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女力震盪 Womenquake I
Womenquake 女力震盪,「女力」代表著自立自強的女性力量,也可以說是女性將自身魅力展現出來的能量。 《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一》 克拉拉.巴頓/戰地天使、瓏.雪兒菲格/國際導演、安妮.佩克/登山家 不同於過去「女強人」的形象與概念,可以堅毅、可以柔軟;越來越多女人打破童話裡,等待著白馬王子來拯救的閣樓公主迷思,甚至主動出擊,以無比熱情埋首各行各業。《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一》將為您介紹3位改變歷史、開拓時代新篇章的傑出女性。 看更多|《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二》 「我不記得我吃了怎樣的虧了。我能清楚記得的是,我決心要忘記這件事。」 —— Clara Harlowe Barton(1821-1912) 美國,紅十字會創始人。 克拉拉.巴頓女士原是一名小學教師,曾在紐澤西州一所免費的公立學校任職,但由於政府認為女人不適合在教育界工作,她被迫辭職。之後便搬到華盛頓特區,在美國專利局找到一份職員的工作,並獲得與男性職員同等的薪水,這在不向女性提供政府工作的時代是一大進步。 1861年4月,南北戰爭爆發,數以千計的傷員湧入華盛頓,巴頓女士意識到政府並沒有做出照料這些士兵的準備,當下便辭去公職,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積極為傷兵籌募物資,並隨同軍隊的救護車從事護理工作、協助尋找下落不明的士兵,這是當時前所未有、更不用說是一名〈女性〉曾經做過的事,人們因此稱她為「戰地天使」(Angel of the Battlefield)。 世人對於巴頓女士的形象,是帶有紅色蝴蝶結的帽子以及深色長裙,在南北戰爭結束之後,她便負責承擔在戰俘營中失去性命的13,000名士兵的身分辨認和墓碑記名的工作,在3年內尋獲22,000名失蹤的士兵。爾後,她繼續為受難者奉獻,前往瑞士參加普法戰爭的救助工作,協助創立於1864年為戰爭受害者提供人道主義服務的〈日內瓦國際紅十字會〉在歐洲各地救濟,後來巴頓女士也成為美國紅十字會的發起人,並努力說服各地政府接納及認同組織,並於1882年促成美國在救濟傷員和戰俘問題的〈日內瓦公約〉上簽字。 在巴頓女士晚年時期,有次好友去探望她,講述了一件往事,好友不斷向巴頓女士道歉,因為當時她讓巴頓女士在這個事件中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巴頓女士的反應卻意外平淡,於是好友疑惑地詢問:「難道妳真的不記得了嗎?」巴頓女士回答:「我不記得我吃了怎樣的虧,我能清楚記得的是,我決心要忘記這件事。」 Clara Harlowe Barton 主要作品: 《紅十字會史》、《英國對小亞細亞的遠途救濟》、《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紅十字會》、《我的童年》 文章來源: 大紀元文化網—克拉拉‧巴頓 不記舊恨 萬維讀者—美國簡史:19 戰地天使 華人百科—克拉拉‧巴頓 「我要的人生,沒有捷徑。」 ——Lone Scherfig(1959 - ) 丹麥。電影導演。 瓏雪兒菲格畢業於丹麥電影學院,是擅長執導浪漫喜劇的女性導演。她的第一部電影導演作品是1990年的《生日之旅》(Kaj's fødselsdag),不僅獲得各界好評,更奪得該年度「北歐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2011年她執導的浪漫愛情片《真愛挑日子》(One Day)由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吉姆史特格斯(Jim Sturgess)主演,在商業市場上獲得廣大成功,成為瓏雪兒菲格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不過長期為性別議題發聲的安海瑟薇在某次節目上接受訪談時,坦言《真愛挑日子》是讓她學習到最多的一部電影,她也非常後悔當時因為瓏雪兒菲格是一名女導演而無法輕易信任她,「出自於我內心潛在的〈厭女〉心態,我對她(瓏雪兒菲格)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反抗。當我在看一部女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時,我會去看她什麼地方做得不好,但是男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我卻會看做得好的地方。」她承認過去曾有這樣錯誤的心態非常糟糕,並在事後鎮重地檢討自己。而瓏雪兒菲格當時雖然未正面表態,卻在接下來的電影《他們的美好時光》(Their Finest)溫柔地回應了安海瑟薇。 《他們的美好時光》中的女主角受命到電影部協助編劇,然而部內的男性同事一開始也對她毫不理睬,不讓她的名字出現在劇本封面,然而在朝夕相處下,眾人逐漸見識到女主角寫故事的創意及用心,展現了女性在職場上身為「關鍵少數」的重要性。 