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5年度計畫【草樹花果間有座美術館】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ZIAI Studio自愛
日光透過窗戶照進屋內的午後時刻,彷若把日子照得很透澈鮮明,自動在閃閃發亮與微微光影中尋得一個平衡的位置,這時你看著這些光影在地磚牆面的幻化,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物件會是什麼?是記憶中任陽光灑在年少時光的空白片段,還是兒時溫柔光影照射進家中的居家景象,又或是充滿懷舊氛圍的古玻璃壓花紋路,在一明一暗轉變時浮出的昔日工藝之美。 對「ZIAI Studio自愛」創辦人KaKa而言,這些感受光線穿透玻璃的記憶與古窗花玻璃的傳統意義,都是她所珍視的美好事物,然而如今隨著現代工業規格化的發展與台玻工廠的停止生產,間接開始影響到古窗花玻璃與鑲嵌玻璃產業的式微,連帶相關傳統工藝也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有感於這樣的連鎖效應,KaKa開始以台灣生活中的日常元素,再加入「古窗花玻璃」與「鑲嵌玻璃」兩樣材料為創作發想,成立工作室、在路邊廢墟撿拾舊玻璃、向老師傅學習傳統鑲嵌玻璃工法,逐漸用自己的雙手將破窗爛瓦化為精緻獨特的藝術品,替台灣留下早期的符號與眾人共同的回憶。 將品牌取名為「自愛」的KaKa,認為人要先愛自己,才可以開始愛其他的人事物,方能進一步製作出完美的好東西。秉持這樣的品牌使命,逐一以自己喜愛的事物與興趣為出發點,植物、乾燥花、蝴蝶標本、五金磁磚等,皆是創作的靈感來源,將它們融入作品中成為花器、項鍊、玻璃燈罩、燭台的點綴之物。同時她也化身為老玻璃拯救大隊,專門和挖土機賽跑搶在老屋廢墟被拆遷前,將舊窗花玻璃切割取走,有時也會接到朋友的主動通報,告知舊玻璃的出沒地點。待材料備妥後,接著便以傳統鑲嵌玻璃工法來製作作品,遵循切割、研磨、銅箔、焊錫、染色、手工上蠟六個步驟,全程用雙手不戴手套的方式完成,冒著易被割傷燙傷的風險,只求能掌握住手感完成作品的精緻度與保留手工的細膩溫度。品牌Logo上一隻拿著玻璃割刀的手,就有如KaKa的縮影,藉由切割專注莊重地和每一片古玻璃展開對話。 「ZIAI Studio自愛」將舊玻璃回收再製的概念,也和優居選品以綠色意識為核心的理念相仿,從日常生活物件來談環保,不論是居家擺放植物的花器、戴掛於身上的項鍊飾品,或是室內吊掛的玻璃燈罩與放置蠟燭的乾燥花玻璃燭台,這些生活物件不僅是工藝精細的藝術品也是含有綠色意識的環保產品。八月甫開幕的優居選品松菸店,現場展示販售「自愛」的作品,未來也會和KaKa合作舉辦工作坊活動,期待大家可以來到現場欣賞琉璃紋路之美,在窗花間找回雋永時光,從一葉一花一窗一房子建構出的玻璃世界,尋得屬於自己的光影回憶。 ZIAI Studio 自愛 Urban Gallery 優居選品
什麼木工作室
