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日用之器,你也可以自己動手做

      「完全是想不開啊!」在住家頂樓小小工作室,楊筑鈞談起了當年從筆記型電腦提袋、電腦周邊滑鼠線材收納袋等,3C產品包袋設計,轉而進入傳統的竹編工藝領域的歷程。   「想不開」當然是玩笑話,真正的原因,是內心不斷升起的一道疑問,「工業化量產製造過程中會有很多多餘的廢料,對產業而言,雖有其必要,但身為這個產業鏈的一員,我覺得有一點guilty,內心會覺得,真的有這必要嗎?」於是,離開了讓自己不自在工作,轉而學習製作包包。而這更成為臨門一腳!   「做著做著,也做出了興趣。有一天,卻不經意看到皮革取得方式的影片,真是太恐怖了,原來這是殺生的產業!」楊筑鈞說,自己其實也不是會上街頭疾呼或積極參與淨灘的環保人士,但是對生命的傷害,以及皮革貼合所使用的非天然黏著劑、染製過程的環境污染,讓她於心難安!就在此時,看到一則竹編教學招生訊息,楊筑鈞開始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除了名字裡的「筑」與「竹」同音外,總是一臉笑的楊筑鈞說,不曾接觸過竹子,對竹編也全然陌生。對現代大多數而言,何嘗不是如此?事實上,在台灣,生長快速、取得也不難的竹子,在鋼筋水泥未盛行的年代,「竹管仔厝」是最常見的常民住宅;而現在,雖不再是主要建材,但在國內外常可見到以竹才建構而成、結合傳統與創新並強調低碳的大型公共建築或藝術品。除了建材,竹筷、竹簍、竹籃、竹椅、竹筐……更是塑膠製品興起前,隨處可見的日用生活器皿。甚至,古人以「絲竹」代表音樂,其中的「竹」,即是笛子、簫、笙……,以竹製成的管樂器。大詩人蘇軾甚至還曾說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以想見竹子在過去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隨著石化產業而誕生,大量生產、價格低廉的金屬、塑膠製品進入人們生活,竹器逐漸退出日常生活,傳統竹編技藝也逐漸凋零。報名參加竹編工藝課程,跟隨竹工藝師邱錦緞老師開始習藝之後,楊筑鈞不但開始認識了竹的神奇妙用,更從一片片扁平竹篾的穿入、拉出、層層交織、縱橫交錯之間,進入竹編工藝的精彩世界。   不僅從此栽入竹編天地,楊筑鈞進而創設品牌「筑子」,以台灣原生竹材編織生活工藝品,甚至藝術創作;她相信,無碳的手工生產方式是對土地最好的回饋。也不只手做,為接續前輩竹藝師的傳承精神,楊筑鈞也開設竹編工藝課程,大力推展生活中的工藝,「希望將經典的竹編織工藝融入日常生活,並且透過自己動手做,讓社會大眾對竹器皿有重新的想像,甚至對生活的建構,也能產生更多想像。」而且,只要有一雙手、一把刀,楊筑鈞認為,每個人都有潛力做出不可思議的作品,相信自己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