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是世界第二大的淨水污染產業,其中成衣佔比約為 60%,而丹寧布料更是數一數二的高污染製品,這經典布料帶起的狂熱,在湛藍背後,觸及的是許多環境議題及代價。
撰文/世文;照片提供/Story Wear
耐用、好穿的牛仔褲,幾乎是你我衣櫥裡的必備單品,在挑選上甚至要有各種版型、顏色深淺來滿足每日的穿著需求,而欲望的推進與快速時尚的興起,讓「丹寧布」這個原本用於工作服的布料、其經久耐用的材質,迅速轉變成消費市場的明星商品。設計師兼品牌主理人陳冠百,身為台灣服裝品牌的第二代,自小便與服裝密不可分,直到在英國攻讀時尚管理時,受到永續時尚一詞的啟發,在深入了解產業連帶牽動的問題後,回國便成立了全台唯一的零廢棄時裝品牌 Story Wear。
Story Wear 以「穿上身的故事」為概念,用丹寧布作為媒介,將回收、二手的布料及五金扣具整新,把丹寧特有,經歷時間洗練的痕跡保留下來;聘雇擁有裁縫技術的弱勢家庭,協助二度就業婦女,今年也開始與腦麻協會合作,讓每件成品都由製作者署名,並紀錄下製作耗時的時間總長,成為該件故事衣的身分編碼,嘗試落實「時尚X環保X社會企業」的核心精神,冠百在經營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解答,並逐步克服每一次的難關,從設計開發、製作溝通到摸索營利模式,終於拼縫出一件件的「故事衣」,也連結起了品牌創立的初心。
9 月,品牌發表了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跨界聯名合作的「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系列,以丹寧的藍比喻為島嶼的海,Story Wear 把齊柏林導演鏡頭下的海洋轉變為服裝語彙,讓我們看見台灣這座小島的壯麗,與其所背負的傷痕。無論是拍打在東部岩岸的藍白浪花、載浮於西部沙岸邊的蚵架,冠百將這些海岸意象轉化成印花布料,傳達人與自然共生之美;費時、費工的手工補丁拼接與抽鬚破壞,象徵著守護沿岸的消波塊,與現實中殘破海岸線的呼應,在在都讓品牌標誌的拼接設計呈現出獨有的都會風格,同時也乘載設計師企圖傳遞的重要訊息。
Story Wear 不但是時裝品牌,也像是一間出版社,冠百身為故事編輯者,攜起許多不同族群的人執筆寫出一件件故事衣,讓「穿衣」這個日常舉動像翻閱一本書,說的是如何友善環境與社會的故事,讓時尚除了自信美,也許還能夠為世界帶來一絲改變。2021 的年末將至,Story Wear 將在 12 月於好物展出與齊柏林基金會的聯名合作,連結島嶼意象,一起來關注「丹寧布」這片人造海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