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女力震盪 Womenquake I

    Womenquake 女力震盪,「女力」代表著自立自強的女性力量,也可以說是女性將自身魅力展現出來的能量。 《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一》 克拉拉.巴頓/戰地天使、瓏.雪兒菲格/國際導演、安妮.佩克/登山家 不同於過去「女強人」的形象與概念,可以堅毅、可以柔軟;越來越多女人打破童話裡,等待著白馬王子來拯救的閣樓公主迷思,甚至主動出擊,以無比熱情埋首各行各業。《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一》將為您介紹3位改變歷史、開拓時代新篇章的傑出女性。 看更多|《女力震盪 Womenquake 系列二》 「我不記得我吃了怎樣的虧了。我能清楚記得的是,我決心要忘記這件事。」 —— Clara Harlowe Barton(1821-1912) 美國,紅十字會創始人。 克拉拉.巴頓女士原是一名小學教師,曾在紐澤西州一所免費的公立學校任職,但由於政府認為女人不適合在教育界工作,她被迫辭職。之後便搬到華盛頓特區,在美國專利局找到一份職員的工作,並獲得與男性職員同等的薪水,這在不向女性提供政府工作的時代是一大進步。 1861年4月,南北戰爭爆發,數以千計的傷員湧入華盛頓,巴頓女士意識到政府並沒有做出照料這些士兵的準備,當下便辭去公職,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積極為傷兵籌募物資,並隨同軍隊的救護車從事護理工作、協助尋找下落不明的士兵,這是當時前所未有、更不用說是一名〈女性〉曾經做過的事,人們因此稱她為「戰地天使」(Angel of the Battlefield)。 世人對於巴頓女士的形象,是帶有紅色蝴蝶結的帽子以及深色長裙,在南北戰爭結束之後,她便負責承擔在戰俘營中失去性命的13,000名士兵的身分辨認和墓碑記名的工作,在3年內尋獲22,000名失蹤的士兵。爾後,她繼續為受難者奉獻,前往瑞士參加普法戰爭的救助工作,協助創立於1864年為戰爭受害者提供人道主義服務的〈日內瓦國際紅十字會〉在歐洲各地救濟,後來巴頓女士也成為美國紅十字會的發起人,並努力說服各地政府接納及認同組織,並於1882年促成美國在救濟傷員和戰俘問題的〈日內瓦公約〉上簽字。 在巴頓女士晚年時期,有次好友去探望她,講述了一件往事,好友不斷向巴頓女士道歉,因為當時她讓巴頓女士在這個事件中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巴頓女士的反應卻意外平淡,於是好友疑惑地詢問:「難道妳真的不記得了嗎?」巴頓女士回答:「我不記得我吃了怎樣的虧,我能清楚記得的是,我決心要忘記這件事。」 Clara Harlowe Barton 主要作品: 《紅十字會史》、《英國對小亞細亞的遠途救濟》、《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紅十字會》、《我的童年》 文章來源: 大紀元文化網—克拉拉‧巴頓 不記舊恨 萬維讀者—美國簡史:19 戰地天使 華人百科—克拉拉‧巴頓 「我要的人生,沒有捷徑。」 ——Lone Scherfig(1959 - ) 丹麥。電影導演。 瓏雪兒菲格畢業於丹麥電影學院,是擅長執導浪漫喜劇的女性導演。她的第一部電影導演作品是1990年的《生日之旅》(Kaj's fødselsdag),不僅獲得各界好評,更奪得該年度「北歐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2011年她執導的浪漫愛情片《真愛挑日子》(One Day)由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吉姆史特格斯(Jim Sturgess)主演,在商業市場上獲得廣大成功,成為瓏雪兒菲格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不過長期為性別議題發聲的安海瑟薇在某次節目上接受訪談時,坦言《真愛挑日子》是讓她學習到最多的一部電影,她也非常後悔當時因為瓏雪兒菲格是一名女導演而無法輕易信任她,「出自於我內心潛在的〈厭女〉心態,我對她(瓏雪兒菲格)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反抗。當我在看一部女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時,我會去看她什麼地方做得不好,但是男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我卻會看做得好的地方。」她承認過去曾有這樣錯誤的心態非常糟糕,並在事後鎮重地檢討自己。而瓏雪兒菲格當時雖然未正面表態,卻在接下來的電影《他們的美好時光》(Their Finest)溫柔地回應了安海瑟薇。 