木紋、味道、後加工製作的細膩程度,通常是我們判斷木製品好壞與斷定它價值的方法。優居選品這次想說說一個好朋友品牌,主要以木工車床、手刻等工法,從每個產出的作品都顯見他們對木頭用情的程度,一位是Nono另一位是棋棋,他們組成了「什麼木工作室 What wood studio」。 藏身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附近的巷弄裡,隱隱地能聽見零星的機具聲響,不同於鄰居們較為現代的磚瓦外牆,而是選擇懸著幾顆或大或小的蕨類植物作為門面,另一側則是並排幾片玻璃組成的一個長形櫥窗,看進去就像水晶球裡被封存的景象,是不管拜訪幾次都好喜歡的視角。步入室內,一張滿佈著木頭製品的長桌,另一頭則是與木器擁有相同性格的生活陶器,同樣綴著幾株植物,讓牆上隨性地靠著幾片待處理的板材,很自然,也很安靜。 店內氣氛靜謐卻不感嚴肅,就像是他們兩位一樣。 即使就學時曾有一些木工基礎,卻沒有因此引起我對木頭產生太大的興趣,當時認為市面上的木製品總被形塑得過於溫潤,似乎木頭就該是這樣,而表層常見的亮光漆,也會不小心帶了幾分俗氣。因為合作關係,我們來回有了幾次談話,無論是以紋理和木節來推斷這棵樹的生長狀態,或漂流木裡真菌侵蝕後形成的特殊紋路,這些關於木頭的有趣故事,幾乎粉碎了我舊有的價值觀。再談到台灣仰賴進口木材的現況,他們沒提我也不曉得,由於目前尚未有完整的木料循環系統,所以這對一個小小工作室來說,能獲得任何木材都是寶貴的,車掉一點木料都會感到心疼,也因為他們鍾愛木頭、珍惜木頭,才以最少的邊料切削為前提去設定尺寸,盡可能不造成木材浪費,並時常思考剩餘的木料該如何繼續使用,如同那張陳列商品的長桌,就是以被拆除的傳統木製電線竿製作,保留被使用的痕跡,並跟著工作室一起產生木製品的最大價值。 某次看著空間裡許多被靜置的木板,我好奇詢問,再不使用不會受潮嗎?Nono和棋棋回答我,木料出廠前都被處理過,只要保持乾燥並不會有太大問題,不等到一個適切的使用時機,他們就會一直放下去,我覺得這真是對木頭最好的尊重了。 今年十月,優居選品將與什麼木在伊聖詩私房書櫃裡頭,以展覽的方式讓觀者真正地接觸木材,並透過產品的製作過程,期待每個人都能嘗試去瞭解手工木製品可貴的地方。而在這之前,什麼木於八月會先在台中的「食いしん坊」舉行一檔關於品牌的形象展出,大家可待粉絲頁面釋出相關訊息。 什麼木工作室 What wood studio
優居選品:松菸店
優居選品於五月開始著手籌備進駐松山文創園區的東向製菸工廠,立於討論循環價值與生活美學的精神,在這樣一個重新被使用的空間裡,似乎每件事就顯得更有意思了。2017年8月,我們是如何在這二十五坪大的區域中畫出優居藍圖?並將此做為交流品牌精神的第一站? URBAN GALLERY:城市裡的綠色生活展間 一間店的雛形,從摸索到形塑,或說是殷切地想讓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漸明朗,其實真是一條崎嶇難行的石子路,所幸途中每位擁著相似信念的朋友們彼此幫助,讓優居選品能完成第一階段的進駐任務,安排在廠區內的角落空間,置入一個以家為概念成型的鐵屋,週期性地規劃綠色生活議題的展覽,讓綠色生活的觀念從這個城市的小角落開始竄動。 好好做一件事可以從生活中的許多細節開始。有多久沒有好好料理一桌好菜?或許來自日本的「Hasami Porcelain」系列餐器皿會讓你開始期待每一次的餐桌模樣;又有多久沒有好好的休息?來自舊金山的有機棉寢具「COYUCHI」讓你開始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那些每天都可能輕易被忽略的,正是你可以開始好好感受的,優居的生活。 嘗試理解綠色生活美學一詞,「環保、植物」也許是多數人腦中立刻浮現的關鍵單詞,雖然這並無確切的定論,可是,如何開始從生活裡頭思考環保?又是否選擇回收材料就真的友善環境?如同許多人選擇將植物放到居家空間之前,也需要認識它的習性以利照顧一樣,想在日常中找到與地球共好的方法,勢必得先瞭解自己對環保的定義,才能真正在生活中落實。 URBAN GALLERY優居選品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廠1F風格店家A7品牌官網│www.urbangallery.co臉書粉絲專頁│優居選品Urban Gallery
