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人就是需要『找』,找不到就會結束,如果我還有找的動力的話,就可以成長。」周書毅在舞裡暫且遺落了自我,一如既往,終也在舞裡覓得自癒的契機。

 

 

文字、攝影|陳冠良

 

他是誰

當他張開雙手,陽光就臣服在掌心,踢出足尖,路便彷彿無止無盡。一旋身飄躍,衣袂湧起一片喧浪的海洋,而當他匍匐蜷縮,空氣為之屏息凝結,無論他在哪裡,什麼時刻,整個世界都陡然失聲,只剩觀舞的人被牽扯的心跳在怦怦,怦怦。那是周書毅。

 

 

當他跳起了舞

周書毅頎長柔韌的身體既是敘事技巧、意象鋪陳,也是所有脆弱勇敢,種種喜怒哀樂的「周書毅」。小時未觸及舞蹈前,他只是一個等待被各種可能餵養的生命,當他一個人踏進舞蹈教室,離開母親的守護,身邊沒半個熟悉的臉孔,那「成為我」的意識與方向便隱隱浮顯,「當獨自踏入一個空間、一種身分的那一刻起,人就會開始擁有自己自然而然的樣子。」於是,舞決定了他的模樣,而他也勾勒了舞的輪廓。

鏡頭追隨著,周書毅毫無旁鶩地舞動,節制的力量裡有徹底的釋放,悠緩的柔軟中有暗燃的溫熱。美,僅僅一個簡單通俗的字,便已是不可方物,深邃無比,讓人再無能為力有任何贅餘的形容。純粹的美,原來如是。然而,不經淬鍊,何來純粹?周書毅舞裡的美,也曾不合時宜,險在保守得近乎畸形的社會氛圍壓力下瓦解。他坦言經歷過數次不願再被同儕戲笑,而不想繼續學舞階段,但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舞蹈引致的煩惱也在舞蹈裡獲得營救,「跳舞就是把糾結的情緒用身體詮釋出來,那是一個發洩管道幫助我 let go,度過難關。」

可是,生命從來不是一個完美圓弧的轉圈,一次又一次與破碎舞步的角力練習才是常態。十歲學舞起,周書毅就體會到內心許多感覺是旁人無法了解的,後來發現若不找到自己的方法去述說,遇上困難便容易放棄,甚至崩潰。到了高中舞蹈科班時期,創作的機會成為一個更寬闊的抒發「出口」,他釐清以往帶著歧視的異樣眼光並不讓他受傷,而是累積了不理解的困惑,「創作是一種整理與轉化,讓我可以把心裡的感知更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周書毅是舞者,卻懂得只是埋頭用力跳舞是遠遠不夠的。舞必須被不同的眼睛觀看,才能美麗,才能發光。就像一朵絕塵之花綻放深谷中,無人知曉,如何是美?一支舞,若缺乏一個又一個觀者的心靈迴響,就不過是黑暗中的孤舞,從何是美?
 

 

樹洞裡的獨處

晴好的十一月,那日無雲,豔煦日光將天空照得澄藍透明。在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臺灣舞蹈平台以「島嶼連結:身體上線」為題的活動,人潮熙攘,熱鬧騰騰。一抹忙碌的身影,晝至夜,不停穿梭遊走每個展演區域,那是策展人周書毅。雖然行程密集緊湊,但他的步履看來仍然輕盈飄逸,未顯一縷疲憊,充滿了愉悅感。

活力豐沛成了第一印象。人是立體的,當然不會只有片面,一如不同光源會映射不同角度的影子。周書毅的執著或許意味了固執,簡單可能指涉了乏味,但那些不過是屬於別人眼中的定義。「我在白天是很群體生活的,但一天告終,我就非常需要獨處。」排練工作時,大量的語言溝通,包括身體的,那種消耗過程塞積的混濁必須代謝,所以他得按下暫停鍵,躲進樹洞,回到一個人的狀態。

