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那天,伊家人在優人神鼓的山上劇場中擁抱自然,透過「神聖舞蹈」捨棄包袱、挑戰潛能,進而重新認識自我,體驗專注、簡單、樸質與寧靜所帶來的力量。


用心傾聽、面對挑戰

文│張耀升

2012年5月,優人神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劉若  因身體出了狀況,加上劇團經營面臨危機,因此決定暫停創作。當時看完媒體報導後深感可惜,沒想到有朝一日居然能夠參與優人神鼓的體驗營。

到達木柵老泉山劇場之前,需要步行一小段顛簸的山坡路,我們以走路開啟了靜心的第一階段。循著山那頭傳來的鑼聲確定方向,雨中的錚鏘聲,與大自然產生了和諧的共鳴,優人們稱這段路程為「雲腳」。「打坐、打拳、打鼓」是優人們每日的靜心之道,他們相信人若能聚焦在自己規律的呼吸吐納,內心便能獲得平靜。閉上眼睛之後,隨著時間安靜的流逝,似乎真的有股能量,緩緩地往身體四處流竄,睜開雙眼時,反而感覺精神奕奕。這次體驗令我印象最深的「神聖舞蹈」課程,雖然只是透過簡單的肢體動作,加上音樂節拍作輔助,右手四拍、左手六拍、頭部八拍,各別進行時相當容易,三個組合串連時則讓人手腳大亂。這堂課的目是為了讓大腦在沒有雜念下,開啟耳朵和眼睛這兩個感官,將精神投注在設計過的動作,重複練習,進而聯結內在的自己。

也許過幾天,我們就會忘了這一天的小細節,甚至下了山之後就立刻忘掉所有動作。但我會永遠記得:當外面世界紛擾愈多、阻礙愈多時,愈要懂得傾聽內心,才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也才能擁有更多的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所有挑戰。



柔軟的大智慧

文│梁荃瑋

工作上總是需要不斷與人群對話,下班後則習慣頻繁地使用手機窺探他人的日常,這些看似再平凡不過的舉動,竟也默默地干擾了自己的思緒及耐心,而這次優人神鼓的課程,著實讓我體會到何謂「寧靜的力量」。曾經閱讀過一篇關於老子的文章,其中有個段落提及:「我們應該先學會靜心,什麼事都不做、也沒有任何想法,就只是單純的存在,接著才能進階到專心,付諸行動專注在某件事物上」。我想優人神鼓的課程安排應該也是這樣的道理,因此在打坐結束後,我們才開始進行打鼓的課程。

我是學音樂的孩子,從小受過嚴格的音律訓練,原以為「打鼓」這堂課一定可以駕輕就熟,沒想到那些看似簡單的節拍竟然完全把我考倒,縱使豎起耳朵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卻怎麼樣也無法打在鼓點上,這讓我有些氣急敗壞。慶幸的是,經過打坐的洗禮,以及「神聖舞蹈」的練習,才慢慢習慣藉由沉澱來壓制焦躁,不斷調整,終於在最後一堂課程中敲出撼動內心的鼓聲。愈想擊出乾脆、有力量的鼓聲,就愈得讓手部肌肉保持柔軟、有彈性。這樣看似衝突的兩個概念,正是我們平常待人處事的大智慧。

期待自己未來在煩惱、找不到方向時,能時刻謹記:「柔軟才能成事、放空才能專注」,而「空」的核心概念就是跳脫自己與他人設定的框架,訓練開放式的思考,才能超越自己、站在有別於他人的水平之上,讓眼光更遠、心胸更開闊。

關於優人神鼓
優,是古老的「表演者」,神,是人內心深層的寧靜狀態。優人神鼓,即「在自已的寧靜中擊鼓」。一千多年前中國禪師們就曾經表示,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能將「道」──「自己生命的修練」與「藝」──「生活美學的實踐」融於一身。

「道藝合一」正是優人創作與生活的目標。1988年,在繁華的台北城另闢一方寧靜,優人神鼓在木柵老泉里一座原始山林中創立。創辦人劉若瑀師承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在山林中訓練的方法,注重表演者身體有機狀態與內在覺知能力的開發。1993年邀請自幼習鼓的黃誌群擔任擊鼓指導,並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為原則,奠定劇團訓練及表演形式,開啟了一系列以擊鼓為主軸的經典作品。

優人神鼓結合果托夫斯基身體訓練、東方傳統武術、擊鼓、靜坐、太極導引、神聖舞蹈等元素,廣闊運用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祭儀等素材,實踐道藝合一、東西交融的獨特表演方式,不但呈現台灣的劇場表演藝術,具有世界觀與當代美學之特點,並獲國際藝壇高度重視,不斷獲邀參加國際重要藝術節表演。

優人在山上打太極、練武術與擊鼓,比一般表演藝術工作者流了更多的汗水,卻多了耐力、體力與純淨的心靈。像一個修行者般的靜坐,透過「靜坐」的自我觀照,在擁擠紛亂的世界中維持內心的寧靜,優人們相信,這份寧靜可以透過舞臺上的表演與現場的觀眾,共同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