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巴黎野玫瑰

    愛情之狂野,來自於腎上腺素的碰撞;愛情之美好,是因為多巴胺的催化;說穿了,我們會深陷其中,全都只是體內荷爾蒙的追逐遊戲罷了,將它拆解後會發現,愛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片薄如蟬翼的玻璃,彈指一碰便會碎裂。 《巴黎野玫瑰》自從1986年上映後,總被描述成情色經典,然而影片從頭至尾,卻始終沒有激起我春心蕩漾的火花。相反的,我感受到的盡是哀傷,盡是純粹卻極具毀滅性的愛情悲劇。透過男女主角詼諧、浪漫、衝突、暴力交織的邊緣性人格,讓世俗滿口道德,但私下荒淫背叛的謬愛顯得格外諷刺。 這部電影改編自Philippe Djian的小說,於美國上映時,則以女主角貝蒂的性格取名為《Betty Blue》(貝蒂的憂鬱),原著則名為《37.2° le matin》,直接翻譯的意思就是「清晨37.2°」。相較於台灣譯名《巴黎野玫瑰》,前面兩者的喻意似乎更為內斂深刻,也更富詩意。 當年一度被列為禁片,如今終於在30年後數位修復,並且一刀未剪重新上映,我們才有幸一窺那些遺漏的片段,得以將整個故事的主軸完整串連起來。一般人總喜歡聚焦在片頭開始長達三分鐘的性愛鏡頭,或是關注影片中經常全身赤裸著的男女主角,坦白說這不過是合情合理的生活畫面,實在稱不上什麼情色,反倒是貝蒂與佐格之間那分扭曲不堪的愛,令人不忍目睹。 女主角貝蒂有著迷人的性格與外表,甜美卻也務實,可以風姿綽約、一身露骨紅色洋裝端坐在車前引擎蓋上,也能勒緊圍裙趴在地板刷洗、操持家務,是可愛又令人束手無策的小惡魔,唯獨在情緒失控時會奮不顧身,放火燒毀房子、砸掉屋內所有物品、隨手持物攻擊令其不悅的人,甚至最後還刺瞎自己的右眼。儘管種種行徑驚心動魄,她的愛人佐格依然懷著救贖的心情,盡可能滿足貝蒂的各種想望,也總是用「每個月都會發作一次」的說法,來解釋貝蒂異於常人的瘋狂,只不過,這樣令人窒息的愛最終還是走向了厭世與自我毀滅的結局。 引用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說法,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源於內在的自我投射,或許在佐格看似溫和合群的身體裡,悄悄隱藏著一個憤世嫉俗的貝蒂,因此當佐格穿上女裝挾持保全奪走鉅款,或是在客人的Pizza中加入廚餘、因為愛得痴狂而將貝蒂悶死等,脫序行為出現時,也就不難理解了。 37.2°是身體微微發熱的溫度,會發生在清晨剛起床時,以及情緒焦慮躁動或處於興奮狀態時,女性在排卵期過後到下次月經來前,亦有可能升溫至37.2°。如此一來,佐格說的也沒錯,貝蒂每個月一次的失控、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憤怒、對外界的不耐以及無法克制的瘋狂,似乎和所有女人都一樣。當貝蒂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懷孕後所產生的各種障礙和幻想,會不會只是荷爾蒙所開的一場玩笑而已?   芳香療法中,溫暖的丁香(Clove)有著深厚的底蘊,可以萃取精油的部位是尚未開花的花苞,同理它也能使未爆的情緒緩緩釋放,特別適合像貝蒂和佐格這樣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狂熱人格。在處理第二脈輪(生殖輪)的問題時,丁香是相當好的選擇,當人感覺失去依靠與陪伴時,特別會有生殖系統的疾病產生,通常這些問題也會間接影響心理,例如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在貝蒂知道自己根本沒有懷孕而產生絕望感時,丁香不只可以讓她的身心歸零,還能開啟她緊閉的心扉,將自己調整到一個全新的狀態。生活在這樣一個愁眉不展、憂鬱的時代裡,或許丁香可以收斂我們太快綻放、又太快凋零的激情。   Betty Blue片名│巴黎野玫瑰導演│Jean-Jacques Beineix演員│Beatrice Dalle、Jean-Hugues Anglade片長│185min級數│限制級類型│劇情發行│南強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