瓏雪兒菲格的作品一向對於女性議題有高度的關注,特別是她執導的《名媛教育》(An Education)將故事圍繞在「女性自主意識」的主題上,透過主角珍妮從16歲邁向17歲時,誤闖大人的「社會大學」的人生經歷,《名媛教育》除了讓我們看到這個少女對於生活的體認;也想探討與解釋教育在人們、尤其是女性同胞對於生活與社會的貢獻。電影裡的經典台詞:「The life I want, there is no shortcut(我要的人生,沒有捷徑)」點醒所有曾經在事業、愛情道路上摔跤或受騙的男女們,必須收拾對〈不平凡〉的渴望,腳踏實地的生活著。 Lone Scherfig 導演作品: 《生日之旅》、《Når mor kommer hjem》、《戀愛學分保證班》、《二手書之戀》、《超自然學院》、《名媛教育》、《真愛挑日子》、《高富帥俱樂部》 文章來源: 聚星幫—瓏雪兒菲格 hypesphere新聞快訊 放映週報—為什麼女人一定得念書─《名媛教育》 PChome個人新聞台—《名媛教育》: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我如此勇往直前,是因為能夠抵達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 Annie Smith Peck(1850-1935) 美國,登山家。 安妮佩克不但是女性登山運動的先驅,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業登山者之一。她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攀登了許多難度很大的山峰,是第一個登上位於秘魯的瓦斯卡蘭山(Nevado Huascarán)北峰的女性。她精通4種語言、根據自己的經歷出版了4本書,致力於旅行、探險和登山行動發展,同時也推動女權運動。 安妮有4個哥哥,都受過大學教育,她在羅德島師範學院(現在的羅德島學院)畢業後便從事教書工作,但一直希望與哥哥們一樣進入大學學習,當時女性進入大學學習還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她的家人也不贊成她繼續深造,但安妮卻堅持自己的主張,後來在母親的支持下,24歲時安妮進入密西根大學就讀,當時密西根大學剛剛開始接受女生,她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大學學業,畢業時27歲,並於1881年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安妮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早獲得大學教職的女性之一。 在歐洲留學期間,安妮發現自己對登山有著異常的熱情與愛好,她在歐洲各地攀登了許多山峰,成為當時極少的女性登山愛好者。1892年安妮辭去教職專心從事登山運動,並以演講、寫書來生活。中年從事職業登山運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更加不易。那時安妮不但要克服體力上的挑戰,還要克服社會上對女性的歧視,當時登山服及裝備基本上都是為男性準備的,安妮必續自己設計服裝及登山裝備。她所設計的登山長褲曾引起輿論譁然,因為當時歐洲部分國家的法律並不允許婦女穿著長褲,在她身穿長褲的照片登出後,媒體就此展開討論,稱她為女性服裝領域開啟了新的風氣。 44歲那一年登上了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馬特宏峰、58歲時登上了秘魯的瓦斯卡蘭山的北峰,為了登上這座高峰,她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經過六次嘗試才達成,安妮說:「我如此勇往直前,是因為能夠抵達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安妮是當時少有的受過研究生教育、並在大學教書的女性,她不但熱愛登山運動,甚至出版書籍、演講、推廣登山知識以及旅行見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安妮身體力行,為女性贏得社會的尊重, 1925年她成為女地理家協會(Society of Women Geographers)的一員, 同時也是美國高山俱樂部(American Alpine Club)的創始人。 資料來源: 每日頭條—美國歷史系列116:女登山家安妮·佩克
女力震盪 Womenquake II