塑膠袋實驗計畫
Plastico 塑膠袋實驗計畫 喀噠喀噠地敲著鍵盤,電腦裡編輯著新的活動展覽資訊。手邊放著一杯手搖飲、剛研發完的塑膠袋耳環、以及Plastico的代表性商品——塑膠袋置物盤。 這是Plastico團隊現在的生活樣貌,也是這個品牌的起點:致力於回收生活中過多的塑膠袋,將它們再製成可用的產品,並且回歸日常。 Plastico的起點要從2015年的夏末說起。三位就讀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學生,為了設定畢業設計的主題,苦苦尋覓。小組作業總是需要團員間多次的磨合,尤其在尋找共同有興趣的議題這點上,更顯困難。但是這三位臭皮匠頗幸運地歸納出他們對於設計的共通想像:永續。他們有感於現代社會資源消耗之快,因此想設計一個帶有台灣特色的計畫,對世界做出小小的貢獻,同時宣揚自己的存在。 於是他們在永續的命題內找尋合適的材料:菜市場購物袋、雞蛋盒、舊物修理……但是在這些題目內,似乎都做不出令人滿意的突破。某一天用完餐,在買手搖飲料的路上,靈感迸發:塑膠袋是台灣人幾乎每天都會用到的物件,卻極少被我們重視,總是不加思考的就將它們丟進垃圾桶。經過討論後,塑膠袋的回收再製成為他們最喜歡的題材。除了很切合台灣濫用袋子的消費現狀以外,塑膠袋上的豐富紋路也是吸引他們的特點之一。就這樣,2015年10月,仍舊炎熱的台南,三個臭皮匠展開了回收塑膠袋的旅途。在好幾個月的開發程序後,Plastico完成了第一批的塑膠袋回收商品。他們產出的商品富有議題性,並且有著吸睛的商品外觀,因此很幸運地受到了多的單位的賞識。例如在2016年,響應6月29日世界工業設計日,Plastico藉著東海醫院徐景亭設計師的協助,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前舉辦活動,蒐集社區民眾用過的塑膠袋,再製成一個個的特色杯墊,送還給民眾。半年的沈寂過後,Plastico應邀參加H&M2017春季環保服飾發表會,成為H&M的公關合作品牌,為其發表會製作塑膠杯墊以作為媒體禮物。近來,也因為品牌理念被優居選品Urban Gallery相中,成為這家位於松菸的選品店的進駐品牌之一。進駐期間內,他們舉辦展覽、設計新品、並與其他品牌合作開發新的可能性;對他們來說,每一次的公開亮相、品牌合作,或是與設計師們的交流,都是繼續前進的動力,也是敦促Plastico不斷進步的良機。 Plastico塑膠袋實驗計畫 官方網站│www.urbangallery.co 粉絲專頁│優居選品Urban Gallery
廢物的價值,用觀念來救
時代推進,讓大眾愈來愈輕易滿足生活需求,只要出現細微瑕疵,就促成汰舊換新的念頭,我們都懂「壞了就修」的道理,但現今是個只剩「壞了就丟」的大環境。試著思考目前回收的程序究竟成不成熟?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就能瞭解小東西的回收都不盡完善,何況是大物件?這就是大廣面臨的處境,即使提出延續並昇華廢物價值的理想,卻不見得是一個大眾都願意接受的方法,和物件使用最息息相關的庶民族群,是不是也快要被「用完即丟」的觀念吞噬了? 