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quake 女力震盪,「女力」代表著自立自強的女性力量,也可以說是女性將自身魅力展現出來的能量。
《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二》
妮娜.西蒙/靈魂樂教母、珍.奧斯汀/小說家、紫式部/文學家
時代的洪流中,有些女人,並不只著眼於個人成就,她們將個人點滴的力量,匯聚成一股巨大向上的能量,以各種不同形式,漣漪般地擴散於世界各個角落。《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二》將為您介紹3位天賦異稟、以創作撼動歷史的傑出女性。
「自由是屬於我的,我知道我真實的感受。」
—— Nina Simone(1933-2003)
美國,靈魂樂教母。
妮娜西蒙是一位美國歌手、作曲家與鋼琴表演者,她的創作歌曲類型主要包括有藍調、節奏藍調和靈魂樂,演唱方式以富有情感、帶有氣息的變化音(tremolo)為主要特色。
妮娜出生於南卡羅萊納州,喜歡在教會裡唱福音聖歌,在童年時期就展現出卓越的鋼琴演奏天份,每天紮實苦練長達八小時,在她10歲公開演奏時,妮娜的父母一反當時種族順位的慣例(凡不是白人者,一律都坐在後排位置),往前坐到了前排,這件事情與妮娜後來投入美國種族平權的運動有很大的影響。
17歲時妮娜搬到了費城,並開始教鋼琴,同時也擔任一些伴奏、合音歌手的工作,當時她曾獲紐約市知名的朱利亞德音樂學院入學許可,但由於籌不足學費,也找不到有力的保證人,只好放棄入學,同時也放棄了她很有可能是美國第一位非裔鋼琴演奏家的希望。後來她又向另一家科提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申請入學,但在面試時被拒絕,妮娜曾說,她認為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大一部份在於她的膚色。
1954年,她正式以藝名「妮娜西蒙」在大西洋城夜總會登台演唱爵士與藍調歌曲。兼具歌喉與高超琴藝,能輕鬆彈唱出時下最受歡迎的曲目,並以令人讚嘆的技巧,將這些流行的歌曲幻化出融合爵士、藍調、古典樂等多重樂風的全新聆聽感受。充滿磁性的嗓音、情感豐沛的吶喊,伴隨看似即興實則細膩的鋼琴樂音,為所有聆聽者的生命都注入了嶄新的力量。1960年代,妮娜積極參與種族平權運動,在公開場合高歌黑人主權,吶喊出內心積壓已久的束縛與桎梏,讓她感受到自己真正的價值,為黑人同胞爭取人權與自由。此時,她已從白人娛樂圈中,天賦異稟的爵士靈魂女歌手,轉變為一個真正擁有自我主張的「黑人女性」。
儘管人權與政治運動嚴重影響妮娜的演藝生涯,但她始終無畏表明立場,導致唱片公司不願錄製她那些充滿政治意味的歌曲,後來,因為兩名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與麥爾坎先後被刺殺,使妮娜西蒙在1968年4月7日舉辦了偉斯伯理音樂節(Westbury Music Fair),獻給被刺殺的金恩博士,在演唱過程中她難過得幾乎嘶啞失聲。
在演藝生涯中,妮娜以藝術家般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沒有豪華的爵士大樂隊,只有民歌般純粹的演奏團體,並在許多爵士歌曲中加入了歐洲古典樂與賦格的唱法,如知名的《我們都知道》(For All We Know)、《我的孩子只想我》(My Baby Just Cares for Me)的著名單曲,此曲於1980年代在英國是廣為人知的香奈兒五號香水廣告曲。
不過妮娜曾經承認自己的作風傲慢、疏離,也有著某些程度的權威性格,因此獲得了「靈魂教母」(High Priestess of Soul)的稱號;她那充滿磁性和靈魂的歌聲,極具療瘉效果,伴隨著輕盈靈活的鋼琴樂音,不知撫慰了多少受傷的心靈。
在她過世15年後,與Bon Jovi、The Cars、Dire Straits、The Moody Blues以及 Sister Rosetta Tharpe並列2018的搖滾名人堂入選名單,但卻有許多評論家認為,曾拒絕自己的音樂被貼上「爵士」這個標籤的妮娜或許不見得會感到喜悅,因為她曾經說:「爵士是一個用來定義黑人的白人名詞。我的音樂是黑人古典樂。」在她心目中,如何確立黑人本身應有的傳統、翻轉目前主流社會白人霸權中的文化位階,才是最重要的事。
-
Clara Harlowe Barton主要作品:
《Loves You Porgy》、《Sinnerman》、《Mississippi Goddam》、《I Put A Spell On You》、《Feeling Good》 -
文章來源: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妮娜‧西蒙
Thinking-Taiwan—【聽那些女孩唱歌】以音樂確立人權的聲音──妮娜.西蒙
「天下事總是這樣的。你嘴上不訴苦,就沒有人可憐你。」
——Jane Austen(1775 – 1817)
英國,小說家。
珍奧斯汀是一位英國小說家,作品《傲慢與偏見》是她受世人評價最高的作品,但她也可能是最生不逢時的作家。在世時寂寂無聞,不曾在英國文壇贏得名聲,在去世52年後,她的侄子出版了《珍奧斯汀回憶錄》(A Memoir of Jane Austen),才讓世人得以知曉她。奧斯汀的五部長篇小說在1811年至1818年間首次出版,分別為:《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此外她還有一部未完成的創作,最終被命名為《桑迪頓》。