周書毅珍惜並把握自己的時間,滴酒不沾,極罕娛樂應酬,工作告一段落就是斷電停機,阻絕多餘的交流,熟識的人習以為常,不會大驚小怪,泛泛之交的就覺得他非常荒謬。曾有德國友人詫然,「My god, you are such a boring guy!」採光明亮,靜得彷彿能聽見塵埃懸浮的衛武營排練室裡,盪響他颯爽的笑聲。與其說他對那樣的看待不以為意,不如說他明白啤酒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非樂趣或習慣,而是文化差異,解釋不來的。

這樣的周書毅獨善其身嗎?正好相反。


他的心思細膩,充滿自覺性,善於也樂於觀察身旁周遭發生的人事物。排練時,他就像敏銳的雷達,能夠偵測每名舞者隱而不宣的情緒。敏感有時是負擔,但他滿慶幸如此特質幫忙化解,甚而預防了許多棘手之難。而隨著年齡增長,創作的縱深,他愈能確立關注的視線,困境的所在。「將發現的問題梳理轉譯成藝術語言,讓面對相同問題的人有機會從中獲得解決,是很美好的事。」但事實上,藝術家或藝術工作者的面貌往往看似具體卻又模糊,軟性的藝術到底不是柴米油鹽,一日三餐,擁抱它或許一時醍醐,遠離它,也並不會即刻枯萎。

有些路,總是要走到絕壁才會意識到該轉彎了。為舞蹈為藝術,周書毅始終努力不懈著,但有一天,光芒乍現,備受矚目如他卻也不得不,戛然而止。

 

那就不停地舞吧,舞吧

彼時的迷失,已在周書毅俊朗清澈的眉目之間不著痕跡。舞團的經營陷入現實泥淖之後,骨牌效應般影響了創作能量。在困窘裡掙扎,讓周書毅意識到自己不是全能的,那是一個如黑洞的缺陷,他一腳誤踩,抽不了身。「那時我一直覺得身心生病了,但又排斥去就醫,好像那樣就會證明自己真的病了。」強烈的病識感讓他毅然決然放下一切,隻身遷徙台東。「去台東完全不是基於一個浪漫的選擇。」租在海邊的那座鐵皮屋,較起便捷城市,簡直極端環境,沒有冷氣,蟲很多,悶濕,辨不出的氣味混雜,連買個菜都至少十公里的車距,「那時,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修復自己。我以為自然而癒是要能夠重新靜下心來檢視、觀察生活裡遭遇的問題。」

台東的海,日夜不歇,詠唱永恆的歌謠。婉拒任何探訪,髮長過肩的周書毅,黯然聽著浪囂,反芻自身藝術未來的路徑該何去何從?在詩人聶魯達《疑問集》關於海洋美麗的詩句中,他領略了處於生命結束之前的困頓裡,人都需要尋求到一個答案。就像舞時的恣縱與壓抑不也是為了平衡與傾斜之間飽滿的張力展現。海依舊歌唱,周書毅也依然停息著,等待答案,等待光。碧娜.鮑許說的:「跳吧,跳吧,不然我們就迷失了⋯⋯」是不是舞者周書毅終究還是要舞了,才能從凝霧的迷障裡瞥見透光的方向,再度破繭而出?
 


不多久,馬來西亞的一通電話一舉拔起了動彈不得的周書毅。他被邀請與一群年過五十的舞者合作一支叫做《男生》的舞碼演出。早在二十年前,十九歲時便觀過其作,他好訝異那群人竟然還要一起跳?還能跳!

「年過半百,他們早已走過我面臨的那道坎,我會答應加入,可以說這群資深舞者對應了,也拯救了我當時無法繼續下去的狀態。」當他在台東開始練習代替的那位舞者的獨舞,汗未淌,淚先潸,那份還未準備好再次上台的惶疑緊緊掐住他。每天練每天哭,心境矛盾,幾度欲棄,但流下的淚不會白費,一天天反覆糾葛的同時,卻也蓄積了更堅持的力量。「當我飛到吉隆坡跳給他們看練舞的成果,反倒是以前跳我這個角色的舞者哭了。」

跟著舞團四處巡演,直至在香港收穫另一個機會而落腳,周書毅才很慢很慢地得以脫離窩匿台東那兩年,低潮的時光。「人就是需要『找』,找不到就會結束,如果我還有找的動力的話,就可以成長。」周書毅在舞裡暫且遺落了自我,一如既往,終也在舞裡覓得自癒的契機。

