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疫情下的新日常

      8 月 2 日的柏林街頭上湧現 17000人,抗議人身自由被肺炎剝奪,更有布條訴求要逮補梅克爾、比爾蓋茲等人。這些抗議人潮甚至宣稱,我們就是第二波(疫情),在 30 日,柏林單日確診人數超過 900 人次,來到五月時候的高峰,警方派出 1000 多名警力維安,最後因為抗議人潮嚴重違反 1.5 公尺的社交安全距離的措施,在三次警告後勸導無效,最後警方驅離民眾收場。   這場抗議活動原先僅登記 1000 位參加人數,最後警方估計現場約有 17000 名民眾參加抗爭,總計 20000 名群眾聚集。 有些抗爭者並非否認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存在,而是自疫情以來學校關閉、經濟活動被迫暫緩等措施令他們感到恐慌和焦慮,抗爭現場更有卡車掛上「秀出你的笑容」的布條反對穿戴口罩。有些人認為疫情早已過去,現在柏林實行的防疫措施嚴重縮限他們的人身自由,應該要開放解禁。更有記者在採訪抗爭時受到言語羞辱,現場極右派的民眾直接對著記者怒吼「無恥」、「說謊媒體」等語言攻擊,德國許多政治人物對於這場抗議表達憤怒,抗議者是 Covidiot,會將過去半年以來還算成功的防疫成果化成泡影。 歐盟聯合 27 國元首,熬夜通過史上最大規模的紓困計畫「歐盟振興計畫」,預計投入 7500 億歐元,由 3900 億歐元不必償還的補助金和 3600 億歐元低利貸款組成。將為最受到疫情影響到旅遊產業的地中海國家帶來幫助,原先謹守財政紀律的北歐國家持反對意見,但最終在 92 小時的閉關後達成協議。而瑞典自疫情發展以來,並未進行封城等嚴格措施,造成至今 5000 多人死亡,成為全球疫情死亡率第五高的國家。而印度總確診人數剛剛超過 170 萬人,美國在七月因為疫情而死亡的人數達到 25000 人,而澳洲第二大城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剛剛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第二波疫情在世界各地蠢蠢欲動,似乎這場茫然的防疫作戰仍離結束還遙遙無期。 而台灣在疫情一波波的衝擊下還能維持相當正常的社會活動,彷彿置身在平行時空之中。 但全球經濟活動大停滯而帶來的衝擊,最終恐怕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各地都投入重本,試圖振興,產生新的經濟動能。長遠而言,這場疫情恐怕會讓廉價航空、跨國旅遊等產業進入長久的停滯,甚至消失,在家工作成為常態,電影院與體育競賽、演唱會進入新的模式。這些可能的變動,帶來人們對於未來的不安全感,進而不敢消費,轉向儲蓄,卻又可能會造成經濟更進一步的衰退。 或許到了今日,人們已經對於疫情的新聞感到不耐。回顧起疫情前都市生活的刺激與意義,不同媒體的調查中,在受到疫情影響,封城期間最被想念的活動排行中,與朋友家人相聚佔據第一位。許多人想念上餐廳用餐,並非想念他人提供的美食,而是想念與親朋好友相聚用餐的親密時刻,想念被友人圍繞下有安全感的平凡快樂。 人們的生活大概很難回復到從前了,一再延後和取消的機票和旅行,各行各業採取各種新的措施和嘗試,試圖重新建構運作模式。我們珍視的日常生活中,疫情提醒的不僅僅是全球化下日常生活的脆弱,也提醒了情感連結的時光更是難以被取代的體驗。生活裡各種價值與經驗,要如何排序,如何維持與建構,還在不斷重新組合和歸納,也許當疫情終於結束的那一天,我們也重新建構了新的日常生活。 吳思薇  旅居柏林自由記者,關注都市與土地議題、議題型藝術、貓肥與吃。 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