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年均雨量約 2,500 公釐的台灣,雖已高過世界平均值的兩倍,卻受到地理與降雨型態不均的影響,即使雨水再豐富,可利用的比例卻非常低,因此我們民生用水十分依賴水庫,可是許多人不曉得的是,水庫維護並非容易的事,長年堆積的淤泥更是影響其壽命的關鍵。

 

圖 / 文|陳佑洋 & 李世文

視角來到位於鶯歌一處近五十年的廠房,負責人林金德大哥在民國 68 年繼承了家裡的陶瓷注漿事業,並於 2008 年成立了弘鶯陶計畫,從人才培訓、產學合作,再到產業基地的營造,共榮鶯歌在地的文化與延續其傳承的能量,同時還醞釀著一個石門水庫的清淤計畫,也就是後來的「庫泥燒」。

座落在桃園大溪的石門水庫,負責供應桃園、新竹、新北三個縣市的用水需求,然而年平均多達 342 萬立方公尺的入沙量,沈積至今,林大哥笑笑地說淤泥量大概超過一億噸了,淤泥不比砂石,難以投入產業應用,過往石門水庫清除的淤泥多用於台北港填海造陸,但隨著工程計畫逐漸完成,水庫淤泥又該往何處去呢?回顧 2010 當年一次因緣際會的提問,讓他轉念找到水庫淤泥的新價值,便著手將沈澱池中的泥沙土再製成能夠進入到產線的陶土原料;林大哥總是語帶從容,灑脫地說著這幾年來的故事,但庫泥材料的研發過程實則艱辛,首先它的燒成溫度、收縮率與質地特性等,與過去接觸的土料都不相同,完全無法從經驗上的判斷來使用,必須從頭開始測試,時間軸再快速往後推進五年,庫泥土才總算是達到穩定的狀態,再來真正進入到「怎麼解決」水庫淤泥沈積問題的重點,就是推廣材料。

有了轉化淤泥製成土料的技術,一個人能有多少的力量來傳播它?林大哥從鶯歌在地的陶博館專區開始,爾後又製作了廣播的節目,再到各大專院校的產學合作,十幾年來無一不是親力親為, 一路下來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繼續協助庫泥土的發展。

好物團隊去年與林大哥聯繫,幾次拜訪討論後,發現庫泥土料目前在成品的質地表現上,不管是釉藥研發、陶藝技法的融合等等,也是需要被多元嘗試過的,於是我們邀請過去曾經合作的四個品牌,分別是在絞胎工藝與台灣原土開發上都很用心的「土星工作室 Tu Xing Studio」,以及樂於實驗釉藥表現的「山色製物」和手捏與圈盤泥條的器物具靜謐氣質的「默默」,最後是色料與圖像繪製保有個人風格的藝術家「童品元」,各自在不同的表現方式中,找出庫泥土的新面貌,最終作品將在 2022 年底於伊日好物駁二店展出,取自這塊土地的台灣原生材料,下個十年我們一起期待!

 

弘鶯陶 Hong Ying Tao
已超過 30 年的歷史,目前產品以薰香理療之相關用品為主,有感於鶯歌陶瓷日漸式微。並於民國 98 年 5 月創立「弘鶯陶推廣中心」結合異業,自創品牌 —— 弘鶯陶,弘揚鶯歌陶瓷之意。Facebook
 

庫泥|弘鶯陶負責人_林金德

伊日好物 YIRI GOODS
關注生活所需的美好,延續每件好物的使命,從在地到國際,小至無形氣味,大以展覽概之,提供你對所有品牌更全面的想像。

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