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檢視台灣許多地名的命名方式,大致可分為「水文和地形」、「自然和生態環境」及「原住民和外來語音譯」的大方向,也不難發現,不管是根據當地的居民背景、鄉野傳說或是生態樣貌,都追求著人文與自然共處的脈絡與期望。

 

彩虹橋 Lives between Us

然而根據歷史紀錄,國民政府接手台灣後,為了追求全面去除日本殖民色彩,對台灣行政區域、鄉村里及路名,做了通盤的修正,尤其是村里以下的地名,幾乎全面更改。「三民主義、四維八德、復興中華」等充滿政治色彩的黨國價值,暴力灌輸,傳統地名全面去脈絡、二字化及口號化,韻味全失。更改過後的地名失去了地方獨有特色的表達,也失去了追溯人文歷史的連結。如鑰匙般,開啟密封過往的匣子,透過翻閱、追溯及考究,我們可以試著看見這片土地與自己的關係,洞見未來生活的模樣。名字提供的不僅是對象的指涉,也是寄託希望與想像的載體。小從姓名大至地名,命名方法雖無法經由科學儀器剖析,卻承載了人類感性面無法被度量的情感,這樣的追求原因不勝枚舉。然而;現實往往因為生存面臨的選擇而與理想背道而馳,理想也不斷被調整,甚至犧牲。兩者相互拉扯、摩擦、碰撞,再經解構、拼貼、重組後,接下來,當我們再次面對現實與理想交織出來的樣貌時,我們看見的是妥協,也是「生活」。

生祥樂隊的《藤纏樹》寫到:「樹死藤生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藤樹相纏,唱的更是人樹相纏,人們與土地的愛恨糾葛。資本社會下,我們追求的是經濟帳面上不斷攀升的曲線。在「交換價值」取代「使用價值」的市場取向下,企業持續升級擴廠,透過不停製造商品、銷售,達到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自然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及勞工身心健康,成了交換代價。在鼓吹發展經濟的號角不停的吹鳴下,政府楷同企業在平原、河口及山區大興土木,工廠鐵皮及企業高樓的招牌如同旗幟般飄揚,向資金招手歡迎,也向大地宣告主權。台灣6、70年代的國家經濟政策或許在當時擁有難以抵擋的社會氛圍,並成就了當今社會的富裕與進步;然而回望我們生存的這片土地,那些留在鄉鎮的烏煙惡水,成就了幾個都市的繁華榮景?

此次展出的作品名稱,皆是台灣的某個鄉鎮區角落。許多看似富有美好意象的名稱,有的卻已是台灣經典公害的代名詞。而這些大地之傷,在經過喧騰一時的注目後,有的再被忽略、甚至被遺忘;事件不停的輪番上演、循環放送,在攢到多少錢後,生活已是千瘡百孔。展名「彩虹橋」,即透過彩虹看似近在眼前地綺麗與美好,卻遠在天邊地只能遙望、難以觸及;而我們就如同童話中的矮精靈般勞動著,夢想到達座落在雲彼端的金礦,在這座虛幻於空中的橋上踽踽前行。

彰化縣台西村的入口,刻著一段話:「這個時代,我們『看見』很多,但來不及給予情感形同目盲於黑暗之中。我們議論遠方的事,卻不知時間讓一粒沙在家鄉堆成了沙漠。」 (莊瑞琳)
 

 


《彩虹橋 Lives between Us》陳聖文個展

展期|2022.07.14 – 08.06
地點|伊日後樂園 2F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 66 號
時間|Tue. – Sat. 14: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更多相關內容請至「伊日後樂園 BACK_Y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