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氣味島:Scents 100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搜尋
關於伊日
品牌事業
2024 年度計畫【一起練習自然而癒】
Loading
輸入部份的標題
顯示數目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所有的
紙上藝術導覽 - 10
「個展」是種如何生成的姿態?如此一抹瀟灑的聚成,大約就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那謙卑與熟稔的總和。伊日藝術團隊與藝術家們歷時已久的籌備,2017年將多以個展的形式,翻起一展展詩篇,輕盈地掏出內心與遠方的此岸彼岸,或以深邃的幽默,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或以鋼鐵柔情的氣度,網絡愛人們的靈魂,令愛情超越愛情、令神話超越神話。 位於某個遠方的田野│張施烈 個展 台北空間 香港藝術家張施烈個展將梳理脈絡一路從2010年到2016年系列新作展出以及文件展示,並由張施烈指導教授盧文謙親自撰文。無論是鉛筆素描或油畫,張施烈的作品都呈現出一種靜寂的狀態,當然這跟創作題材源自照片的時間靜止有關,但這一種靜止有別於寧靜或安靜,反之,那是一種有張力的靜默,是無聲抗議、是無語問蒼天。畫面的張力來自光和影的處理,雖然是尋常的一張相片,施烈把一些他覺得不重要的細節抽走,而集中處理光和影的部分,凸顯了不安的情緒,而畫面的張力亦擴大了。對於光、影的處理,及如何帶出一種靜態的張力,於黑白、明暗作出了多重媒材和技法的嘗試,希望能準確地把這種感覺體現。他畫裹的「黑」是陰影的刻畫,是一種層層疊疊薄塗下的幽暗呈現,像那種在夜裡吃力張看下見到的景象,而那質感平滑如漆卻又奇異的厚重,襯托著向外擴張的白。極其柔美的筆觸卻出現了不平靜甚至是壓力的對抗,那感覺出奇的怪異,著實令觀者對作品有更深的領會。 告別時刻│淺野綾花 個展 台中空間 日本藝術家淺野綾花(Asano Ayaka )來到伊日藝術台中空間進行她的駐地創作計畫,並舉辦她在台灣的第一次個展。此次展出的創作系列,是她將在日本與台灣蒐集的生活素材,進行拼貼再使用鋼壓機平整,經由這個過程拋出與刻畫,使這些壓痕有如她對於這物件緊密的情感,它們也將像是化作藝術家饋贈給台灣朋友的禮物。這些微小的個人的感受,有著甜蜜的幸福感,無論悲傷、懊惱、感恩、鼓勵。這些作品扮演著她在新環境的記錄與紀念,藝術家透過創作分享著故事內容的美好,也將作為每一位觀眾欣賞的小確幸。未來的創作系列,希望藉由這次在台駐地計畫的期間,擷取台灣土地帶給她的能量,以及人們的熱情與溫暖,將連繫出日本與台灣兩地的濃厚情感。 愛情神話│藝術家聯展 駁二空間藝術家|人良土兀、顧廣毅、官訓宏、陳冠宏、陳建威、陳漢聲、劉星佑 本次聯展邀請七位藝術家,各自運用不同的創作媒材來談論關於情感上的觀點──若沒有情感,生之喜悅、生之悲傷,以及生之激昂,全不存在。情感的解釋就像是一齣複雜難解的通俗劇,透過這些人與那些人心裡的黑洞,彼此交織成萬千面貌和斑斕色彩,閃爍在每個人的心海波光粼粼中。每位藝術家的創作皆因為情感產生了想像、激起了漣漪,在愛與被愛、尊重與戲弄中,試圖找出生活與愛情觀的平衡。展名《愛情神話》取自電影《愛情神話》,片中三角戀牽扯出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性愛冒險故事。
紙上藝術導覽 - 4
暖春蕩漾的心意該如何延續至豔夏?回顧伊日藝術在四到六月間為大家準備的展覽,藉由文字帶領我們在梅雨季霧濛遮蔽之中,列舉視覺以外的感官習題,代謝出一股沁涼,讓候時已久的夏日活力,指向熱力四射的下個階段。 小動作2.0│邱懷萱、莊志維、陳漢聲、詹詠幀、蕭聖健、豆宜臻+簡翊晉 台北空間 六組創作者用不同的媒材與方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動手腳,就像把一顆石子投入水中,形成一波波向外擴的漣漪,用最微小不起眼的取巧與變造,激發人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每一個時刻。使物件在力量介入或動力裝置的操作下,像一齣微型劇場,本來無人的空間代入了對人性的想像與側寫。邱懷萱的作品主要型態以木作構成的微型物件為媒介,重現我們的生命記憶與體悟,使情感有了憑依具現的對象。莊志維用光和影為觀者解釋著植物的語言。陳漢聲反思在不斷汰換變遷的世界,植物是否也該提升反應速度以點醒我們忽略的情感。詹詠幀的水循環裝置,用我們最原始的本能,探究在一片正向肯定到病態的社會中,這種只能做不能說的示弱小動作。蕭聖健的作品乍看屬於機動藝術(Kinetic Art)的脈絡,強調著材特性跟純粹的動態美學,卻又不同於歐美機動藝術發展的初衷。