奧斯汀非常喜愛閱讀與寫作,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父親和友人的圖書室裡,據說她生活在一個開放、愉快、無拘束的知識家庭,父親容許她偶爾嘗試寫涉及性愛的內容,並給她的創作提供價格不菲的紙張和材料。她的短篇小說《蘇珊夫人》常被認為是她最精妙、最具雄心的作品之一,書中的女主角是一個性方面的捕獵者,用她的才智和魅力操縱背叛、傷害她的情人、朋友與家人,這一點和奧斯汀的其他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在20、21世紀,以奧斯汀的作品為題的評論文章及文學選集大量出現,把她確立為聞名世界的傑出英國作家,作品經常成為各種文化藝術的靈感來源,如:《BJ單身日記》是《傲慢與偏見》的重新演譯、《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也曾經說過,奧斯汀是她最喜歡的作家,對她影響甚多,2007年更有一套以她的生平為藍本的電影《Becoming Jane 珍愛來臨》。
她創新的寫作方式,或許未完全受到和她同時代人們的理解。不過較早被注意到的一個特色,是文字上的自然主義風格。不同於當時風行的作品,她的場景沒有充滿鬼影幢幢的義大利古堡(她在《諾桑覺寺》裡曾經嘲笑哥德式小說的鬼怪設計)、沒有如《Clarissa》裡主角被浪蕩公子綁架、或《Cecelia》女主角繼承了附加怪異條件的遺產的這類懸疑情節。當時的歷史小說家—Walter Scott曾經讚美奧斯汀:「如藝術般自然的寫作技巧,她彷彿真實存在市井小民的日常中並傳達給讀者,而不是出自想像的世界的華麗場景。」
-
Jane Austen 作品:
《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 -
文章來源: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珍‧奧斯汀
鏡周刊—珍奧斯汀小說魅力為何歷久不衰?數據分析這樣說
CUP—珍奧斯汀的第一個買書人:最痛恨的,往往就是愛你的
「凡事都要看你怎麼自處的呀。」
——Murasaki Shikibu(978-1016)日本,《源氏物語》作者。
紫式部,為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學家。她出身貴族世家,家族都擅長漢詩、和歌(日本詩詞)。後來世人將她列為〈中古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她的和歌創作收錄於《小倉百人一首》中。
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她從小博聞並通曉漢文,廣泛涉獵中國古代文化典籍。21歲時嫁給比自己大20多歲的藤原宣孝,成為他的第四個妻子。雖然一夫多妻的家庭使她感到壓抑,但丈夫對她才能的賞識還是令她感到非常幸福。不幸的是這段和諧的婚姻生活十分短暫,兩年後丈夫因病離世,紫式部帶著年幼的女兒開始寡居的生話,從此並無再婚。
1005年紫式部受召入宮,侍奉一條天皇的中宮皇后,並擔任貼身女官,負責為皇后講解《日本書紀》和白居易等詩作,深受天皇和皇后賞識,這段經歷使紫式部得以熟悉皇家生活、了解宮廷內幕,而就是在這段歲月裡,紫式部展開了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寫作。
《源氏物語》是一個龐大的故事,分有數個卷軸來呈現整個故事大綱,但卷軸卻散落在日本各地;因此對於卷軸數量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來說,源氏物語包括了54個卷軸內容,而每一個卷軸都是針對主角—光源氏來描寫整個故事情節。「光」,是光明燦爛的意思,而「源氏」,則是故事的主角為天皇桐壺帝之子,因天皇不希望他捲入宮廷鬥爭,因此將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據說光源氏給人光明燦爛之感,故美稱為光源氏。《源氏物語》故事中大約有超過500個人物角色、故事情節演繹了70年之久的劇情發展、出現了約800篇的和歌。
「紫式部」其實並非她的真實姓名,因古代日本婦女社會地位低下,而女作家並沒有將本名流傳下來。根據考證,她原姓應為「藤原」,因《源氏物語》中的「紫之上」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們把《源氏物語》稱為「紫物語」,把作者稱為「紫式部」。
她一生經歷諸多坎坷,父親在仕選上的磨難、自己在一夫多妻制婚姻生活中的痛苦、過早的寡居等等都促使她更多地思考人生、命運等問題。而宮廷內部的政治傾軋、權力鬥爭、皇家婚姻背後的政治圖謀、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血淚,使紫式部對人生的觀察與思考更為深刻。
-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紫式部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源氏物語
tsunagu Japan—14 個真相!你所不知道的源氏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