市場裡的物流籃、工廠運輸用的棧板及商家置貨用的角鋼層架,不就是很平凡、簡單素材嗎?於是大廣從除鏽、拔釘、刨木面開始整理這些廢棄物,以自己的臥房為第一個試驗場所,利用廢料製作傢俱,奠定了「廢物救星」的可能性。但大廣並不把自己當成環保人士,對他而言:「環保只是剛剛好。」他盡一己之力,告訴更多人:「每個物件的價值,取決於你看待的角度。」 發跡於高雄,以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為養分,「廢物救星」與其他品牌共同創立了新的工作展售空間「有用案內所」,即將駐點於高雄亞洲新灣區的貨櫃聚落「集盒Kubic」,致力為循環經濟打造一個成功的開端。拍攝這天,約莫是工作室對外開放的前一個月,裡外各處都堆著大廣與夥伴帶回來需要整理的材料,它們靜靜地待著,像候診的病人,等待諮商師釐清它們目前的困境並給它們重生的勇氣──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品牌,和你談的是材料們的心理問題,講的是那些被制度強逼成為同一個樣態,卻又因為瑕疵而被淘汰的悲傷故事,但「廢物救星」的核心其實並不嚴肅,選用常民的物件說深刻的道理,是為了讓人們瞭解決定價值的鑰匙,其實是在你自己手上。 「優居選品」幾乎有著相似的理念,可我們從廢物救星的根基裡,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慶幸自己能擁有機會提出合作的想法,透過合作計畫去消化大廣貫徹廢物循環的方式,「優居選品」請大家一起期待! 楊大廣高雄人,2016年成立「廢物救星」,這聽起來像開自己玩笑的名字,其實背著不輕的野心,相較台北更為嚴謹的管制,南部隨處可見路邊棄置的家具垃圾,以高度社會化的眼光來看,或許僅僅只是默想丟棄的人沒有公德心,而將它們拾起的大廣,意識到自己能看見其中不被注意的價值,透過重組它們,同時重組多數人的價值觀。 優居選品品味像性格一樣,別人無從複製,它造就你的穿著、工作桌面的模樣再到房間的長相,由內而外去捏塑你會是怎樣的存在,當更多人開始在乎生活品質,理當就有需求去瞭解每件商品的全部。URBAN GALLERY 旨在傳遞一個簡單的訊息,談環保,可以從認識生活物件開始。以綠色議題為核心的意識選品,嘗試去發現物品更多被使用的可能性並推行其永續的價值,與品味契合的消費,才可以跟著你更久。 廢物救星廢物救星誕生於高雄,致力於探討台灣人「使用文化」,及實踐廢棄物價值再造的品牌。 Lessismore Studio 有用案內所讓您每一次購買,都是減少兩次浪費的可能。丟舊的…?買新的…?將生活中的無用浪費,化為有用價值。英國商業設計大師Thomas Matthews說過,設計最終仍是商業化的藝術品,設計師必須要了解,他們有能力使人願意嘗試,願意去做一些事情。只要把這一點用在對的地方,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草率季