Womenquake 女力震盪,「女力」代表著自立自強的女性力量,也可以說是女性將自身魅力展現出來的能量。 《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二》 妮娜.西蒙/靈魂樂教母、珍.奧斯汀/小說家、紫式部/文學家 時代的洪流中,有些女人,並不只著眼於個人成就,她們將個人點滴的力量,匯聚成一股巨大向上的能量,以各種不同形式,漣漪般地擴散於世界各個角落。《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二》將為您介紹3位天賦異稟、以創作撼動歷史的傑出女性。 看更多|《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一》 「自由是屬於我的,我知道我真實的感受。」 —— Nina Simone(1933-2003) 美國,靈魂樂教母。 妮娜西蒙是一位美國歌手、作曲家與鋼琴表演者,她的創作歌曲類型主要包括有藍調、節奏藍調和靈魂樂,演唱方式以富有情感、帶有氣息的變化音(tremolo)為主要特色。 妮娜出生於南卡羅萊納州,喜歡在教會裡唱福音聖歌,在童年時期就展現出卓越的鋼琴演奏天份,每天紮實苦練長達八小時,在她10歲公開演奏時,妮娜的父母一反當時種族順位的慣例(凡不是白人者,一律都坐在後排位置),往前坐到了前排,這件事情與妮娜後來投入美國種族平權的運動有很大的影響。 17歲時妮娜搬到了費城,並開始教鋼琴,同時也擔任一些伴奏、合音歌手的工作,當時她曾獲紐約市知名的朱利亞德音樂學院入學許可,但由於籌不足學費,也找不到有力的保證人,只好放棄入學,同時也放棄了她很有可能是美國第一位非裔鋼琴演奏家的希望。後來她又向另一家科提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申請入學,但在面試時被拒絕,妮娜曾說,她認為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大一部份在於她的膚色。 1954年,她正式以藝名「妮娜西蒙」在大西洋城夜總會登台演唱爵士與藍調歌曲。兼具歌喉與高超琴藝,能輕鬆彈唱出時下最受歡迎的曲目,並以令人讚嘆的技巧,將這些流行的歌曲幻化出融合爵士、藍調、古典樂等多重樂風的全新聆聽感受。充滿磁性的嗓音、情感豐沛的吶喊,伴隨看似即興實則細膩的鋼琴樂音,為所有聆聽者的生命都注入了嶄新的力量。1960年代,妮娜積極參與種族平權運動,在公開場合高歌黑人主權,吶喊出內心積壓已久的束縛與桎梏,讓她感受到自己真正的價值,為黑人同胞爭取人權與自由。此時,她已從白人娛樂圈中,天賦異稟的爵士靈魂女歌手,轉變為一個真正擁有自我主張的「黑人女性」。 儘管人權與政治運動嚴重影響妮娜的演藝生涯,但她始終無畏表明立場,導致唱片公司不願錄製她那些充滿政治意味的歌曲,後來,因為兩名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與麥爾坎先後被刺殺,使妮娜西蒙在1968年4月7日舉辦了偉斯伯理音樂節(Westbury Music Fair),獻給被刺殺的金恩博士,在演唱過程中她難過得幾乎嘶啞失聲。 在演藝生涯中,妮娜以藝術家般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沒有豪華的爵士大樂隊,只有民歌般純粹的演奏團體,並在許多爵士歌曲中加入了歐洲古典樂與賦格的唱法,如知名的《我們都知道》(For All We Know)、《我的孩子只想我》(My Baby Just Cares for Me)的著名單曲,此曲於1980年代在英國是廣為人知的香奈兒五號香水廣告曲。 不過妮娜曾經承認自己的作風傲慢、疏離,也有著某些程度的權威性格,因此獲得了「靈魂教母」(High Priestess of Soul)的稱號;她那充滿磁性和靈魂的歌聲,極具療瘉效果,伴隨著輕盈靈活的鋼琴樂音,不知撫慰了多少受傷的心靈。 在她過世15年後,與Bon Jovi、The Cars、Dire Straits、The Moody Blues以及 Sister Rosetta Tharpe並列2018的搖滾名人堂入選名單,但卻有許多評論家認為,曾拒絕自己的音樂被貼上「爵士」這個標籤的妮娜或許不見得會感到喜悅,因為她曾經說:「爵士是一個用來定義黑人的白人名詞。我的音樂是黑人古典樂。」在她心目中,如何確立黑人本身應有的傳統、翻轉目前主流社會白人霸權中的文化位階,才是最重要的事。 Clara Harlowe Barton主要作品: 《Loves You Porgy》、《Sinnerman》、《Mississippi Goddam》、《I Put A Spell On You》、《Feeling Good》 文章來源: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妮娜‧西蒙 Thinking-Taiwan—【聽那些女孩唱歌】以音樂確立人權的聲音──妮娜.西蒙 「天下事總是這樣的。你嘴上不訴苦,就沒有人可憐你。」 ——Jane Austen(1775 – 1817) 英國,小說家。 珍奧斯汀是一位英國小說家,作品《傲慢與偏見》是她受世人評價最高的作品,但她也可能是最生不逢時的作家。在世時寂寂無聞,不曾在英國文壇贏得名聲,在去世52年後,她的侄子出版了《珍奧斯汀回憶錄》(A Memoir of Jane Austen),才讓世人得以知曉她。奧斯汀的五部長篇小說在1811年至1818年間首次出版,分別為:《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此外她還有一部未完成的創作,最終被命名為《桑迪頓》。 