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生活大小事,今天就能守護海洋

        你聽過海洋危機嗎?媒體報導鯨魚擱淺、珊瑚白化、企鵝數量銳減、過度捕撈、塑膠污染等訊息,氣候變遷更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我們能為它做些什麼呢?由 5 件日常小事做起,你我每天都能有效地保護海洋!   1. 消費者當減塑領頭羊! 2019 年,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的調查之旅來到海洋面積占全球前五大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在採集樣本分析後發現,單一個樣本中,就含有 1,298 塊塑膠微粒,濃度比太平洋垃圾帶還高!這些塑膠微粒不只傷害海洋生物,也正透過食物鏈入侵人類體內。 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可以減塑的機會,以可重複使用的提袋與容器、吸管及餐具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甚至以消費者角色要求零售通路企業、市場、商圈、夜市改變銷售模式,主動向店家告知減塑的期待,推動改變。   2.分享氣候變遷訊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與海洋生態密不可分,海洋能平衡氣候,但如果海水溫度升高、海洋吸收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將危及海洋生態,例如近年珊瑚白化現象層出不窮,使有「海底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礁群面臨生存危機,賴以為生的物種直接受到衝擊。 你我可以將全球與海洋現正面臨的危機,告訴更多的人,提高公眾對氣候議題的認識,督促政府與企業守護海洋,一起為對抗全球暖化貢獻一分心力,健康海洋更會以碳封存及碳埋藏加倍報恩!   3.尋找代替品,不要驚動生態 如果天秤彼端是海洋健康,即使有口腹需求,你是否願意尋求代替品?慎選永續環保海鮮、無翅婚宴同樣幸福美滿、磷蝦油真的不能保證你的心血管健康,你有其他的保健產品選擇!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最新統計,臺灣每年每人平均海鮮消費量超過30公斤,遠高於全球平均數字 18.9 公斤。我們真的要把海洋吃乾抹淨嗎?從今天起,多了解超市或市場販賣的魚從哪裡來?用什麼方式捕捉?拒絕購買過度捕撈的魚類,例如鮪魚,改用其他魚種替代,甚至不吃,你也可以成為搶救海洋的幫手。   4.日常大小事都能實踐低碳生活 從自身做起最容易減碳的方法,就是你每天使用的能源,包括電力、交通工具。根據環保署統計,包含飛機、汽車等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占比約為全臺總量的 14%,因此租用方便、費用低廉的腳踏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能有效減少每天的碳排放! 目前臺灣的電力來源仍有約 40% 來自燃煤發電,是製造空氣污染及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除了使用節能家電、隨手關燈之外,我們應該支持能源轉型、逐步淘汰燃煤、發展乾淨永續的再生能源、並分享相關知識,對抗氣候變遷。 而減少肉食也能幫助減低碳排放,一個臺灣人一天不吃肉,能減去至少 2.4 公斤的碳排放;若全臺灣人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超過 56,510 公噸的二氧化碳!此外,購買碳足跡較少的在地當季產品,都能讓你每一餐,為地球帶來大大的改變。   5.邀集親友支持《全球海洋公約》 海洋危機就是氣候危機,需要有更多人的關注!默默為人類付出的大海,已經生病很久了,因為知道事態嚴重、時間緊迫,邀請你分享文章訊息給親朋好友,邀請更多人知道並加入連署,要求聯合國設立全球海洋保護區,一起推動拯救海洋的行動,讓海洋生機重現。   撰文/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圖片出處/© Christian Åslund/Greenpeace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更多詳情請參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