放緩等紛雜勢力中唯一的公約數。在這 23 頁的要點中,闡述了在各個面向應該如何實行各自的節能方針,比如在能源運用上,到 2030 年燃煤發電須減少 17GW 的發電量,而到了 2038 年將不再使用燃煤發電。民生交通上由於碳排量的巨大落差應該降低火車票的價格、提高機票的價格,以及排碳稅的制定等等目標,洋洋灑灑 23 頁有些方針有具體計劃,有些還在初步藍圖的階段。
上週消息 2030 環保要點剛出台,但在截稿前的又傳來完全相左的消息,議會預定在 10 月 9 號週三通過 Klimaschutz-paket 環保法案,卻傳出以 CDU/SPD 為首的執政團隊將通過大為弱化的版本,內容未明確定義減碳的目標以及具體的排碳稅制,也不會設立有力的監督機制。
消息一出便引起其他黨團及輿論一片譁然,跟據明報 (Spigel) 報導綠黨黨魁更在自己的 Twitter 上形容政府信用破產。不知這場環保大戰終局如何,詭譎的政治角力不到最後一刻結局都很難說。生活及政治,生存或許也是,明天的地球可以是地球公民與權力者間良知與金錢的角力,一個改變或許很難發生,但若沒有開始行動,就永遠不會發生,地球公民們現在就行動吧。
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獲選「時代」雜誌2019年風雲人物。
圖取自 twitter.com/GretaThunberg
[1]Eckpunkte für das Klimaschutzprogramm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