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都市農耕的八年抗戰

    在都市中自主有機種菜、都市養蜂、搭建公共空間讓市民使用、關於社區的知識座談、自由的舊書交流、每週不同主題的市民參與的市集。這些對於一個城市的想像,上述這些其實都不是很新的觀念,而在柏林,這也是住民不太陌生的題目。常常在台北可以看到許多快閃市集、一日農夫、游擊書店等短期的社區參與;而相對已經成立了8年的prinzessinnengarten,「時間差」大概是和台北城中的社區營造最大的不同。而時間,到底可以帶給社區營造什麼樣的影響呢? Prinzessinnengarten 公主花園(直譯)是一個位在柏林市中心東南邊的社區花園,從2009年開始非營利組織Nomadisch Gruün成立,向市政府的地產公司承租這塊6000平方米的土地。最初開始的計劃很單純,就是和社區共同種菜,利用種菜介入城市。在春夏秋天每週有兩個時段是市民自由參與的,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土裔、阿裔的媽媽和金髮碧眼的德裔小孩一起施肥,德國裔媽媽和土耳其裔的小孩一起澆水,這並沒有經過特殊安排,因為大家要一起種菜,所以自然而然的邊做邊學、邊做邊討論。這些參與的市民或許宗教不同、政治觀念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每個人對食物都有需求。一起種菜、一起討論食物,變成將這些人串聯在一起的方法。 從2009年開始到今天,每年大約種植350種的植物、大約有10000隻蜜蜂棲息,販賣農作物、與Cafe小額營利。從地鐵站Moritzplatz下車,出站一公尺任何人就可以自由的、免費的、不用預約的走進Prinzessinnengarten,腳步馬上就從地磚踏進乾黃的土地。 這或許在2009年還單純的是一個實驗,而到了今天這裡反而成為一個都市發展的實例和市民的獨立力量。在主辦人Markers的眼裡,政府把他們單純當成一個形象營造的工具,所以持續地將這塊土地租給他們,而非轉售或是租給其他商業空間獲取短期的報酬以填補柏林市政的資金缺口。但Markers其實看得更遠,他認為這裡本質上,是一個社會運動的基地。如何將普通市民原本作為一個被動的消費者,改造成主動的參與者。他們除了藉由種植實際參與,還有許多知識型、及藝術的活動介入。 去年開始更結合柏林藝術大學的Lab與自願者共同建立知識舞台,每週六個小時緩慢的和社區居民一起用手搭建平台。還有例行的講座、讀書會更讓學者和居民坐在一起討論全球化、土地商品化、單一農作機械化、都市中的農業文化等議題。而小型的工作營,回收物品的再利用、木工課程、關於蜜蜂與植物多樣性的關係等等;而至今這塊獨立的基地自給自足的雇用13名員工、並有小額的獲利能讓組織繼續運作各種活動。 Prinzessinnengarten是一個案例,關於都市計畫、關於開放空間、關於一種生活型態的想像。一個城市到底要用什麼角度看待土地?將視角調回台灣,或許也能回應所謂開放空間到底是什麼?是用一杯咖啡錢可以做一下午的星巴克,還是所有人都能在炎炎夏日進入的冷氣賣場打發時間,還是還能有其他的可能? prinzessinnengarte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