奧斯汀非常喜愛閱讀與寫作,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父親和友人的圖書室裡,據說她生活在一個開放、愉快、無拘束的知識家庭,父親容許她偶爾嘗試寫涉及性愛的內容,並給她的創作提供價格不菲的紙張和材料。她的短篇小說《蘇珊夫人》常被認為是她最精妙、最具雄心的作品之一,書中的女主角是一個性方面的捕獵者,用她的才智和魅力操縱背叛、傷害她的情人、朋友與家人,這一點和奧斯汀的其他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在20、21世紀,以奧斯汀的作品為題的評論文章及文學選集大量出現,把她確立為聞名世界的傑出英國作家,作品經常成為各種文化藝術的靈感來源,如:《BJ單身日記》是《傲慢與偏見》的重新演譯、《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也曾經說過,奧斯汀是她最喜歡的作家,對她影響甚多,2007年更有一套以她的生平為藍本的電影《Becoming Jane 珍愛來臨》。 她創新的寫作方式,或許未完全受到和她同時代人們的理解。不過較早被注意到的一個特色,是文字上的自然主義風格。不同於當時風行的作品,她的場景沒有充滿鬼影幢幢的義大利古堡(她在《諾桑覺寺》裡曾經嘲笑哥德式小說的鬼怪設計)、沒有如《Clarissa》裡主角被浪蕩公子綁架、或《Cecelia》女主角繼承了附加怪異條件的遺產的這類懸疑情節。當時的歷史小說家—Walter Scott曾經讚美奧斯汀:「如藝術般自然的寫作技巧,她彷彿真實存在市井小民的日常中並傳達給讀者,而不是出自想像的世界的華麗場景。」 Jane Austen 作品: 《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 文章來源: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珍‧奧斯汀 鏡周刊—珍奧斯汀小說魅力為何歷久不衰?數據分析這樣說 CUP—珍奧斯汀的第一個買書人:最痛恨的,往往就是愛你的 「凡事都要看你怎麼自處的呀。」 ——Murasaki Shikibu(978-1016) 日本,《源氏物語》作者。 紫式部,為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學家。她出身貴族世家,家族都擅長漢詩、和歌(日本詩詞)。後來世人將她列為〈中古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她的和歌創作收錄於《小倉百人一首》中。 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她從小博聞並通曉漢文,廣泛涉獵中國古代文化典籍。21歲時嫁給比自己大20多歲的藤原宣孝,成為他的第四個妻子。雖然一夫多妻的家庭使她感到壓抑,但丈夫對她才能的賞識還是令她感到非常幸福。不幸的是這段和諧的婚姻生活十分短暫,兩年後丈夫因病離世,紫式部帶著年幼的女兒開始寡居的生話,從此並無再婚。 1005年紫式部受召入宮,侍奉一條天皇的中宮皇后,並擔任貼身女官,負責為皇后講解《日本書紀》和白居易等詩作,深受天皇和皇后賞識,這段經歷使紫式部得以熟悉皇家生活、了解宮廷內幕,而就是在這段歲月裡,紫式部展開了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寫作。 《源氏物語》是一個龐大的故事,分有數個卷軸來呈現整個故事大綱,但卷軸卻散落在日本各地;因此對於卷軸數量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來說,源氏物語包括了54個卷軸內容,而每一個卷軸都是針對主角—光源氏來描寫整個故事情節。「光」,是光明燦爛的意思,而「源氏」,則是故事的主角為天皇桐壺帝之子,因天皇不希望他捲入宮廷鬥爭,因此將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據說光源氏給人光明燦爛之感,故美稱為光源氏。《源氏物語》故事中大約有超過500個人物角色、故事情節演繹了70年之久的劇情發展、出現了約800篇的和歌。 「紫式部」其實並非她的真實姓名,因古代日本婦女社會地位低下,而女作家並沒有將本名流傳下來。根據考證,她原姓應為「藤原」,因《源氏物語》中的「紫之上」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們把《源氏物語》稱為「紫物語」,把作者稱為「紫式部」。 她一生經歷諸多坎坷,父親在仕選上的磨難、自己在一夫多妻制婚姻生活中的痛苦、過早的寡居等等都促使她更多地思考人生、命運等問題。而宮廷內部的政治傾軋、權力鬥爭、皇家婚姻背後的政治圖謀、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血淚,使紫式部對人生的觀察與思考更為深刻。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紫式部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源氏物語 tsunagu Japan—14 個真相!你所不知道的源氏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