《他們的美好時光》中的女主角受命到電影部協助編劇,然而部內的男性同事一開始也對她毫不理睬,不讓她的名字出現在劇本封面,然而在朝夕相處下,眾人逐漸見識到女主角寫故事的創意及用心,展現了女性在職場上身為「關鍵少數」的重要性。 瓏雪兒菲格的作品一向對於女性議題有高度的關注,特別是她執導的《名媛教育》(An Education)將故事圍繞在「女性自主意識」的主題上,透過主角珍妮從16歲邁向17歲時,誤闖大人的「社會大學」的人生經歷,《名媛教育》除了讓我們看到這個少女對於生活的體認;也想探討與解釋教育在人們、尤其是女性同胞對於生活與社會的貢獻。電影裡的經典台詞:「The life I want, there is no shortcut(我要的人生,沒有捷徑)」點醒所有曾經在事業、愛情道路上摔跤或受騙的男女們,必須收拾對〈不平凡〉的渴望,腳踏實地的生活著。 Lone Scherfig 導演作品: 《生日之旅》、《Når mor kommer hjem》、《戀愛學分保證班》、《二手書之戀》、《超自然學院》、《名媛教育》、《真愛挑日子》、《高富帥俱樂部》 文章來源: 聚星幫—瓏雪兒菲格 hypesphere新聞快訊 放映週報—為什麼女人一定得念書─《名媛教育》 PChome個人新聞台—《名媛教育》: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我如此勇往直前,是因為能夠抵達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 Annie Smith Peck(1850-1935) 美國,登山家。 安妮佩克不但是女性登山運動的先驅,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業登山者之一。她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攀登了許多難度很大的山峰,是第一個登上位於秘魯的瓦斯卡蘭山(Nevado Huascarán)北峰的女性。她精通4種語言、根據自己的經歷出版了4本書,致力於旅行、探險和登山行動發展,同時也推動女權運動。 安妮有4個哥哥,都受過大學教育,她在羅德島師範學院(現在的羅德島學院)畢業後便從事教書工作,但一直希望與哥哥們一樣進入大學學習,當時女性進入大學學習還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她的家人也不贊成她繼續深造,但安妮卻堅持自己的主張,後來在母親的支持下,24歲時安妮進入密西根大學就讀,當時密西根大學剛剛開始接受女生,她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大學學業,畢業時27歲,並於1881年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安妮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早獲得大學教職的女性之一。 在歐洲留學期間,安妮發現自己對登山有著異常的熱情與愛好,她在歐洲各地攀登了許多山峰,成為當時極少的女性登山愛好者。1892年安妮辭去教職專心從事登山運動,並以演講、寫書來生活。中年從事職業登山運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更加不易。那時安妮不但要克服體力上的挑戰,還要克服社會上對女性的歧視,當時登山服及裝備基本上都是為男性準備的,安妮必續自己設計服裝及登山裝備。她所設計的登山長褲曾引起輿論譁然,因為當時歐洲部分國家的法律並不允許婦女穿著長褲,在她身穿長褲的照片登出後,媒體就此展開討論,稱她為女性服裝領域開啟了新的風氣。 44歲那一年登上了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馬特宏峰、58歲時登上了秘魯的瓦斯卡蘭山的北峰,為了登上這座高峰,她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經過六次嘗試才達成,安妮說:「我如此勇往直前,是因為能夠抵達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安妮是當時少有的受過研究生教育、並在大學教書的女性,她不但熱愛登山運動,甚至出版書籍、演講、推廣登山知識以及旅行見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安妮身體力行,為女性贏得社會的尊重, 1925年她成為女地理家協會(Society of Women Geographers)的一員, 同時也是美國高山俱樂部(American Alpine Club)的創始人。 資料來源: 每日頭條—美國歷史系列116:女登山家安妮·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