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那些在鄉野實驗的日子,成為創業的重要開端

我們都是很喜歡植物的人,一開始接觸植物並不是為了創業而接觸,只因為喜歡而開啟了很多實驗,過去我(阿丹)與Ray分別在老家南投與屏東的土地上建造了屬於各自的小屋,透過各自的小屋創造機會,摸索人與植物、植物與空間的關係,大自然對我們來說是貼近人心的,因此我們用植物打造出舒適的空間,並與人分享我們的理念。


請問選擇埔里作為植物生長據點的原因?

Ray:因為有了上述這樣的起心動念,實驗過程中就有很多概念與想法出現,同時也有朋友建議南投埔里是很適合植物生長的地方,因此我們倆漸漸的將心力轉移到埔里。

丹:不過在六年前我們鎖定的第一個目標是台南,但找房的過程不是很順利,最後又回到埔里,也是我研究所就讀的縣市,原本想離開南投的,結果因為植物的關係又回到埔里,更重要的是人脈關係。當我們確定以植物作為媒材時,最大考量就是植物生長的環境,南投埔里是非常適合的。
 


 

品牌從2013年創立至今,聊聊團隊是如何進行工作分配?

我們是三人團隊,但彼此之間工作的重複性很高,品牌所有的事情大家都要會處理,彼此會相互給意見,最重要的是每人負責的核心工作不會改變。
阿丹:負責文字撰寫、攝影、品牌形象經營等等。
Ray:負責產品開發等生產面向。
小靦:尋找寄售點、異業合作等行銷洽談。


品牌經營必定起起伏伏,聊聊品牌的「撞牆期」,並如何解決?

丹:最初的卡關就是經濟問題,除了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家人,家人擔心著說「做這些事能賺錢嗎?念到研究所畢業最後做了就讀科系不相關的工作,收入也不穩定,在漫長的未來你確定要繼續下去嗎?」人生總是不斷的面對質疑。因此在品牌初期,我們有時間就會盡量兼職,但秉持著一個不變原則就是我們對植物的熱愛。

Ray:品牌初期階段真的是一直處在放棄與堅持之間的拉扯,初期三年還處在一個月收入只有5000元,要付房租、生活費等等,真的非常有壓力。當初不斷透過兼差支持自己的理想,雖然困苦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也不覺得累了。
 

在品牌經營穩定下來後,來談談你們的日常與工作是如何平衡的?

丹:日常真的就是日常。
我們大部分的工作地點都在北部,如果真的沒有工作或案子,就是待在埔里的植物園一整天,或是睡醒了就起來去騎腳踏車,想要去游泳就去游泳,埔里離大山很近,天氣好就臨時起義去登山。重要的事,不管是運動或登山(特別是登山),都是我們取得靈感的途徑。我們的日常真的是無所事事,卻也脫離不了植物。


當理想與商業體系接觸後,兩者之間會有拉扯嗎?如何處理與看待?

丹:我們工作的一部份是寄售、寄賣等服務,銷售固然重要,但品項與環境的之間的協調關係是我們非常看重的,植物的美醜就是品牌的形象,它是有生命的,因此我們在空間上的選擇是非常謹慎與掙扎,這是我們品牌堅持的其中一項。

在動盪的世代裡,你們認為創業的必備條件是什麼?想給創業新鮮人什麼建議?

一、興趣與專業:一個人有沒有興趣很重要,要想盡辦法挖掘自己的興趣,找到一個你喜歡切能夠安靜下來做的事,同時你也會認識很多人,這些都會是你之後創業的人脈,興趣發展到最後會變成屬於你的專業形象,當你的專長被看見後可能性就變多。

二、保有彈性,穩固本質:保有專業度外,還要有嘗試新事物的接受度,不要放棄生命中的很多機會,那會流失掉你的可能性,現在我們經營自己的音樂平台,無非就是讓自己吸收更多,變得更多元一點。
現在資訊變化太快,必須保有一定的彈性,但在快速之後,我們還是會放慢腳步來回頭看看初衷,很多人追求變動與創新時往往本質都流失了,而後模糊了自己,時時提醒核心價值不能變,讓自己在動盪的時代中穩穩站著。

三、經營品牌或個人特質:一個人買植栽,他可能不是因為喜歡植物,而是嚮往某種生活的相貌,所以他想要試著透過植物連結所嚮往的生活。因此建立個人特質與鮮明的品牌形象很重要,這能產生共鳴與對話,哪怕只是透過一張圖像、一段文字,這是激起接觸的開端。



 



關於美麗島

2018年伊聖詩年度主題《地球之歌》透過不同環境議題來關心我們生活的土地,其中的主題「美麗島」,請問在你心目中的美麗島是長什麼樣子?或說美麗島具備何種元素?


丹:我覺得台灣人都「習慣」醜的東西,似乎對眼前的景象麻木了。台灣其實已經擁有很多美的東西,只是那些美都被埋沒了,或說對那些醜東西的出現已經習慣,例如:山區突然出現一座招牌,其實影響著山林景觀,但我們習以為常也就不覺得不妥。如果台灣人有更多的覺醒,那我相信台灣會更美!台灣其實有很多細節等著我們去挖掘。

Ray:每次我們爬山,都難以置信美麗的山林會出現垃圾,所以我們都會帶一個垃圾袋去爬山,邊爬邊撿垃圾,我們總是太習慣「只管好我們自己就好了。」自己做好之外再多一點關心,相信一定可以影響身邊的人。


 
受訪者|小山舍/阿丹、Ray
小山舍|Facebook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