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傳達的理念很簡單,當植物在空間裡成為一個媒介,人可以再一次去感受、發現生活中本來就存在,可是一直被錯過的一些美好;即便是風的流動、陽光的灑進或離開,我認為都可以好好去感受,將外在大環境和內心小空間連結起來,讓人沉靜下來。」阿丹,小山舍創辦人之一,緩緩訴說著品牌創設初衷與命名由來。
台灣製造早已是精品與實力的代名詞,甚至連收播版圖遍及全球220個國家,擁有將近30億收視戶的Discovery頻道,也曾製作系列專題,向全世界放送。長期以來,以植物、人文、藝術、環保為品牌核心,全球化與本土化並行的伊日美學生活,即以各種合作可能,也許是一杯自然農法栽種的好茶、能依使用者翻玩創意而生的桌上收納風景,也或者是以植物為媒介,看見生活的美好⋯⋯不只讓優秀的創意被看見,更可以因實用與美感的兼具,讓所有人在簡單又充實的日常中,豐富生活的每一天。
對小山舍而言,植物,不只是裝飾品;小山舍也只不在販售植栽,而是推廣一種生活態度。事實上,阿丹與夥伴Ray原是藝術創作者,而這個品牌的創設契機,即緣起於一次展出的一個意外回饋。
2013年,兩人受邀在台中黑白切展覽空間做了一次「小食植物展」。阿丹笑說,佈展時,雖然門口掛著「佈展中,請勿進入」,但仍然有許多人進來問,「嗯⋯⋯你們要開花店嗎?」甚至問,「可以買嗎?」⋯⋯這種好奇與興趣,跟一般裝置性、概念性展覽,跟人的距離、跟左鄰右舍與附近居民幾乎毫無連結的狀況完全不同。許多人對即將展出的植物反應熱烈,但礙於展出平台不能買賣,況且展覽都還沒開始。因此,只好採以認養方式,展覽最後一天才能領取。就這樣,才佈好展,植物也差不多都被認養完了。「撤展那一天,一個阿嬤從隔壁走過來,說她在這邊住了四十幾年,沒有一個展覽是她看得懂的,只有這次是她唯一看懂的展覽。」阿嬤的這些話對阿丹造成極大衝擊!
黑白切展覽空間原是一個傳統市場,阿丹與Ray的展出構想是,想透過植物,讓觀者去思考它為什麼放在餐桌上?進而聯想所在空間的原先樣貌,進而重新喚醒這個空間過去的傳統市場飲食文化。「阿嬤說她看得懂,我想,她應該不會懂我想表達的那種抽象概念,但她至少看得懂那些植物、植栽。」阿嬤的話,以及佈展時認養植物的過程,讓阿丹發覺,植物,確實是跟人最近的距離,因而也開始思考,在國外原本就有許多以植物為素材的品牌,這是一個可以耕耘的領域,於是決定開始慢慢去做。
都在鄉下成長的阿丹與Ray,事實上並非獨鍾多肉植物,他們喜歡,也栽種了各式植物;以多肉植物為展出,純粹是當時因應不通風、不透氣的櫥窗式展間,於是選擇耐旱性且顏色和造型多變的多肉植物。無心插柳,多肉植物後來也成為小山舍的經營內容。決定以多肉植物為品牌內容之後,阿丹與兩位夥伴選擇了四面環山、生態豐富,極適合植物生長的埔里落腳。儀式般,每天在園子裡拔除野草、整理枯葉、搶救病株、更換介質,同時製作可與植物一體搭配的各式盆器,「我們要營造出一個自己喜歡的、有植物在其中的生活氛圍,讓人感受到那樣的狀態,或許就會進一步想要瞭解我們、想要看我們的展覽,或購買我們的植栽。」阿丹認為,有了觸動的契機,接下來如何照顧植物,就可以藉由課程來推廣了。
植物無所不在,但在2013年七月以植物為品牌創業,對許多人來說,卻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一開始沒有通路,也沒有人來邀課,初期約一年半時間,幾乎沒有收入。」阿丹笑說,當時三個人每月的薪水只有五千元左右,有時還會去學校代課、接設計案;能少吃就少吃,盡量把錢省下來買植物,大部分時間也是跟植物相處。但回望那一年半,阿丹懇切說道,「還好有那一年半,才能夠深刻感受到植物所給予的力量。」植物潛移默化的力量,無形,卻如此具體,支撐了小山舍,也悄悄改變了生活周遭的一些人。「當我們將住處空間的多肉植物移到園子後,左鄰右舍也開始種起多肉植物。」有人將透天厝共用柱子間擺放的大金爐移走,種起植物,現在連窗台也都垂掛滿了多肉植物;也有阿嬤將多肉放在盤子裡,有太陽時拿出去曬,沒太陽時收進來⋯⋯這一切都是預期之外的改變與影響,卻真真實實在生活中蔓延開來了。
植物已不只是小山舍的品牌素材,更相與為伴。五年來,受邀各地授課,無論課程結束時間多晚,阿丹說,他們一定當天就回到埔里,從未破例,「因為不想讓植物悶在車子裡。每天晚上要離開園子回住處,鎖上鐵門之前,我們也都會很想像植物們鞠躬說謝謝,感謝它們一直在那邊努力生長著、與我們相互陪伴,也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做想做的事情。」
-
關於 小山舍
空間+植物/創作+設計/團體授課、企業授課
臉書粉專│小山舍
Instegam│mhousestudio
聯絡信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