那就一直舞吧,舞吧,從來沒有別的誰,唯有周書毅才能舞成自己的燦爛陽光。

 

Dreams Come True

亞洲到歐洲,城市到偏鄉,山上或水邊,不拘何方,遠近何妨,哪裡可以舞、渴盼藝術的潤澤,周書毅的足跡便往哪裡奔去。

二〇二〇一場大疫,是福是禍,隨著各人道途殊異的因緣而難定斷,但卻讓周書毅兜兜轉轉從香港、金瓜石,一路被牽引來了高雄,成為衛武營首位駐地藝術家。周書毅的編創風格不拘泥一格,不從眾,因時因地而生,但主軸扣接了人與環境、個人與群體的生命境遇,所以我們在《無用之地》裡遇見都市更新的探討;《阿忠與我》裡發現身障者生存空間被忽視的問題與艱難⋯⋯那些議題或許偏鋒,約莫也不太有人願意支持,但卻是正在發生的現象,他既不會漠視,更會持續地做。就像如今移居南方,製作一檔《無用之地》的高雄版本,便是一個努力目標。
 


「藝術」並非只是美術館印象,一如舞蹈不該只框在殿堂裡,那樣離人們太遠了。於是《波麗露在高雄》跳出舞台,舞進了生活現場、街頭巷弄,讓藝術發生在日常之中。「能演多少場不知道,我沒想過、預設過達成什麼數字。只要有人沒看過或看過的人被觸動,無論是生命或藝術的觸動,那就表示可以繼續跳下去。」這齣已累計八十八場演出的舞作,將會在高雄更多角落翩翩舞躍。「我其實比較沒興趣談自己的創作,可能再老一點變得感性了就會講。」他赧然一哂。話雖如此,一聊及作品,他黑白分明的眸子裡仍熠熠星耀。

若身體是溝通的語言,情感的輸送管道,那麼,跳舞當然非專業舞者的獨門專利。在「島嶼連結:身體上線」中有幾檔素人擔綱的表演,其意義的體現,除了解放肢體的自由探索,更多是關於夢想的網捕,「那些來自不同職業的大人們始終戰戰兢兢,害怕出錯,比專業舞者還拼命。有位姊姊說,人生中有機會在舞台上跳一次真的很值得,她不曾想過只是愛跳舞也能這樣被看見。我聽了很感動。在聚光燈下,觀眾面前分享他們身體裡潛藏的天分,就可以真實的看見 Dream,而不是把 Dream 留在想像中。」夢想的落實即周書毅在這次策展的幾個年齡層中所感受到的意義。

周書毅不只成為自己的太陽,也為喜愛舞蹈的人開啟他們成為自己的陽光的可能。
 

他是周書毅

約定訪問那日,天空灰頭土臉,拍攝工作是烏有了,那就好好聊聊天吧。微笑暖暖的,聲線綿綿的,時顰眉時哄笑,寬大的雙掌偶爾梳過墨軟的髮,說話時忽然會輔以舞姿,聽話時就認真睇著你。很體貼地問你餓了嗎?需不需要歇口氣呢?桌面上還有一落座便迫不及待推薦分享的小圓餅乾,抹茶口味,「買咖啡時候送的,很好吃哦,我喜歡。」

這也是周書毅。

 


周書毅 Chou Shu-Yi

從身體出發,用舞蹈作為與世界溝通的語言,關注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編創聚焦叩問生命的價值。作品以劇場、非傳統劇場、舞蹈錄像等形式呈現,持續以移地移居的創作方式遊走各地,在過往的創作及行動中,強調藝術公共性與社會性的發生。近年專注尋找屬於「亞洲的身體語彙」。2020年,受邀擔任衛武營首位駐地藝術家,移居南方,開啟一連串的駐地計畫,期待在城市移動間的創作行動,創造藝術的未來風景。
 

FB / 周書毅Chou Shu-Yi   IG / 周書毅Chou Shu-Yi (@choushu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