草率,是馬虎,是敷衍,也是草草了事 擁有獨立大型書展的活動本質,試圖再用「& More......」思索更多,混入彼此碰撞的元素後,再任憑各路好手消化它,然而「草率季」事實上並不草率,反而因不求過度精緻而令人玩味。 由草字頭、空場、SUPER ADD共同主辦的「草率季Art Book Fair & More……」,先以「海綿」的主題在2016年秋天揭開序幕。2017年則選用「藥草」來翻玩,不同於首屆,從攤商類型到空間規劃都更加用力,豐富程度似於一處開發中的生態系,無論會飛的、會游的,甚至不用腳走路的獵奇出版生物都赤裸地攤在你眼前,不需要執意去瞭解,也能感受到草率季受歡迎的原因。如果說第一屆是多種「吸收」創作的方式,那麼第二屆的精神應該就是如何「服用」創作吧!感嘆平常的自己過得有點乏味?那麼草率季將會是感染你變得更有趣的最佳指南。 場內裝置皆由藝術家王鼎曄、台灣季鐵男建築師事務所、挪威建築師 Jrgen Stavseng所組成之「進擊建築」團隊共同打造,從售票口便開始脫韁,運用橙色玻璃紙與投射燈營造出某種魔性氛圍,像是一座需要彎腰探索的森林,入口便不再只是死板地排隊買票,反而築出一種特別的進場體驗。 北向製菸廠的長型活動空間裡,左右兩側因著主辦單位刻意安排的斜置桌板,形成兩條有如變形蟲的主要動線,讓各出奇招來陳列的攤商有了更加乘的視覺效果,中間則是被切出一塊空地,提供表演及工作坊空間使用。拿著入場券,猶如一帖無字藥方,讓你進場尋覓各國藥材,從謝欣翰、李承宇、凃立葦分別以油水投影、手碟樂器、及當代舞蹈的組合進行開場表演開始,就率先讓草率季漸進一股動態的創作能量,伴隨著人潮持續流動,也一併活絡了國內外攤商的氣氛。不同於謹慎安排的同質性活動,各種突發狀況似乎都被草率季的精神巧妙地代謝掉,即使書展第一天停了半天的電,任憑外頭下著細雨,也澆不熄民眾與攤主們在悶熱的室內環境裡交流的興致,開著閃光燈找書無疑是今年一場無心插柳的美麗意外。 這次草率季,除針對「藥草」主題與藝術家王冠蓁合作的八帖中藥包外,原計畫於年底上市,收錄伊聖詩調香比賽十週年故事的精裝書冊《氣味島》一書也特別於此率先曝光;濃郁的藥材味像是引起好奇的餌,上鉤後的你可以選擇閱讀伊日藝術的出版畫冊、品嚐一日餐桌的系列味豆乳,或是拿起友善環境的選品,都是URBAN GALLERY為你準備的生活良方。 晃走一圈草率季,似乎再底層的好奇心都在無聲竄動,並表現在積極翻閱與試讀出版品上;雖然擁擠會逼著你想逃離現場,但卻無從感受大家煩操的情緒,也許是日本的「在音東京」,用音樂操控了你的大腦跳耀式的奔馳,也可能是幾杯「空場」的黑啤酒醉了你的心智,平均每五步就是一處新發現,有的會心一笑,有的不得其解,種種對創作者的疑問不再無處尋覓解答,像這樣不可多得的場域,是難得能治癒早已對生活麻木之症狀的藥,藥不苦,只是必須多流點汗! 除了台灣在地攤商,由不同文化背景醞釀所產出的國外出版品,可以給出什麼有意思的火花?日籍攝影師安藤次朗的攝影集《結界》,概念來自日本在地居民的有趣行為,據說擺著整排寶特瓶便能驅趕野貓,也因此街道巷弄裡的寶特瓶風景就成為攝影師的拍攝素材,畫面裡的主角們安身立命地挺著,即使沒有貓怕他們卻依然誓死守護這道結界,讓肅穆的黑白相片裡狹帶一絲不正經的詼諧。 同樣源於日本,專情於宣揚孔版印刷的「RETRO印刷JAM」,也引起台灣個人出版創作者的騷動,不同於傳統印刷,孔版印刷製版容易與快速的優勢,讓小量印製的需求變得可行,而現場的電解印刷體驗,也翻新了印刷技術的狹隘認知。 受到蓬勃的網路媒體影響,紙本閱讀早已被電子閱讀咬去一塊大餅,可為何還能在這樣一場獨立書展裡,找到如此多願意不斷出版紙本的創作者?經過三天的觀察,我想是人在感性的層面裡,藉由觸摸與翻閱來吸收訊息的行為,有股無法解釋的心理感受,似乎會是愉快的。而實體書刊所發展出的各種立體視覺刺激,也是電子螢幕目前尚無法達到的,光是裝幀設計組合的方式就如此多樣,再輔以各方人馬的藝術創作,紙本書能夠不精采嗎? 草率季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