豆宜臻 簡翊晉透過「窺視」的身體行為解釋群體社會下,人時常感到身在其中卻又抽離的疏離感。 小恆溫│楊宗嘉 個展 台中空間 楊宗嘉的創作緊緊繫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孖生系列》源自對於孿生弟弟幼時的離開,在宗嘉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在人生路途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曾經跟生命道別,時間的流逝讓我們在當中成長,並學會道別。他的創作像是包裹糖衣般的甜美溫暖,但內心仍尋覓著因為時間漸漸逝去的美好,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改變,記憶裡孿生弟弟依舊停留在幼時的那般純真,感受弟弟的精神一直都在自己生活之中,保留自己小時候不曾被社會化的赤子之心,希望作品不需要多餘語註,能帶給觀者最直接的感動。 它方/不再見未來│李世文、鄒享想 聯展 駁二空間 它方是個迷人的地方,有著用想像堆疊的美好;在它方與未來之間擺盪著激越跳動的旋律,是屬於藝術家對於自己親身所處時代的詮釋。「對我而言,創作的初衷來自無法直敘生活的一種代謝。」在李世文的作品中,我們得以用一顆平靜卻又熱切的心去探尋這世界的神秘,觀看的同時,就像是一面映照自身經驗的鏡子,投射出自我存在的路徑。 鄒享想運用台灣擁有豐富的他國殖民背景,在街道巷弄間不斷地探尋這些耐人尋味的建物,再透過幻化與嫁接將這些景物記錄在畫布上,也漸漸的讓我們習慣了這些帶著些許幽默、些許莫名卻又平常自然的樣貌。
陳漢聲個展|紀念一段陌生的情感
《陳明福》陳漢聲個展 以藝術為治農之本的陳漢聲,畢業於北藝大新媒體研究所後,現主要以複合媒材、金工、實驗動畫、動力裝置為創作媒材,題材核心則圍繞在自身務農家庭背景、身分、社會議題做延伸,多以植物、農村、田地、工廠等元素為出發點,關注在人與記憶與環境間彼此共存的關係。陳漢聲自北上讀書工作後,至今已邁入第六年,這次將回到自己的家鄉高雄舉辦個展,以「陳明福」為展名,是為了要紀念一段與爺爺的陌生情感。 陳漢聲的爺爺「陳明福」,一個被大家叫作「鼠仔」,一輩子都待在高雄大社的莊稼人。自鼠仔過世後,漢聲再度回到爺爺耕種的土地上,這時兒時嬉戲的場景回憶、種種和鼠仔相關的場景不禁湧現,因而泥土裡的陶瓷碎片、爺爺每天使用的農具,皆逐一構成漢聲以農入藝的創作方法。 倘若農具對爺爺來說,只是一個工作的「傢伙」,而務農時挖掘到的碎片,是一個鬆土時欲除掉的障礙,但對漢聲而言,農具可以是一個對抗土地與土地對話的媒介,而泥土裡的陶瓷碎片或許就是他得重新耕耘的新土地。將藝術視為一種勞動,藝術家藉由此方式和自己的爺爺一起下田,承起世代的記憶與家族務農血脈的根源。透過對身處環境的反思,陳漢聲的作品時常緊密圍繞在自身身分、農業家庭背景、當今社會議題的內容,以家鄉田地、稻苗、街邊植物為創作主題的動力裝置作品,以同志議題、成長生命經驗為內容的錄像實驗動畫,以田邊葉菜、某個特定數字的攝影作品,皆是他近年來的創作成果。 高中念廣告設計、大學念視覺傳達,直至研究所接觸到新媒體的陳漢聲,才算是真正進入藝術領域,而不侷限在單一媒材的創作特性,也讓他可以藉由使用多元素材與作品對話。農村子弟與藝術創作者的雙重身分,在面對代代相傳的農業背景時,隨之產生的矛盾掙扎也於作品中不斷流洩而出,陳漢聲將這股心情投射於每一件作品中,用藝術開墾一片屬於自己的田地,這時各種創作媒材則成了豐沃的肥料,灌溉起一顆顆埋入土壤裡的藝術種子。 學會與家人道別,永遠不嫌晚,但總是感覺遲,與土地相處的感覺也是如此。應該要很熟悉的親人與家鄉,卻是以一種陌生的形式存在,以為陌生就不在意,卻又放在心上難以抹去。以爺爺的名字為展名,回到成長的城市舉辦展覽,陳漢聲用自己擅長的創作方式,紀念與土地、與家人、與務農家庭、與自身身分種種無可名狀的共存關係。 陳明福|陳漢聲個展 The Last Farm Boy|Chen Han-Sheng Solo Exhibition 策展人|馮穎君 Vivian Fung 展 期|2018.5.19 – 6.17 茶 會|2018.5.19 Sat. 15:00(茶會贊助:劉媽媽滷味) 開幕特別演出|2018.5.19 Sat. 15:30 表演者|韓國行為藝術家 金緣定 地 點|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地 址|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群C9-14倉庫 時 間|Tue. - Sun. 13:00 - 19:00 週一休館 第二展區|湖底尖山下(高雄市大社區大社路) 臉書活動頁|www.facebook.com/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