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台北地球日與民眾共度綠色周末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所共同舉辦的綠色藝術市集,16、17兩日在台北華山中央藝文公園登場,數十個小農、綠色店家與環保團體齊聚一堂,邀請民眾共同關注氣候變遷、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水資源匱乏、生物多樣性消失等議題,並提供生活中可簡單實踐的生活行動方案。 用行動為地球發聲會場瀰漫著濃厚環保與藝術氛圍,由西班牙藝術家金‧提爾、台灣新銳藝術家賴威宇、王冠蓁各自創作象徵「生物多樣性」的手繪空飄大汽球,強調地球上所有生命、不分種族和諧相處的重要。同時末日美術館展區,邀集多位台灣新世代新銳藝術家共同展出,無論是《廢衣屋》、《五百棵檸檬樹》、《垃圾不是我的衣裳》、《地衣》等作品,都確實揭露了當代藝術與自然環境、社會氛圍密不可分的關係。藝文舞台上,農村武裝青年、林生祥、曾雅君、王立言、木良真真、江明娟、Crispy脆樂團等音樂人獻唱,用歌聲傳達對土地的情懷。拯救地球,加「樹」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陳炳燕主任介紹,地球日綠色藝術市集至今已邁向第六年,今年地球日的主題為:「拯救地球,加『樹』行動」,由於人類大量森林砍伐、土地開發及不當的森林管理,地球上的樹木每年正以150億棵的速度消失,相當於每分鐘有48座足球場面積的樹林離我們而去。 在16日的活動開幕式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高英勛理事長呼籲各界要齊心保護森林,讓森林裡的動物都能健康快樂。政府要轉換思維,強調「護樹」重要性,取代「植樹節」的施政作為。今年估計有超過190個國家、10億民眾在世界各地舉行綠色、環保活動,一同響應世界地球日,現場的民眾,正是這16億人的一員,同步用實際行動關懷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並在活動現場同步發起連署,要求政府將「植樹節」改為「護樹節」,並落實樹木保護。在台灣地球日當天發起的「愛地球承諾宣言」連署行動,強調森林的重要性。森林是生物的家,能讓我們有乾淨的空氣可呼吸、有清潔的淡水可飲用、有穩固的土地所賴以生存的基礎。台灣地球日呼籲各界齊心保護森林,本次活動民眾反映熱烈,紛紛寫下地球明信片,兩天活動共發出了605張。每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對地球做出友善行動,每一個人也都是改變的關鍵力量。線上連署活動仍持續進行到年底,歡迎一起加入愛地球承諾宣言行動。 植樹節更名「護樹節」連署 台北地球日愛的宣言連數 感受和地球一起脈動的美好這次在華山大草原上有超過70個攤位,整個場區包含了將環保和生活巧妙結合的「藝術市集」;推廣環境理念、守護自然資產的「行動地球村」;瞭解小農友善耕作歷程與土地互動故事的「農夫市集」,還原食物真實原味的「地球廚坊」;讓有用的東西循環再利用,減少不必要的物質消費與浪費的「尋寶樂園」和「歐洲舊貨大街」。現場川流的上千民眾,透過五感四肢,感受和地球一起脈動的美好。 活動第一天從土地音樂會及綠色講堂舉辦的地方進入,穿過放了不少棧板的草地,剛好趕上豆之味的豆腐    ,做完豆腐後,順道去Real Food喝含有膠原蛋白好喝的黑木耳露,再去日光大道健康廚坊買三明治,和好吃到停不下來的花枝丸。這時候草地上的棧板已經有或坐或站的人潮了,前一天下過雨的草地散發著草香,好一幅夏日野餐畫面。吃飽喝足後,繼續往主舞台前進,有人在玩空瓶子投籃的遊戲,投進了就能帶一盆小植栽回家;主舞台前的農夫市集有溪州尚水米賣好吃的米;綠藤生機的健康蔬果、鼎盛養蜂場的蜂蜜以及山野家的紫蘇梅汁;逛上一圈差不多累了,就在曬滿了衣服的末日美術館展品旁的椅子上休息,眼看著人來人往,多了一分涼意,伸伸懶腰,真是愜意。第二天,沿著大草原外圍開始逛,排成長長人龍的是手作療癒盆栽的伊聖詩芳療生活館,一旁懸浮在空中的綠色《地衣》是藝術家湯潔安送給地球的禮物,再過去則是充滿書香的伊聖詩私房書櫃。此外,還有販售木作物品的小物製造所、擅長說故事的治綠有機棉,以及阿迪克漂流木藝術創作工作室、山羌娜娜飛鼠褲……。走走逛逛,避開草地上的人群,躲到主舞台旁的大榕樹下乘涼,舞台上的音樂輕輕響起,光點穿廊的歐洲舊貨大街,此刻正呼喚著人們來尋寶吧!隨著太陽下山,地球日兩天的活動也告一段落,感謝所有來玩、來逛的大朋友、小朋友;感謝所有獻上歌聲、提供作品的藝術工作者;感謝風雨無阻、堅持到最後的伊日夥伴,地球日有你們真好!指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合辦│伊聖詩芳療生活館‧日光大道健康廚坊‧光點華山‧光點生活‧新光人壽‧真草
  • 那些義大利人教我的事

    關於美食,那些義大利人教我的事本文摘錄自《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楊馥如 著/時報出版 義大利人對「吃」認真、對「農業」看重,打從心底開始,也實踐於生活:他們重視擺盤與調味,但更認真跳脫網路評比的迷思;義大利人習慣吃家裡附近生產的東西,很少擠在店頭前排隊,他們與食物生產者是好朋友,花很多心思捍衛傳統、照顧土地。在義大利,食農緊緊相連、生產者不是代號編碼,而是我們認識的人,對自己生產的食物自慢驕傲;在義大利,「美食學」是一門跨領域的科學,貫通廚藝、農業、歷史、醫學、人類學與經濟學;「美食學」也是「胃」的管理法則,是肉上頂著一片田的智慧。 跨領域的美食學:吃下肚子的東西,你真的認識嗎?台灣擁有優秀的農耕技術與滋豐味美的農產品,大家生活裡也總是繞著美食打轉。但一波波傷害健康和重挫台灣食品聲望的食安問題,怎麼會在一個如此「重吃」的國家發生?生活裡這麼多時間與話題都圍著食物打轉,但我們對吃的重點到底擺在哪裡:CP值、排隊名店、媒體報導、名人代言?大量資訊、華麗形容詞如氣泡翻滾,卻掩蓋了許多關鍵問題: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吃進肚子的是什麼東西、它的品質如何,源頭是否單純?新不新鮮,裡面有沒有添加傷身體的化學物質,製作過程衛不衛生?它如何被包裝、運送?它的價格反映出食材、廣告費用、運送成本還是製作流程?預煮或加工過程中有沒有讓營養流失,甚至危害健康?我們的食物,起點不是超市、廚房、加工廠。 它們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旅行,流轉於不同人之手;它們源自田野、大海、草原、河流,甚至是從來想像不到的地方,最後來到你我的盤子裡。 是的,我們都是食安問題的受害者,但有沒有想過,買車、買電腦前,我們會精實研調,但買食物之前呢?我們花在瞭解食物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就算真的花下心神,是不是僅專注在價錢比較、網路食記,而不是去認識食物的生產者,探索製作過程的來龍去脈?難怪,此刻我們都是食安問題的受害者。 「價格」與「價值」之間,怎麼定義?我曾在臉書社群進行調查,得到許多有趣答案:海外遊子心裡的美食是「回台灣第一個想吃的」,甚至牽動童年記憶與懷鄉心情;不少回答提及美食並非以「價格」衡量:跟心愛的人共享,吃的過程記錄生命珍貴片刻,並不見得要特別精緻或來自聲名大噪的餐廳;餐飲界的朋友強調,美食是用心製作、食材新鮮,傳遞真實滋味。「美食學Gastronomy」來自希臘文,字根「Gastro」是希臘文中的「胃」;字尾的「Nomos」則是「管理、法則」。所謂美食學,就是要符合「胃的管理法則」。把胃管好不見得要山珍海味、星星加持:依時令吃飯、選擇新鮮健康的食材、使用適當的調理方式其實更為重要。巧的是,歐洲的「美食學」與中文的「胃」,概念不謀而合。甲骨文中「胃」字以米袋為形,《說文解字注》中寫著「胃為穀府」;《史記天官書》則說「以胃為天倉」;現代的「胃」字,肉上頂著一片田,一切直指食物之美在於天地與人類自身的和諧共處。 義大利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為美食下了很好的註腳:「美食非關貪飲暴食。從原料、生產流程、商業活動,一直到我們的味覺與消化 …,美食是跨領域的,貫通廚藝、農業、人類學與經濟學、歷史甚至醫學。」這也是為什麼我的課會從涵蓋天地人的文化角度探討義大利飲食,希望能用共通經驗來審視台灣:與土地和食物源頭疏離、不懂得農人與生產者的「價值」,不但所食難安,美食亦無法成氣候。 買賣認臉,產地與餐桌間的溝通在台北,外食十分方便;在義大利生活,跟著婆婆學做菜、上市場採買,發現廚房與市場裡有挖不完的寶,更有代代傳承的智慧。這幾年在廚藝課程中帶著學員手做義大利麵,從揉麵、  麵開始;佐麵的肉醬、番茄醬也自己來,通通從原料開始動手。過程中,大家慢慢體會每樣東西的製成要花時間的——自製的番茄醬絕不會紅得鮮豔,也沒有人工假甜,但番茄、大蒜、羅勒該有的香氣滋味,一樣也沒少;用麵粉和雞蛋兩種原料做成的手工麵條,製作費時、費工,賞味期短短兩天,那外面買的麵條怎麼可以如此便宜、保存期長到天邊?親身參與,才會瞭解從食材到成品的每個環節,真正認識原味、知悉成本、懂得品質;辛苦做出來的口口珍貴,我們開始捨不得浪費,並學會質疑放不壞的食品裡到底加了什麼,不再吃顏色奇怪和味道假假的東西;只有在家自己動手,才能享受安心食物。 義大利人特別重視「吃認識之人做的東西」這回事。他們喜歡開車到牧場買牛奶,那裡自產自銷,生產流程透明,酪農會告訴你最近季節改變,連帶影響牧草的生長,擠出來的牛乳顏色也跟著不同。城裡多數烘焙鋪子是「前店後廠」形式,客人在前面店頭買,老媽媽、師傅們在後面工作坊忙碌穿梭,架上賣完直接進廚房取,新鮮溫熱直送。 沒有中央廚房與長途配送,食物里程數極短,來源單純。從另一個角度來想,義大利人認臉做生意,價格不是唯一考量:買賣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利字不在前頭,信任擺第一。這些古老的食物交易方式,在工業與資本主義社會被視為落後,在食安問題頻傳的今天卻顯得彌足珍貴。